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183章 第 183 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MM豆 本章︰第183章 第 183 章

    朝白寄書城河邊,暮夜隨風至天涯。

    可惜水路船舟再快,也終是趕不及南風的,京都閩地相距數千里,便是快馬加鞭,等皇上見到裴少淮的信件,也應是月余之後了。

    皇帝想借“心心念念”來排解心底的憂愁,未必是想听裴少淮稟報些什麼。而裴少淮信中的“忙”則是真的忙。

    對家接二連三放的招數,每一招都不好解,逼得裴少淮不得不多翻翻春秋、三國史,溫習溫習兵家計謀。

    ……

    五月海風起,舟師東渡海。

    一陣陣東北風從東瀛薩摩洲那邊吹來,正是倭寇乘風進犯的最佳時機,過往數十年間門皆是如此。

    然而今年,嘉禾衛的兵力增強了數倍不止,數十架千料大船輪番上陣,根本沒給倭船靠岸的機會。

    倭人的關船、小早船,在大慶兩三千木料的烏尾硬帆大船面前,顯得十分“玲瓏小巧”。

    經過鳳尾峽一戰,嘉禾衛知曉倭船船艙無龍骨支撐,船體脆弱。所以每每在海上遇見倭船船隊,舟師們毫不猶豫拉滿船帆,全速向倭船撞去。

    宛若重錘敲核桃, 嚓聲響,單純靠著船大船堅,撞他個船毀人亡。

    頗有些“仗勢”欺寇的意思。

    若是不幸被倭寇擊碎了幾塊船板,也不算太緊要——太倉船廠所造的戰船,皆設有水密隔艙,一個隔艙浸了海水,船體只是微微傾斜而已,支撐得到返航補修。

    如此一來,閩東南茫茫一片海域內,嘉禾衛的戰船往往來來巡游著,整個五月里,他們和倭船周旋了十幾個回合,佔著船只、火器和戰術優勢,未曾失利過。

    前前後後毀了也有二三十條倭船。

    消息屢屢傳回嘉禾衛,振奮軍心,越戰越勇。

    倭寇吃了虧,眼看沒有機會登岸搶奪,加之去年鳳尾峽一戰損失慘重,他們不敢貿然跟嘉禾衛硬踫硬。等到南風一來,倭寇索性一改風帆方向,隨風北上,往李朝的方向去了。

    燕承詔給朝廷遞了個密報,告知倭船的去向,至于朝廷會如何應對,則不是他考慮的問題了。

    今年算是壓制住了倭寇,要想拔除這個毒瘤,則要後續從長計議。

    ……

    東邊烈日西邊雨,舟師戰戰告捷,泉漳一帶卻是“節節敗退”——各地的糧食價格水漲船高,百姓家中米缸見底,隱隱有生亂的苗頭。

    對家的手段初見成效。

    城里不是沒有糧食,而是大氏族故意壓著糧食不外售,各地糧食不足。偏閩東南田畝少,將近半數百姓不是務農,而是靠手藝吃飯的,十分依賴于糧鋪。

    往日里能買到一石米的票號,如今買不到一斛米,米價漲了一倍不止。

    ……

    上晌辰時,裴少淮已經去往州衙,小南小風起得遲,還在飯桌上吃早膳。

    府牆外傳來陣陣快步聲,又摻雜著  當當的器具聲,听著很是嘈雜——是老百姓們在搶著買米。

    眼下米價日日見長,今日不買,明日更是買不起。

    楊時月身邊的陳嬤嬤聞聲,臉微微側向牆外,半晌,忍不住輕嘆息道︰“前日十文錢還能換半斗糙米,听說今日已經漲到了二十文,這世道……”

    又問楊時月︰“夫人,咱們府上是不是也該盡早備些米糧?”有備無患,她心意是好的。

    “不可。”楊時月回復得十分果決。

    這個時候大肆采購米糧,等同于助長對家的火焰,豈不是給官人添亂。

    楊時月吩咐道︰“傳我的話,府上誰若敢這個時候采辦糧食、投機倒把,一律發賣出去。”看到小南小風歪著腦袋,听得入神,她又壓低聲音跟陳嬤嬤道,“往後莫在小南小風面前說這些個事。”

    陳嬤嬤惴惴,趕緊低頭認錯,言道︰“是老奴思慮不周。”

    楊時月趕緊轉移兩個孩子的注意力,她用帕子擦擦小南小風嘴角的粥漬,柔聲問道︰“咱們吃的早膳,是如何來的?”

    小南小風搶著應道︰“爹爹掙來的俸祿。”娘親跟他們講過這個。

    “爹爹當官可不容易,你們要乖乖把粥喝完。”

    兩個小娃子很認真地點點頭,小風還喃喃道︰“爹爹總是好晚不睡覺……”

    ……

    大街上,百姓們爭相購糧,很是嘈亂。

    甚至有人為此大打出手。

    老百姓們不知曉的是,他們愈是這樣,米鋪的竹牌子換得越勤——奇貨可居,待價而沽。

    這不,日頭還東斜著,離午時還早,許多米鋪便紛紛開始趕客,說是店里的米已經賣完了,想要買米,明日再來罷。

    明日又換了一個價。

    老百姓們用票號買不到糧食,紛紛拿著票號到泰德錢肆前“鬧事”,讓掌櫃把銀子還給他們。到了這個時候,明眼人都能看出,真金白銀才值錢。

    票號一張紙而已。

    錢肆掌櫃讓眾人安靜,笑臉迎客說道︰“若想兌換銀兩,還請諸位貴客排隊入店,一一妥辦。”佯裝一副不欺客的嘴臉。

    可掛出的牌子卻寫著“五兩銀兌十兩五錢票號”,兌率又漲了,跟糧食一樣,成倍而漲。

    其實換不換銀兩已經無濟于事了,錢肆背後是大氏族,米鋪背後也是大氏族,怎麼換也逃不出大氏族的手掌。

    老百姓自然不依,卻又無計可施。

    等到老百姓們眼底盡是落寞之色時,錢肆掌櫃又適時抖出些消息,讓百姓們重燃希冀,他說道︰“諸位貴客在泰德錢肆門前這麼圍著,全然無濟于事,泰德開了這麼多年,誰都知道,靠的是一個‘信’字,這兌率的變化,看的是糧市米價高低,先是米價漲了,泰德才漲的兌率。”

    滿口的鬼話騙百姓,把禍端推給“米價”。

    又建議道︰“諸位在這里耗著,不妨去雙安州州衙擊鼓鳴冤,求那位年輕有為的知州大人,讓他出面管治這些不法糧商,壓著糧食的價格不漲,只要米價不漲,諸位貴客的銀兩自然也就回來了。某听聞說,這位知州大人是奉天子之命,執尚方劍南下就任的。”他雙手比劃了一下砍頭的動作,瞪大眼楮問道,“尚方劍連皇親貴族都能砍,這份厲害,諸位貴客都省得吧?”

    在這山高路遙的閩地,一個小小的錢肆掌櫃,豈會知曉“尚方劍”的事,顯然是背後的人吩咐他這麼說的。

    老百姓們只在說書先生那听聞過“尚方寶劍”,只覺得是個無所不能的寶物,一下子眼眸發亮,似乎找到了救星。

    仿佛只要雙安州知州大人出馬,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泉漳一帶,一大群老百姓涌入雙安州,聚在州衙門外,跪地不起,聲聲嚷嚷著求知州大人執劍砍奸商、抑制米價上漲。

    他們沒曾想過,他們是漳州、泉州之民,不去府衙求情,反而跑到雙安州來,這本就不合理的。

    中了賊人的奸計。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雙安州州衙里。

    聲聲哀嚎如哭喪,听得檐瓦也震三震。

    老百姓們跪在門外求情,裴少淮不能迎門相見,也不能離開,只能把自己關在衙房里,努力壓著心底的怒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知是對家挖的一個坑,他豈能跳下去?不是他擺架子、不體諒百姓疾苦,而是,一旦他答應了老百姓,這場“糧荒”會越演越烈,會死更多的人。

    他早前想好的對策,算準了老百姓的余糧能撐多久,算準了齊、陳、包三家的商船什麼時候運糧回來,也算準了要如何投放糧食、逐步壓制住糧價,似乎都很妥當。然而他忽略了一點,小小風吹草動也能引得百姓恐慌,而恐慌是最容易煽動的。

    恐慌出現在了他的計劃之前。

    裴少淮愈發覺得,這場動亂背後的謀士很不簡單,不僅精通錢術,還精通官術、心術——能夠精準算到他的每一個弱處,再一刀刀剜進去。

    一連五日,裴少淮留在州衙里,硬著心腸,就是不見。州衙外頭的老百姓陸陸續續離去,步履寂寥,眼神絕望,令人不忍。

    最後還剩下十幾號人還在蹲守著。

    這日,包班頭帶著二十七公從側門悄悄進來了,領他去見裴少淮。

    “知州大人。”二十七公一把年紀了,還是恭恭行禮,他眼中神色亦是復雜,勸道,“知州大人若是真有尚方劍,是不是該出去試一試?”

    裴少淮一愣。

    屋中似乎連光照里塵埃都定住了。

    許久,裴少淮才嘆息道︰“二十七公,不是本官不願意出手,而是一旦壓了糧食價格,會死更多人。”

    跟真正的旱災、蟲災相比,這場人為的糧荒,並不算十分嚴重,糧價水漲船高,買賣糧食有利可圖,出不了半個月,便會有潮州府的商販想方設法運糧過來,緩解此地的糧荒——見利誰能不起心?

    再撐到夏日商船歸來,秋日田畝糧收,這場糧荒便算過去了。

    但是,如果裴少淮出手抑價,糧商無利可圖,江浙、潮州的米商就不會運糧食過來。

    這跟鹽引是一個道理。

    如此的情況下,老百姓手里有銀兩也買不到糧食,根本撐不到同安城的商船回來。

    “老頭子明白,無利則不往,大人是真正在為百姓考慮。”淚水潤了眼角皺紋,二十七公擔憂道,“可為了外頭那些人,搭上了大人的名聲,老頭子為大人感到不甘吶。”

    一個真正為民的清官,不應當是這樣的待遇,更不應當背負罵名。

    二十七公所言不假,明明有劍卻不見,外頭必定是一片詆毀,朝堂上則是一片攻訐。

    “唇亡齒寒,周邊若是生亂,雙安州也難幸免……老丈不當這麼看。”裴少淮知曉二十七公是為自己著想,反過來寬慰二十七公,言道,“若能用一時之名換萬民之命,被人罵一罵又如何,總是少不了一塊肉的……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總有名聲好的時候。”

    學識的偏差里,不能奢求柴米油鹽的平民百姓,和自己是一樣的境界。

    “雙安州何德何能……”二十七公哽咽顫顫道。

    又承諾道︰“大人既有如此心胸,待此事過後,老頭子便是喊破了喉嚨,攤上這把老骨頭,也要為大人保住這份名聲。”

    “老丈的心意,晚輩省得,也心領了。”

    不管怎麼說,二十七公的到來,讓裴少淮心頭的陰霾散去了幾分,至少有人告訴他,這麼做是值得的、是對的。

    ……

    深夜里,同安城樓上。

    陰雲層疊星光暗,燈火稀疏夜色浮。

    裴少淮站于城樓上,望向城里,與去歲相比,還是差不多景觀,卻品不出那安然寧靜了。

    對家已經出完牌,該輪到裴少淮出牌了。

    不管大氏族背靠什麼樣的權貴,有多少後輩、門生安插在朝中,究竟是為了謀權還是為了謀財,他們既然敢拿百姓當籌碼,裴少淮便要試著搏一搏,叫他們血本無歸。

    ……

    南風還未至,商船還未歸。

    潮州府的米商們也還在路上,閩東南各府州依舊因糧價而騷亂著。

    棉布、銀幣、開海才是裴少淮的底牌,在時機到來以前,不妨先略使小技,離間門離間門。

    裴少淮先是把“開海”的消息透露給了海賊,借海賊之口帶到逡島上,流入徐霧的耳中。說是朝廷不止要開海,還要委派軍衛戰船為海商們護航,保一路平安。

    隨後,又把王矗殺寇有功、從泉州府衙領走了上萬兩賞銀的消息傳過去。

    從王矗那得知逡島的大概位置以後,燕承詔每隔兩日便派烏尾大船到逡島附近游弋,似乎隨時準備圍島而殲。

    就這麼吊著徐霧,令其心驚膽戰。

    隔日,裴少淮不請自來,又去了泉州府望江樓,主動約見謝嘉。

    謝嘉心情很好,興致勃勃而來,以為裴少淮要向他低頭了,豈知他推門進來,裴少淮莫說相迎,連身子都不起,只顧著把玩杯盞,不時呷一口溫茶。

    直到謝嘉站在跟前,才挑了挑眼皮,瞥了一眼,眼中盡是鄙夷與不屑。

    好一副京都富貴公子哥的模樣。

    裴少淮還一句話沒說,就已經讓謝嘉怒不可遏,這份怒氣積壓已久。

    謝嘉道︰“裴大人便是這樣的臉色來與人言和的?豈不知如今是你在下乘。”提醒裴少淮擺低些姿態。

    裴少淮輕蔑笑笑,道︰“只有你把這件事當作一場較量。”眼神里還帶些憐憫。

    “不管事情如何發展,我裴少淮還是裴少淮,皇帝的近臣,閣老的門生,高門的嫡孫,豈會落于你的下乘?謝知府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裴少淮又道,“對了,你背後的主子也是如此,這層身份是不會變的。”

    裴少淮佯裝著。

    激怒謝嘉的不是裴少淮,而是長久以來侍奉出身高門的主子。

    雅房的門沒有關緊,一條黃毛的土狗不知如何混了進來,守在雅房門外哈著嘴、搖著尾。

    裴少淮下了一筷子,夾起一塊肉拋了出去,正好滾落在土狗身前。

    他又道︰“謝知府方才滿臉喜意進來,是覺得我要與你議和,你可以向主子邀功了?”裴少淮嘆了一聲,惋惜道,“有心邀功,不如想想主子有沒有哪位門生臨近考滿,自己會不會松動松動,給人讓位。”

    “休要胡言亂語。”主子似乎教足了謝嘉規矩,明明怒氣滔天,又不敢拿裴少淮怎麼樣,只能欺人道,“本官堂堂正四品大員,一府之長,豈會認人為主?你所說的,相互合作,各取其利罷了。”

    “是嗎?”裴少淮看到土狗在等著第二塊肉,輕蔑之色更濃幾分,言道,“若是如此,豈會命令你納賊子為妾,生個兒子養在賊窩里?本官好奇,謝家族譜要如何寫才好。”

    繼續離間門道︰“若是謝知府堂堂四品大員自甘自願的,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方便以後閱讀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83章 第 183 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83章 第 183 章並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