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無中生有
王穿一開口到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王穿是超越道教與佛教來說,不論是修佛與修道,其實都是殊途同歸的結局。
他並不否認道的存在,也不否認佛的存在,而是把道佛合一,把那個客觀存在的虛無作為修佛與修道的終極,只是修佛之人稱之為“佛”,修道之人稱之為“道”。
佛家所說是“空”,道家所說是“無”,同時從宇宙起源來看,無論是道也好是佛也罷,其實都不可能有另外的解釋,世界起源必然只有一個根源。
“說得好,統領大人確實讓人意外,殊途同歸,這是本僧听過最大膽的解釋,也是最超脫的解釋,與眾不同。”
妙相此時第一個對王穿表示認可,說明王穿的話確實給他極大的震驚。
向來佛道兩教一直相斗,若只說修行過程,那麼誰也不會在意,可若說追溯終極,那麼誰也說服不了誰。
當然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這一點誰都不可否認,而且縱然是信佛之人,其實他們也不會完全否認中國人骨子里的道家之氣,包括一些民間流傳的傳說。
所以中國人佛教其實已非是完全與印度所傳入的佛教一樣,中國的佛教之所以能生根發芽其實還得感謝中國人一直代代相傳的黃老之術。
“你說殊途同歸,那麼老身想問施主,道為何物,佛為何物,為何會殊途同歸呢?”
皇康妃此時也是十分好奇,轉過身來看著王穿,眼中充滿了疑惑。
王穿一看,此時也是站起身來對著皇康妃一揖道︰“小人見過皇康妃。”
“不必多禮,多禮就著相了,以後也不必叫我皇康妃,老身只是代發修行之人,法號慧明,以後你就稱為慧明師太即可。”
慧明師太說完臉上也是微微透著一點興奮,對于王穿的話,除了剛才的妙相十分欣賞之外,她也是十分欣賞,而且因為她並沒有妙相那麼聰慧,所以還不能完全領悟王穿話中之意。
至于皇上朱由校則並不言語,獨自盤坐在龍椅之上的蒲團上,微閉著眼,像是在禪修,又像听著王穿的話十分平靜,一點也不意外。
王穿知道,朱由校其實更傾向于道家思想,畢竟黃老之術是天子治國之綱,中國歷代天子都是如此,縱然像大唐玄宗李世民也是一樣,雖然宣揚佛教,可他治國所用皆是道家思想。
之所以宣揚佛教,是因為佛教勸人向善棄惡,宣揚輪回轉世,而且崇善佛教,燒香拜佛可以有求必應,這樣一來就無形之中消磨了百姓的反動情緒,讓大家不糾結于當世,而是期盼著往生,期盼著彼岸,實則是實實在在的愚民之教。
而朱由校之所以想做浴火飛鶯所體現的正是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只是他的所想表現出來的就是想做一個浴火飛鶯,可以飛出牢籠,脫出紫禁城像一只鳥兒一樣自由翱翔。
“回慧明師丈,道是無,佛是空,無即空,空即無。”
“那麼既然道是無,你我又是什麼呢?
既然佛是空,那你我又身在何處?”
這是妙相之問,他較之慧明要反應快得多,所以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哼,無中生有,身在空空。”
王穿畢竟科學的認知上要比妙相知道得多,至少知道地球在宇宙之中有如螞蟻一般,微不足道,那宇宙是什麼呢,當然是一個虛空了,只有虛空才能裝得下什麼太陽系,銀河系,甚至于仙女系等等星系。
若依此來論,那麼地球就如同飄浮在宇宙空間的一顆塵埃一樣,更何況于人了,自然是身在空空了。
至于說無中生有,其實到了後代已經不再有禪意了,反而成為一個相對于貶意的詞,可王穿此時自己說出來,才覺得中國的文化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
無中生有正是道家對于宇宙萬物根源的解釋,只是後人無法領悟,慢慢的變成欺騙,慢慢的變成形容一個人狡詐的貶意成語。
“身處紅塵,來時空,去時空,身在空空。”
妙相此時也是隨著王穿的說法而悟,似乎是認可了王穿所言,這也讓王穿有一種覓得知己的欣喜。
“來時空空去時空,芸芸眾生苦海中,試問舊人今何在,修佛修道有何用?”
慧明師太此時深有感嘆,她確實有資格感嘆。
當年他選入宮中,卻只是一個普通的選侍,選侍顧名思義就是皇是備選的侍女而已。
在整個皇宮之中,連個普通貴人的身份都沒有,說起來對于她這樣一個有野心的女人來說確實可悲。
而當年朱常洛當了那麼多年太子,總算是熬出頭了,當上皇帝,而且這個李選侍當然覺得自己也是熬出頭了,而且朱常洛十分寵幸于她,也答應她封她為貴妃。
只是可惜,朱常洛天生命薄,只有當太子的命,卻沒有當皇帝的命,當了不足一個月的皇帝就撒手而去,一命歸西。
而她也因此而與貴妃失之交臂,若說在朱常洛死前能封她為貴妃,甚至于皇後,那麼此時的她就不一樣了,就是皇太後了,執掌後宮,那也是榮耀無比之事。
可朱由校當上皇帝之後,又因為當年她凌辱于朱由校的生母而讓朱由校耿耿于懷,一直對他沒有正眼相看,若是不得魏忠賢與客氏為他力爭,那麼她現在更是連個身份都沒有,現在有一個皇康妃的身份,雖然已是昨日黃花之態,卻也能呆在皇宮之中修佛,這已經算不錯的了。
此時後宮中的皇太後依然還是萬歷帝時的皇太後,也就是朱常洛的祖母,朱由校的曾祖母。)
此時听聞妙相王穿與妙相的話也是極度的悲觀,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悲傷之中,似乎一切都是空,那麼修佛修道又有何意義呢?
王穿當然知道這或許是妙相所想的,而王穿自然也從來沒有考慮過修佛修道有什麼意義,此時若順著說,那麼就會中了妙相的詭計。
修佛變成普渡身在苦海的芸芸眾生,而修道呢則只是為求長生不死,能遨游宇宙蒼穹,這樣一來,從格局上看,修道就不如修佛這麼志向遠大了,也不如修佛之人胸懷寬闊了。
如此一來,當著此時的皇帝朱由校,自然還是崇佛而棄道了。
可王穿一時之間也想不到破解妙相此招的辦法,畢竟這是一個十分深刻的哲學問題,而不是普通的數理問題。
如何回復,此時也成了王穿頭疼之事了。
好在此時一個僧人匆匆趕來,氣色十分緊張,王穿一看,必然是有什麼事發生,所以也是松了一口氣。
卻又因為不知此事關乎于誰,心里莫名的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