血之孫吳

第1482章 軍制變化(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布魯斯老爺 本章︰第1482章 軍制變化(上)

    現如今,按照各國的實力劃分,彼此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就比如,各國之間的人口數量、青壯數量、軍隊數量,以此就可以看出各國的實力差距。

    比如我方有人口三千萬,青壯六百萬,軍隊四十萬,差不多是十五丁抽一。

    北周有人口一千萬,青壯二百萬,軍隊近四十萬,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北齊有人口八百萬,青壯一百五十萬,軍隊近二十五萬,差不多是六丁抽一。

    朝廷有人口六百萬,青壯一百萬,軍隊近十五萬,差不多是七丁抽一。

    燕國有人口五百萬,青壯一百萬,軍隊近二十萬,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並州有人口二百余萬,青壯近三十萬,軍隊最多可達三十萬,幾乎是全民皆兵。

    各方勢力之間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異,一方面是因為各國軍制的不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國之間發展不同所造成的。

    在軍制上,我方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度,再輔以輔兵制度和軍團制度。

    在三大制度相輔相成之下,我方治下的青壯都可以參加輔兵訓練,從中再挑選出優異者加入軍團為正規軍。

    因此,我方兵員眾多,且軍團戰力強大。

    北周實行府兵制度,所謂府兵其實就是職業軍人,只不過佔比比較低罷了。

    與北周近千萬的人口規模相比,如今北周的府兵數量不過二十大貴族的食秩戶籍數量,這也是北周鐵騎數量不多卻又戰力強大的原因。

    在此基礎上,北周朝廷掌控著更多的人口,這些人又可以隨時化作為兵員。

    因此,在不動用鐵騎的情況下,北周輕易就能征召並組織起三十萬大軍。

    北齊和朝廷都實行屯田制度,青壯們平時為民負責種田,戰時為兵負責征戰。

    在此基礎上,兩方在不影響後勤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征召並組織起很多的軍隊。

    除此以外,兩方還存在著常備兵的情況,以滿足各自的戰略防御需求。

    燕國則完全實行常備兵制度,且內部只有近二十萬騎兵,並由國內五百萬人口負責供養。

    所謂常備兵只需要負責打仗,平時以訓練為主,並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等其他工作。

    說到常備兵,其實各國都有存在,只不過數量不一罷了。

    比如在我方只有襄樊軍團、水師軍團、淮北軍團、兩支近衛軍團,以及陽平關、武關、襄陵的守軍,總計大約十八萬常備兵。

    比如在北周只有十萬鐵騎屬于常備兵;

    而北齊和朝廷的常備兵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幾萬人的規模,且大多是負責駐守邊關。

    要是到了後勤補給困難的時候,這些軍隊也是需要進行屯田工作的,就跟我方大部分軍隊差不多。

    至于並州方面,其內部甚至都沒有形成一個國家,因此方方面面的制度都不完善。

    並州軍是真正的全民皆兵,能夠嘩啦啦都去種地,又能夠嘩啦啦都拉出來打仗。

    各方勢力之間實行著不同的軍事制度,而要說具體哪一種制度最好,恐怕也很難說清楚。

    只能說各有各的好,畢竟各方勢力的實際情況都不相同,具體情況就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比如我方佔據著南方之地,山地眾多,耕地較少。

    在以農為本的古代,南方要想抗衡北方就只能另闢蹊徑,因此只能大興工商業。

    這使得我方不可能實行大規模的屯田制度,只能采取小規模的軍屯,以此減輕後勤運輸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輔兵制度、義務兵役制度、軍團制度,三者相輔相成才是最佳選擇。

    而到了北方,由于現在氣候的變遷,因此就必須實行屯田制度。

    如此一來,北方各勢力既能穩定地方,又能同時保證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至于北方四雄之間的差異,又主要體現在民族的不同上,尤其是胡漢兩族之間的差異。

    比如北周是以鮮卑為主體,以鐵騎為主,因此實行府兵制度。

    這使得北周能夠擁有源源不斷的騎兵可以使用,且能在保證戰斗力的同時,又不至于破壞地方上屯田制度的實行。

    二者同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且能夠完美地融合。

    要說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軍事制度的出現,說到底還是因為各國的戰略需求不同,且各自的領袖不同。

    畢竟各方勢力的領袖是來自于魏晉南北朝的梟雄,在這個架空世界里,他們身上又大多帶著其所處時代的思維和創新精神。

    因此,要想探究制度的不同,就得從歷史中去探尋答案。

    在上古時期,人類文明剛剛出現,彼時的人類還是一個個部落。

    部落之間原本相安無事,或男耕女織,或以狩獵為主。

    可一旦彼此之間起了沖突,那麼就會發生摩擦,進而爆發戰爭。

    一旦開打,贏了可以得到對方的資源,輸了就會變得一無所有。

    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快人們就發現,掠奪遠比原來的生產方式要來的簡單。

    可通過戰爭進行掠奪存在風險,贏了沒得說,可要是輸了呢?

    因此,在發動戰爭之前,首先要保證自身的強大,從而才能夠穩穩地勝過對方。

    如何強大?

    無非就是提升己方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等,小團體之間尚且如此,更別提國家層面了。

    因此,制度的創新往往都是為了自身的強大,而各種制度的出現也是各個時期進行得不同的創新。

    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人口都不多,如何強大?

    那就只能全民皆兵,平時種地,戰時為兵。

    因此,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大軍出動,很多時候就是全民皆兵的情況。

    打仗前太平了十幾年,積累了吃不完的糧食,然後所有人一起上戰場。

    直到秦國統一之後,再到秦漢交替之際,情況又不同了。

    畢竟國家大了,人口也多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有仗所有人一塊上了。

    那怎麼辦呢?

    于是乎,由于秦朝滅亡的失敗教訓擺在眼前,到了漢朝後新的制度又應運而生。

    義務兵役制度!

    這項制度並非我方的創新,實際在西漢就有,只不過並非是全國性質的。

    比如哪里有叛亂,或者哪里有外敵入侵,那麼朝廷就派太守或者將領前往。

    當地百姓在義務兵役制度下需要積極參軍,保家衛國,匹夫有責!

    直到漢末,再到三國時期,情況又不一樣了。

    因為戰爭變多了,人口變少了,且天災不斷。

    為了穩定地方,也為了應對頻繁的戰爭,于是屯田制度應運而生。

    只不過屯田制度也不是曹操的創新,而是對原有制度的改良,是將原本小規模的軍屯改為了大規模的民屯。

    再到了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政權由游牧民族建立,因此新的制度又孕育而生。

    這就是府兵制度,職業軍人開始出現,軍人和平民的差異也開始體現。

    自那以後,朝廷的正規軍再也不是隨便嘩啦些百姓就能組建了,而是需要嚴格的訓練、精良的裝備、強大的國力等等。

    在此之後,唐、宋、元、明、清在軍制上再也沒有了創新,也就是說到了職業軍人出現後軍制其實已經到頂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血之孫吳》,方便以後閱讀血之孫吳第1482章 軍制變化(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血之孫吳第1482章 軍制變化(上)並對血之孫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