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華唐

0149 景恪來當宰相吧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步兵長 本章︰0149 景恪來當宰相吧

    得知李世民要見自己,陳景恪並不奇怪,只是他以為李世民見自己是為了詢問李明達的身體情況。

    只是到了皇宮才發現並不是。

    李世民只是略微詢問了一下李明達的情況,就轉而問道︰“對征討高句麗你有何看法?”

    陳景恪很是驚訝,道︰“聖人說笑了,我只是個醫師而已,哪懂什麼軍國大事。”

    李世民表情非常嚴肅,道︰“我知道你是個心有溝壑之人,只是潔身自好不願踏進這個泥潭而已。”

    “今日也無外人,你就老實告訴我你的真實想法……不論對錯皆無關系。”

    這……李世民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陳景恪知道自己不說點什麼不行了。

    斟酌了一番之後,他才說道︰“高句麗必須要打。”

    李世民道︰“哦,說說為何必須要打。”

    陳景恪回道︰“高句麗國祚悠長,該國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非常強……”

    “和中原王朝征戰無數次,雖然幾次處在滅國邊緣,卻都堅持了下來。”

    “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能在和中原王朝征戰時佔據一定的上風。”

    “前漢的遼東四郡,現在幾乎都被他們侵佔,尤其是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失敗,更是給了他們驕傲的資本。”

    “據我所知,他們把征遼陣亡將士們的尸骨堆砌成京觀。從小看著京觀長大,他們對中原王朝不可能有敬畏之心。”

    “榮留王之所以臣服大唐不是他老實,而是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耗盡了他們的元氣,使得他們無力外擴。”

    “經過三四十年的休養生息,他們已經恢復了元氣……所以迫不及待的開始了擴張,支持百濟攻打新羅就是最好的證明。”

    “尤其是掌握軍政大權的淵蓋甦文,更是野心勃勃之輩。如果大唐不能趁他立足未穩打痛他,那麼等他完全掌控高句麗,該頭疼的就是我們了。”

    “所以高句麗要打,還必須要盡快動手……淵蓋甦文弒君就是最好的理由。”

    李世民頗為驚訝,他知道高句麗野心勃勃,卻從未如這般從歷史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听陳景恪這一分析,倒是讓他對高句麗這個國家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說的好,只可惜如此簡單的道理,朝中卻有人看不透。”

    陳景恪說道︰“他們不是看不透,而是不想冒險。中原王朝數百年都沒能滅掉的國家,他們不信聖人就能滅掉。”

    “更何況還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鑒,大家就更不想冒險,維持現狀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好的事情。”

    “殊不知,太平不是妥協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李世民忍不住擊桉贊道︰“說得好,太平從來都不是乞求來的,而是靠武力打出來的。”

    “若無我大唐將士南征北戰,平定突厥西域,哪有現在的太平天下。”

    陳景恪話鋒一轉,道︰“但群臣的擔心也不無道理,高句麗確實是一個很強的國家,想要打敗他很難。”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聖人需要想清楚高句麗的優勢所在,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目標,方才能發動這一戰。”

    李世民听出了他的話外音,道︰“哦,你認為我此戰不能勝?”

    陳景恪點點頭,又搖搖頭道︰“此戰能勝,以大唐軍隊的戰斗力,又是陛下親征,大勝可期。”

    “但想滅其國很難,更大的可能是打下高句麗的幾座城池,消耗他們的國力。”

    他是根據前世的歷史記載來反推的這個結果,到也不全是胡謅。

    李世民眉頭皺起,很顯然這不是他想听到的答桉。

    陳景恪自然也知道這一點,就說道︰“而且我也覺得聖人並未做好完全準備。”

    李世民並未生氣,而是問道︰“你以為我哪里沒準備好?”

    陳景恪回道︰“首先聖人對進攻高句麗的戰略計劃上不甚清楚,或者說你的計劃並不能完全發揮出大唐的實力。”

    “我斗膽猜測一下你的戰略計劃,必然是水陸並進,你親帥大軍從陸地發起進攻。”

    “然後派遣一支水師從海上登陸攻擊側翼,最後兩軍在某一地點合兵一處,一舉滅亡高句麗,可對?”

    李世民眼皮子直跳,這確實是他的計劃,竟然如此輕易就被陳景恪給猜到了。

    別看只是兩三句話,沒有細節。對于真正的用兵高手,有這幾句話就足夠了。

    不過他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道︰“繼續說。”

    陳景恪仔細回想前世高句麗之戰的細節,雖然能想起來的東西不多,但大體還是知道的。

    李世民兩路發起進攻,結果兩路全部受挫。他親帥的大軍被一座城池給攔住,最終導致計劃破產,不得不在冬季到來前撤軍。

    根據後世研究,得出了許多結論,他記得其中兩條︰

    一條是李世民嚴重低估了高句麗的韌性,對戰爭的準備不足。

    第二條是作為偏師的水路進攻,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

    不是將士們作戰不夠勇 ,而是大唐之前並不重視水軍,甚至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水師。

    一直等到要征討高句麗了,才臨時打造戰船把陸軍裝到船上,能發揮多少戰斗力可想而知。

    後來李世民應該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一直在默默的發展水師。十余年後等到李治征高的時候,水師已經成型。

    大唐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水陸並進,徹底擊垮了高句麗。

    “陸軍把人招過來,訓練幾天給一桿槍就可以上戰場。水師不同,不是有船有人就能叫水師,需要長期嚴格訓練才能形成戰斗力。”

    “在我看來大唐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水師,所以陛下計劃中的水陸並進之策,從一開始就是無法實現的。”

    “陛下能夠仰仗的,就只有親帥的陸軍,而一旦你的進攻受阻,就意味著後續戰略無法進行。”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本身就是兵法大家,雖然沒有怎麼指揮過水師,卻也知道水師比陸軍更難培養。

    陸軍都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打磨力氣訓練軍陣等等,更何況是水師。

    雖然從去年開始,他就不動聲色的分別在棣州和泉州組建了兩支水師。

    可一來時間還短,二來才各自只有一個折沖府的兵力,大小戰船不過二十幾艘。

    在滅國之戰中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說是水路進攻,不過是用船把陸軍運送到岸上罷了。

    實際上走的還是陸軍的路數,能起到的作用確實遠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大。

    他沒有責備陳景恪為什麼就這麼篤定他會受阻,未料勝先料敗,本來就是一種很常見的用兵策略。

    就算他再有信心也不敢說就一定能勝,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那麼他一戰滅其國的設想確實存在極大的問題。

    陳景恪停了一會兒,才繼續說道︰“就算聖人用兵如神,一路摧枯拉朽滅亡了高句麗,然後呢?如何治理這些地方?”

    李世民下意識的道︰“自然是彷照前漢重建遼東四郡。”

    陳景恪接話道︰“然後被別的勢力一點一點蠶食,最終再次失去遼東之地?這種事情並非不可能。”

    “遠的且不去說,就說新羅國,失去了高句麗和百濟的牽制,他就會成為遼東最強大的勢力,到那時還會如現在一般恭順嗎?”

    “高句麗和百濟滅亡之後,殘余的勢力必然會頻繁發起叛亂,其他各部也會生出不該有的心思,在未來許多年內那里都將會是一片亂局。”

    “如果新羅國以平叛、剿滅流匪為由進入這些地方呢?我們怎麼辦?”

    “他們今日侵佔一點大唐暫時用不到的荒山野嶺,明日再侵佔一點,難道我們能為了這點荒地就對新羅發起進攻嗎?”

    “如果不打他,天長日久之下遼東之地還有多少會屬于大唐?”

    這也是前世發生過的事情,高句麗和百濟滅亡後,新羅就動起了小心思。

    時常以平叛剿匪的名義派軍隊進入這片土地,來了就不走了。

    還會偷偷遷徙百姓去一些荒山野嶺居住,天長日久之下這些土地的歸屬權就轉移了。

    然後趁著中原虛弱,一舉吞並了遼東之地,建立了一個叫高麗的國家。

    最終大唐幾代人的努力,為新羅人做了嫁衣。

    李世民再次陷入了沉默,這些問題他確實從未細致的考慮過。

    其實也不怪他,不過是時代的局限性罷了。

    對他們來說重建遼東四郡是自然而然的做法,畢竟漢朝就是這麼干的,而且還相當成功。

    作為後來者,直接模彷就行了。

    可事實上大漢建立遼東四郡的過程可沒那麼順利,不是說你在地圖上畫一下,說這是我的地盤,別人就承認了。

    遼東局勢錯綜復雜,各種勢力多如牛毛,遼東四郡從建立之初,就一直爭戰不斷。

    今天是大漢被別的部族偷襲,丟失了幾個縣乃至幾個郡,大漢回頭組織兵力再打回來。

    等大軍撤走,沒多久又會被別的部族偷襲。

    這種拉鋸戰持續了數百年,直到晉朝時期徹底失去遼東四郡才結束。

    大唐打下了高句麗和百濟,大概率也會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有新的勢力重新統一這里。

    【話說,目前朗讀听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yeguoyuedu安裝最新版。】

    難道因此就不打了嗎?不可能。

    高句麗就是一頭噬人的 虎,你不趁他虛弱的時候打他,等他恢復強壯了必然會咬你一口。

    縱使無法徹底解決遼東問題,但打他一次能換取數十年的和平,怎麼看都是劃算的。

    這一點李世民是很清楚的,所以就算陳景恪說了這麼多困難,他依然決定要打。

    更何況他打高句麗還有個原因,是重振因太子造反受損的威望。

    只是經陳景恪的提醒,讓他更加的冷靜,作出更切合實際更全面的計劃。

    思考了許久,李世民才問道︰“你看到了這些問題,可有一勞永逸之法?”

    陳景恪搖頭道︰“我不過是個醫師,哪能有什麼一勞永逸之法,不過倒是有一些淺見。”

    李世民眼楮一亮,道︰“說來听听。”

    陳景恪斟酌著說道︰“中原統治遼東最大的阻礙是交通不便,先有燕山阻擋,後有遼澤攔路。”

    李世民不禁頷首,這才是中原王朝一直無法有效統治遼東的真正原因。

    此時遼西走廊還沒有形成,想從陸地去遼東就要翻越燕山山脈。

    遼河平原同樣還沒有形成,遼河周圍是面積龐大的沼澤地,遼澤。

    舊唐書記載,遼澤東西二百余里,人馬不通。

    想通過這里就要繞路,總之想從陸地去遼東就一個字,難。

    陳景恪的解決方法是︰“既然陸地不通,何不走水路?大唐可以大力發展水運,打造大型海船。”

    “聖人還記得我說的曬鹽之法吧?如果在棣州、滄州、青州、來州之地,改造鹽田生產食鹽。”

    “這些地方必將因鹽而富,成為繁華之地。”

    “此地相距遼東不過數百里,一旦富裕起來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往遼東輸血……嗯,輸送各種物資。”

    “關鍵是,青州等地富裕之後,就可以支撐朝廷在此地常設一支水師,有了水師就更加方便我們鎮守遼東。”

    “誰敢動遼東之地,咱們的水師即可朝出夕至,打掉他們的爪牙。”

    “如此自然無人敢捋虎須,大唐可從容移民改造此地,用不了幾十年遼東就可以徹底為大唐所有。”

    李世民的表情變得有些激動,翻出地圖在上面指指畫畫了許久,然後一巴掌排在上面道︰“妙,此法妙啊。”

    “我們還可以在遼東各要道建造水師駐地,讓棣州水師進行巡邏,以震懾遼東。”

    然後他看向陳景恪道︰“景恪真乃宰相之才也,你真的不想出仕嗎?”

    陳景恪連忙搖頭道︰“聖人謬贊了,讓我出出主意還行,真讓我去做具體的事情,那就是趙括和馬謖再世。”

    李世民啞然失笑,道︰“你就算不想出仕,也無需如此貶低自己呀。”

    他知道陳景恪確無出仕之心,也就不再提,而是說道︰“此法真正妙的地方在于曬鹽法。”

    “沒有曬鹽法,棣州等地就無法富裕起來。此地不富就養不活一支強大的水師,也無法往遼東輸送物資……”

    “景恪,你真是蒼天賜予我的賢才也。”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盛世華唐》,方便以後閱讀盛世華唐0149 景恪來當宰相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盛世華唐0149 景恪來當宰相吧並對盛世華唐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