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手︰從坐堂中醫開始

第005章︰經方六經辨證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田夢頑 本章︰第005章︰經方六經辨證

    “請問李老師,依照您的意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經方不僅可以按照臨床實際情況,調理劑量以及煎服方法,而且也可以增減藥味,甚至替換其中的某些藥物呢?”張景略一思忖,決定問個明白。

    李漁微微頷首,而後反問道︰“你來說說看,後人尊《傷寒論》為方書之祖,如何理解這個‘方’字呢?”

    “方可以理解為經典處方,《傷寒論》所載方劑,藥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故被後世奉為經方。”

    “這個只是普遍的認識,我倒覺得這個方更應該是方法,也就是辨證論治之法則。”李漁微微一笑。

    張景仔細一想,頗覺有理,不禁心中再次贊嘆,果然不愧是劉老的學術傳承人,見解就是深刻而且獨到。

    “李老師,這麼說來,伊尹所著《湯液經》才應該是人們所理解的方書之祖,也可以說是方劑之源,對嗎?”

    “沒錯!醫聖張仲景最大的貢獻在于,參考了《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和《平脈辨證》等古代醫書記載的內容,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創立了辨證論治這一中醫之魂。”

    “嗯嗯嗯!”張景連連點頭,表示完全認同。

    李漁突然話鋒一轉,繼續問道︰“你再說說看,六經辨證的核心是什麼?”

    張景思索片刻,鄭重回答道︰“六經辨證就是三陰三陽體系,三陰三陽的核心應該是陰陽。”

    李漁微微頷首︰“沒錯,張景岳說過,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總之,萬事萬物皆離不開陰陽。關于陰陽之分,你不妨列舉兩個最淺顯的例子看看。”

    “女人為陰,男人為陽。黑夜為陰,白天為陽。”張景立馬回道。

    “嗯,很好。我們就以晝夜為例,如何在陰陽基礎上,再分三陰三陽呢?”

    “……”這個張景之前可從未思考過,一時之間,根本回答不上來。

    “沒關系,你先說說看,三陽中哪個陽氣最多,哪個次之,哪個又最少?”

    “太陽為三陽,陽氣最多,少陽為一陽,陽氣最少,陽明為兩陽合明,陽氣量居中。”

    “三陰呢?”

    “太陰為三陰,陰氣最盛,少陰為二陰,次之,厥陰為陰之盡頭,陰盡則陽生,故為一陰。”

    “很好,很好,”李漁連連點頭,忽而轉過頭來,對著耷拉著腦袋,漫不經心的李思萌說道︰“多學著點兒。”

    李思萌癟了癟嘴,想辯駁又有些不敢,只是偷偷瞪了張景一眼。

    “咚咚咚!”敲門聲再次響起。

    張景躍躍欲試,準備再次接診。

    卻不料,李漁淡淡笑了笑。

    “第一個患者耽擱的時間有點多,後面的患者還是我先來接診吧,不然預約的患者可得等著急了。你的四診經驗還不太足,特別是脈診,這可是中醫的看家本領,也很吃功夫。回頭休息的時候,先讓思萌帶你去脈診學習室好好練練。”

    “脈診學習室?”張景有點懵。

    “對啊,你們大學《中醫診斷學》考試的時候,難道沒有使用脈象教學考試儀嗎?”

    “哦,有的有的。”

    張景想起來了,這是一種可以模擬各種脈象波形,然後出題讓考生作答的機器。

    他還記得,當時五道題自己只答對了其中的兩道。不過,就這個正確率,已經算是全班數一數二的了。

    畢竟,脈理精微,其體難辯,在心易了,指下難明。

    對于完全沒有臨床經驗的在校醫學生來說,的確太難了!

    “雖然機器模擬並不能完全反映人體的真實脈象,但是,整體感覺還是大差不差的。先過了機器考試關,再和臨床脈診實戰相結合,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對于初涉臨床的中醫生來說,只需把握大局,抓準主要脈象。然後再根據舌診、問診等情況,四診合參,仔細辨證論治,基本不會出現大的紕漏。”

    正說話的功夫,第二位患者已經坐到了診桌的對面。

    這是一位年輕女性,和前一位男患者只穿了件襯衣截然不同。還沒到冬天,竟已穿上了厚厚的羽絨服。

    即便如此,仍不時打著哆嗦,而且時不時吸下鼻子。

    張景心里很清楚,這是典型的惡寒表現。

    李漁將病歷本遞給張景。

    張景接過一看,體溫一欄寫著39度8。

    不禁心下一凜︰如此高的體溫,竟然畏寒如斯,而且額頭未見一滴汗珠,這種情況還真是不多見。

    李漁仍然沒讓女患者開口描述病情,直接先摸上了脈。

    過了好一會兒,才緩緩說道︰“脈浮數。”

    接下來,又開始進行舌診。

    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口中念念有詞︰“舌質淡,苔薄白。”

    說完後,扭頭問張景︰“單從目前知道的情況來看,根據你的初步診斷,最有可能是什麼病證?”

    張景信心滿滿︰“根據《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患者有脈浮,和明顯惡寒表現,應為太陽病。”

    “屬于什麼證呢?”李漁追問。

    “……應該為太陽傷寒證。”張景想了想,回答道。

    李漁仍是不予置評,又接著問李思萌︰“你認為呢?”

    “我……我認為是太陽中風證。”李思萌其實根本沒多想,只是為了跟張景抬杠。

    “思萌,先說說你的分析吧。”李漁微微皺眉。

    “患者女性,舌質淡……又怕冷明顯,說明體質弱……體弱則易表氣虧虛,是為太陽表虛證,即太陽中風證,方宜桂枝湯。”李思萌由于準備不足,一開始有點緊張,不過後面倒是越說越自信。

    “張醫生,你的診斷依據呢?”李漁又回過頭來問張景。

    “有汗與無汗以及發熱之勢,都可作為太陽傷寒與太陽中風的鑒別要點。該患者惡寒明顯,穿衣甚多仍未見汗出,且體溫高至近40度,寒邪閉表明顯。故可初步診斷為太陽傷寒證,不過還需結合問診後,方能最終確定。”

    “很好,如果讓你問診,第一個想問的內容是什麼?”

    “問病後出汗的情況。”

    “理由呢?”

    “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都為風寒襲表,營衛失調所致。均以發熱、頭痛、惡風寒、脈浮為基本證候。但中風證基本病機為衛陽不固,營陰失守,以汗出、脈浮緩為特點,而傷寒證的基本病機是衛陽被遏,營陰郁滯,以無汗、脈浮緊為特點。故,有汗或者無汗,可作為辨證太陽傷寒還是太陽中風的核心要點。”

    “老師,我有異議。”李思萌突然插進話來。

    “有疑問再好好讀讀《傷寒論》去。”李漁瞟了她一眼,沒好氣地說。

    緊接著,話鋒一轉︰“張醫生,我來問診,你繼續記錄病案。高熱之時,身體一定很不舒服,盡快開出藥方,別讓患者久等。”

    通過詢問病史,知道這位女患者來自一個礦區,前幾天不幸染上流感,從此高熱不退。

    先吃西藥抗流感的感冒藥,沒有效果。

    然後又服用銀翹散,桑菊飲顆粒等中成藥,不僅無效,反而頭痛、渾身關節疼痛的癥狀明顯加劇。

    張景在病歷本上認真記錄著︰患者,女,28歲,主訴發熱惡寒、頭身疼痛3天。緣于外感時邪疫毒,服西藥無效,復服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之中成藥後,癥反加劇。現體溫39度8,鼻塞,少許清涕,一直未有汗出,納呆,二便可。查︰舌質淡,苔薄白,脈浮數。診斷︰太陽傷寒證。

    “嗯,開處方吧。”李漁看後點了點頭,對著張景說道。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手︰從坐堂中醫開始》,方便以後閱讀國手︰從坐堂中醫開始第005章︰經方六經辨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手︰從坐堂中醫開始第005章︰經方六經辨證並對國手︰從坐堂中醫開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