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創新包含技術創新與理論創新。其中技術創新的門檻很低,本時空,推動技術創新的主體人群並非什麼科學大拿,很大一部分都是能工巧匠,比如改良蒸汽機的詹姆斯•瓦特,早年只是個修理儀表的工人。而能獨立提出理論創新的人物,在本時空絕對屬鳳毛麟角般的角色。
如何引導技術創新與理論創新,科技部采取的鼓勵措施側重不同。
針對技術創新者,科技部以“利”獎勵為主,也就在宋洲本土第一家迎日城有線電話公司成立的同一年——新世界39年,經科技部撰寫,頒布了宋洲的《專利法》,明確保護了技術創新者應有的權力。
隨後在科技部的安排下,作為首個千金買馬骨的個例,房氏三兄弟發明的充氣輪胎通過了《專利法》的審核。宋洲俏牌自行車廠緊接著花重金向房氏三兄弟購買了充氣輪胎的專利權,一戶窮家兄弟陡然暴富的故事經報紙宣傳,一夜之間家喻戶曉,那些自譽有些本事的匠人懷揣著發財的夢想,也積極投身到了技術創新的浪潮中。
嗅覺敏銳的商人們忽然發現提前投資技術創新,分享技術專利的果實,亦是比不錯的投資。以此為開端,一場轟轟烈烈的技術革命就此拉開序幕。
針對理論創新者,科技部以“名”獎勵為誘餌。能摸到科學理論門檻的,都是聰明伶俐之人,這些人起碼接受過宋式教育,而且讀書越多,心氣就越傲,金錢並不能讓他們得到滿足,社會地位才是他們追求的。
正因如此,大學里的教授頭餃,果家的榮譽爵士身份,已早早為這些人虛位以待。
~~
前往精密儀器制造廠的途中,科技部部長向東與幾位陪同的西鐵城干部談論了一下“科技創新”的話題。
從結果來看,目前的正策卓有成效,但不容忽視的事,依然客觀存在許多問題。
向東點頭,認同道︰“你們所言的各大果企職工的技術創新,利益如何劃分之事,以及拿到專利後待價而沽,束之高閣的情況,的確是正策推行以來的忽視點與弊端,等回迎日城後,我會立即著手想辦法解決。”
一干部謹慎道︰“我們也只是擔心好不容易引出的創新熱情被一些忽視的原因影響,如果真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將是我們的嚴重失職。”
幾人交談間,馬車不知不覺來到了參觀目的地。
接到緊急通知的管理層早已在廠門前等候,見向東一行人下車,精密儀器制造廠的管理層隨即迎了上去。
“熱烈歡迎向部長蒞臨本廠,指導工作!”
“別整這些虛頭巴腦的話,我這次來參觀,是希望你們能讓我見識一下最新的研究成果。”
“成果肯定是有的,就不知能不能滿足向部長的胃口。”廠長自信滿滿的說完,一邊引路,一邊為眾人做起講解。
精密儀器制造廠眼下生產的設備中,有三件重要的軍國利器,即航海鐘、六分儀與光學儀器。其中航海鐘與六分儀皆是海洋航行里重要的定位儀器,航海鐘用于經度測量,六分儀用于緯度測量。而光學儀器用于軍事與生物領域。
關于如何在茫茫大海中確定自己的位置,東西方航海者們都有過探索。經緯度中,緯度最好判斷,在北半球只需要觀測北極星的高度即可,在南半球方法類似,雖然沒有南極星,但可以利用星座確定南天極的位置。但經度的確認卻苦惱了航海者們數百年。
東方航海者選擇靠針路做依據,所以這些人沒有走出近海。西方航海者通過觀察日月星辰,想出了鐘表法與月距法這兩種辦法。
鐘表法需要測定地方時間(以觀測到太陽達到最高點為正午12點)與某個“絕對”時間(即某個經度已知地點的地方時間,比如格林威治時間)之差。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得有一個不受外力影響,走時精準的時鐘。
月距法的前提是月球在恆星之間沿著一條特定軌跡運行,通過測量月球與特定恆星的角距離,對照事先制作好的月球表格,再修正視差和大氣折射等效應,就能得出“絕對”時間。
早在15世紀末,意大利商人阿美利哥•維斯普西就已提出月距法測定經度的思想。1514年,德意志天文學家約翰尼斯•沃納正式發表了月距法。然而該方法需要足夠精確的海上測量儀器,還需足夠精確的星表以記錄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這在約翰尼斯•沃納所處的時代,技術根本辦不到。1702年,牛頓發表了月球理論,似乎為月距法打開了一個窗口。
1714年,約翰牛頒布了經度法案,面向全世界懸賞測定經度的方法。法案確立了專門的經度局作為評委,並且設立了經度獎金︰對于能把經度測定到半度以內的人,獎勵兩萬英鎊。作為專家的牛頓,評論了各種方法的可行性,包括鐘表法——建造一個足夠精確和穩定的航海鐘以直接給出“絕對”時間,但他認為航海鐘因為海上的濕度、溫度變化和船只晃動等問題而難以制造,相比之下他仍更看好天文方法,尤其是月距法。
由此,月球“難以捉摸的軌跡”以及神秘的近地點進動問題,從約翰牛傳導到了歐洲大陸,一大幫數學家為這個問題絞盡腦汁。
出人意料的事,最終拿到這筆獎金的是約翰牛一位不起眼的鐘表匠約翰•哈里森,他于1727年研制出了第一個航海鐘。這要比德意志天文學家托拜厄斯•邁耶1752年制成的月球表格,以及歐拉在1772年發表的第二個月球理論都要早。
鐘表法與月距法各有優缺點。哈里森研制的航海鐘起初造價500英鎊,相比之下,一架高質量的六分儀,外加一本《月距表》,加起來還不到20英鎊。而月距法每個月會有6天的時間距離太陽過近,無法觀測。同時觀測結果需要做大量的校正運算,這就要求觀測員具有相當高的數學技巧。即使如此,算一次經度至少也要耗費4至5個小時的時間,稍微算錯一點兒都會給結果帶來致命的偏差。
到19世紀中葉,由哈里森首創的航海鐘實現量產,月距法便逐漸被鐘表法取代。
一行人來到生產車間,廠長拿出了第三款改進型的航海鐘——巴掌大的盒子打開,精巧的時鐘安裝在四平儀上,無論怎麼搖晃,鐘表的正面始終朝上。
“這個時間準嗎?”向東關心道。
廠長得意道︰“是按卡米亞天文台的啟明線時間校對,誤差只有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