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之人的看法,暫且不知。
當世之人已經開始吹爆了——
由于江賀印書、贈送真經、不取分文。
無論是不識字的農人、又或者並非佛門信眾的百姓,皆趕往城中,求取四冊真經,帶回去當傳家之寶。
這可是無比珍貴的書籍,哪怕不為學經,用作蒙童學字也是極好的。
四冊真經迅速傳遍天下,供不應求。
武悠講法的內容,也隨之傳揚開來。
對比往日那些深奧的佛經,《靈童學佛》里的一個個寓言故事,理解起來相當簡單。
它甚至可以當成蒙童故事,就連不到八歲的孩童,都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不要說那些成人了。
他們往往能從簡單的故事里,听出更深奧的道理。
那些心中向佛的貧民信眾便沉浸其中,恍若開悟。
四冊真經因而大受好評。
至于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曾在寺廟听高僧講法,也可以借閱購買那些深奧佛經的信眾……
其中,許多人認為四冊真經的內容太簡單,深度不夠。
而且,怎麼隨便一翻都是顧巡天,滿篇寫的都是師說!
難怪顧巡天要免費贈送,這私貨夾雜的也太多吧!
只是顧巡天與靈童的名聲太大,他們不敢妄下評論,最多說句“還行”。
第一時間,反響平平。
不過,風評很快反轉。
【真經刊發,傳遍天下。】
【洛帝久聞靈童之名,遂遣侍衛,取書而歸。】
【洛帝閱真經,接連數日,茶飯不思,不啟朝政,閱盡方嘆,與左右言︰顧白,大賢也。】
【翌日,朝政後,洛帝遣侍衛贈書群臣,言語頗多推崇。】
【然,群臣默然,自洛相啟,皆從懷中取書,君臣相覷。】
【洛帝大笑,遂與群臣探討經意道理。】
【道門天師、各宗之主亦推崇靈童真經,言︰不論佛意,亦應知理。】
江賀並不想被卷入官場權謀,這些年並未去過帝都。
可這並不代表,他與官場沒有任何聯系。
恰恰相反。
正如曾經的福山、陰江城官,巴州州牧。
江賀巡行天下時,與許多外派的城官州牧打過交道,引為知己。
幾十年過去,他們已然步步高升,成為朝中重臣,依舊跟江賀保持著書信聯系。
換句話來講,朝中近一半的官員都是江賀的朋友。
他們對于四冊真經自然相當支持,並且可以拋開一些偏見,去閱讀理解其中的道理。
所以洛帝推書的時候,才會出現這般巧合的場景。
無論如何,朝中發生的事情,等同于為四冊真經打上了官方推薦的標簽。
洛帝推薦,自然影響極大。
四冊真經的風評猛漲一截,諸多地位不低的世家高層、豪門富商,對其極盡贊美。
那些原本只是客氣評價一下的富貴信眾,也紛紛回家找出真經,重新翻閱。
誒?
怎麼回事!
之前覺得膚淺的故事,現在怎麼看著如此大智若愚,蘊含道理?
還有論佛里,顧巡天跟靈童的對話,果真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值得細細品味,意味深遠。
妙啊,妙!
不愧是洛帝親口稱贊的當世大賢!
一時間,四冊真經的風評強勢上漲,徹底變成了席卷天下的潮流。
無論是市井茶樓、亦或者豪門宴席,都可以听到討論四冊真經的聲音。
許多人明明不是佛門信眾。
交談時,也要整兩句“巡天曾經說過”。
“不僅是向佛之人……這是要人手一套的趨勢啊!”
“考慮到人們可以換地方取書,可能不止人手一套……”
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
舉世贊譽的顧巡天,正在為資金發愁。
大洛天下何其廣袤,此時又正值盛世,風調雨順,養育了不知多少百姓。
縱然江賀通過修士擂台,賺取了一些家財。
面對四冊真經愈發火爆的趨勢,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要不要改贈為賣,收取一定錢財,維持造紙印書的正常運行?
江賀立即否決了這個念頭。
倒不是顧忌這麼做,會使得名聲受損。
而是這麼做,會影響到四冊真經的普及。
要知道,這四冊真經雖然是為了打造心佛宗、粉碎妖佛基石而創造出來的。
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不是吹噓出來的。
畢竟,江賀名氣雖大。
卻還不至于讓洛帝昧心夸贊。
他是真心欣賞這四冊真經。
因此,如果這四冊真經普及開來,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也是度化天下的善舉。
江賀為此付出的,不過是些許薄財罷了。
“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
“哪怕我花些心思賺錢,甚至消耗名聲人情去拉贊助,也比改贈為賣要好……”
對于一個穿越者、輪回者來講。
賺錢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只不過,江賀還沒開始行動,問題便迎刃而解。
【印贈真經,雖可度化世人,卻耗資不菲。】
【散盡家財,仍杯水車薪。】
【你不願改贈為賣,欲賺錢財時,卻得飛鳥傳書,乃顧月容來信。】
【信中言,其見你印制真經,耗資不菲,遂歸家中,召巴州世家,陳明利害,邀眾世家共做善舉。】
【憶昔日救命之恩,眾世家欣然答應,建廠印經,贈予百姓。】
【又至琴海宗,建議宗主印經,亦得應允。】
【兩州之經,勿慮也。】
【你感嘆其心思玲瓏,又見群鳥飛至。】
【顧月容之行並非秘密,各宗听聞此事,亦慮印經耗資,願建廠印經,于當地贈書,以作善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