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骨刀之九州旗

第八百五十二章 游京四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祁陌魎 本章︰第八百五十二章 游京四

    qzone.io,最快更新百骨刀之九州旗 !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于bj市yq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據《史記》記載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台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長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1953年修復關城和部分城牆後,闢為游覽區。經多次整修,可供游覽地段達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敵台16座。

    1961年3月“萬里長城——八達嶺”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八達嶺作為bj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游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

    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bj十六景之一,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bj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6]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首。

    1992年被評為“bj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1995年八達嶺長城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八達嶺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交通十分便利。

    2000~2009年,共有500余名世界各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執政黨領袖登上過八達嶺長城。

    2007年5月8日,八達嶺長城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19年7月,八達嶺特區辦事處正式接管了原由八達嶺旅游總公司管理的八達嶺長城水關段和古長城段,水關長城和古長城將與八達嶺長城一起由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統一管理。水關長城為八達嶺長城的東段,古長城為八達嶺長城的西大門,同屬于八達嶺長城軍事防御體系,極大豐富歷史原貌、水門制敵、考古遺址、自然生態等文化價值。

    八達嶺長城位于bj市yq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經度115°59′52""-115°59′31""e,緯度40°21′9""n-40°21′15""n。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bj的重要屏障。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道。

    bj八達嶺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依山傍海,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點。年平均溫度為11.8c,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6c,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為26.1c。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bj低3c以上,成為“夏都”延慶的旅游龍頭。bj春秋季較短、冬季稍長,年均降水量644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八達嶺長城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萬歷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歷十年(1582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後共建墩台1316座。

    八達嶺長城典型地表現了萬里長城雄偉險峻的風貌。作為bj的屏障,這里山巒重疊,形勢險要。氣勢極其磅礡的城牆南北盤旋延伸于群巒峻嶺之中,視野所及,不見盡頭。依山勢向兩側展開的長城雄峙危崖,陡壁懸崖上古人所書的“天險“二字,確切的概括了八達嶺位置的軍事重要性。

    望京石,位于八達嶺關城東門外,“居庸外鎮”關門前大道南側。為一塊高1米、長15米的天然花崗石,上刻“望京石”三個字。

    天險留題,位于東關門內側,今熊樂園右上方山崖上。在一塊鑿平的崖壁上,刻有“天險”二字,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延慶州知州童恩所題,保陽劉振宗鐫刻。

    彈琴峽,位于五貴(鬼)頭山下,為關溝勝景之一。彈琴峽,八達嶺原為隘口,後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歷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並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來逐漸增建為長城,並修築敵樓、墩台。起自川草花頂,經石佛寺口、青龍橋東口、青龍橋西口、王瓜峪口、八達嶺口、化木梁口、于家沖口、黑豆谷口至石峽峪,全長約12千米。八達嶺長城、關城、城牆、要塞及關溝中部的居庸關構成明代bj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岔道城,據《延慶州志》記載︰“岔道有二路,一至懷來衛,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今宣化)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寧衛、四海治為北路。”故得名“岔道”。根據考古報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岔道城開始修築,歷經三十余年終于建成,整個城呈不規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個城東西510米,南北寬185米,為船形。全城總佔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牆高8.5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築成。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牆設垛口、望孔、射口,南城牆有烽火台2座。城牆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築,晚期又在原城牆外用條石和磚砌築。

    古炮,陳展于八達嶺關城內登城入口處的馬道旁,共有五尊鐵炮,為當時的先進武器之一。

    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十一年(1638年)制造。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余里的張堡地方運來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制品。據《武備志》記載︰“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後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強盛。

    關城。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有一座廟,名望京寺,內有石岩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經略邊務大理寺少卿吳一貫修建關城時,廟及牌坊皆拆毀。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牆下部用10余層花崗岩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牆寬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台,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築宇牆垛口。城台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牆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牆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牆,兩牆均建于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牆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萬歷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均保存完好。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百骨刀之九州旗》,方便以後閱讀百骨刀之九州旗第八百五十二章 游京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百骨刀之九州旗第八百五十二章 游京四並對百骨刀之九州旗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