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186章 第 186 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MM豆 本章︰第186章 第 186 章

    此後半月里, 裴少津日日入宮陪皇帝下棋,半日四五盤,雙指夾棋都快磨出了繭。

    皇帝命他不許讓棋, 于是乎, 皇帝每每深思熟慮地落棋, 片刻後,又漫不經心地悔棋。

    可謂是“舉一反三”。

    這讓皇帝格外懷念與裴伯淵下棋的日子, 勢均力敵, 各不相讓。

    君臣二人一邊下棋一邊閑敘, 皇帝言道︰“陳功達這個老頑固, 已經三番五次跟朕說, 讓朕把你調到兵部去做事, 仲涯,你如何考慮?”

    兵部陳尚書屬意于裴少津,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少津自己也有耳聞。

    夫子十數年所教,令裴少津知曉,紙上談兵可以逞一時之能,終究難以長遠,他若想好要走兵部這條道,理當先出去歷事,再入兵部。

    如此才走得穩當。

    裴少津遂應道︰“未曾見過關城鎮守之險要, 微臣豈敢貿然言兵家之事?”

    皇帝听後笑笑, 很是欣慰。

    他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打趣道︰“朕听聞, 你這幾日入宮, 車馬喧喧而過街, 動靜很不小。”

    裴少津則實誠應道︰“兄長身在危難之中,當弟弟的本事不夠,只好趁下棋之機,借陛下的威勢替兄長解解圍。”

    “你這是怨朕沒替伯淵開脫?”

    “微臣不敢。”裴少津神態正經恭敬,可嘴里卻道,“兄長又沒做錯什麼,陛下如何替他開脫?”

    “你倒是比你長兄更敢說。”皇帝評價。

    裴家這兩兄弟,性子看著迥異,里子卻是有些相似的。

    裴少津的棋子伴著皇帝的話一起落音,一棋當關,片白被圍,皇帝趕緊撿起黑棋扔回裴少津的盅里,喃喃道︰“說著正事你怎麼就把棋給下了?不作數不作數。”

    而乾清宮外,不少臣子告見,只能齊齊在庭外候著,別無他法。

    任憑是誰來了,蕭內官都是笑盈盈應道︰“陛下和裴給事中正在商議要事,請大人在殿外等候宣見。”

    ……

    河間府棉花織造坊里,新棉白似雪,彈棉軟如雲,織婦忙碌碌,機杼聲匝匝。

    以河為力,巨型紡紗機繞出團團細紗,以人為力,飛梭織布,積尺成匹。

    往時兩日也難織出一匹,眼下只用半日,出布量不言而喻。

    裴若竹夫婦擔心耽誤弟弟的大事,特地出了京都來了河間府,現地看看進度。

    一批批素布送入染坊,染成天青月下白,或是春日桃花緋,晾干場里,各色棉布隨風律動。

    裴若竹看到倉庫中近乎堆滿各色布匹,這才放心,吩咐人道︰“到林府知會林家大舅哥一聲,船隊可以動身前來裝貨了。”

    整整十萬匹新織的棉布,要趕在十月前送到雙安州,萬萬不能耽擱。

    自打織造坊的棉布打出名號後,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晉商、徽商千里迢迢來訂貨,織多少都能賣出去。今年,為了給弟弟留足十萬匹的棉布,裴若竹婉言拒了其他單子,一心為裴少淮趕制棉布。

    她讓布商們七月以後再來,六月以前無布可出。

    ……

    六月瓜藤長,長夏荷花香。北地的六月,南風緊,北風少,大船沿運河南下,往往要等候多時才能遇到北風,比冬日里要費時許多。

    河間府郡城里,運河渡口外,幾十艘平頭大船停靠在堤岸邊,使得寬敞的河面顯得有些擁擠。

    船上高桿懸掛的,正是林家的旗號。

    源源不斷的布匹裝載上船,壓得貨船吃水漸漸變深。十萬匹的棉布,幾十艘大船,本是個大動靜,但裴若竹、林遠選在河間府裝貨,行事低調,京都里並無幾個人注意到此事。

    傍晚時候,好不容易等到一陣北風,先是十艘船駛出渡口,沿著運河一路南下。

    剩下的船只,則要再過幾日,等下一陣北風吹來再出發。

    這是裴少淮信里特意叮囑了的。

    ……

    與此同時,雙安州里,時機成熟,開始輪到裴少淮執掌局勢。

    海賊頭目徐霧被捕的消息,不必特意外傳,早已滿城小道消息,鬧得整個閩南人盡皆知。

    也不必杜撰故事,老百姓自發“編造”的,才足夠精彩。

    泉州郡城里的百姓,十分擁護自家知府,把這份功勞給到謝嘉頭上,以訛傳訛,越傳越廣,正合裴少淮之意。

    逡島上,一群沒了頭目的貪狼竊鼠、泥豬癩狗之輩,根本無需期待他們有什麼“俠肝義膽”——先是傳要舉全島之力攻打嘉禾衛,救出島主,結果那三三兩兩的賊船,還沒開進雙安灣,剛見嘉禾衛的烏尾大船,便折返逃得沒影。

    又說要拿下泉州府知府,好好討個說法,結果島上的二當家、三當家、四當家個個心懷鬼胎,領著各自的“弟兄”鬧起了內訌。

    整個逡島上,不攻自亂。

    眼下裴少淮忙著應對糧食之事,無暇攻打逡島,便不管不顧,讓他們先狗咬狗、潰不成敵。

    這段空檔,也當是給島上的賊人一個“迷途知返”的機會,等裴少淮騰出手時,這“返航歸家”的機會便就沒了。

    ……

    雙安灣,碼頭選址處。

    大片的空地已經打理平整,但還未來得及修建一磚一瓦,空曠曠的。夏日野草瘋長,這幾日無人掇拾,此處又顯荒蕪跡象。

    岸上野草莽莽,海上風浪茫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五六月,開始吹南風的時候,最先駛入雙安灣的,不是齊、包、陳三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糧商們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糧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著掙銀子來的。

    裴少淮沒有壓米價,整個閩南米價高出外地三四倍,這樣的厚利之下,縱是千難萬阻,也會有商賈冒險運糧而來。

    市場里,能逼停糧商腳步的,唯有“無利可圖”。

    有了潮商運來的這批糧食,各州各縣的民慌民亂緩和了許多,米價也有所回落——從三四倍回落到兩倍。

    只是,雖有回落,但如此米價,貧苦之家依舊買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飯的錢,去換一碗粥的米。

    所幸,雙安州的商隊這時歸來了。

    沒了倭寇的襲擾、海賊的攔劫,又有嘉禾衛戰船的接應,商隊的海上歸途很是順暢,沒曾遇到任何凶險,順利帶著滿倉的糧食歸來。

    海灣里,浪濤不驚,歸港的船只如歸巢的鷺鳥,依時有序地停靠進來。

    船艙里,麻袋相疊,一打開便能聞到一股谷物的悶氣,直叫人想打噴嚏。腳夫們連夜忙活,把糧食扛下船,再用牛車、馬車運回城里。

    百姓們看見這一車車的糧食,也就心安了。

    三位族長終于明白,去歲出航前裴知州為何一再囑咐他們——全部商船盡運糧食回來。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對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糧鋪開倉賣米,米價只比往年高了一成,價格公道,只掙個辛苦錢。

    周邊縣、州的老百姓紛紛涌向雙安州買米。

    有奸商想要積貨,再次炒高米價。

    豈知裴少淮不但沒有出手阻攔,反倒讓齊、包、陳三家繼續加大投放糧食——大有“你敢買,我便敢賣”之勢。

    雙安州碼頭外,歸船不斷,每一船皆是滿載糧食,誰也猜不準這樣的商船還有多少。

    誰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著多少糧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橫,對家越是心虛,畢竟只要挨到八九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陳糧——不值錢了。

    積壓在倉里只會賠錢。

    不足半月,閩南各地糧鋪不再兜米不賣,米價也漸漸回落到尋常價格。

    畢竟,閩南不是沒米而鬧糧荒,而是有人故意壓著米倉而鬧糧荒。

    只要有糧食不斷涌入,這個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價雖已回落,但“局”還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價只是對家九連環中的一環。

    這日,裴少淮穿著一襲尋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訪民情,以作應對。

    裴少淮記得,因為雙安灣“開漁”,去歲的這個時候,早已吸引大量內陸商賈涌進同安城,他們帶著瓷器、絲束、紙張、茶葉等緊俏貨物而來,期待能談個好價格,整個城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夜里燈如白晝,徹夜喧囂不停。

    而今年,因為大家族設卡阻斷水路、橋梁、山路,內陸商賈無“路”可走,被限在內陸小城里出不來,使得貨物不暢。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見空客棧,不見商賈來,冷冷清清,不復去歲繁華。

    大街上,排隊買米的百姓少了許多。之前是無米可買,現在是無錢買米。

    裴少淮看見,有百姓拿著泰德錢肆的票號去買米,一貫的票號只換得幾斗米。甚至有的糧鋪直接掛出牌子,只收銅錢銀幣、銀兩,不收寶鈔、票號。

    錢肆失信之後,造成的是票號急速跌值,而後果卻要是百姓自己承擔。

    裴少淮繼續往前走,他看見糧鋪後門新運來幾大車糧食,店伙計正準備花錢請腳夫卸米袋、扛進店里。

    往時,這種卸貨的活計,工時短,掙得不多,一般沒什麼人願意干。賣力氣的人,都喜歡到碼頭去尋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膚色黝黑的漢子坐在街邊青磚上,半蹲半閑聊。他們看到糧車駛來,閑聊聲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來,沒等馬車停下便圍了上去,搶著要接活。

    這些漢子長得不高、也不壯,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氣養家的。

    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糧鋪的活計起了歪心思,拋下一句“誰的叫價低,我自然就請誰。”

    一陣哄搶叫價後,外圍一個矮個子舉著手、蹦著喊道“我只收七個錢!”

    不抵往時三分一的工價。

    其他人回頭,對他怒目而視,搶活計歸搶活計,可同行工友這樣壓工價,他們賣力氣的,哪還有活路?

    矮個子神色躲閃,知道自己不地道,低著頭細聲道“幾位大哥就讓給我罷,家里老娘還等著買藥吃……”

    其他人搖搖頭,紛紛離去,重新坐回道邊青磚石階上,看著矮個子費盡力氣,一袋袋把米卸下來、扛進糧鋪。

    縱使他領到了這份活又如何?七個錢卸三車米,吃飯錢都不夠,談什麼買藥?

    干完這一單,莫不成六個錢搶下一單?

    這樣干活,是會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樣,各地貨物源源不斷流入閩南沿海,不斷卸貨、裝貨,只怕是找不齊人干苦力,豈會有腳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見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計的老百姓,又豈止眼前這群腳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方便以後閱讀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86章 第 186 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86章 第 186 章並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