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衛交代完碎石石塊運往何處後,便快步離開。
見沒人監督,幾個村民一邊忙碌,一邊聊起閑話。
“你看這鐵!”一人指了指手中的鐵鍬,贊道,“是精鐵,看見沒?”
“是精鐵又如何,又不會讓你帶走。”另一人朝手掌吐了口唾沫,揮動起鐵鎬。
“你這人真沒見識,如此精鐵,竟做成鏟石工具,這外邦人真是豪奢。”
“你們說這些外邦人來自何處?”
“管他來自何處,我們幫忙做工,他們給錢就行。”
“別扯閑話了,大家加把勁,多干點活,以免東家認為我們偷懶。”領頭人提醒。
“三哥,不是我不想出力氣,實在是早上沒填飽肚子。”
“你小子又想耍心眼,我們幾個有誰吃飽了,就你事多。”
罵罵咧咧間,兩個高竹簍中的碎石裝滿,領頭人挑起扁擔,晃悠悠地朝碼頭走去。
碼頭上。
一幫青年小伙赤膊上陣,喊著整齊的號子,將大石塊移動堆砌到岸旁。
“哄哄”聲在耳邊不停環繞。
一處空地中有一個看不懂的鐵架,鐵架上固定著一根數十丈高的鐵管,也不知是何力,鐵管正不停地往下旋轉。
領頭人加快腳步,遠遠避開鐵架,生怕其中的詭力會沾染到自身。
“嘿,說你了,把碎石倒在這里。”有人朝領頭人招手。
領頭人哆哆嗦嗦地走近,按照這人的吩咐,將碎石倒入一層灰色的粉末當中。
卻見這人又往碎石上澆水,然後不斷用鐵鍬攪拌,待碎石、粉末、水三者調和後,裝入一個斗形的小車中,接著將斗車推到一處不及人高的碎石牆邊。
這外邦人竟是用這個辦法建屋,還真是稀奇,領頭人心想著,挑起空竹簍,小心翼翼地從匪夷所思的鐵架邊跑過。
回到碎石丘前。
領頭人立刻向同村人說了這件事,眾人皆不信。
直到眾人輪番從鐵架前經過,這才相信領頭人所言非虛。
子不語怪力亂神,村民們沒讀過《論語•述而》,但對鬼神之事同樣敬而遠之。
幾人中的兩個膽小之輩,心底已經打起了退堂鼓。
“要不,我們現在回村吧!”
“回去作甚,怎麼,你怕了?”
“實在感覺邪乎,莫不是這些外邦人會妖術。”
“現在走,豈不是白忙活了半天。”
“要我說,你們想走,起碼等吃完午飯再走。”
“對,三哥說得在理。”
拿定主意,一直挨到中午,幾人早已饑腸轆轆。
這時,終于有士兵通知幾個村民去吃午飯。
幾人滿心歡喜地跟在士兵身後,來到一處營帳前,空氣里一股誘人的香氣勾得幾人食指大動。
營帳內,菜肴剛剛出鍋,幾個村民光望著白騰騰的饅頭,香噴噴的米飯,便已口水直咽,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打小幾人未吃過精細的上等糧,島上的主食以豆內為主,佐以魚蝦,這種清貧日子,過得可想而知。
“沒餐盤了!”炊事班長數了數人頭,說道。
士兵道︰“給他們一人發個鐵盆就行。”
炊事班長從廚房中找了5個大鐵盆,依次盛上米飯,打上菜肴,最後淋上了一層海鮮油湯。
“你們找位置吃飯,不夠再來添。”炊事班長將鐵盆遞給幾人。
領頭人道︰“不必了,我們蹲在門口吃。”
幾人不約而同在營帳外蹲成一排,埋頭干飯,一時成了餐廳外的奇觀。
“三哥,這個真香,你說這是啥肉?”一人用筷子夾起一塊薄薄的肉片,口中含糊不清的問道。
“我吃出了雞肉味。”
“我怎麼吃出了羊肉味!”
“放屁,明明是雞肉。”
兩人為肉片是雞肉還是羊肉,邊干飯邊爭執,場面顯得有些滑稽。
其實兩人說的都不對,菜肴中的肉料用得是宋洲軍工後勤推出的午餐肉罐頭,由羊肉邊角料、雞肉,澱粉、食鹽等配料組成。
午餐肉一經推出,並未激起多大的反應,海戰陸戰隊的兵油子們試吃後,大罵後勤處不干人事,盡給前方提供豬食。
後勤處表面笑嘻嘻,表示會虛心改正,暗地里卻在罵這幫兵油子是少爺兵,胃口越來越挑。
這時,史永仁與楊波結伴來到臨時餐廳。
看著營帳外的奇觀,史永仁笑道︰“這就是被你徙木立信的村民。”
楊波點頭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日是五人,明日就能有十個,我是想以此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
史永仁氣笑道︰“行了,你就別賣關子了。”
楊波道︰“道理很簡單,誰跟我們走,誰就有肉吃。”
沒用多大一會功夫,埋頭干飯的幾個人紛紛站起身,跑進餐廳繼續添飯菜。
領頭人瞧見楊波也在餐廳,不好意思走到近前,抓了抓頭皮,說道︰“東家,能不能把我一日的工錢全都換成白米面。”
楊波詫異道︰“為何,擔心我騙你?”
領頭人忙解釋︰“家里父母,還有弟弟妹妹,都沒吃過這麼好的白米面,我想帶回去給他們嘗嘗。”
楊波听得有些感動,拍了拍領頭人的肩,說道︰“好小子,有孝心,我答應你這個要求。”
領頭人急忙謝道︰“謝謝東家!謝謝東家!”
楊波大氣道︰“不要忙著謝,我們這需要人手,需要蔬菜魚蝦,唯獨不缺糧食。你把這話帶回村,他們想在這做工也好,賣貨也好,我隨時歡迎。”
“我記下了!”領頭人點點頭,又跑到餐廳外,蹲下干飯。
“下午,你們還走嗎?”領頭人向兩個萌生退意的同伴問道。
一人滿臉呵呵笑道︰“我才不走了,這吃得一餐比工錢還多,我又不傻。”
另一人拍著胸脯道︰“只要讓我吃飽飯,就算是龍潭虎穴,我也敢闖。”
領頭人道︰“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剛剛東家答應我,工錢可以用白米面結。”
“真的!”所有人都是一副既驚又喜的表情。
《明史》記載成化十五年,江西饑。十六年,北畿、山東、雲南饑。十八年,南畿、遼東饑。十九年,鳳陽、淮安、揚州三府饑。二十年,陝西饑,道�相望。畿南及山西平陽饑。
身處這個時代,對百姓來講,吃飽穿暖是人生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