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凝固到堅硬需要多長時間?
一般來說,看水泥標號,也看一起攪拌的砂石。
比如海沙就攪不成混凝土,沙漠里的沙一般也澆築不了混凝土,穩不住。
又比如,有的水泥凝結的快,有的凝結的慢,有的甚至凝結了都跟沙子似的,一擰就碎了,有的只需要一兩天,就硬邦邦的跟石頭似的。
但是很顯然,陳秋拿出來的是軍用標號的水泥方子,可是他的這些生產設備跟不上,用的是土窯,而不是機器。
可依舊可以很快很完美的建起了好多碉堡,在5天之內,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大量的碉堡澆築。
沒有那麼多鋼筋,可以用一根接一根的樹干和藤條,插進去綁成一個一個籠架子當鋼筋使。
這些被抽調出來去建碉堡的人,從來沒有想過有人能這麼快就建起了這麼高這麼大這麼厚的碉堡。
當然他們不認為這是碉堡,這是烽火墩。
烽火墩,是大明時代邊防的特色,通常會在某些高的地方建起一個土圍小城,上面有烽火台,如果有外敵入寇,他們就在土圍樓上點燃烽火。
這些風火墩因為地勢的原因,也比較難打下來,但如果打的時間長了,就會被大明邊軍給圍過來,殺了。
大明的邊軍在保證軍餉的時候,戰斗力還是挺強的,這一點有一說一。
所以,在大明的邊軍軍力還不算太萎縮的時候,大明的烽火墩還是有安全保障的。
但是在大明的邊軍,沒有軍餉的情況下,大明的烽火墩,一個接一個的陷落。
所以,大明的烽火墩,都能有如此作用,更何況還是陳秋特意拿出來的圓形碉堡。
圓形碉堡這玩意兒,別看有點土,沒有四四方方那種威風。
但水泥澆築厚達一米的軍用標號水泥混凝土牆壁,而且還是圓形的,在拱橋效應的情況下,能夠非常大概率的抵擋住現在這種原始的大將軍炮的實心炮彈。
錦州。
大清的定國大將軍多鐸又砍了一個人,就是那個名字是獅子那個如雄獅一般雄壯的男人。
因為,他同樣沒有把軍情給探回來,還損失了不少人,就連自己,都中了一槍,拖著受傷的身軀跑回來,沒想到卻依然被砍了。
但他雖然死了,還是帶回來了一些有用點的消息,那伙人是明軍,但不知道是哪來的明軍。
而且,有一個噩耗,那就是這伙明軍把所有農奴奴隸全部給放了,這算不上噩耗,噩耗就是他們在盛京城的家業,已經全部被分了,就連留在家里面的女人與沒長成的孩子,也都被分了。
分給的人,還是那些農奴和奴隸!
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
也正是這個消息,讓這位大清的定國大將軍多鐸,忍不住火氣再次砍了一人。
因為他雖然帶回來了這幾個消息卻帶不回來重點,對方有多少人,都有什麼兵種,有沒有火器,有沒有鎧甲,有多少糧草,兵力分布如何?
這些消息都沒有弄回來,就弄回來幾條動搖軍心的消息,不砍他砍誰?
駱養性沒說話,這些清軍頭上剃的就剩後腦勺的老鼠尾巴了,怎麼混進去?
他還不相信了,明軍放了幾十萬的農奴和奴隸,他們能分得清誰是誰,這才幾天啊!
至于清兵跟農奴的區別,除了身形壯碩飽滿一些,其他的也就是頭上這個發式了。
這樣的除了偷偷潛進去,想混進人群中去,難度可想而知。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讓他駱養性派出手底下本來是錦衣衛,在他任天津總督時,跟在身邊的老弟兄。
這些人打探消息有一手,雖然比不得正統的軍中探馬來的直接快速,但是在旁敲側擊上,在蛛絲馬跡里尋找消息以及真相,還是錦衣衛好使。
但是他沒說話,因為他是降將,雖然大清給他封了一個天津總督軍務,但是還沒有真正信過他,他這個時候表現太積極,很容易讓人起疑心。
說實話,如果沒有海上飄著的那六七十艘船,多鐸此時已經揮兵東去,但他現在真的不敢。
他已經送信回京城,現在除了增加在關寧錦通道的駐兵以外,沒有別的辦法。
否則連糧道安全都保證不了,拿什麼打仗?
海邊飄著的六七十艘大船,讓京城的多爾袞,迫不得已,派出2000人馬來到山海關,多鐸也派回2000人,合4000人一起守住關寧錦通道以及各路關口。
有4000人,他才算安心很多!
水軍就是水軍,就算六七十大船上,有五六千人,上了岸也不見得能打得過4000清軍。
有了4000余人防備糧道,多鐸這才放心的從錦州出發。
不過錦州1000兵馬被他抽調走了500,另外把城中漢民全部打成奴隸,用來運送糧草。
這才浩浩蕩蕩的從錦州離開,直逼沈陽方向。
既然得不到情報,那麼就穩扎穩打,一步一探。
一步一探,就不是少量探馬的事兒了,而是分前鋒部隊,與後方大部隊的分別。
既然出了城,那麼駱養性又恢復到前鋒部隊的行列里,開路的責任就交到他頭上。
多鐸在出發前說了,如若有所差池,少不得就是一個殺頭的結果,但若是此戰打的好了,許他一個調回京城的機會。
駱養性打過仗沒?
他是世襲當的官,不是積軍功上來的。
說實話他還真沒打過仗,面對李自成的時候,二話沒說就降了。
面對清軍的時候,也是二話沒說就降了。
手底下雖然掌握著號稱15萬的錦衣衛,但實際上幾百年來,靠世襲的錦衣衛,已經不復當年威風了。
真正能打的,其實也沒多少。
再說了,錦衣衛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皇帝耳目,打探消息用的,又不是打打殺殺用的。
現在讓他來當先鋒,其實只不過是讓他帶著自己的老兄弟來試錯,這一點他明白。
但不當這個先鋒,可能多鐸就要砍他了,在錦州,當著他的面殺的人也不少。
既然多鐸連自己人都隨意就殺,更何況自己一個降將。
所以他只好拿出自己胸中所學,一步一探地往前走,卻沒想到一直到遼澤北,遼河邊上都沒有遭受他以為的襲擊。
明末的遼河和幾百年後的遼河,大小不太一樣,此時的遼河,水域還是挺寬闊的。
在這年月的遼河,還不是二三百年後工業大開發導致的水資源短缺而變成了重金屬河,現在這年月的水流量還是挺大的。
遼河窄處水深,人馬不能渡。
水面極寬闊處,一般來說水都挺淺的,方便人馬過河,但這要當地人才知道哪一塊地方沒有暗溝,所以,這也是下下策。
在幾百年後,水資源比現在枯竭得厲害的潦河最寬闊處,有幾千米寬,水淺時人都可以走過去。
而現在是夏天快要入秋,正是遼河幾個寬闊河段可以方便渡河的好時節,如果有當地熟人帶領,應該還是能過的吧!
其實冬天更好,冬天河面結冰,根本就不用淌水過河。
當然,也可以找渡船或者扎木筏,擺渡過河,這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駱養性很自覺,並且已經在這麼干了。
不過他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對方沒有在江岸邊上設防呢?
這不合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