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骨刀之九州旗

第六百七十七章 北岳山三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祁陌魎 本章︰第六百七十七章 北岳山三

    qzone.io,最快更新百骨刀之九州旗 !

    金章宗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禮部尚書張瑋祈雨北岳元代的祭祀活動愈加明細。《元史•祭祀志》載︰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春二月,封北岳為安天大貞玄聖帝。“元之五禮,皆以國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諸古。命丞相選勛舊臣子、望朝士為五岳四瀆四海五鎮致祠使”。明代朱元璋頒發除舊布新政令,將諸神封號“悉改從本稱”,設“禮樂局”指定春秋季節專祀。明洪武三年(公元177年),太祖朱元璋曾委派魏國公徐達代表其來曲陽北岳廟致祭。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清世祖下詔,改北岳祭祀于山西渾源州,曲陽縣北岳廟之祭不再列為國家祀典。“迨明嘉靖丙午,移祀北岳于渾源,我朝因之,而曲陽之廟遂廢”。據《曲陽縣志》記載,此次重修已經不是國家撥款。國祭雖罷,但春秋二仲之祭仍由本縣官主持,祭以少牢,祭祀的規模也趨于半官方半民間了。

    曲陽北岳廟,北岳廟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間(500∼512),為祭祀北岳之所,歷代沿襲成制,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遙祭北岳恆山。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曾重建北岳廟,嗣後歷代均有程度不同的修補與擴建。北岳廟主要建築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建築有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台殿遺址和德寧之殿。兩側還有一些碑亭。清初以後,改祀山西渾源。現存北岳廟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永平年間(500-512年)。

    北岳廟是皇家貴族為祭祀“北岳恆山之神”而建立的,故名“北岳廟”。北岳廟,坐落在曲陽縣城內西側。廟內建築精巧,雕梁畫棟,氣勢雄偉,蔚為壯觀,並建有碑廊、石刻館、博物館等,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公元500-512年),而後,唐、宋、元、明、清諸代屢加修葺。北岳廟佔地長542米,東西寬321米,總面積為17.4萬平方米。其建築格局,采用的是以中軸線為主,西廂對稱的與古典建築形式。廟內主體建築“德寧之殿”在中軸線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飛石殿、三山門、凌霄門、御香亭、朝岳門、午門等。正殿兩側為東、西昭福門。還有碑樓等其它建築8座,散建在中軸線兩廂。

    北岳廟最為壯觀的是“德寧之殿”內的壁畫,殿內東、西兩壁有高大的壁畫,高6.5米,長17.6米,有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畫的“天宮圖”,北山牆背後繪有巨幅彩色壁畫“北岳恆山神出巡圖”,壁畫高8米,長27米,東西兩側壁畫各高8米,長18米,壁畫總面積為504平方米。壁畫內容︰東壁畫為《雲行雨施》,繪有眾多天神、地祗,興雲布雨,普降甘霖,為民造福的形象,最大的人物高達3.3米;西壁畫為《萬國咸寧》,畫的是眾天神勝利完成興雲布雨的任務後偃旗息鼓、得勝回宮的情景。西壁的天神(鐘馗)是全幅壁畫之精華所在,肌肉粗健、相貌猙獰、橫槍倒戈、騰空飛奔。兩壁畫共有人物73人,眾多任務形象無一雷同,個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北山牆壁畫是《北岳恆山神出巡圖》。相傳曲陽北岳廟壁畫人物與趙縣柏林寺壁畫上的水皆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繪,所以有“曲陽鬼,趙州水”的傳說。曲陽的“飛天神”和當年趙州(趙縣)柏林寺大殿壁畫上的“水”均為唐代吳道子所畫,故有是說。

    北岳廟內存有碑、碣、經幢200多通,並建有碑廊、碑樓,是heb省最大的碑群之一。從時代上說,自南北朝北魏、北齊、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國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碑刻內容多為歷代重修北岳廟的記載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的用詩、詞、歌、賦記的觀後感。從書法藝術上講,真、草、隸、篆和行書等字體均有。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刻制,是全國現存碑刻中極為寶貴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岳恆山靈廟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廟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廟之碑”、“甦軾詩詞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詔碑”等,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為我們研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書法藝術的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北岳廟內建有雕刻藝術館,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尤以“西漢石虎”、“北魏石獅”、“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燈”、“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經幢”為最佳。作品造型優美,刀工細膩,線條清晰流暢,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石雕藝術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和特點。

    大茂山廟宇,東晉名道士葛洪《枕中記》稱,恆山為太恆山,亦稱恆宗,命岳茂丘。巔名天峰,嶺下建北岳觀,峰上建後土祠鎮之。北岳觀前風似虎吼,名虎風口,得一庵在虎風口上。道教《福地記》載,有太元雲泉,上建龍泉觀,觀東有果老嶺(張果老修道處),觀北峰之頂,有琴棋台,會仙府在琴棋台下,又東北有白雲堂。初入山有道名步雲路,行數里有翠雲亭,上亭坡名望仙嶺,東半崖有集仙洞,西面有德真洞、還元洞、白龍洞等,西北有金龍洞(龍王廟,稱總真觀),洞外有寺。《枕中記》所記北岳觀,酈道元《水經注》稱恆山下廟,此處舊有下階神殿,漢末喪亂,山道不通,晉、魏改有東西二廟(東廟即今曲陽城之北岳廟,西廟即阜平台峪之北岳觀),廟前碑闕、壇場相列。東漢光和四年(181年)恆山下廟碑刻有常山相馮巡之諱名。《畿輔通志•金石》稱古恆山北岳觀為西漢所建。

    金大定時期(1161—1189年),陳真人,字道益,住持葛公山清虛觀。大定九年(1169年)于恆山建淵靜觀。建于金元碑刻者,有恆山各宮觀提點道士多人。如蒙古憲宗時任真君觀提點的杜志寥,于憲宗二年(1252年)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建真君觀。元英宗(124——1328年)間,孫道微、趙道祥、彭正忠任北岳廟住持、提點。

    古恆山還是一座釋家名山,東晉中國十大名僧之一的釋道安,于永和十年(354年)率500信眾至太行恆山建寺塔,傳教說法,各地慕名而來听道安經論,後成為一代佛壇宗師的慧遠及其弟慧持,即于此時來恆山學道受戒者,形成以道安為核心的恆山佛教僧團。由于少數民族在河北的戰爭,政治動亂,天災頻繁,道安師徒無法立足于河北,于東晉隆和元年(362年)率數百人的僧團至河南王屋女林山。

    傳古恆山有72座廟宇,現在山陽褶皺處,寺觀遺跡隨處可見。由于戰亂,遭到破壞。該山曾有萬余銅神像,其中一尊耳朵眼里能容4人打牌的銅像,均被毀。金龍洞口的聖母五龍廟,一進兩殿,依山傍水。

    舊縣志和廟中13塊殘碑載,該洞舊稱總真觀。碑載,傳漢末于吉得神符與此,宋守臣薛安撫三詣洞祈雨,敕封利澤侯,復加爵明惠公。舊縣志載總真觀建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

    古恆山現有北岳廟、玉皇廟、三宵聖母廟、藥王廟、眼光廟、關帝廟等10余座,唐縣和淶源分別在古恆山東側、北側建有北岳行宮。阜平縣祭北岳為農歷二月初二至三月十五日,淶源為三月十八日。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百骨刀之九州旗》,方便以後閱讀百骨刀之九州旗第六百七十七章 北岳山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百骨刀之九州旗第六百七十七章 北岳山三並對百骨刀之九州旗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