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艦隊不費吹灰之力奪取了狼山碼頭,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當然,僅憑狼山巡檢司那點兵力也做不了什麼。
佔領狼山碼頭後,海軍陸戰隊的士兵立刻展開行動,在關鍵要隘修建防衛要塞。碼頭區亦是繁忙異常,從濟州島、台南兩地運來的物資在此囤積,被攔截的明船在此卸貨,一時間,狼山碼頭成了聯合艦隊重要的物資中轉點與作戰指揮部。
在奪取狼山前,聯合艦隊還襲擊了吳淞江所、劉河堡中所等衛所,直逼明朝南方重州太倉。
太倉州內有太倉庫,其設立于明英宗時期,是京、通等儲糧的倉廒與儲銀的太倉銀庫的總稱。《明會典》記載︰“正統七年,置太倉庫,添設戶部主事一員,專管凡南直隸甦、常等府解納草價銀赴部轉送管庫官處交收。”
聯合艦隊的這番舉動著實把金陵嚇得不輕,拱衛在金陵城周圍的明軍被緊急調動,在太倉州沿海設置了重重防衛。
取得預定的戰果,獲得長江入海口的航道控制權後,聯合艦隊又出奇兵,派出一支快速反應艦隊,由中尉艦長江令一指揮,襲擾鎮江與金陵,以此牽制明軍的兵力。
這一招果真奏效,當懸掛宋洲旗幟的艦船出現在揚子江畔時,帶來的恐慌前所未有——大明承平日久,何曾有過讓海寇賊船駛入金陵城下耀武揚威的時候。
“不愧是明朝南都,真他娘的氣派,比咱們安平城大多了!”一副官放下望遠鏡,忍不住感慨。
江令一笑道︰“這兩者能比嗎?咱們安平城建城才多久,人家金陵城可是數朝古都。”
這時,有 望手緊急報告︰“江司令,明軍水師從上游殺來了!”
江令一絲毫不慌,命令道︰“打旗語,咱們且戰且退,勿要讓明軍水師使出火船戰法。”
快速反應艦隊共有7艘船,船只平均噸位在150噸左右,配備有輔助動力,是造船所為應對河流、湖泊等狹窄水域,定制建造。無論順風逆風,此類船都能保持極高的靈活性,這便是江令一的底氣所在。
明軍水師戰船上戰鼓擂動,槳帆船內水手喊著號子,奮力劃槳。面對快速反應艦隊發射的鐵炮,明軍水師毫無畏懼,一直在試圖尋找戰機。
追逐戰中,明軍還別出心裁的使用了一種名為“一窩蜂火箭”的秘密武器,其射程達到300米,能做到多箭連發,這讓聯合艦隊眾船員不得不收起了輕視之心。
海寇來勢洶洶,大有佔據通州(南通)不走的架勢,金陵六部官員不敢大意,一面向京師上奏此事,一面又向兵部右侍郎陸完求援。
奏折與書信剛剛發出去,金陵六部官員便收到了朱厚照的旨意︰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只,斷絕海上交通,同時對宋洲“閉絕貢路”。
此聖旨一出,讓眾官員驚得目瞪口呆,加強海禁的結果,一些聰明的官員不是想不出。東南沿海向來山多地少,無數百姓靠海為生,一旦海禁推行,東南沿海勢必處處烽火,海寇遍地。再者,不少官員族中經營著海外貿易,海禁實施,損失必然不小。
部分官員試圖上書游說,但這希望渺茫,為今之計,趁著消息未傳開,盡快脫手撇清,才是正道。
~~
金陵城那邊紛紛擾擾,杭州城這邊依舊歌舞升平。
胡家大宅,幾房當家人正核算著今年的營收。
“夷州那邊的絲綢機房收入,今年首次超過杭州本地,能取得此番業績,離不開老五的功勞。”嫡房夸贊道。
五房胡寅謙虛道︰“這都乃小弟分內之事,當初在夷州安平開辦絲綢機房,若沒有各位兄長鼎力相助,這機房也辦不起來。”
听賬房先生報出銀兩數,其他幾房當家人腸子都要悔青,老五為促成安平絲綢機房的開辦,砸進去了老本,現在眼下這門生意就要成為一棵搖錢樹了。
就在眾人心思各異時,一心腹僕人敲了敲門,疾步走入房間。
“大老爺,有金陵的加急信!”僕人將信呈上。
嫡房當家將信打開,閱後,不禁大驚失色,久久不能言語。
“大哥,怎麼了,信里講了什麼?”二房、三房急切問道。
“你……你們自己看吧!”嫡房當家將信遞給眾人傳閱。
“這……為何無緣無故朝廷要突然下旨加強海禁?”
“片帆不得入海,那咱們的生意今後該怎麼辦?”
老五胡寅看完信,如同丟了魂一般,渾身癱軟地坐在長椅上,口中不住喃喃︰“這該如何是好!這該如何是好!”
幾房兄弟七嘴八舌,除了慌張,並沒有想出解決辦法。
嫡房當家沉思了片刻,最終下定決心,對漸漸回過神的胡寅道︰“老五,你現在立即乘船出海,把家眷一同帶上。”
“大哥,若是要退股,為何要讓老五把家眷帶上?”二房不解道。
嫡房罵道︰“糊涂!到現在你們難道還沒想明白?一旦海禁推行,甦杭生產的綢緞可就運不出去了,海外商人買不到貨,自然會跑去安平,屆時,安平的絲綢機房只怕要忙不過來,大筆大筆的銀子等著宋洲人去掙,現在跑去退股,宋洲人知道了,估計要睡著笑醒。”
胡寅轉過彎,說道︰“大哥,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現在就去讓宅里收拾細軟。”
“慢著!”嫡房急忙叫住。
“大哥,你還有什麼事要交代?”胡寅問道。
“到了安平,首先要穩住機工,拉好與宋洲人的關系。絲綢機房的事,我不擔心,夷州畢竟是蠻荒之地,老五,你到了那里,多加注意安全,不管如何,杭州的宅子我會為你留著,等風頭過去,我自會派船去接你回來。”嫡房起身,走到胡寅身前,囑咐道。
“大哥,安平可不是蠻荒之地!放心吧,我在那有吃有喝,肉不會少一塊!”胡寅笑道。
待老五離開,二房才輕聲問道︰“大哥,這海禁的風頭什麼時候才能過去?”
嫡房抬頭道︰“我也不知,或許是十年,或許是更久,讓老五去安平,不過是兩頭下注,權宜之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