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殊途同歸
王穿此時听著這些僧人頌經,也是心安理得。
反正自己也听不懂,兼之昨夜禪坐之後也有些心得,此時在寺里自然不敢胡思亂想。
很快王穿就再次進入禪定之中,這似乎是一種全新的狀態,不像昨夜人本來就累,算得上是身心疲憊才會不敢想。
可今日禪定身體也恢復精力,而且起得早,精神狀態十分好,若依精鬼神魂意來說,這五氣都是十分充盈的。
所以王穿竟然真的什麼也不想,腦子里變得空空的,人像是飄浮一樣,慢慢的進入了一個從來未曾進入的禪定世界里。
也不知過了多久,隨著一聲鐘響,王穿從禪定之中緩緩醒來。
說是醒來,也可以說是從另一個世界中回到此時的身體之中,像是元神出竅去遨游宇宙蒼穹一般。
對于做法事的過程就不寫了怕涉及迷信,誤人子弟,對于禪定之中的境界也不寫了,這種境界也是因人而異,各有千秋,所以此處省去二千字。)
王穿此時放眼看去,自己前面已經沒有人了,就連剛才在自己身邊的那些僧人也不見了,但耳中卻可听得見許多人有序離開的腳步聲。
王穿此時也是一臉的奇怪,難道說自己禪定只是片刻,整個法事還沒有開始嗎?
王穿扭頭看了看玄靜,此時玄靜一臉淡然,正準備扶王穿起身。
王穿想了又想這才知道原來法事已經結束了,而非是沒有開始,心里也是有些莫名的緊張起來。
可站起身來朝前一看,只見皇帝朱由校此時正朝著王穿招手。
王穿一看,只得急趕幾步向皇新帝朱由校奔去,隨後與玄靜行了大禮。
“起來吧。
沒想到你的修行如此之深,竟然禪定得如此寂然,剛才如此隆重的法事,你竟然能棄耳不聞,到讓朕十分意外。
不過你可也錯過了剛才佛門法事的盛況。
原本朕還想把幾個王爺以及你未認識的朝中大臣介紹給你認識,但卻又不想打擾于你。
現在他們都已經走了,我們就去法堂內坐坐,听妙相神僧講經說法吧。”
朱由校說完就轉身想朝法堂走,他的身邊除了妙相之外,還有一個衣著華麗的富貴女人,此時臉上也是泛起一絲不悅,拉了拉朱由校的衣袖。
“哦,朕看到你到把正事忘了,這位是朕的皇後娘娘,你們並沒有見過,此行就一起參拜吧。”
王穿與玄靜一听,此時再次跪拜皇後。
劉皇後一看,這才臉上顯出喜悅之情。
“快起來吧,本宮怕也受不得你們有道之人一拜。”
劉皇後邊說邊躬身扶起玄靜,顯得十分有禮,也不因身份而持寵驕橫。
看來朱由校原本是跟劉皇後講過兩人,特別是對玄靜應該是極力推崇,所以皇後娘娘對于玄靜也特別尊重。
只是剛才王穿有些蒙了,而且也是第一次見皇後娘娘,所以並不認識,這才失了禮,所以縱然起身之後也不忘解釋著。
“還請娘娘恕罪,小人從未見過娘娘,剛才失了禮儀。”
王穿此時不敢抬頭,卻低聲請罪。
“我听說你來自另一個世界,前幾日听皇上說起本宮還不相信,現在看你的樣子,本宮是信了。
你也不必如此拘束,皇上說你天性不拘,不受禮儀束縛,聰慧明智,見了本宮也不必如此,更應該保持本性情才是。”
王穿一听,這才敢抬起頭來看了一眼前的皇後娘娘。
若說劉皇後,相貌自然不必說了,能當選為皇後的自然是人間絕色了。
而且儀態也是十分端莊秀麗落落大方,即非妖艷的類型,也非是小家碧玉之類,到也是南北兼具,身材中等。
若說年歲嘛怕也只是二十一二歲,與朱由校相當。
大明朝的時候並沒有形成男大女小的婚嫁習俗,不像現代一般男人要大女子二三歲,甚至四五歲。
在大明朝的時候,像朱由校就是十五歲成婚,那麼他的妃子自然也是十四歲左右。
七是一個很神秘的數字,女人一般從七,一七可讀書,二七可嫁人,實則是已具備了女性的生育特征了。)
“皇後走吧,可別讓皇康妃久等了。”
朱由校說完這才向法堂走去。
而妙想與皇後分列其一側,王穿與玄靜緊跟著。
他們的身後同樣跟著兩人,正是朝中權勢最大的兩個太監魏忠賢與王體乾,這也讓王穿有些意外,而且心里也是有些寒意。
這兩人若論及權勢沒有人敢走在他們前面,可此時礙于身份又只能走在後面,就好像兩只老虎跟在屁股後面一樣,讓人不寒而�。
法堂卻又非是普通法堂,法堂是一般講經論道的地方,可這里卻有些像一個小小的大明朝堂,因為居中擺的是龍椅自然是由朱由校來坐,但這個龍椅卻又並不像皇宮中的龍椅一樣高高在上,只是略高一點,上面也鋪著一個蒲團。
其下有二個十分寬大的蒲團,此時妙相坐在其右,皇後坐在其左。
而法堂兩側各鋪了幾個稍小的蒲團,比外面的卻要大一些,也軟和一些。
此時左側端坐著兩人,前面一人一身灰袍,像是女僧人所穿的僧袍,頭上戴著一頂僧帽,是戴發修行。
王穿听剛才朱由校講過,這應該就是皇康妃,也就是先皇的妃子。
而這個先皇的妃子身份自然不簡單,她身上的故事可是精彩紛呈,王穿只是略知其一。
那就是這個皇康妃本是先皇朱常洛的一個選待,當時連一個妃子身份都沒有,可因為人長得艷麗,而且善于媚惑于朱常洛,所以深得朱常洛的寵幸,遠超其它正規的妃子。
而一些有封號的妃子實際上大都與朝中大臣有關,所以朱常洛反而不喜歡。
有史記載,朱常洛最為寵幸的就是眼前這個當年被稱之為西李的選侍。
當然有西李就有東李,西李與東李是當年朱常洛當太子之時最為寵幸的。
而西李就是朱由校與朱由檢的養母,幾年前發生的移宮案,其實她與客氏是主角。
客氏只是奶媽所以直接被趕出皇宮。
而這個西李因為在先皇的時候為爭皇後,在先皇當了不足一月皇帝就死後被東林黨趕出了坤寧宮,移居皇宮之中仁壽殿。
而仁壽殿大體上可以稱之為冷宮了,一般是前朝嬪妃養老的地方。
原本這個李選待在朱由校當皇上之後也並未受封,可後來還是在魏忠賢的周旋下受封為皇康妃。
可看此時的情形,朱由校也並不看重她,而她的樣子也像是潛心修佛一樣,不再過問紅塵是非,連皇上這一行人進來之時,也未正眼看一下。
其後是一個姑娘,王穿一眼看見,剛才朱由校進堂之後,也就只有她行了禮。
而此女正是昨日才認識的七公主。
此時七公主也是瞪了王穿一眼,眼中既有溫情,又有不屑,到讓王穿一陣臉紅。
大明朝的女子雖然不像唐朝時開放,可古代人的眼神卻是清徹的,不像現代人,感情從外表上從來也看不出來。
而在大明朝,特別是對于七公主這樣一個性格相對爽快之人來說,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喜歡的人看了還想再看,不喜歡的人從來也不屑于正眼相看。
另一邊並沒有人坐,王穿有些膽怯,也不知該坐那時。
此時妙相見王穿的顧忌,反而指了指沒坐的一側,讓王穿與玄靜坐下。
“王愛卿,玄靜真人,你們就坐吧,不必在意,我的四位王叔他們不喜理佛,所以就先回去了。
而信王五弟自然也跟這四位王叔回去敘舊了,能坐在此法堂听經論佛的,除了我朱氏族皇之外,當都是得道高人。
其它重臣雖然對我大明朝功高,卻也沒有資格,在這里只講經論道,不講官職大小,你不必有所顧忌。”
朱由校知道王穿不明白這承恩寺的規矩,而王穿自然也怕還有其它人來,那坐錯位置就是犯了大忌了。
此時王穿一听,這才依著前位坐下,而玄靜坐在他的身邊。
“王穿,朕听聞昨夜你竟然能與代朕修行的妙相神僧論道,朕十分意外。
原本為解大爆炸之因,你也派人約過妙相神僧,而今日正是那些死難百姓的頭七,所以朕決定做了這場法事以慰這些百姓在天之靈。
今日既然來了,那閑事就先放上一放,今日朕與皇後,還有皇康妃,七公主都想听一听你的高論,不知你可有昨夜之膽氣呢?”
王穿一听,心里也是捉摸著。
昨夜之事,論理妙相不會告知朱由校,可朱由校卻有如親臨一般。
看起來定然是那冬雪廳內有能接近皇上之人在,所以把此事告訴了朱由校。
當然也有可能昨夜朱由校自己親自去了鳴翠樓,當然這種可能十分小,因為朱由校並不好女色,對于琴棋書畫似乎也並不熱衷。
若說熱衷的怕只有木匠工藝了,而也是因為此,王穿與玄靜才會得以以一個修道得道之人的身份來此後皇家承恩寺法堂論道的。
那麼排除皇帝親臨,再想著倭國女子櫻絡,那誰會在那冬雪廳呢?
能如此親密接近皇帝的自然是朱由校最信任的太監了。
王穿想到這里更是心中一寒,就像那冬雪廳給他的寒意一樣,透著神秘,又讓人不解。
不過听朱由校的語氣卻無半分責備的意思,反而是興趣很濃,王穿到也松了口氣。
“皇上謬贊了,小子那有這個本事,若說要論道還是妙相神僧佛法精深,玄靜也只是略通小道而已,不敢在皇上面前輕言論道。”
王穿還是謙虛了一下,也把玄靜帶上,也怕道佛不相謀,而若把這個妙相得罪了,那就等于得罪了朱由校,這可不值得。
而此時王穿從妙相看來也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寶相莊嚴,慈眉善目,語言也是得體大方,而且處處體貼王穿,與昨夜那個紅燈綠火之下的妙相完全是兩個人一樣。
而王穿之所以想尋些得道高人幫助自然也是為了對付京城的妖人,所以此時王穿也不想再與妙相對抗,而是想著如何拉籠他,這樣至少可以減輕一些玄靜獨自對付妖人的壓力。
“王統領大人,昨日你可不是這樣的,你只看本公主一眼就知道本公主的心思,就憑這一點,你就不必在我皇兄面前故作謙虛了,我皇兄之所以重用于你,就是喜歡你的直爽不拘,你若是也學著那些官官臣臣一樣畏畏縮縮,那我看你就太讓我失望了。”
說話的是七公主,此時語氣里帶著一絲憤意,其實對于昨日之事還是有些耿耿于懷,但只是這種耿耿于懷的心思卻是少女愛意的萌發。
“皇上,七公主,不必強求于統領大人,听經論道必具平常心,失了平常心反而失了真道。
想來統領大人與玄靜真人修的是道,而本僧修的是佛,不知統領大人又如何來看佛與道呢?”
妙相見王穿有些窘迫,所以還是為王穿解了圍,同時也提出一個論斷,這也是講經論道的前提,總得有一個點,有了這個點,自然才好相互印證了。
王穿此時對妙相好感大增,覺得昨夜自己是有些冒昧了,但妙相的問題又非是普通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十分難解。
若從佛教與道教來看,那佛與道可以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區別。
若說從佛家與道家來說,佛家的經文王穿並不認識多少,道家的也就知道德經與一些五行八卦易經的常識,這些東西更是無法對比。
而從佛修與道修來說,王穿就知道得就更少了。
面對如此復雜的問題,王穿卻並沒有被難住,因為他知道有些東西說得明白了反而不得其道,說簡單一些,或許才是真的禪理。
畢竟他也讀過一些佛教留下的典故,比如說水溢杯子,比如說甦東坡過河背婦,比如說旗動風動心動,比如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些古往事跡,還有六禪祖師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事,何處惹塵埃”這種詰語。
“道與佛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