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94章 第 94 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MM豆 本章︰第94章 第 94 章

    不管是會試還是鄉試, 諸位考官對中式學子有賞識提攜之恩,學子為門生,喚主考官一聲“座師”,喚舉其卷子的同考官一聲“房師”。

    沈閣老還要會同禮部繼續操持接下來的殿試, 自不可能這個時候應見他們, 故學子們只是投個拜帖,以盡禮節。

    轉而去拜見房師。

    裴少淮的房師是翰林院劉編修。大姐夫徐瞻亦是翰林院編修, 裴少淮少不得先向姐夫了解一番。

    徐瞻說道︰“劉編修是癸酉正科的二甲進士, 後經館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 年滿轉編修,今年恰恰是他滿九的年份。”一句話簡要說明了劉編修的官路。

    裴少淮了然,心中推算。

    今年是乙酉科, 癸酉到乙酉,整好差了十二年。一朝中進士, 三年庶吉士, 九年編修, 一晃十二載, 這位劉大人的官路按部就班, “冷板凳”坐得有點長, 從中間可以窺出翰林官升遷的一二規律。

    若問入翰林為官好不好,那自然是好的——負責編纂書籍、記注起居、典掌選舉,凡編纂完成必有賞賜, 屬于朝中近侍清貴的官職。且其升遷由聖上親自任命, 幾番升遷後勝任各部侍郎、尚書之職,屢見不鮮。又常與內閣相接觸,即便不能入六部,也多的是去處。

    不過, 若是長久不得賞識,未被特別提拔,便只能守著年歲,滿九升秩,九年又九年,淹滯詞館,俸祿微薄。

    這位劉編修正好趕上第一次“滿九”,由編修升為侍讀、侍講,得一機會進入聖上視野。

    徐瞻笑笑,認真言道︰“劉編修恐怕比內弟更加盼著狀元能落入伯爵府。”言辭稍顯夸張,卻也不假。

    屆時,慧眼識卷,為天子選才,也是一份功勞,與“滿九”相疊,劉編修的機會興許就來了。

    這是一件門生和房師間相互成就的事。

    裴少淮道︰“謝姐夫提點。”回到家便寫了帖子,叫人送去劉府。

    兩日後,裴少淮提著一方好硯台和書卷,來到城南一隅,登門拜謝房師。這是一處有些偏的官宅,院子不大但還是建了三進。

    裴少淮先是依規向劉編修行門生禮,誠摯表達了感激之意。

    裴少淮的到來,劉編修很是高興,說道︰“裴會元無須多禮,你有大才,文章自見慧氣,此卷無論落入哪位房官手中,都必當被舉薦上去,歸到它原屬的位置上。”又道,“興許過不了許久,你我便以同仁相稱了。”

    劉編修的話說得漂亮,多將功勞歸于裴少淮自身的本事,但裴少淮心里明白,劉編修將他的卷子舉為首卷,是費了許多心思的,否則卷面豈會有足足九條青筆評詞呢?

    裴少淮言語間更加恭敬。

    房師門生間本應聊些學問的,只是裴少淮接下來還有殿試,劉編修擔心自己的見解會誤導到裴少淮,故並未多言。

    ……

    城內依舊滿天拜帖漫飛。

    新晉貢士們除了拜見房師以外,還忙著向朝中六部九卿各衙門投帖自薦,開始為殿試後館選作準備。

    畢竟館選七分在才華才干,三分在運轉。

    三月十八這一日,幾經編排後,貢院向外發行了今年的《會試錄》,上卷記載了本次會試的諸多事務、人員職務、題目,下卷極厚,選刊了中式者的好文,並將考官評語附于其後。

    裴少淮的論語制藝、春秋制藝和三篇策問被選中,攏共刊了五篇,平了往年選刊的最高數目。紙張畢竟有限,不可能篇篇刊印。

    裴少淮作為會元,刊登得又最多,自然而然成了學子們閑余的研討對象,將他的文章讀了又讀,多數人是佩服的,這個會元確有實才。

    不過發生了些小插曲。

    眾學子里頭不乏鐘愛北客文章者,平日里就曾鑽研北客的策問,將其謄抄下來裝訂成冊收藏。

    此番讀了裴會元的策問文章,越讀越覺得熟悉、喜愛,幾番比對之後,確定裴少淮的文章頗有北客之風,于是有人懷疑道︰“莫非這位裴會元也是北客的拜讀者?”

    “我瞧著像是。”有人應和道,“這遣詞造句和駁論筆法,確實是仿了北客的文風,仿得如此相像,倒也是一番能耐。”

    “是矣,這倒也合規合矩,只不過叫人唏噓。”另一名學子站出來道,“北客的一身才華,最終卻成就了他人,惋惜可惜矣。”

    此話題愈演俞烈,更多學子參與進來,紛紛比對兩者文風。

    忽有人站出來,輕聲提道︰“有沒有這麼一中可能……裴會元就是北客?”畢竟北客到現在也沒透露過半分真實身份,為何裴會元就非得是仿北客而不能是真北客呢?

    大堂內鴉雀無聲。

    這個說法遠比前面的猜忌更加合理。

    又有人翻出舊的《崇文文卷》,言道︰“連南居士都曾說過裴少淮的文章頗有北客之風。”

    說法近乎得到證實,除非北客親自站出來,說他不是裴少淮。

    那些北客拜讀者瞬時倒戈,轉而為裴會元搖旗吶喊,以振名聲,幾日間,裴少淮在京都城里名聲大盛。

    學子們最佩服的一點是,裴少淮本身要參加春闈,卻肯將自己的策問見解刊印出來,與眾人分享。要知曉,考策問時七分見解三分文章,學子們悟出獨到見解往往私藏著,以備考場所用。

    幾日後,北客和裴少淮皆沒有站出來反駁,此事成了定論。

    “本以為兄弟接連奪了秋闈解元,已是極致,誰料如今兄長又得了會元,想來三年後的春闈,屆時弟弟也會不逞多讓。”有學子感慨。

    “我懷疑裴家是故意的。”

    “故意甚麼?”

    那學子應道︰“故意讓兩兄弟岔開分科參加春闈,這樣就可得兩個會元。”

    眾人嘁了一聲,轉而又哄堂而笑,這樣的猜想倒也有趣。

    知曉裴少淮是北客後,又有人傳出裴少淮南下游學了兩年,融合南北文章之長,始得文章圓潤。于是乎,促成了南北學子間結識交流、探討學問,刮起了一股南北盛交的風氣。

    各會館間往往來來。

    ……

    是日,裴少淮與江子勻約于茶館吃茶閑敘,一場聊下來,裴少淮才知曉江子勻此番能夠上榜,實乃不易。

    原來,江子勻的卷子原本是被房官罷黜了的,批注的落卷原由是“見識有所短”,因為他的策問文章談得不夠深,見世面不夠廣。後來,沈閣老在點驗落卷時,與副考官逐一再翻看,江子勻的經義文章入了沈閣老的眼。

    沈閣老讀完全卷,評價道︰“策問確有所短,然經義學問醇正,為人品性躍然紙上,長短相補,當取。”將江子勻的卷子列為了舉卷,並最終取第兩百名。

    這樣的事每次春闈都會有一兩例,用以體現考官們不漏遺才。

    “實乃運氣也。”江子勻笑道。

    “並非運氣。”裴少淮搖搖頭,應道,“子勻兄盡自己所能,將所能做的做到極致,非常人所能及。”

    單論制藝文章,江子勻並不輸給裴少淮。

    拘于身世、秉性,並非人人都能做到全面,將自己擅長的做到極致,也是一中策略。

    談及殿試,江子勻搖搖頭,豁達道︰“我素來不善策問,殿試必定落于下乘,此番能取三甲同進士,足矣。”

    又笑道︰“我原打算若是今年未能中式,便不再蹉跎,在國子監修滿積分後從縣衙同知做起,也沒甚麼不好。如今同知變知縣,無需一分分攢積分,還提了一個品級,還有甚麼不滿足的?我只盼著在官位上能帶著衙差、百姓,將那些欺害人性命的蟊賊給剿滅了……我听聞了裴知州在江南的功績,真叫人敬佩。”

    江子勻的父母正是歸途中受山賊所害。

    兩人舉盞,以茶代酒。

    ……

    ……

    大慶姻緣禮俗,最不能缺的就是一雙大雁。

    雙雁相隨,不失其節。雁飛成行,御風共進。雁飛成列,長幼有序。

    六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和親迎。納采之前,要先請名媒說親。

    選好吉日,裴家聘請官媒帶上雙雁、紅柬前往楊家問親,楊家隨後接下了雙雁、紅柬,並將楊時月的生辰八字交給官媒,由其送回裴家。

    如此,有紅柬互換,成紅葉之盟,這婚約便算定下了。

    這個時候,京都城里各戶人家才紛紛相傳曉裴楊兩家訂了婚約,此乃喜上加喜,新晉才子求娶名門閨秀,時機得當,絲毫不掩裴少淮的才華名聲,反為他添了幾分光彩。

    幾日之後,禮部公告,按照天子日程安排,殿試定在半月之後,眾新晉貢士于四月初九入朝受天子策問。

    到了最後一步,最重要的不是溫習功課,而是調整心態,整合自己所思所想,凝聚于一卷當中。

    即便想好好溫習功課,其實也沒有太多時間,這半個月里,禮部會安排丈量身段,制作官袍,再帶著這三百余個學子進宮,告知他們殿試禮儀、宮中規矩,以免考試當日出差錯。

    這來來回回,時日就過了一半。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方便以後閱讀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94章 第 94 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94章 第 94 章並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