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34年,西元1513年,五月上旬。
台南,安平堡。
蔣泥匠干了半輩子的泥瓦活,自譽也是該行業的老師傅,但自從來了夷州,所有的做事要求都迥然不同,一下顛覆了他的認知。
這日,眾人忙碌了一上午,終于砌好了一面牆。
在廠房區監工的人員見此,立馬跑來檢測,只見其不知操作了何種機器,一道紅光射出,修築的牆面是平是曲,一目了然。
“這面牆斜了,需拆了,重新再修,蔣師傅!”監工喊道。
“在!”蔣泥匠急忙應道。
“你自己看看,這面牆都斜成什麼樣子了,還好這只是一面隔牆,如果是承重牆,那整個房屋都得跟著倒塌,到時候可要鬧出人命。”監工拉著蔣泥匠走到牆體前,說道。
“是是是,我這就叫徒弟們拆了,重新再砌。”蔣泥匠被監工說得心里捏了一把冷汗。
監工再三叮囑︰“上面催得緊,你們干活都得加把勁,該給的測量工具,我都給了,若是在明日中午前,不能完成任務,那我只得扣工分了。”
一听到扣工分,蔣泥匠渾身一個激靈,連忙表示自己會嚴抓徒弟干活。
滯留在台南的移民都盼望能早日安定下來,官府保證到了目的地會分地分房,不過將來去了陌生的地界,農具、種子、牲畜還有生活日用品肯定得向官府賒賬。
為了提升移民前往本土前干活的積極性,經中樞批準,台南與濟州島兩處移民臨時安置地,正式推行工分制。滯留于臨時安置地的這段時間,官府會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所需,但想吃好一點或掙錢,就得參加官方組織的勞動去掙工分。
勞動統籌部門按照成年男子一個工作日的標準工作量確定為一個工分,每日任務完成,工分會存入干活人員的個人賬本。
在臨時安置地,工分等于錢,移民可以用工分購買任何物資,將來去了本土,工分還可以抵扣官府的貸款。因此,當蔣泥匠听到要扣工分,心里自然是肉痛不已。
監工沒再“念經”,轉身走往其他在建廠區。
待人離開,蔣泥匠黑起一張臉,目光陰沉地看向手下的一幫徒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傅打罵,做徒弟的只能受著,幾人垂下頭,不敢出聲。
蔣泥匠冷冷哼了一句“干活”,徒弟們立馬拆磚,重新砌牆。
“唉,你說咱們修這麼多大房子,是給誰住的?”
“誰知道,可能是宋洲的某位大官吧!”
兩個年紀較小的徒弟輕聲議論著,在他們眼中,這如同宮殿般的房屋,也只有大官才住得起。
不知不覺間,太陽已到頭頂。
一陣電鈴聲響,與在建廠房相隔一條馬路的另一邊,從廠區內走出數百個身穿統一著裝的婦人。這些婦人徑直朝食堂的方向走去,路過工地前時,一些未成婚的女子瞧著泥瓦匠們的異樣目光,全都害羞地低下頭,快步跑開。
這群婦人的出現似乎更加印證了兩個年輕徒弟的議論,倘若不是達官顯貴,誰能養得起如此多的女婢。
正在繅絲廠參觀的台南農業辦公室主任方艾華若听到了這個誤會,估計要樂不可支。
“熟練的繅絲女工需要耐心培養,人手不足,我可以派人在各鄉村與移民臨時安置地招募,現在給的女工工資不低,不怕招不到人!”方艾華一行人與繅絲廠廠長穿行于生產線間。
全自動的繅絲生產線,上部架起的是電力帶動的機械卷絲口,下部水流中移動的是煮熟的蠶繭小筐。繅絲女工主要負責在操作口勾絲引線,當蠶繭不足時,她們還要及時從流動小筐中補足蠶繭。一個熟練的繅絲女工能照顧整段繅絲生產線,大約有12個操作口,這樣的生產效率遠不是手工繅絲能比的。
繅絲廠廠長介紹道︰“目前生產線上的繅絲女工數量並不缺,那些新招募的女工跟著熟練工在線上學習,等新廠房建成,設備調試完畢,女工便能立即上手。”
方艾華頷首,笑道︰“有你這句話,我們也就放心了,等到今年年底,繅絲廠的產量就能提上來,而絲綢紡織廠的效率反倒落後,這必須得同步跟進。”
今年的四月大會結束,中樞計劃未來五年將台南地區打造為東亞的紡織中心,為此,已提前撥出轉款建設該地的火力發電廠,同時批準了方艾華提交的水庫水力發電等項目。
縱觀後世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其發生的條件離不開資本、市場、勞動力、技術等因素。宋洲發展到現在,這些條件除了廉價勞動力不足外,其他條件都不欠缺,而廉價勞動力完全可以用更先進的生產技術來填補,因此,開啟工業大發展時代已經成熟。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工作機械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視為標志。穿越眾掌握天頂星科技,沒必要按部就班地搞所謂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蒸汽動力與電力,進行跳躍式發展。
正是從這種觀點出發,宋洲的電力設備研發後來居上,將蒸汽機的研制逐漸甩在了身後。
從宋洲本土運來的機械設備大多靠電力驅動,電力與蒸汽動力相比具有更高的穩定性,由電引出的電燈,照亮了黑暗,大大延長了人類的工作時限,這也是蒸汽動力無法辦到的。
~~
就在一年多前,安平堡東南面豎起了數根十幾米高的煙囪,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從煙囪里都在不停冒著煙霧。
安平城的百姓並不知曉煙囪有何用,只是听在那里工作的年輕人講,每日有大量煤炭被送往煙囪下的火爐燃燒。
自從煙囪出現,安平城也跟著出現了變化,以往寬闊的街道兩旁,立起了一根根木桿。正當百姓古怪木桿是何用途時,數根黑色的線依托木桿從煙囪區引到了安平堡。
緊接著,官府安排人在城區木桿上按裝了一種名叫“電燈”的燈具,每到夜晚,電燈下明亮異常。嗅到商機的小商小販們,立即等下擺起了夜市,使得安平城一下成為了一個“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