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自然還是老一套。
先診脈,後舌診,接著听診及問診。
在張景給何偉強小朋友問診的時候,一直都是他媽媽在回話。
作為父親的何老師,只是偶爾補充幾句。
盡管如此,仍然沒逃過妻子的數落。
四診結束後,張景開始在病歷本上記錄病案。
患兒,男,6歲,哮喘發作五天,初起以晚上為主,現在白天也較明顯,咽癢,少痰,鼻部癥狀無,納可,大便每天一到兩次。
查︰雙肺哮鳴音,咽可,舌紅,苔中後膩,脈弱略浮。
診斷︰太陽病外寒內飲證)
處方︰小青龍湯變方。
炙麻黃3克,杏仁6克,生甘草6克,細辛3克,干姜6克,五味子4克,姜半夏6克,茯苓6克,厚樸6克。
三劑。
開完處方後,張景繼續交待煎服方法及飲食禁忌。
和前兩位媽媽不同,何偉強小朋友的媽媽倒是個爽快人,听完後,點了點頭,沒有過多疑問。
道了聲謝後,便起身拉著孩子,朝診室門外走。
令人意外的是,何老師這次卻沒有緊跟在後面。
而是待妻兒出門後,立馬轉過身來對著張景說︰“張醫生,不好意思,我看後面暫時沒有排隊的,請問可以耽誤您幾分鐘時間,我想請教幾個問題可以嗎?”
張景早就看出他憋著一肚子的話,想問又不敢說,于是微微點了點頭︰“何老師,不用這麼客氣,您請說。”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平日里干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事兒。
而且閱卷無數,最擅長的就是找茬……啊不,確切地說,應該是挑錯。
張景一直對于教師這個職業充滿了崇敬,因此,也非常期待他即將提出問題的深度。
“咳咳……”何老師清了清嗓子,為了不耽誤太多時間,決定直奔主題。
“張醫生,是這樣的,我剛剛也粗略看了幾眼您剛剛給另外兩個小朋友開過的處方單,發現跟我家兒子的處方基本上是一樣的。”
“可是,之前我就問過小孩的家長,他們的情況跟我們家的根本不太一樣。為什麼不一樣的癥狀,卻用了同樣的處方,請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哦,何老師,您認為哪里不一樣呢?”張景畢恭畢敬地問道。
“我記得您看的第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姑娘,她是咳嗽加上感冒,而且自從九月份開學起就一直反反復復沒怎麼好過。”
“第二個小胖墩,是從小就有哮喘,不過是因為昨天吃了螃蟹後,才突然復發的,而且,咳嗽也很多。”
“可是我們家的兒子,白天除了嗓子有點癢,其它一點兒事都沒有,也不咳嗽,就晚上听起來氣管里有 的喘息聲。”
“您看,這三個孩子的癥狀不是都不太一樣嗎?”何老師投來質疑的目光。
張景淡淡一笑,解釋道︰“何老師,首先告訴您一點,中醫是講究辨證論治而不是辨病施治,更不是對癥治療。”
“辨‘癥’和對癥,這有什麼區別嗎?”何老師一臉的不解。
張景頓時明白過來,他是把辨證當成了辨癥。
于是說道︰“這兩個字雖然同音,但並不是同一個字。辨證論治的證是證據的證,而對癥治療的癥是病字頭里面加個正確的正。”
“噢噢噢。”何老師一拍大腦門,這才恍然大悟。
不過,緊接著又問道︰“那證和癥又有何不同呢?”
“辨證論治里的證指的是證候,這是中醫學的專用術語,證候可概括為一系列有相互關聯的癥狀總稱。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獲知的疾病過程中,表現在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及其運動和變化。”
“至于癥狀,您應該知道的,剛剛也已經描述過了,就是疾病發生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機體各種不適反應。”
何老師突然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說道︰“張醫生,不好意思,鄙人才疏學淺,剛剛險些誤會您了。真是听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這個教初中語文的老師,竟然連癥和證都分不清,如果被學生知道,怕是要笑掉大牙了。”
張景見狀,也立刻站起身來︰“何老師,您言重了。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對于外行人來說,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能分得清這兩個字的涵義。而且,您觀察得如此仔細,足見您平時治學之嚴謹。”
稍頓了頓,又繼續說道︰“如果您對中醫方面的知識有興趣的話,可以隨時與我探討。剛剛留給您愛人的那張中藥煎服方法及飲食禁忌說明的紙上,就有我的手機號碼。”
何老師一听,頓時來勁兒了。
滿臉興奮道︰“那太好了,張醫生!實不相瞞,我對傳統文化還是很感興趣的。中醫應該是屬于華夏傳統的優秀文化,對吧?”
“沒錯,華夏的傳統文化,本來就有儒家、佛家、雜家、縱橫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意識形態。中醫和其中很多文化都有關聯,特別是陰陽家算是中醫的鼻祖。大醫家張景岳就曾經說過,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
“而且,說起傳統文化,一般認為具體包括有︰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即儒釋道‘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華夏傳統影響最為直接且深遠。”
听到這里,何老師不禁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盛贊道︰“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想不到張醫生年紀輕輕,不僅醫術高明,對華夏傳統文化也涉獵如此之深。”
張景謙虛地擺了擺手︰“何老師謬贊了,我可沒有過什麼深入的研究,僅僅就略懂一點皮毛而已。您是教國文的,才是真正的前輩。”
何老師贊許地點了點頭︰“不驕不躁,不卑不亢,鄙人拜服也。”
不等張景回話,緊接著又鄭重說道︰“張醫生,如果不嫌棄的話,可否收下我這個徒弟?我是真心實意的想跟您學中醫。”
張景還真沒想到,何老師竟然會說出這話來,而且看他一本正經的樣子,根本不像是在開玩笑。
更重要的是,張景又見到那熟悉的眼神了。
這種眼神,之前在王森和黃彪身上都有見到過。
正思忖著該如何回復時,一個身影箭一般地沖了進來。
“何老二,你還要不要回家了,擱這兒磨蹭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