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緊跟著李漁,轉過一個彎,果然,國醫堂就在近前。
抬眼望去,經典徽派建築的門樓下,懸掛著“國醫堂”三個鎏金大字,在朝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大門的兩側是一副對聯,紫紅色的檀木上雕刻的祖母綠色字體格外醒目。
上聯是“國醫華堂承仲景準繩”,下聯是“杏林名圃師南陽典則”。
進入大廳,則是一條條掛號候診的長龍,秩序井然。
張景不禁感慨,果然是沒對比就沒有傷害。
單就這波患者的數量來看,明德堂從開業至今,所有醫生的門診量加起來恐怕也不及一半。
突然間,張景發現這家國醫堂的全稱為“國醫堂中醫門診部甲子市分店”。
甲子市?
這麼奇怪的一個城市名,現實中別說是省會了,全國也絕對找不出。
看來,系統果然是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城市。
只是,一切都模擬得如此的逼真,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
李漁見張景愣在那里半晌不動,忍不住小聲催促道︰“小張,別磨蹭了,抓緊時間,我還要介紹一位師姐給你認識呢。”
師姐?
張景一听,竟然有點小期待。
也不知道她跟師多長時間了,醫術水平如何?
以後能有個可以相互切磋的同門,對自己醫術的進步應該幫助不小。
很快,就來到位于二樓的診室,標牌上寫著︰李漁主治中醫師。
張景又掃了一眼門口懸掛著的醫生簡介,起首第一行就寫著︰李漁,青年中醫專家,劉老學術傳承人……
劉老?
僅僅這個名字,就亮瞎了他的鈦合金狗眼。
劉老是經方派的代表人物,當今只要研究傷寒的,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劉老不僅善用經方,而且將古方今用,收到了顯著的療效,也將經方學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此外,劉老在教學、臨床之余,筆耕不輟,寫了大量的著作,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詮解》、《傷寒契要》、《傷寒論通俗講話》、《經方臨證指南》等30余部,先後發表中醫學術論文110余篇,在中醫界享有崇高地位。
想不到李漁年紀輕輕,竟然這樣大有來頭。
張景很慚愧,當初自己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小張,怎麼又發呆了?快來認識一下師姐吧。”李漁臉色微沉。
心道︰這小伙子咋回事,怎麼感覺有點呆頭呆腦,不太聰明的樣子。
張景這才回過神來,連忙抬眼看去。
只見一個年齡和自己一般大,梳著馬尾辮的女孩,此時正盯著他看。
眼楮很大很亮,但眼神似乎有點怪怪的。
“你好!我叫李思萌。”女孩大大方方地伸出了右手。
倒是張景,畢竟第一次和女孩子握手,難免略微有些不自然。
伸手輕輕握了兩下便立刻松開,微笑道︰“師姐您好,我叫張景。”
李思萌被眼前這個面容清秀,略顯靦腆的大男孩吸引住了,嬌笑道︰“小哥哥,別這麼客氣,叫我思萌就行。”
“思萌,嚴肅點!”一旁的李漁輕聲呵斥。
李思萌這才收住笑容,有些不情願的嘟囔了句︰“知道啦,師父。”
張景也覺得這女孩確實有點輕浮,真搞不懂李漁怎麼會收這樣一個徒弟。
“好啦,思萌,你趕緊帶師弟去找件工作服,馬上要開診了!”
張景于是根據李思萌的指引,去更衣室穿好了白大褂。
再次回到診室的時候,李漁已然落座。
李思萌也拿著本子和筆,端坐在他的左後方。
看見張景來了,李漁指了指右邊的方凳。
“小張,坐這里,待會兒患者來了,你先給號號脈。”
張景一听,頓時有些忐忑。
心道︰怎麼剛來就要上手,他可沒什麼診脈經驗呢。
其實,放眼當下,即便臨床多年的中醫,真正會診脈的可能連一半都不到。
很多中醫,都只是做做診脈的動作,裝裝樣子罷了。
至于診脈高手,更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張景略微想了想,還是決定直接坦白︰“李老師,我還不怎麼會脈診。”
李漁皺了皺眉頭,問︰“難道你們學校的老師沒有教過?”
“學得不太好。”張景艱難地擠出幾個字。
李漁微微搖了搖頭,嚴肅地說道︰“中醫四診之中,以脈診和舌診為重,脈診更是重中之重。要當一名真正的中醫,這個不學好可不行。”
張景表情有些尷尬。
李漁又問︰“那你們《中醫診斷學》課本上教的,寸關尺三部脈的定位方法總會吧?”
說起理論知識,張景自然不在話下。
于是清了清嗓子,立馬背誦起來︰“手腕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從關至尺澤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陽出陰入,以關為界,故名關部。”
“具體的定位方法是,橈骨睫突處為關,關上方靠近腕關節處為寸,關後方靠近肘端位置為尺。”
李漁眉頭漸漸舒展開來,繼續問道︰“基本持脈手法呢?還有印象嗎?。”
“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
“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附于肉下者陰也,髒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李漁听完後,點了點頭,心道︰原本以為張景的基礎會很差。現在看來,至少理論知識還是蠻扎實的嘛。
就在此時,敲門聲響了起來。
“請進!”李漁對著門外輕輕喊了一聲。
一個中年男性患者推開門,東張西望地走了進來。
李漁讓張景將方凳移到診桌前,鼓勵道︰“診脈的時候,把心沉下去,時間可以長一些,仔細體會指下感覺。”
“請坐!”張景定了定神,招呼男患者。
“醫生,我……”男患者剛剛落座,便準備說出自己的癥狀。
李漁連忙制止了他︰“你好,請先別說話,待我們診完脈後再詢問你。”
患者“哦”了一聲,立馬閉上了嘴巴,只剩滿臉的狐疑。
“張醫生,開始診脈吧。”
對于稱呼的突然改變,張景先是微微一愣,不過立馬明白過來。
畢竟在患者面前,當然是這樣顯得尊重。
“請將左手放上來,手心朝上。”張景不緊不慢的說道。
男患者依言將手腕置于脈枕之上。
張景伸出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照標準定位法,分別定好寸關尺三部。
為了讓心完全靜下來,張景索性閉起了雙眼。
先是總按,也就是三指平齊,同時發力,先輕,後重,再換以中等力度。
隨後,又采用單指分別點按,同樣是運用舉按尋三法。即輕舉,重按,中尋。
張景努力回憶起十二種常見脈象的特點,細細甄別每一部脈象情況。
同時,李漁也在一旁悉心指導。
不知過了多久,張景終于慢慢睜開了眼楮。
輕輕放下手,點頭示意︰“可以了。”
李漁嗯了一聲,微微頷首。
接著,便開始親自為男患者診脈。
張景在一旁仔細地觀察,發現他表情氣定神閑,指法極其嫻熟,一看就是診脈高手。
兩只手加一起,總共用時大約為五六分鐘。
診完脈,李漁對張景說︰“現在,可以說說你的脈診結果了。”
“應為浮弦之脈,《脈經》有雲︰舉之有余,按之不足,為浮脈。又雲︰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為弦脈。我診此脈,浮于手下,輕取即得,且如張弓之弦,重按則減,故應為浮弦之脈無疑了。”
李漁笑了,這小伙子,果然一點就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