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

第二二一章 進擊的大王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木允鋒 本章︰第二二一章 進擊的大王

    周王的申請毫無懸念得到了批準。�lt;/span>

    畢竟把他扔到湟中,這的確是有點太殘忍。

    鹽業而已。

    算是給他個生計來源。

    再說他真能在湟中開發鹽池,那也是一件好事。

    至少豐富了隴右和甘肅的食鹽供應。

    交稅就行。

    最終朱元璋給他一份聖旨,特許周王專營青鹽,行銷範圍包括陝西行都司轄區,隴右,鳳翔,另外再加上黃河一直到壺口段沿岸各府。這時候的鹽業是分區的,什麼地方吃什麼鹽都是規定好了的,比如陝西關中部分包括漢中,就是解鹽,也就是河東鹽池的鹽。�lt;/span>

    隴右各府就是靈鹽。

    也就是吳忠花馬池鹽湖,所以明朝三邊總督駐地之一就是花馬池。

    另外還有些小的,如禮縣,漳縣鹽井這種。

    這些產量低可以忽略。

    一年十幾萬斤,基本上本地就消化了。

    大致上陝西就是兩部分,關中吃解鹽,隴右吃靈鹽,跨區賣鹽那是嚴重的犯罪,而周王的青鹽如果真的開發起來,那麼就可以依靠黃河水運向下游一路漂流,一直到壺口為止能賣多少憑本事……

    這些地方不是他專營,原本的靈鹽之類繼續賣。�lt;/span>

    他就是個補充而已。

    “這就行了!”

    楊豐滿意地看著周王帶回來的聖旨。

    “但小王還是有個事情,需大使指點。”

    周王很謙恭地說道。

    他仿佛忘了自己被攆到湟中,主要就是這個家伙坑的。

    周王也是聰明人。�lt;/span>

    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下過去的包袱……

    或者說從心。

    “大王請講。”

    楊豐說道。

    能給青海弄一個藩王過去,他還是很滿意的,這可不是一個王府那麼簡單的問題,整個河湟原本就只有一個西寧衛,甚至這個西寧衛,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蒙古人。西寧衛世襲指揮之一,就是原本元朝的甘肅行台右丞朵兒只失結,他的家族後來賜姓祁,明末戰死遼東的祁秉忠就是他的後代。現在一下子又塞過去兩個,還是兩個漢人衛,這可是一萬多家,再加上王府所屬,可以說湟中一帶迅速恢復漢化。

    就是窮點。

    這一點的確得承認。�lt;/span>

    畢竟現在不是唐朝,氣候溫暖就算湟中也是富饒農業區,這時候湟中是真窮,所以給他們增加些生計來源也是應該的。

    “湟中向烏斯藏的商道,大使能否賜小王一睹?”

    周王笑著說道。

    “大王,藩臣私通藩臣呦?”

    楊豐同樣笑著說道。

    “大使,天高皇帝遠,到了那里恐怕也就沒人管小王了。

    再說小王三個衛,近兩萬戶,總得有個吃飯的門路才行,雖說有了鹽池,但萬一那鹽池不夠養活呢?大使放心,小王去西寧,銀行自然也要開到西寧。”�lt;/span>

    周王說道。

    這意思是咱們可以合伙。

    “行,既然大王開口,那楊某也就不好再藏著,不過大王得注意,西寧的確勉強可居,但再往烏斯藏走,那就不一樣了,那里地勢極高,其實西寧所處之地,以海面算起,就比京城高近千丈。千丈是個坎,過了這個坎之後,咱們這些居住低處的,就受不了了,我們稱為高原反應,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而且不敢生病,一旦生病哪怕只是普通傷風,也很容易丟了性命。

    故此走這條路不能洗澡。

    總之有諸多禁忌,並非簡簡單單趕著馱隊走一趟。

    路程反而不重要。”

    楊豐說道。�lt;/span>

    “大使,就是住在京城,普通傷風一樣容易要了性命,至于行商不易異鄉禁忌,這些都是必要,哪怕路上死人也是必然,做行商哪個不是腦袋別腰上?”

    周王淡然處之。

    “那就行,從西寧走高原的路線有三條,一條向朵甘都指揮使司,接四川向烏斯藏的商道,一條直接去,另外一條向西,出高原後接從肅州去印度的商道。三條路都不好走,沿途多數地方都是無人區,但如果能接通印度,那麼獲利也是巨大,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楊豐緊接著給周王灌輸富貴險中求的理念。

    其實這條路線真要開發出來,周王還真就能撈足好處。

    關鍵當然不是烏斯藏。

    而是通過烏斯藏從陸地上接通前往印度的商道。�lt;/span>

    海路雖然已經在開發,但必須明白,海路在這個時代,也就是覆蓋印度沿海地區,內陸尤其是印度河流域很難覆蓋到,而那里才是傳統是印度的核心區。更何況印度在接下來是持續的戰亂,光德里甦丹國就換了好幾個算是朝代,由海向陸的貿易終究不如那些古老的商道。畢竟哪怕到了十九世紀,英國都控制印度了,也沒耽誤這些古老的商道上貿易,總之能讓他走上這條路最好。

    周王最終帶著一大包資料,收獲滿滿的離開了。

    “他有些不對啊!

    他若是不想吃苦,到時候直接撤藩回京城就行,何必把自己搞得如此辛苦?

    三個衛的確多了些,就算養不起到時候大不了請朝廷裁撤,允傦藾堙@忠飧儼貿坊匾桓鑫潰 灰 敢猓 耆 梢砸院笙碭>托小N髂塹胤講緩茫  鈾鏌裁灰饉跡 氐驕┌親鎏 酵躋  院笞鈾鏌謊儼渙私躋掠袷場br />
    何苦如此折磨自己?”

    小公主疑惑地看著她五哥離開的背影。�lt;/span>

    “不甘心唄!

    男子漢大丈夫豈能如此沒志氣?

    好歹他也是藩王,既然有塊封地可以運作,哪怕就是窮點,但只要土地在手,人口有,怎麼還不能努力闖出一番基業,你爹一個要飯的,都能坐擁萬里江山,他好歹還有河湟廣袤封地,三個衛的人口,就算不能君臨天下,努努力做一龜茲國,還是能行的。”

    楊豐說道。

    “不要總是說我爹要飯的。”

    小公主抗議。

    “可他就是要飯的出身啊!”�lt;/span>

    楊豐說道。

    小公主無言以對。

    不過周王的確就是這麼想的。

    第一步先讓他的三個護衛,能夠在西寧立足。

    墾荒其實也夠了。

    湟中雖然窮點,但兩萬戶的農業還是能撐住,畢竟有灌溉便利,周圍都是高山,河谷農業會很發達,就是耕地可能少點,但有了青鹽,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有錢在手還不好辦?改造可開墾荒地,明朝在川西的幾個衛所,在大涼山一帶靠著高山融水,通過改造農田,都能大規模種植水稻,湟中就算因為氣候條件不能種水稻,小麥,粟還是完全沒有壓力的。然後坐擁一支強悍軍團,藩王身份也足夠給他跋扈的自由,就是去搶周圍部落都行。

    雖然周圍部落這時候都已經是朝廷的羈縻衛,但他可是藩王。�lt;/span>

    按照慣例,他去就是節制這些衛的。

    所以他相當于青海王。

    先把這些羈縻衛的部落收服,然後打通商道,坐擁農業區和鹽場,控制周圍牧區……

    俺答汗之業啊!

    周王明顯已經躊躇滿志起來了。

    然後坐擁這片根基,在河湟坐觀中原紛爭,有機會就席卷隴右,縱然不能得窺神器,斷隴右而王還是很有希望。

    當然,他喜歡就去干吧!�lt;/span>

    楊豐就喜歡這種有進取精神的年輕人。

    人家才三十來歲,前途還遠,原本歷史上他可是還得活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時間,估計都足夠他一統高原了。周王就這樣算是被徹底踢出了中原,接下來將帶著他的遷徙大軍,踏上前往西寧的漫長旅程,不過他在河南的產業肯定保留。包括晉王在太原的產業也一樣,藩田的確換了,但其他產業尤其是地產,商鋪,包括藩田之外購置的私田,這些肯定依然都是他們的。

    所以人雖然走了,這些產業依然能給他們提供不菲收入。

    周王府雖然改成宋祠,但晉王府卻依然是晉王家族產業,所以楊豐正攛掇王太妃,把這片王府出租,畢竟也是很大一片地方。

    至此北方再無強藩。

    晉周二王移藩,齊魯二王一個傻子一個未成年,燕王雖然封地依然是北平,但實際上多年未歸,目前一門心思研究航海。而且拿著楊豐給他的世界地圖,明顯躊躇滿志中,反而對大明的事情,似乎沒有了那世俗的。畢竟對于一個就喜歡開疆拓土的人來說,看著世界地圖上大明的那點地方,總是難免如籠中的猛獸般,感覺自己渾身精力無處發泄。

    而遼王等位置偏遠,威脅不到京城。�lt;/span>

    也就還剩下秦王。

    所以下一個是秦王,不過這種事情得找機會才行,而且接下來楊豐還有大樂子看,他也沒興趣再去禍害秦王了。

    貢院。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話說你爹應該來很興奮地這樣喊一句啊!”

    楊豐坐在他的馬車里,看著前方那些走入貢院的舉子。

    大明洪武三十年的會試,正式拉開了序幕,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的數千舉子,將在這里開始他們鯉魚躍龍門的拼搏,話說他都有一種欣賞高考大軍的感覺了,不過這些舉子年齡倒是都稍微大些……

    反正又不限年齡。�lt;/span>

    考到白胡子的都有,不過這時候暫時還沒有。

    而且會試並不是只一屆,往年沒考中的那些舉人,依然可以來繼續考試,舉人身份只要考上,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所以明朝後期參加會試越來越多,最高紀錄五千多舉人同考。不過一些考的次數太多,實在是沒什麼希望的,通常吏部也就勸他們不要太執著,大不了給個教諭。

    明朝後期其實知縣一級官員很大一部分都是舉人從教諭升遷。

    鄆城縣整個明朝其間,舉人出身的知縣比進士出身的知縣還多,而且不僅僅是舉人,貢生也可以,並不是只有進士才行。

    不過在明朝對功名上還是很嚴格。

    要說賣官蠰爵這個的確有,但像我大清一樣,通過捐個監生然後系統化賣官是沒有的,明朝的監生根本沒有做官機會,所以甚至有監生哀嘆花幾千兩銀子什麼都沒得到。這也不是什麼好事,崇禎但凡有我大清頭腦直接開始系統化賣官,大明朝還不一定能亡在他手里。畢竟對于那些鄉下土財主來說,哪怕就是不能做官,花幾百兩買個功名,死後刻在碑上好看也值了。

    亂世不亂世並不重要。�lt;/span>

    我大清賣官生意最興隆時候恰恰是太平天國時候。

    結果賣的實在太多了,以至于功名如草芥,道台多如狗,一個個候補道穿著租來的官服,人前光鮮,回家關上門和僕人丫鬟坐一張桌子上喝粥……

    老丈人做僕人,小姨子做丫鬟,兄弟做長隨,一起打著官威坑蒙拐騙。

    官服都得穿的小心翼翼,畢竟租來的弄髒了很麻煩。

    所以,還是得拉下臉來。

    好面子是不行的。

    我大清就靠著賣官,都能延壽數十年,崇禎拉不下面子,也就只好上煤山了,做政客的大忌就是非要講個尊嚴,不要臉才是一個合格政客的基本素質。�lt;/span>

    人至賤則無敵。

    政客也一樣。

    “王秀才,我正尋思你怎麼失蹤了,卻不想在此相見。”

    正在發散思維的楊大使,突然在舉子中間看到了個熟人。

    失蹤的王奮。

    後者尷尬的一笑,仿佛沒看到他。

    “王秀才,王奮,你干嘛躲著,上次在太原多虧你給我出主意,這來了京城怎麼也不去找我,咱們也算是老熟人了,你那搞陰謀的本事我還不清楚嗎?你還考什麼啊,回頭我去跟皇帝說,讓他直接給你個進士,不就是進士嘛!�lt;/span>

    咱們都是自己人,小事而已,二甲不好說,三甲一句話。”

    楊豐繼續喊著。

    那些舉子們一個個目光不善地看著王奮。

    “大使認錯人了,這位是山西屯留籍舉子王,並非王奮,至于在太原就更無從談起,王兄這一年都在京城借住寺廟讀書備考。”

    王奮身旁另一個舉子趕緊說道。

    “調皮,他明明就是王奮,當初在太原,給我出謀劃策的,只不過晉王意外薨了之後,他也就失蹤,我還以為就像那戲文里的隱士,功成身退飄然遠去,沒想到還是位舉人,王秀才,你就等著做進士吧!”

    楊豐笑著說道。�lt;/span>

    王趕緊低著頭,一言不發地走進了貢院。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方便以後閱讀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第二二一章 進擊的大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第二二一章 進擊的大王並對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