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畫蛇添足
“說起粵西會館,其實那棵老槐樹上留有痕跡,你當時就站在那樹>
而且我听說道心通明的人,可以通過一些物體知道所發生的事,而你正好摸了老槐樹,也摸了那些石桌石椅,你當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了,只是你不方便講而已。
若說問我,以我的經驗尚不及魏ど這種久查案之人敏銳,所以你不必等我說了,直接告訴我好不好。”
王穿也是奉承著玄靜,同時也把自己對于道心通明的理解加了上去,當然許多都是他在現代社會看玄幻小說或者是電影電視所知道的,反正說出來只會是奉承玄靜,而不會讓玄靜生氣的。
雖然玄靜是修道之人,並不會像世俗人一樣在乎,可卻還是人,還沒有真正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
而且這樣一說,也說明王穿對玄靜的重視,時刻注意到玄靜的一舉一動,足見雖然才認識一天,可玄靜已然在王穿心里佔有重要的地位。
“你不必學著那些東廠公公奉承我,不過你猜得確實如此,劫走那三十二個孩童之人當然是有備而來,他們也算準了大爆炸是魔尊出關之日,所以早已藏身于老槐樹上了。
若說他們不知道大爆炸會發生,不知道魔尊會現世,我怕縱是神仙也不可能在大爆炸之時把這三十二學童劫走。
而妖人之所以要劫走這三十二個學童當是為在魔尊面前邀功,以供魔尊吸起這些學童的先天元氣。
但我也不是你所說如此神通之人,只是聞見些妖人的氣味而已,到也不能真的就知道當時的情形,更不能確定妖人。
不過若是下次踫到此妖人,我自然也可以憑氣味分辨出來,這個你可放心。”
王穿一听雖然有些失望,可卻也無可奈何,能如此已然超過普通人了。
“看來這些學童是凶多吉少了。”
王穿長嘆一聲,也為這些學童而可惜。
“你放心吧,今日我在天靈山上感覺到魔尊陰氣十足,而且此時並未找到宿主成形,所以縱然他想吸食這些學童的先天陽氣也非是易事,一時之間我怕還可以保得一些學童不死,但前提是要盡快找到這些學童的藏身之處。
而且依我看魔尊之所以並未離開京城,說明他的宿主當也在京城附近。
而他與師傅大戰一場不可能不受傷,所以此時他該躲在某地療傷。
而這也是我們找到這些學童的機會。”
王穿一听也是松了一口氣,他之所以急著去粵西會館其實心里也是擔心這些學童無辜被害,此時听玄靜一說有機會,所以心里也是大定。
“那怎麼尋找這些學童。”
王穿心里一松卻又急上心頭,畢竟尋找這些學童也成了當務之急了。
“我暫時也不知道,此事你當要好好想想,畢竟我雖然道心通明,可對世人卻並不了解,他們會藏身何處,我也不知道。”
玄靜的話再次提醒王穿,以己度人,若自己是妖人會用什麼手段來藏這些學童而不會讓人知道呢?
而且這幾日來整個京城內外東石錦衣衛巡邏嚴密,四處搜尋,要把這些學童藏起來定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只要開動腦筋自然可以想到辦法。
“是是是,靜兒教訓的是,有你在我這腦袋都有些變懶了,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去想就一定想得到藏身之處。”
王穿此時到也放下心來,表現樂觀豁達。
“現在你說說這個信王如何,我到對他有些興趣。”
“此次王恭廠大爆炸是天意,自然也是人禍,若此次爆炸當今皇上死了,得利的無外乎五人,就是四個老王爺,還有信王爺。
而引發王恭廠大爆炸的自然幕後之人自然與此四人有關,而信王爺是最值得懷疑的,此事眾人皆知。
當然當今皇上也知道此事,所以兩日前在皇宮之中皇上當著幾位重臣的面要求信王參政議政,而且也留下話說將來若他有什麼不測,皇位傳之于信王爺。
說是無可奈何,是因為皇上此時已無子嗣可傳,可縱是有子嗣可傳,卻也會引發皇位之爭,而不利于他的子嗣,所以皇上也算看得開之人,自己不願當皇帝,也不願自己的子嗣再因皇位而爭斗,所以他這才以此來安撫信王。
若信王真的參與了王恭廠大爆炸之事,欲圖謀害皇上,那皇上此舉就是有意為信王洗脫此疑慮,若連皇上都不怪罪了,那其它人自然也不會怪罪,而支持信王的那些朝臣當然更不會反對了。
由此可見皇上其實也是一個豁達之人,其心大度,不計前嫌。
所以現在信王被委以重任,雖然名義上只是負責調查此次大爆炸原因,可此次大爆炸涉及謀害皇上,而且還涉及朝黨之爭,又涉及後金窺視以及倭國對我大中華的野心,所以雖然只是一案,可卻涉及大明朝幾乎所有部門。
若將來對倭國出兵,粉碎後金威脅,那麼必然要調動所有朝中部門。
而皇上的意思其實就是要給信王一個拉籠人心,掌控大明朝堂的機會。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
若說當今皇上不死,我看他已有了退隱之心。
這幾年的皇上其實他當得並不開心,為大明天下,他應該也是殫精竭力,身心俱疲。
而他的四子一女之死,明說是夭折與意外,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實這都與皇位有關,是皇位之爭的犧牲。
試想一個普通人,皇帝當了六年,死了四子一女,自然會心死如灰,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他此時扶持信王,其實已做好讓信王登位之前的一切準備。
而信王呢,此時自然樂于接受。
但昨夜的刺客來刺殺信王爺所表達的明示意圖就是刺客不想讓信王爺查清此事,也不想讓信王爺成為皇位繼承人。
此舉一是再次洗清信王爺並非大爆炸主謀的嫌疑,使信王爺與大爆炸徹底脫離干系。
其二一點是表明設計此次大爆炸的另有其人,那麼依直接得利來算,予頭自然會引向四位位老王爺。
畢竟刺客是在得知信王得寵,而且負責調查大爆炸此案之後來刺殺信王,那麼刺殺之意不言而喻。
若此時信王一死,而皇上又有什麼意外,並且又子嗣可以繼承皇位,那皇位還是要在姓朱的人中來選,那麼放眼天下皇族也只有四位老王爺有此資格了。
其三,此次刺客似乎也有意在搞破壞的想法,信王爺的正屋並無損壞,這于理不合,縱然有許副督主在,可若說刺客防不勝防出其不遇,以達化境之能,一劍刺向信王爺的主屋,那主屋必然也會破損不堪,可主屋卻並無大礙,這就說明其實刺客來意已十分明顯。
許副督主身為東廠副督主當然明白來人的意圖了,而許副督主其實也只是順水推舟與刺客合演了一場戲。
所以兩人打斗之中才會只損及其它偏屋,讓人覺得一個是欲圖置信王爺一死,一個是力保信王爺。
刺客目的達到了,而魏忠賢東廠效忠于信王爺的功勞也成全了,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呢?
要不然以許副督主的本事,再加上東廠訓練有素的護衛,要殺刺客或許有些難,可要纏住刺客,甚至于追擊刺客當也不是難事,畢竟像許副督主這樣東廠之人輕功必然很高,畢竟本就是殺人抓捕為主業的。
此舉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說起來還真的是十分精妙。
所以剛才在舊信王府的時候,我其實是在思慮著信王爺參與此事有多少可能。
畢竟此事于魏忠賢九千歲也是有極大好處的,這算是東廠救了信王爺一命,將來信王爺若是能登位,自然是立了大功。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猜想,實際上四個老王爺也有可能真的來行刺此時的信王爺。
但卻可能性不大,畢竟四個老王爺此時未必在京城,就算在京城也不會如此心急。
而且此時行刺若是不成,反而會暴露幕後身份。
依當年先皇紅丸案來說,這四個老王爺非是如此愚蠢之人。
而刺殺信王為信王洗清嫌疑,卻又讓四個老王爺背上嫌疑,這種事情並不合理。”
王穿把昨夜發生在信王爺的刺殺事件作了一個詳細的分析,之所以如此詳細,其實也是看著玄靜十分認真,而且臉上透著一種崇拜之情,這讓王穿信心大增。
從動機上,從現場情況,又從得利上十分嚴密的分析了此事,雖然沒有結論,可卻也意有所指,而且應該是十分合情合理。
對于案件來說,其實只要是人做的,都不外乎于有利可圖,而依得利原則來分析,自然可以看得通透了。
畢竟人的行為也遵行于自己的本心,冒如此大的險卻無得利,那誰又會做呢,更何況看信王朱由檢的為人一直都是謙恭有禮,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即不是仇殺必然是為利而行了。
“說得不錯,看來人心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布此局之人雖然聰明,我看他們也是畫蛇添足,畢竟你比他們更聰明。”
玄靜再次夸贊王穿,這讓王穿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他也不得不佩服玄靜,一句畫蛇添足其實把此事說了個透。
但依此時大明朝的習慣,就算這條足是畫上的,可大家一定會把此足當成是真的,而王恭廠大爆炸的嫌疑自然也就轉到了四位老王爺的頭上了。
“我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卻不如你的大智慧,若你心里不是早就有了結論,也不會想著問我對此案的看法,非是你不明白,而是你未經世事不敢確認,畢竟如此布局實在過于陰謀,你不敢確認人心很壞,這才找我來證實。
所以以後你跟著我到要更加小心一些,朝黨之爭,權勢財富名利之爭是人性最大的惡之源,若沒有這些貪欲,世人都已成為得道真人了。”
王穿再一細想,這才又想到玄靜的心思,反過來夸贊玄靜的通靈。
“謝謝你的奉承,好在你還有自知之明,而我也感謝你提醒,只是你最後所言卻有不對之處,道本是無,所以道不可得,世間沒有什麼得道真人,得道之說是世人不懂于道而講,道可知可悟可明,卻不可得不可言。”
玄靜說完,王穿又再次臉紅,畢竟自以為自己領悟了一些道的真義,可經玄靜一說才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未能脫離世俗之心,行為言語還是保持著世俗的想法,與之玄靜相比確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不必客氣,明日我就帶你去皇宮看看,去看看皇上的浴火飛鶯,想來你一定會有好主意,對于你們這種飛來飛去的真人,也可以讓皇上死了這條心,專注于國事政事,畢竟外族窺視倭人圖謀于我大明江山都不利呀。”
玄靜一听,也只是微微一笑,她當然也想進皇宮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