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翁甫和章汝鈞兩使離開趙昀所居的山崗,兩人坐在馬車里面面相覷,末了翁甫長嘆一聲,對章汝鈞道︰“我于寶慶二年進士,當時陛下召見我們,勉勵有加,同年們齊赴瓊林宴,何等的意興風發。”他感慨地道︰“一轉眼差不多四十年了,物是人非啊!”他告訴章汝鈞道︰“我與曹允叔是同年,他早早歸塵,若他得見今日朝廷盛況,知道我等奉旨前往韃境和議事務,應是欣慰。”章汝鈞深為嘆息道︰“曹允叔可惜了!”“允叔”即曹友聞的字,他是宋初名將曹彬十二世孫,亦在寶慶二年中進士,詔授綿竹尉,改授天水軍教授,一介文臣也!端平二年初,蒙古攻秦、鞏二州,圍天水軍。友聞單騎夜入,與守將張維集民戰守。同弟曹友萬先後據守仙人關、七防關、白水江等要塞,每戰親冒矢石,為士卒先。授知天水軍。當時韃虜肆虐,川軍多不敢戰,曹友聞卻聞戰輒至,慨赴國難,人稱“曹大膽!”端平三年中,曹友聞同元將汪世顯展開激戰,“喋血十余里”,大獲全勝。同年九月,蒙古兵數萬南下直攻大安軍,友聞孤軍堅守陽平關,派曹友萬設疑兵于雞冠隘,自率精兵萬人設伏。雙方冒雨血戰,死亡慘重。次日天明,蒙古援兵至,曹友聞被圍,殺坐騎死戰,壯烈殉國,全軍覆沒。此戰打得蕩氣回腸,若不是韃子優勢兵力,曹友聞很可能取勝。祖宗英雄一世,子孫自然不會丟臉。蒙軍南下川蜀,曹友聞將一腔熱血拋灑陽平關。生時做人杰,死後為鬼雄。作為一個忠肝義膽的標桿,哪怕是新朝了,同樣承認其戰績,曹友聞靈位入帝國忠烈祠,享春秋國祭,被追封為端明殿學士、正奉大夫,謚號“毅節”,其子被授官職,待遇很好。然而曹友聞本不應戰敗,他本想據險而守,要知道川路險阻,韃不可入。川帥趙彥吶不顧客觀實際,嚴令曹友聞主動出擊,以求御敵于國門之外。他發神經地一天之內居然連派七名使者催促曹友聞執行命令,簡直有如趙構十二面金牌催促岳飛,只不過趙彥吶是要進攻,趙構是要退兵。曹友聞不得不率軍出擊陽平關,最終兵敗。現在國家理順了軍政關系,如若是孟之祥朝派出的四川總督督軍,他職責在身,權利在手,應不至于讓一代名將殞落。前朝政局混亂不堪,朝臣們大多只會黨同伐異,地方官員則尸位素餐,整日里相互攻訐,以打擊政敵為能事。到了需要就國家大事拿主意的時候,這幫人不是低頭不語,裝作沒听見,就是夸夸其談,口若懸河地說些假大空的屁話。而宋理宗對此無能為力,他大談特論“理學”,本身也空得不得了,只能任由這幫人一天到晚爭權奪利,最終也害了他自己淪落到這麼悲慘的地步!翁甫與曹友聞是同年,乃人生四大鐵之一,關系非同小可,曹友聞戰死後,翁甫幫著料理烈士身後事,得知與曹友聞大戰的汪世顯原本欲歸降大宋,川帥趙彥吶計劃納之,奈何朝廷宰執鄭清之與趙彥吶有矛盾,不許之,汪世顯怒而降蒙,成為了蒙韃戮向四川軍民的一把利劍!一發而動全身,若無朝爭,汪世顯降宋,成為了大宋在北方的屏障,曹友聞得以重用,說不定啊,沒有今上的事情了!就是四川戰事糜爛,朝廷調孟之祥入川,天高皇帝遠,他羽翼豐滿後,最終上位。而要是曹友聞不死,他是文官啊!文官造反的機率遠遠小過武將,可以說,是宋理宗一手斷送了自己應有的好局,害了他自己,是不是他咎由自取呢?趙昀概嘆“四不“是“此乃撥亂反正之舉也!”說起來孟之祥撥亂反正之舉何止這一樁,他派出督撫管轄地方真是神來一筆,大膽地放權給他們,卻又不同于唐之藩鎮,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前帝崇尚“理學”,今朝的官員實務得多,軍隊講戰斗力、戰績,文官講經濟和民生,以數字來論英雄,不務虛,誰作出的決定誰負責。效果是杠杠的,先前翁甫路途中告訴過章汝鈞在他隨帝視察軍隊時見過多樁軍人的表現。一是“踏天梯”,即一名軍士練單杠,只見他強壯的雙臂吊在單杠上,人懸空離地,雙腿並直,左右腿分別往上蹬,如踩在梯子上,最終人與地面水平。這是何等強大的臂力,軍中有此臂力者不是少數,而是多數,有了如此的臂力,發動弓箭暴射不在話下。二就是明軍弓箭手的強大,他們可以射出一下子射出二十箭,勝過了蒙韃,他們多數十五至十八箭而已。蒙韃精通騎射,生來就是騎兵,蒙古人“生長于鞍馬間,人自習戰”,通過游牧和圍獵,讓騎射幾乎成為了他們的本能。當明軍擁有了馬匹後,他們的專業軍人戰斗素質已經勝過了蒙韃,然而離譜的是這群組織性強,體能頂尖,武力充沛,血氣方剛的半大小子,一不欺辱婦女,二不打家劫舍,三不濫殺無辜,四不好吃懶做。見到老百姓就敬禮,長江洪災時往上沖的比誰都快。今上不愧是岳武穆的一脈傳人,岳家軍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如今,龐大的明軍各支隊伍都成為了“岳家軍!”試問韃虜能不懼怕?敢不簽和約?其實,趙昀有機會擁有岳家軍的,他有孟珙!孟珙的軍隊實際上同樣是“岳家軍”的翻板,且孟珙品德高尚,潔身自好,對皇帝的忠誠遠比孟之祥來得好,昔京城的御史一直說孟之祥要造反,而沒什麼人說孟珙會造反,說孟珙會造反的御史首先被同僚打他的臉,趙昀要是重用孟珙,按著孟之祥不讓他出頭,應能保住江山。孟珙既去,孟家軍龐大的力量為孟之祥所用,最終讓他得償心願。一飲一啄,皆有定數,前帝落到這樣的下場,只能怪他自己!感慨前帝、感慨國家的命運,翁甫和章汝鈞正在馬車上嗟呀不止的時候,听到有人敲車窗,可不是提醒他們不要多想要去搬磚了,外面的明軍侍衛稟道︰“兩位官人,到時間用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