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肥前國守護少貳氏能抵抗住大內氏的進攻,基本不抱希望。
早在1497年,大內義興進兵北九州時,就擊敗了少貳政資,並迫使其自殺,使得曾被稱為“鎮西霸者”的少貳氏衰落為肥前的地方勢力。
如今的少貳氏頂多算是肥前一個名義上的權力象征,各地區豪族都已學會了牆頭草的本事,只怕大內氏一來就會變更“大王旗”。
除了少貳氏,北九州的另一大勢力——大友氏也指望不上。
現在的大友氏家督名為大友義鑒,是個剛剛親政不到4年的年輕人,肥後國的內部糾紛在其父大友義長時,便已埋下,說不定等大內氏搞定肥前,下一個目標便是肥後大友氏。
而宋洲因本身轄地越來越多,兵力也是捉襟見肘,中樞的主要目光全放在了工業大發展上,定然不會有興趣干預北九州的事務。
再者,宋洲作為一個外部勢力,公然干涉倭國的內務,只會引起倭國各派勢力的警覺,這對宋洲在倭國的商業布局十分不利,中樞決計不會同意這個提議。
因此,解鈴還需系鈴人,仍得從肥前國內部扶持起一個帶頭人。
“諸位,大內氏在博多商人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若是讓其控制了肥前,恐難再有我們的好日子。”松浦興信憂心忡忡道。
“以我們的實力,就算全力支援少貳氏也難以抗衡大內氏的進攻,實在不行,不如先派人去大內氏那里探一探口風,若是條件合適,我們也不是不能展開合作。”大村純前建議道。
宗盛廉堅決反對道︰“去與大內氏妥協,此計萬萬不可,大內氏憑何要與我們合作,他完全可以找更听話的人代替我們。”
宗氏與宋洲秘密進行的銅錢貿易,全是通過博多商人轉手,宗氏在之中扮演的是中間商的角色,完全可以被取代。
宇久盛定對其三人的發言,只是輕聲附和,對于五島而言,無論是誰經營,他都只能掙點跑船的運輸費。
倭國與宋洲的貿易量每年都在增大,宋洲能為倭國提供全方面的物資供給,上至大名急需的火槍火炮、武器盔甲,下至百姓日常所需的針頭線腦、粗棉麻衣,商盟里的四家都在這些貿易中分潤到了好處。
為了幫四家打通和西面各大名的聯系,宋洲這個大賣家可是操碎了心。1515年、1518年,富士山腳河口湖兩次發生饑荒,都是宋洲賣出濟州島糧庫的陳糧,讓松浦氏與宇久氏一道運糧過去,掙得了當地豪族的人情。從某種意義講,商盟里的四家算得上宋洲扶持起的當地勢力。
在眾人都拿不定主意的時,一行人的目光全都不自覺地看向了宋洲商館館主。
“不知館長閣下有何高見?”松浦興信適時開口詢問道。
商館館主輕笑道︰“諸位實在是過于緊張了,大內氏調兵攻打肥前,勝負猶未可知,少貳氏勢微,這不代表肥前已無良將,我看佐賀郡小津東鄉龍造寺村的龍造寺氏就值得拉攏,龍造寺村是大內氏攻伐肥前的必經之路,龍造寺氏若能抵抗住,諸位便能高枕無憂。”
龍造寺氏是九州地區的幾股大勢力之一,目前寄居于少貳氏麾下。關于龍造寺氏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不過一般認為是藤原秀鄉的八世孫藤原季善于仁平年間(1151年至1153年)來到肥前佐賀郡小津東鄉龍造寺村居住,由此創立了龍造寺氏。
現任水江龍造寺氏家主是個年紀輕輕,年僅74歲,年富力強的武夫——龍造寺家兼。龍造寺家兼出生于1454年,死于1546年,享年92歲,在戰國時代絕對屬長壽星。
另外只得一說的事,他的孫子是被譽為“肥前之熊”的龍造寺隆信。
“龍造寺氏雖然驍勇,但館長閣下何以認為其有實力能與大內氏抗衡?”大村純前不解道。
“能不能與大內氏抗衡,諸位派人一探就能知曉,我在這只想提醒諸位一句,若下定決心,最好全力以赴,且不可三心二意。”商館館主意味深長道。
經過兩日的緊急磋商,商盟里的四家決心先派人與龍造寺家兼接觸一下,是騾子是馬總得拉出來溜溜才行,如果龍造寺氏確實有這個實力,往後全力支持其取代少貳氏也不是不可以。
~~
宋洲商館里的緊張氛圍,絲毫未影響到長崎町內的熱鬧,在街道閑逛的人群中,三三兩兩挎著武士刀的街溜子,顯得尤為醒目。
這些街溜子全是在倭國戰國之世下,競爭失敗的大名手底下的武士,由于沒了地盤,回村當稼穡夫,他們也不願意,于是紛紛前往繁華的城市町,想踫踫運氣,再謀一條出路。
1528年的當下,這類的野武士並不多,可隨著倭國大名間征伐的加劇,他們的數量會與日倍增。
歷史上,嘉靖朝的倭寇之亂為何會極為頻繁,與這幫野武士的巨增脫不開關系。
眼下,宋洲從琉球與濟州島兩個方向,封堵住了大明海寇與倭國野武士的勾連,但這幫人如同洪水匯集,不處理的話,遲早會成為禍害。
商館中的護衛又又向館主通報,有自認劍法高深的野武士毛遂自薦,想在宋洲商館中謀個一差半職,混口飯吃。
館主對這幫野武士也是頭疼不已,宋洲商館不可能招募這些毫無根底的家伙,倘若置之不理,他們能整天在商館周圍惹是生非,干擾商館的正常運行。
思來想去,館主忽然想到,有片神奇的地區正好需要這些炮灰。中樞沒批準果防部再次擴軍,但同樣沒阻止招募地方所需的僕從部隊,反正招募這些野武士所耗的安家費不值幾個錢,完全可以有多少招多少。
念頭想通後,館主立即發電報給孟加拉、卡利卡特、古吉拉特等地區駐點,詢問是否要人。
得到幾個地區的確切答復後,館主又向夷州方面匯報了計劃,夷州上層並無異議,該計劃就此通過,首批三百人的名額迅速開始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