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158章 第 158 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MM豆 本章︰第158章 第 158 章

    英姐兒心意已決, 執意出診,官嬤嬤為她取來玄色斗篷,想借夜色遮掩一二。

    “娘子穿上斗篷,擋一擋夜風罷。”

    按照英姐兒以往的性子, 應是慎之又慎, 這回卻道︰“不必了。”不管夜風有多大,她都打算光明正大地去。

    馬車出行, 隨老婦人來到城南一處大宅, 仔細一看, 朱漆大門, 懸掛牌匾,想來在這一帶也是有頭有臉的人家。

    隨後又入了後院。

    病患李氏不在正房里,而被移至了廂房內,留兩個婆子伺候著。李氏的婆母、大嫂聞訊而來,對于懷“胎”臥床的李氏,她們既有所忌憚, 又有些于心不忍,知曉英姐兒出身尊貴,她們疏離又敬重著, 神色很是復雜。

    英姐兒先是打量了病房, 只見窗戶緊閉,貼著黃色符紙, 又可聞到濃濃的煙霧彌漫,李氏床頭邊上擺著一碗, 邊沿沾著符紙的 黑灰燼。

    顯然,這家人已經求助過道士、巫士了。

    “開窗通風。”言罷,英姐兒坐下, 開始看診,又叫僕婦掀開被子,解開李氏衣裳。

    腹下水脹如早孕,輕摁可生痕,腹大而四肢細,膚色暗沉,又伴有發燒。

    把脈時,李氏手間筋掣肉顫,身倦氣怯,脈沉弦。

    李氏婆母陪診一旁,補充道︰“白日尚且有些精神,每至夜里,她常神志遲鈍、言語無章,時而戰栗,時而大驚大懼,不得安寧……”她特地強調夜里,是有些意味在里頭。

    英姐兒了然,心中已有了幾分打算——此癥常見于江南水鄉,北地少見。

    想來李氏正巧在游山拜廟之後發癥,來得也急,加之因為驚嚇、病弱,已有些神志不清,便叫旁人覺得是邪祟纏身。

    英姐兒仔細替她系上衣裳,喚隨行的女醫徒過來,吩咐了幾句。女醫徒點點頭,隨後離去,回了安卿堂。

    此時,一直昏昏噩噩的李氏醒過神來,她本已認命了,听到房內有談話聲,以為是夫家又給她請來了巫婆。她睜開眼,沒見到屋內煙霧彌漫,也沒有桃枝抽在她的身上,借著燈燭的光,只見床旁坐著一位衣著素雅、眉眼溫婉動人的娘子。

    燭光照在娘子發髻上,泛泛生亮。

    李氏端詳了好一會兒,虛弱說道︰“你真好看。”

    英姐兒應道︰“等你好過來,略施水粉胭脂,也會很好看。”

    李氏生母湊過來,握著女兒的手,含著淚水道︰“慧兒,這是給你看病的……女大夫,你會好起來的,但一定會好起來的。”

    “若是平日里,理應點上一支檀香,與你喝上一盞花茶的。”李氏艱難擠出一絲笑意,說道。

    “往後會有機會的。”英姐兒柔聲安慰道,又言,“我平日里也喜花茶。”

    英姐兒起身,走至廳外,幾位女眷隨之圍上來,等待英姐兒開方子,卻聞英姐兒說道︰“一會兒安卿堂會送來煎好的藥劑,且喂她服下,夜間派人照料好,我明早再來開方子。”

    “我等省得了,都照娘子說的辦。”

    一夜過後,英姐兒再度過來,女眷們正門相迎。

    原來,李氏昨夜服下藥劑之後,兩便皆通,消了幾分腫脹,氣色好了一些。

    廳內已經備好紙筆,只待英姐兒寫下藥方。

    英姐兒見“十棗湯”管效,心中也有幾分欣慰,她寫下十棗湯的藥方,卻又不是尋常的十棗湯藥方。紙上寫道——王吉堂的蕪花三錢、盛安堂的大戟三錢、永順堂的甘遂三錢、令笙堂的大棗十枚[1]……

    這王吉堂、盛安堂、永順堂、令笙堂,是京都城里有頭有臉的幾大醫館,無人不知。

    英姐兒吩咐道︰“務必要白日里,派人撐旗列隊到這幾個醫館里買這幾味藥,煎作一錢匕喂她服下,否則,便是病好,也只痊愈了一半。”

    見藥方上只是尋常藥材,老夫人不明所以,問道︰“承娘子恩情,只是如此大費周章,娘子不怕有損名聲?”

    英姐兒搖搖頭,應道︰“若不大張旗鼓,外人豈知她是痊愈于藥?”神色略帶無奈,又言,“遮遮掩掩的,外人只當我是以巫治病,她亦永遠背負游山懷胎的恥笑,又有什麼名聲可言。”

    “遵照娘子吩咐。”

    半月之後,李氏腹脹消退,已能下床。此事沒有大肆相傳,卻也是茶余飯後的談資,尤其是京都各大醫館之間。

    正有人謠言詆毀安卿堂“以巫治邪”的時候,朝中老御醫指出︰“王吉堂的蕪花、盛安堂的大戟、永順堂的甘遂、令笙堂的大棗,這不正是《傷寒論》中‘十棗湯’的名方嗎?”

    眾人後知後覺,一對比,果真如此。

    老御醫又恥笑道︰“京都四大醫館,被女醫者嘲笑連‘十棗湯’都不會開、不敢開,只會詆毀安卿堂‘以巫治邪’……此等行徑,怕是不太光亮罷?”

    老御醫的這番話傳出來以後,四大醫館巴不得把謠言全都按下來,結果卻是越傳越盛。

    安卿堂不動聲色,一如往常治病救人,館內敞亮如初。

    境況在慢慢變化著,使得寒冬里多了幾分暖意。

    ……

    另一股暖意緣于棉織造坊。

    寒冬時候,尋常百姓家床上蓋不起毛氈,更蓋不起絲被,只能用干草作墊、草棉作被。草棉絮短,極易結塊,御寒效果不好。

    棉織造坊收購棉鈴以後,一半用于織布,一半做成了襖子、棉被,因價格公道,如今在北直隸各府很是暢銷。婦人若是受雇于棉織造坊,還可以工換被、以工換布。

    同去歲一樣,裴家、喬家聯手,早早趕制出一批棉布、襖子,獻給朝廷,運往九邊衛所,分給戍邊官兵,以抵御邊城寒冬。

    竹姐兒前往伯爵府,描述給婦人們發放工錢的盛況,臉上洋溢著喜意,她道︰“外頭口口相傳,有意入坊務工的婦人越來越多,來年還要在各處繼續擴建作坊。”

    裴少淮未曾見到發工錢的盛況,但他每日散衙路過集市時,看到今年的臘月集市尤為熱鬧,臨近黃昏了,仍有不少農婦入市置辦年貨,討價還價聲聲起伏。

    竹姐兒空手而來,有些不好意思,同裴少淮夫婦解釋道︰“擴建工坊,推廣植棉,再加上給朝廷獻棉,發放工錢後,今年依舊沒有結余。”甚至還吃進去了不少銀子。

    裴少淮心中有數,笑說道︰“來年棉鈴產糧再漲,便不愁沒有結余了。”凡事都要一步一步來。

    推廣棉花三年,能有今日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好了。

    且裴、喬兩家建造棉織造坊,並非只為了掙錢。令百姓能得安暖,令婦人有一技傍身,遠比行商賣貨更有意義。

    ……

    臘八日,屋外雪飛天,屋內煮粥綿。

    鵝毛大雪飄飛,街上幾乎無行人,林府的馬車趁著此時,才敢去往景川伯爵府。

    數年的出海行商,如今的林家早已掙得盆滿缽滿、家大業大,但裴少淮的大舅——林世運,做事依舊謹慎。

    昔時,他總避著裴家,是因為林家行商的名聲不好。現如今,林世運去伯爵府見一見妹妹,依舊避著外人,是因為外甥擔負開海之事,他怕別人詬言外甥徇私母親娘家。

    這些年,林家出海做買賣一直都是規規矩矩的。

    裴少淮听聞大舅過來了,便帶著小南和小風一起到大堂里拜見大舅。

    大舅頭發花白,穿著愈發樸素,又因臉寬身胖,總是眉眼彎彎,而顯得十分慈祥。他一見到小南和小風,笑呵呵打開茶幾上的檀木盒,取出兩把半斤重的大金鎖,上頭鍛刻著“平平安安”幾個大字。

    “這是給觀哥兒的,這是給辭姐兒的。”林世運給小南小風戴上金鎖。

    這大金鎖委實有些壓脖子,裴少淮看到兒子、女兒像他當年那樣,雙雙伸出小手,在身前端著大金鎖,眼神中還帶些迷茫——爹爹,為什麼給我掛這個?

    一晃好似回到了自己周歲的時候,大舅也給他戴了一把大金鎖。

    問候過後,裴少淮讓妻子帶兒女先回去,他與大舅單獨再敘敘。

    林世運這才說明來意,面帶著些愁容,說道︰“你大表哥、二表哥的船隊,又添了十艘海船,這出海的生意眼看著越做越大了。”

    自從林遠、林遙出海以後,慢慢地,林家南邊的海船從三五艘增至十余艘,又到二三十艘,如今更是一下子就添十艘。

    裴少淮明白大舅的意思——看著是生意越做越大,賺得越來越多,可林家要那麼多銀子做什麼,生意做得再大,總要有本事在後面撐著才行。

    林世運懂得適而可止。

    矛盾在于,林家能停的。“只”新添十艘船,已是林世運一壓再壓後的結果。

    林世運今日親自過來,不是為了賺取更多,而是為了穩住林家。他想問問外甥的主意,畢竟外甥在朝中見多識廣,比他想得更長遠一些。

    “大舅往北做生意罷。”裴少淮建議道,“去做虧本買賣。”

    “北疆邊城?”

    裴少淮點點頭。

    未等裴少淮細說,林世運思忖了片刻,一口應了下來,道︰“我把遙兒叫回來,讓他帶一半的商隊往北走。”林遠、林遙,一南一北。

    裴少淮繼續道︰“把綾羅綢緞、珠寶首飾賣給北元貴族,換他們圈養的寶馬駿馬,牽回來獻給朝廷……林家能成為官商。”

    這比單純向朝廷獻財更有意義。

    裴少淮走到門外,吩咐長帆道︰“去請二少老爺過來敘話。”

    “是。”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方便以後閱讀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58章 第 158 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158章 第 158 章並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