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78年,西元1557年,初夏。
就在山、陝經歷劫難時,東北大地也開啟了地獄模式。
《明史•五行志》中只用“遼東大饑,人相食”寥寥七個字,將這場饑荒一筆帶過。但實際情況是發生于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1557至1560年)的大饑荒整整持續了四年,使得遼東餓殍盈野、戶籍消耗、澀會動蕩、軍備松懈。
在這四年之中,遼東不僅遭遇了水災、旱災,還有鼠災、地震等,災害迭加,致使饑荒嚴重。
時人描述︰“自嘉靖三十五六年以來,屢次被虜,連年旱潦。三十七年,人牛缺乏,不能種植,一冬無雪。至三十八年四月初一日,大雨,到今五十余日,陸地如海,五谷淹沒殆盡。”
歷史上,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山東巡按御史周斯盛的奏疏里曾詳細地描述了遼東饑荒的慘狀︰“自嘉靖三十六年大水以後,一望成湖,子粒未獲,遠近居民家家缺食,蠰妻棄子,流離載道。入冬以來,日甚一日,斗米值銀五錢,且數日市無販糴,民逾窘迫,始則掘食土面,繼而遂至相食,壯者肆行劫掠,無所顧忌,法禁不能止,積莩狼藉,不忍見聞。”同年六月,總督薊遼侍郎王蟮薊鶭m 疲骸敖袼甌卻蟺琑A斗米至價銀八錢,民饑死者十八九。”
遼東饑荒與南方的饑荒並不相同。南方因水熱條件適宜,兩年三熟,官府起碼能組織百姓自救,搶種雜糧,而遼東一年一熟,一旦糧食減產,百姓連自救的能力都沒有。
同時,軍屯的衰敗也給遼東百姓的糧食生產造成了致命打擊。拿遼東廣寧四衛為例,據後世資料統計,在這次大饑荒的第四年,遼東廣寧四衛已種田土面積只佔屯田總額的三分之一,荒蕪未種田土面積佔比卻高達70%,因為自然災害、人口減少、虜寇擾亂等因素,遼東大量的田土荒蕪,已墾種的田土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在已種“旱蟲災田”中,“有災無收”田土面積、額糧均佔比60%,也即“六分田”;“無災有收”田土面積、額糧均佔比40%,也即“四分田”。若將“有災無收”和“荒蕪未種”兩項相加,可知該年沒有收成的田土面積佔總額的88%,應納額糧數量佔總額近90%。
嚴重的饑荒,不僅給遼東百姓帶來嚴重的糧食危機,也造成軍衛糧食供給嚴重不足,士兵戰斗力大減,軍士相繼逃亡,軍馬急劇減額,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防御力,威脅著邊防安全。周斯盛曾奏雲︰“本鎮兵馬,素稱可用,近因糧賞久欠,調征頻煩,已有積弱之漸。加以歲之饑饉,供應不敷,死亡逃竄,無日無之,計一營不及原額之半。而馬更少,沿邊戍守,十存一二,使之奔走服役亦不能前,而況資之以為戰守哉?”
受災的不止有明朝,還有女真各部。這一時期,建州女真王杲部活動頻繁,屢犯明邊。史書記載的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王杲就率部窺撫順城,殺守備彭文珠,歲掠東州、惠安諸堡“無虛月”。
本時空,由于宋洲的攪局,女真各部的形勢發生了巨變。
海西女真只剩三部,葉赫部投向了韃靼,哈達部投靠了明朝,輝發部做了宋洲的忠犬。面對饑荒來襲,葉赫部聯手韃靼人犯邊明境;哈達部一邊幫著明朝對付葉赫部,一邊數次北上襲擾宋洲的控制地盤,但也被宋洲的“冬季攻勢”,搞得灰頭土臉;輝發部在宋洲的支援下,屢屢劫掠哈達部與建州女真人丁,已成了宋洲的金牌打手。
原本歷史中的建州八部,現在只剩六部,其中訥殷部還是宋洲管轄下的半自/治部落,其余五部,即甦護河部、哲陳部、完顏部、渾河部、董鄂部,在王杲與王兀堂兩位首領的領導下組成了同盟。
相比窮得叮當響的明朝,宋洲更像是塊肥肉,面對饑荒,王杲與王兀堂數次出寬甸,意圖劫掠宋洲治下的九連城至安東一線。不過如今在這一地區,宋洲駐扎了一個海軍陸戰團、一個僕從團,外加少量守備部隊,兵力超過了一萬,多次出兵反倒讓他們自己吃了大虧。
宋洲東北總督府並未將注意力盯在建州同盟身上,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地方救災,以及對明朝遼東移民的轉移上。
通往定遼右衛(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置于鳳凰城堡)的道路上,本該有明軍派兵把守,可眼下除了前往宋洲治下乞食的流民,連一個明軍的身影都沒看到。
一支馬隊運送著糧食,還有一些日用品,緩緩朝衛城進發,路上沒有遇到任何阻攔。來到衛城近郊時,才被明軍探馬發現,問過來意,檢查了馬車上的物資,明軍客客氣氣親自將馬隊護送入城。
“許掌櫃,這次又送來了什麼好東西?”
“除了大米,還有上好的地瓜燒、煙草,以及一些針頭線腦的小玩意。”
“上次送的那啥子腌魚還有沒有?”
“沒有,胡軍爺若是喜歡,下次我單獨給您帶兩桶過來。”
馬隊許掌櫃與對接的明軍將領說說笑笑,顯然不是第一次交易。
自遼東受災以來,各個衛所都在鬧饑荒,定遼右衛自然也不能例外。宋洲瞅準了這個時機,派商人偷偷與衛所的將領商談,只要定遼右衛願意為逃亡安東的流民行個方便,宋洲願意以低價賣糧給衛所。
定遼右衛的將領起初還猶猶豫豫,可眼見遼東糧價一天天往上漲,有時候,花錢都無糧可買,而手下軍士們食不果腹,他的倔強在饑餓面前並沒有堅持太久。
底線就是這樣被打破的,定遼右衛先是只讓老人小孩過去,再後來連其他衛所逃亡的士兵亦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到最後,宋洲直接在衛城外設了個施粥點,衛所全當看不見。
安東堡現已接納遼東流民近萬人,以前要費勁巴拉地去“請”,現在只需在遼東各地放個風聲,無數流民就會自發而來,這樣的好時候,實在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