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24章 第 24 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MM豆 本章︰第24章 第 24 章

    二月初四, 學童不懼春風寒,雞鳴窗亮始讀書。

    清晨時分,是背記課文最快的時候。

    裴少淮記憶力尚可, 但達不到弟弟那樣“朗讀數遍可盲誦”, 于是,他每日天蒙蒙光,便會起身, 點燈吟誦經書。

    長此以往,形成了習性, 即便是明日就要去參加縣試了,裴少淮也沒有懈怠。

    睡在旁屋的長舟听到動靜,趕緊起身,為自家少爺端來熱水淨手洗臉, 道︰“明日就要去貢院考試了, 我以為少爺會多歇息一會呢。”

    裴少淮洗漱完,應道︰“既不是今日縣考, 那便同往日無異。人不可借口心慵意懶, 有一便有二。”

    說著, 已經拿出夫子送他的那本“範文集”,沉心誦讀。不為背誦, 而是找找做文章的靈感和狀態。

    早膳以後,英姐兒和竹姐兒,給兩位弟弟一人送了一個精致的手爐, 英姐兒道︰“春日濕寒, 貢院里風又大, 你倆帶上這個小爐, 在里頭點上銀霜炭, 可暖和些。”

    又指了指小爐外精致的布罩,說道︰“你倆也知曉,我自然沒有這樣的手藝,這罩子是竹姐姐一針一線親自縫的,十分貼合爐子,捧在手里溫而不燥。”

    “你們休要听她謙虛。”竹姐兒趕上前說道,“這兩個小爐子是她跑了許多家鋪子才選上的,這銀霜炭,也是她拿香料同曹國公家五小姐換來的,我不過是幫她縫縫補補罷了。”

    兩兄弟趕緊言謝。

    裴少津道︰“四姐姐真是心細,夏日里送甜茶,春冬又送手爐。”

    明日,英、竹兩姐妹不能隨車送他們到貢院,趁著此時,說了祝詞,希望他們考試順利,首榜有名。

    午後,蓮姐兒也回了一趟伯爵府,林氏迎出來,道︰“他們倆該收拾的都收拾妥當了,你如今操持徐家一攤子事,跑這一趟作甚麼。”

    “兩位弟弟要參加縣試,是大事。”蓮姐兒應道,“徐家大佷那邊忙妥當了,我才脫身過來,言成還讓我傳話呢,說是一日不能見兩位小舅,十分掛念。”徐言成雖比少淮、少津大一歲,卻比他們小了一輩。

    林氏嗤一聲被逗樂,道︰“他們三個素日是極合得來的。”

    蓮姐兒想了想,幫著說道︰“蘭兒孩子還小,妹夫又不在身邊,今日恐怕回來不了罷。”

    “她也惦記著。”林氏回道,“方才,蘭丫頭身邊的嬤嬤已經來過了,說等姑爺回來,再一齊過來道賀。”

    裴秉元公務繁重,不能歸來,早早寫了信,鼓勵兩個兒子沉穩應答。老太太月前就開始日日在房內誦經禱告,希望兩位孫子科考順遂,光耀裴家。

    總而言之,一大家子都十分重視哥兒倆參加縣試這件事。家族重視科考的程度,可見一斑。

    又因段夫子曾說過,以三個小子的學問,足以順利通過縣試。故此,一家人滿懷期待。

    ……

    是夜,四更天里,更夫們游走報更,還會多添三敲鑼,呼道︰“參加縣試者,及早動身。”以此提醒家離貢院遠的考生,及時出發,不要誤了時辰。

    不一會,又可听聞縣衙放響“頭炮”,宛若夜里驚雷,以此為出發信號,住得遠的考生,不可再拖沓。

    景川伯爵府。

    從頭到尾清點一遍所需物件之後,馬車出發了,裴老爺子親自送兩個孫子赴考。

    馬車里,津哥兒年歲小一些,面臨第一次大考,顯得有些緊張,道︰“大兄,我有些緊張。”

    裴少淮知曉縣試不過是科舉的“入門考”,必不算難,他明知顧問道︰“四書五經可都背得出來?”以裴少津的記性,豈會忘了這些基本的。

    “背得。”

    “夫子講過的文章,破題的技巧,可都記得?”

    裴少津點點頭,道︰“都記得。”

    “你前些日準備的五言律詩,韻腳也都記下了罷?”

    “嗯嗯。”

    “那就沒甚麼可值得緊張了。”裴少淮道,“攏共就考這些東西,你都記下了,豈不就同平日里寫文章一樣?”

    听完哥哥的話,裴少津果真沒那麼緊張了,心緒慢慢平緩下來。

    ……

    縣貢院處在城東南角,高牆圍起,青磚鋪平,十分氣派。畢竟是皇城底下的縣,這規格,與會試所用的大貢院,也不逞多讓。

    天未亮,通往貢院的長街,燈火通明。各門各府的馬車絡繹不絕,皆是送後輩來趕考的,學童們年歲不一,多在十二到十七八歲間,身著錦服居多。

    亦可見寒門學子三五結群,徒步而來。

    馬車離貢院還有半里路便被攔了下來,兄弟二人下車,背上包袱,沒一會便等到了徐言成。與裴少津相比,徐言成非但不緊張,甚至還有些興奮。

    三個小子結伴向貢院走去,還未到一半,只聞後邊有人呼道︰“言成小弟,言成小弟。”回頭一看,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郎,衣裝不俗,不知是哪家的公子哥。

    徐言成知曉是何人,听聞“小弟小弟”的,低聲嘟囔了幾句,但還是轉了身,換成笑臉道︰“清遠兄,好久不見。”

    那少年上下打量了一番淮津兩兄弟,問道︰“這兩位是?”

    徐言成應道︰“我的兩位師弟。”未透露裴徐兩家的結親關系。

    少年臉色沉了半分,又問道︰“都跟著段夫子讀書?”

    “正是。”

    寒暄幾句之後,那少年道︰“與我結保的同窗到了,我且過去了。”

    三小子繼續往前,徐言成邊走邊解釋道︰“方才那人是詹清遠,他的祖父在禮部任職,與我祖父有所往來,故此認識。”又道,“因這層關系,他曾向段夫子求學,被段夫子給拒了。”

    裴少淮了然,無怪方才那少年臉色沉沉,問道︰“緣何?”

    “他學問倒是不錯的。”徐言成道,“只是,夫子不喜他將學問當作資本,總與人相比,或還有其它,我亦未全知。”

    又聊了些其它的,很快便將此事忘了,沒放在心上。

    三人等來另外兩個一起結保的少年,來到貢院門口,排隊等候入門。輪到他們時,依次遞上考引,將包袱解下來,讓衙差仔細搜身,一點都馬虎不得。

    一切無誤之後,門口的衙差高呼︰“裴少淮、裴少津、徐言成……五人結保,搜查無誤,進場。”

    進場過道的右前方,有一高台,上頭坐著宛平縣的廩生們。三個小子一進場,高台上一消瘦的小老頭站起來,仔細打量了幾個小子,而後呼道︰“廩生吳漢,保!”

    此即為“唱保”——衙差驗身,廩生呼應。

    三個小子總算順利進場,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簡單收拾後,將要用的物件取出,置于案桌上。天微微亮,初春又是初晨,坐下來不動,越發覺得凍手凍腳,裴少淮引燃銀霜炭,將手爐捧在懷里,果然暖和了不少。

    他抬頭一看,見到了本縣的一縣之長——知縣沈非。沈知縣三十余歲,神色嚴肅坐在高台上,察觀全場。

    裴少淮听姐夫徐瞻介紹過此人,乃成順十九年探花,一甲進士及第,後入翰林院任七品編修。任職期間,在宮中頗得美名,去歲調任至此,任六品知縣。

    如此年紀就能在皇城腳下,任宛平縣知縣,前途何等光明。只需任期一滿,不出差池,必定會調回宮中,委以重任。

    他的前一任便是如此。

    ……

    今日縣試第一場,即為正場,也是縣試中最重要的一場,此後幾場考試,則稱為初覆、再覆、末覆。每一場考一日,天亮開考,日落收卷,不得掌燈答題。兩三日後,放榜布公,通過者再考第二場,以此類推。

    所考題目皆為沈知縣所出。

    ……

    天已大亮,所有考生皆已入座,貢院內一片安靜。一聲鑼響,助考官們分發答紙,考試開始。

    紙上並無題目,題目會以舉牌巡游的形式公布。

    裴少淮知曉,今日一共有三道題目——首題兩道,試四書文二篇,即從四書里出題,寫兩篇八股文。通常次題一道,作五言律詩一首。

    題量不算大,按段夫子平日里的要求,半日即可做完。

    牌子很快巡走到裴少淮跟前,只見上頭寫著︰

    其一,不以規矩。

    其二,君子九思。

    裴少淮在草稿紙上抄了下來,自以為,這兩道題中規中矩,對學童們而言難度適中。

    他開始構思如何下筆。第一題出自《孟子》的“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1]”,講的是人要守規矩,自然寫不出甚麼新意來,若想答得比別人好,只能在遣文造句、引經據典上花心思了。

    裴少淮破題,草稿上寫道︰“等閑人未恃明與巧,豈可不以規矩乎。”連離婁和公輸子這樣的人都要守規矩,平常人沒有他們的明察秋毫、奇思巧藝,豈能沒有規矩?

    破題之後,後面的起二股、中二股、束二股,皆要對仗工整,字字句句斟酌推敲,這一部分,裴少淮多花了些時間。

    其實,縣試只是科考的“敲門磚”,說是要寫八股文,實則,許多學童筆力不夠,難以做到全文八股都工工整整。主考官改卷錄取時,也會考慮到這一情況,是以,考生寫文章只要略有“八股之形”,又字句通順,基本上都能通過正場,拿到府試的資格。

    裴少淮自然不會以這樣低的要求來限制自己。

    一稿寫完,細數,恰好三百字出頭,字數適宜。又繼續構思第二題,兩篇文章加起來,七百字以下為妙。

    這時,五言律詩題也放出來了,只見上面寫道︰黃花如散金[3]。

    裴少淮心里咯 了一下,此句不正是段夫子去歲春日里帶著他們仨野游,見到連片的油菜花時,現場給他們講解的詩句嗎?因菜花連片如海,風來浪起,確似散金,讓他記憶猶新。

    想必,裴少津和徐言成二人,也是如此感受。

    考生們若是將“黃花”理解為秋日金菊,或是對鏡花黃,都是跑題的。

    在考場,裴少淮發現,夫子平日里帶他們所做的點點滴滴,原來皆有用意。因而也明白了,科考絕非死讀書、讀死書。

    寫完兩篇八股文,裴少淮開始考慮五言律詩,沉思後,下筆成稿,幾經修改,只見上頭寫著︰

    小朵未有紅相襯,一支不若連片開。無需嬌顏傾盛世,只為鄉野亦有春。

    詩名《黃花》。

    至此,三道題目全部打好草稿,只待謄抄到答卷上。時值午時,到了用膳的時候,裴少淮收拾好桌面,從包袱里取出糕點和茶水,不緊不慢開始填肚子。

    一會抄字,若想寫得好,也是個體力活,可不能空著肚子。

    飽腹之後,裴少淮活動活動手腕,丈量好大概尺寸後,開始一筆一劃,把文章謄抄上去。他寫得極細心,力求每一個字都工整漂亮。對于縣試這樣難度不算高的考試,只有把每個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才能做到出類拔萃。

    庭中日欲哺,午後申時,到了放頭牌的時候,即主考官揭開貢院大門封條,把提前交卷的第一批考生從北門放出去。遠遠的,裴少淮在那一批人中,認出了徐言成的身影。

    他剛剛抄完試卷,包袱也還未收拾,趕不上頭牌了。裴少淮干脆再仔細檢查一遍卷子,再慢慢收拾,等半個時辰之後的次牌,再交卷出去。

    ……

    ……

    貢院門外,徐言成見少淮、少津兩個同窗還未出來,便找了塊石板坐下,想等到次牌放開的時候,和他們一塊回去。

    未料到,這一等,反倒又讓他遇見了那個詹清遠。

    詹清遠張口就問︰“言成小弟,你答得如何?恰巧,兩道四書題,我在家中皆練過手,方才在考場上又潤色了一番。”言中露喜。

    “恭喜清遠兄,小弟預祝清遠兄團榜居中。”徐言成道。

    團榜,即是正場之後,縣衙公布的錄用榜,因填榜時,是一圈一圈來填的,形如大餅,故稱“團榜”。正場第一,填在團榜的最中間。

    詹清遠不依,追問道︰“你答得如何?”

    “尚可尚可,應該上榜無虞。”

    詹清遠見裴少淮、裴少津兩兄弟尚未交卷出來,按捺不住心中小心思,忍不住問道︰“那同你來的兩位師弟,以你平時所知,你覺得他們會如何?”

    這一下子把徐言成問住了,如何?

    還能如何?他寫文章,鮮有機會能勝過兩位小舅。

    徐言成半仰頭,略帶憂郁之色,如實道︰“不要靠近他們兄弟倆,靠近他們,會讓你的一身學問,顯得十分不堪。”

    言下之意,不要靠近他們,靠近他們會變得“不幸”,不要問我為何知道。

    “哦——”詹清遠一副了然于心的模樣,結果卻道,“他們學問竟能差到讓人不堪,段夫子為何還能看上他們?實在難以理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方便以後閱讀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24章 第 24 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第24章 第 24 章並對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