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演繹了一出“昨日你對我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大劇,啪啪啪地猛打趙官家臉的蒙古好漢汪世顯是絕對有本事的,在孟之祥前鋒進入順慶府城時,汪世顯大軍驟至,一下子就圍了孟之祥的把兄把弟,即鄂州軍統制官楊懷遠,還包括了孟之祥的好兄弟,十三太保孟之璋以及二千五百宋軍。
汪世顯出手不同凡響,給孟之祥一個下馬威!
此時孟之祥的大軍正沿嘉陵江邊道路從陸路向順慶府挺進,還有水師部隊逆流而上,加上一萬多的民夫、廂軍以及輜重等,顯得隊伍相當地龐大,速度快不起來。
當孟之祥知道汪世顯如此犀利,他十分惱火地道︰“為什麼我們沒能收到預警?我不是听說至劍閣的地盤都被我們宋軍收復了嗎?韃軍怎麼能想來就來?”
劍閣位于順慶府的西北方,離順慶府還有一段距離,再往北,就是汪世顯的控制區。
王堅一針見血地道︰“那些宋軍要不與韃軍是蛇鼠一窩,要不就是在睡覺!”
他正色道︰“七郎,軍務為重,以後一些瑣事,能不管就不管。”
王堅是在進諫,本來孟之祥大軍到達重慶,預計休整三天,之後全軍沿嘉陵江北上。
然而孟之祥在重慶整頓潰軍,他也怕啊,怕潰軍成為亂軍,要是重慶出現襄陽兵變的情況,那他就麻煩了(其實還要提防趙勝),所以孟之祥派出前鋒楊懷遠出發,主力還留在重慶。
王堅認為孟之祥是分心了,沒以正事為重。
話又說回來,不能說孟之祥全錯,畢竟重慶是大後方,要是亂起來,影響到鄂州廂的補給,也是麻煩。
但無論如何,沒有大軍同往,造成目前的局面。
孟之祥點頭道︰“堅哥說得是,以後要引以為戒!”
他既然認錯,王堅也就不為已甚,提議道︰“我們得加快速度,趕往順慶府,至于重慶府的第七軍與第八軍(從潰軍中新編),也一同出發,不必等朝廷的旨意再行動。”
“各軍都無戰果,只要我們打贏了,什麼都好說!”王堅有點信心不足地道。
他幽幽地道︰“如果官家有意見,那我們就申請調回臨安府,我跟你一起做買賣得了!”
听得孟之祥苦笑,派人順江而下但他心中憂心忡忡,擔心鄂州軍頂不住汪世顯,這可是關鍵的頭一仗啊,陷了兩個兄弟進去,草!
……
當楊懷遠兵進順慶府後不到半天,中午午時抵達,約摸在下午申時過一刻時(15點15分),接獲緊急報告道︰“韃軍已至二十里矣!”
听得楊懷遠與孟之璋面面相覷︰“韃軍何來之速也?”
震驚之余,兩人跳將起來,立即趕赴城牆處,同時下達一系列的命令,著各部上到城牆,並且控制城內街道,實行管制,所有人等,不經允許,不得隨便上街。
他們上得城牆,望向城北遠處,那邊煙塵大起,顯然有大批的韃軍正在接近中。
城外則是雞飛狗跳,民眾爭相進城,好在此城有甕城,分內外兩個城門,內城門關閉,外城門則還開著,放民眾進城,倒也不怕韃軍沖進城內或者有奸細造反,等關了外城門,再行甄別。
這時權順慶府知府是一個名不經傳的牛志今,匆匆地趕到了順慶府那顯得有些破破爛爛的城牆上---順慶府狀況不佳,去年被韃軍攻破過,城牆遭到一定的破壞,官員也沒有正式派出。
事實上,隨著韃軍入川,大宋在四川整個形勢都不好了,官員短缺是其一,牛志今以前只做過一個下縣的縣令,驟將他提拔到一府高位,又遇到韃軍來攻,讓他心慌得很,手腳俱顫。
好在看到了兩位統制官的鎮定樣子,牛志今深呼吸,讓自己盡量放松。
而楊懷遠請他一起听取已軍參謀長的匯報,那個參謀長正是依孟之祥的軍制所設,很年輕的小伙子,做事非常地麻利,考慮得也很周到,他拿出一張紙,說明工作,那就是執行緊急狀態,進入最高警戒,措施如下︰
一、軍隊上城防守,控制城門;
二、發動當地民壯協助守城,;
三、收集當地糧食,實行配給制,首先是糧店、大戶,其次到所有人,可以先出庫銀收買民間余糧,若無庫銀,則強征;
四、搜集防御物資,包括磚石、木頭、兵器、弓箭等,如不夠,則拆除民房;
五、收集藥物,集中所有郎中,輪流值班,一有疫情,馬上報告,加以控制;
六、提防奸人,包括出榜安民、晚上宵禁,白天監督人口流動,守衛倉庫、水井、軍營、府衙等重地等,加強巡視,給予錢物鼓勵出首奸人歹徒。
……
軍政長官協商,如措施二三四五等,都依賴于牛志今這個親民官負責的。
不同于那些牛氣哄哄的東華門前唱名者(指進士),牛志今不是進士出身,對于軍隊,他持順從、合作的態度,而不象那些進士出身的文官來教軍官打仗,否則文官為先,他們帶有知某州軍州事,簡稱知州,是可以節制當地武將,強硬的文官甚至敢不鳥比他品階還要高級的武將,那就令人頭痛了。
大家說好後,馬上去做事,由參謀長組織,牛志今著差役敲著大鑼,在街道各處叫嚷著︰“韃軍將至,知府相公鈞令,著各家各戶出一男丁,協助守城……”
,大鑼響個不停,差役也嚷個不停。
同時,軍人、差役前往糧店,開始平價購糧,並把糧食搬運到指定的倉庫。
……
順慶府民眾被驚動起來,一些民眾積極地參與,很快地站到了街道上,不少人的手里拿著刀槍,背著弓箭。
事實上,先不論民間的愛國熱情,民間的保衛家鄉的情緒始終是有的,也擁有武力,然而朝廷對于他們的態度很矛盾,在危急時發動民眾,到了情況穩定下來,又打壓民眾。
當然也有一些人不樂意打仗,他們了解過韃軍的所作所為,即屠守城者,不守城者得生,這些人悲觀失望,認為不打最好,快快投降,以保性命。
再有一些人,在守城時失去了利益,比如有糧食的、有物資的,被強征了自然不高興,也就怪話連篇,牢騷話不斷。
不過官府的榜文貼出來,差役大聲地念出來,官府決意抵抗到底,絕不向韃靼人屈膝投降,不向蠻夷屈服,官府要各家各戶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物出物,誰有二話,不服從不配合者,按通敵論處!
于是不管願意不願意,民眾都被動員起來了,他們集中後搬運物資上城,整座城市都動員起來。
而軍隊已在城牆上嚴陣已待,楊懷遠望向已經清晰的韃軍前鋒騎兵,他們正忙著擄掠逃跑的民眾人口與財物,隊形混亂,楊懷遠心忖是否出城,殺殺韃軍威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