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八們會不會見財起意,這個根本不用懷疑。
好在這個時候,有人高聲制止︰“放肆,這幾艘船乃朝貢的友邦之船。”
說話如此有底氣的自然是大明行人司小官。
官兵們瞅見說話這人雙手舉著詔書,身旁僕從捧著官服,紛紛停下攀爬的動作。
“我乃禮部行人司司正,奉陛下之命,前往宋洲宣讀詔書,汝等阻攔宋洲使團船只,莫不是誠心想讓陛下難堪?”行人司小官也知這群丘八的德行,不拿皇威壓一壓,只怕治不住他們。
行人司司正雖只是正九品小官,但他們皆由進士充任,屬京官序列。
官船上一百戶官听言,急忙抱拳道︰“我等也是職責所在,近日有漁民上報,疑似有海盜船在此出沒,所以不得不加強巡查,實不知大人在船上,望大人恕罪。”
行人司小官借坡下驢道︰“既然如此,念你們也是職責在身,本官不如追究。今使團有船觸礁,還望諸位予以方便。”
“大人客氣!”
百戶官向手下兵卒招了招手,一眾官兵怏怏退回官船。見一商船傾斜,百戶官提議道︰“不若我等護使團船只入舩假臐@ 按 臣煨蓿 恢 筧艘庀氯綰危俊 br />
外務部干員道︰“不妥,船只若入江口沉沒,恐影響河道通行,不如先找一處灘涂卸下船上物資。”
行人司小官頷首︰“副使言之有理。”
百戶官建議道︰“前方不遠是濠江黑沙灣,正適合船只擱淺卸貨。”
心里還想著怎麼引到岸邊,不想這人主動獻策,外務部干員暗自一喜,連忙客氣道︰“還請壯士在前領航。”
濠江即蠔江,因盛產鮮蠔而得名,當地文人雅士認為“蠔”字太俗氣,不宜登大雅之堂,故賜改“蠔江”字為“濠江”。濠江黑沙灣位于現世路環島南側,當地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打漁場,隸屬纒晼@ 閔較亍 br />
香山縣位于廣州三角洲之南部,正當西江、北江及東江出海之處,為全省水道交通及海運最發達之地。昔日的香山縣,主要包括今天的中山、珠海和澳門。如今的中山、珠海和澳門由于長久的泥沙淤積,基本上已經連成陸地了。實際上,至少在明代中葉以前,香山仍然是個四面環海,島嶼交錯的地方。
宋代從仕郎廣州教授劉漢英撰寫的《縣令梁公德政碑》中就記載:“廣郡之西南,舟行可四日許,有嶼曰香山,環巒引海,舊隸于番、南、莞、新四邑間,紹興壬申始割而邑之”。
南宋景炎三年,宋代廬陵人鄧光薦在《浮虛山記》中也記載:番禺以南,海浩無涯,島嶼洲潭,不可勝計,其為仙佛之所宮者,時時有焉。未至香山半程許,曰浮虛山。山虎踞而鳳翥,鐘懸而磬折,蒼然煙波之上,四望無不通。方空澄而霽,一望千里,來航去舶,棹歌相聞。及微風鼓浪,噴薄冥迷,舟望山咫尺,若不可到。
這里記載的浮虛山猶如漂浮在海上,“蒼然煙波之上,四望不通”。
據嘉靖《香山縣志》記載:“浮虛山在縣北七十里,平潔峙海中,隨波上下,因名”。浮虛山在今天阜沙鎮內,石岐以北約15公里處。直到清初,浮虛山周圍才逐步坦露,漁民常到山邊買賣,逐步形成集市。“洲潭島嶼”的南面就是香山的“環海孤嶼”,香山縣與南海縣隔著“香山海”,今天的各河口門當時尚屬海灣狀態。不難看出,香山置縣之時,還是一群四周環海之島嶼,孤懸于大海邊。
船隊跟隨官船駛入珠江口,傾斜商船在水手們謹慎地操帆下擱淺在了黑沙灣前,其他船只在海灣外海徘徊。
放下舢板,眾人劃船來到海岸邊,查看擱淺船只受損情況。
由于礁石的“撞擊”,經過檢查,發現右船舷底出現了一條大裂縫,海水漫灌導致壓艙的貨物被海水侵泡,包括在泉州購買的書籍、藥材,還有一部分賞賜的物品。
見此情形,看樣子一時半會船只難以修復。外務部干員先取來二十多兩銀子,將百戶官打發走,隨後與甦南等人商議了一陣。
眼下,如果不想耽誤行程,擱淺船只上的人員可以轉移到其他船上,但丟下整艘船還有被泡的貨物著實損失不小。
外務部干員與甦南說明情況,由其出面與行人司小官溝通。
現在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所有人留在此地再等一旬時間,晾曬干貨物後再出發。要麼分頭行動,留下部分人手,曬干貨物,找人修復船只再走。
听完選擇,行人司小官果斷選擇後者,他可不想白白在此浪費如此長時間。
既如此,甦南便提出一個不情之請,希望行人司小官能留下書信與名帖,以免當地官員為難船員。大明立國之初就飽受倭寇海盜的襲擾,如今雖有朝貢貿易,但海禁的名頭卻從未取消,甦南也不想由此引起麻煩。
行人司小官不假思索,爽快答應此事。
當外務部干員拿到書信與名帖時,恨不得激動地跳起,有了這兩樣信物就可以開始大做文章。
外務部干員主動與百來名船員留下,待商船離開後,他立馬吩咐船員中的元老向金蘭港發送電報。
~~
香山縣縣衙。
蕭知縣捧著一本詩詞,正搖頭晃腦的品讀。
幕僚火急火燎地走入書房,向知縣稟報道︰“縣尊,海邊出亂子了。”
蕭知縣騰地起身,驚慌道︰“什麼亂子,是盜寇劫掠,還是刁民造反?”
正統以來,香山沿海頻繁遭遇“土寇”、“倭寇”、“海寇”、“山寇”的困擾。正統十四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黃蕭養叛亂。香山縣的大欖都、龍眼都、黃梁都、黃旗都等地方被卷入到這次叛亂當中,叛亂之民圍攻過香山縣城。天順二年三月,更是有海賊四百余徒犯香山千戶所。
正應這些事稀松尋常,蕭知縣才會條件反射般的問出這個問題。
幕僚急忙答道︰“有漁民上報,南部島嶼有一艘來路不明的船只在海岸擱淺,屬下懷疑這是一艘海盜船。”
蕭知縣踱了兩步,說道︰“若如此,你先帶縣中衙役去察看情況,我立即修書請千戶所出兵協助。”
幕僚應道︰“屬下領命。”
點齊一班衙役,雇了兩艘漁船,幕僚帶著人手,風風火火地趕向濠江黑沙灣。
到達黑沙灣時,他看到一群奇裝異服的人在海岸砍伐樹木,制造晾架,晾曬書籍與藥材等貨物。
終于等到官府的人到來,不枉費自己讓人將動靜鬧大。
外務部干員走近,向對方唱了個喏,說道︰“諸位莫要誤會,我等為宋洲使團使者,從京城朝貢歸來,不想返程途中在此海域觸礁,船只受損,貨物浸泡,不得不在此暫留。”
知縣幕僚狐疑道︰“既然你說自己為番邦使者,可有憑證?”
“有有有!”外務部干員忙命人取來信印,還有行人司小官的書信與名帖。
知縣幕僚看完,將信將疑。
外務部干員見此,攀談問道︰“不知大人貴姓?”
幕僚拱手道︰“在下不過是香山知縣的一介幕僚,可不敢自稱大人。”
“大人莫要妄自菲薄!”外務部干員更近一步,低聲說道,“可否借一步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