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第九十八章 收沒(求訂閱)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我怎麼可能是曹賊 本章︰第九十八章 收沒(求訂閱)

    高澄很快接到了元善見的回旨,一切依照他的處置辦理。

    而有關僧人爆炸性的丑聞,也成了今天洛陽城熱度最高的趣聞,眾人紛紛議論哪家貴婦常去寺廟,哪戶權貴又常有僧人登門。

    似乎凡是與僧人有過交集的貴婦都不干淨。

    這一天,無數權貴女眷尋死覓活,嚷嚷著要以死自證清白,所幸暫時還沒有命案發生。

    被弄得家宅不寧的權貴們越發憎恨起了那群僧人。

    這種事情壓根解釋不清,處子還能找個穩婆驗身,這些妻妾又怎麼能夠證明清白。

    就是一筆糊涂賬,高澄也明白這一點,只問民眾冤屈。

    與貴婦有染的僧人,自有那些苦主報復。

    四月二十八日,也就是第二天,關于獲罪僧眾的處置公告貼滿了洛陽城大街小巷。

    正午,兩千余名僧人將被押往閶闔門處斬,由崔季舒親自監斬,而在此之前,洛陽又有流言傳播。

    “你們听說了嗎?這世上的佛法分為大乘、小乘。”

    “什麼大乘、小乘?我從未听過。”

    “據說如今的僧人研習的就是小乘佛法,不能夠修持自身,才做出這般多的丑事,若是修了大乘佛法,又怎會污了佛門清淨。”

    “大乘佛法真有這般精妙?那該在何處求得?”

    “我听聞後漢時,有兩名僧人以白馬馱經自外邦而來,才有了中土的佛教,要尋大乘佛法,只怕要往外邦一行。”

    這些流言很快傳入了洛陽僧眾耳中。

    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正午,崔季舒受命在宮城前閶闔門外監斬。

    兩千多顆 亮的頭顱落地,圍觀的人群紛紛叫好,而洛陽僧眾噤若寒蟬,只能任由大乘、小乘之說流傳。

    同時接近兩萬名被關押的僧眾,也將分批押赴各地礦場,為大魏的興盛發光發熱。

    其實高澄哪懂什麼佛法,他就是小時候看《西游記》,知道唐三藏求取大乘佛法的事跡,至于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的區別,他哪知道那麼多。

    流言愈演愈烈,甚至都傳進了渤海王府,高澄再次招來洛陽各寺剩余的六百余名主持。

    “我听聞世間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你等誰人可為我講解?”

    僧尼們兩眼一抹黑,這時候離玄奘西行還有九十四年,誰知道大乘佛法是什麼。

    高澄看他們這樣子,氣就不打一處來︰

    “你等身為僧眾,自該一心鑽研佛法,卻連大乘佛法都不能為我講解,你們平日里究竟在干些什麼!”

    僧尼們盡皆叩拜請罪,實在是早先時候兩千余顆首級落地,給予的沖擊太大,生怕自己惹惱了這位世子,把自己的腦袋也給丟了。

    高澄也不為難他們,只是命侍衛出府尋找有誰知道大乘佛法下落。

    不久帶回一人。

    高澄問道︰

    “你知道大乘佛法在何處?”

    那人恭謹道︰

    “小人听聞建陽里宗聖寺內就藏有大乘佛法。”

    高澄聞言大喜,問向眾僧尼道︰

    “宗聖寺主持何在?”

    沒有人回答,回來復命的崔季舒提醒道︰

    “宗聖寺主持為惡甚多,已于闔門外處斬。”

    高澄這才恍然大悟,當即召集屯駐在永寧寺的段韶、堯雄所部,攜帶著六百余名寺廟主持前往建陽里宗聖寺。

    在高澄所建學舍就讀的徐騫剛剛放學,還沒到家,就看見數不清的士卒涌入自家所在的建陽里。

    徐騫心里擔憂,快步跑回家中,娘親在道旁觀望,這支隊伍並未擾民徑直前往宗聖寺。

    “騫兒,我剛剛望見了渤海王世子,可是發生了什麼事?”

    徐騫將娘親扶進屋中,說道︰

    “那些僧人多行不法,定然是宗聖寺藏污納垢,世子親往搜查。”

    徐母聞言懊悔道︰

    “早知道那些僧人這般作為,為娘真不該將你阿爺的撫恤捐獻給寺院。”

    徐騫知道母親崇信佛教,將撫恤捐獻,也是希望能讓佛祖庇佑自己母子以及父親的亡魂,他安慰道︰

    “僧人污穢,但阿母的心意佛祖自是知曉的。”

    徐母這才嘆了一口氣,問道︰

    “騫兒,你可知道什麼是大乘佛法?你是讀書的,懂得肯定多,為娘听人說這世上還有大乘佛法,遠比小乘佛法精妙,你能跟我說說嗎?”

    徐騫一直在校舍讀書根本就沒听見這種傳聞,只能如實道︰

    “學舍里的先生教我們認字,教我們計算數額,不曾教過佛法。”

    徐母聞言倒不失望,她笑道︰

    “也對,我家騫兒讀書可不是為了做僧人,又哪會去學佛法。”

    而宗聖寺內,高澄帶兵闖入,廟中僧人都被搜集到了正殿外。

    高澄問向眾僧︰

    “我听聞你們寺中藏有大乘佛法,何不速速為我取來,造福天下。”

    眾僧相互觀望,因為主持被殺,臨時主事之人不得已出列回答道︰

    “啟稟世子,老僧在宗聖寺修行三十余年,不曾听說過寺內藏有大乘佛法。”

    高澄卻不信,他對著帶來的六百余名主持冷哼道︰

    “我早就听聞你們僧人一貫敝帚自珍,今日一見,果然不假。”

    同行的主持們有與老僧相識之人趕忙勸說,讓他快點將大乘佛法拿出來。

    老僧有苦難言,他們真沒藏有什麼大乘佛法,當即讓廟中僧人將藏經閣中的經書盡數搬出,眾主持一一辨認,確實沒有所謂大乘真經。

    高澄卻不信,非要讓自己麾下士卒大索寺廟,一番尋找確實沒有大乘佛經,但意外搜出了許多兵刃甲冑。

    “昔日太武帝就因廟宇私藏兵械而屠戮沙門,你們居然還敢行此惡事,莫非是因當年之事,記恨國朝,意圖造反!”

    高澄趁機發難。

    各寺主持與宗聖寺僧眾都已經反應過來,這分明是高澄在設局。

    就在老僧兩眼一抹黑將要昏倒之際,隨行的崔季舒進言道︰

    “僕以為此事或許是前任主持所為,與如今的僧眾無關。”

    眼見高澄聞言頷首,老僧這才緩過氣來。

    可崔暹卻黑著臉道︰

    “即使是前任主持所為,世子也應該徹查城中寺廟,看其中是否藏有兵械。”

    眾僧的心再次提了起來,紛紛跪地叩首求饒,這種事情要栽贓可太容易了。

    高澄不管,下令士卒將眾僧看管起來,再調派軍隊大索全城寺廟。

    他之所以提前將六百名主持控制,就是為了防止有人組織僧眾反抗。

    包括高隆之新建的那些寺廟在內,共有百余所發現廟中藏有兵械,所幸全是缺了主持的廟宇,倒也沒有殃及無辜。

    高澄立即委托侍中高隆之將這一情況稟報天子,不管元善見是什麼想法,侍中高隆之都請來了聖旨。

    元善見歷數僧人罪行,言稱是沒有大乘佛法修持自身所致,下令裁撤關東各處寺院,勒令僧人還俗,直至大乘佛法傳入。

    又命高澄選拔高僧,西行求取大乘真經。

    高澄冒著觸怒天子的風險,為僧眾上表求情,請求允許設置少量寺廟,控制僧眾數量,禁止私自剃度,設置度牒司考核發放憑證。

    不久高隆之又為高澄帶來第二道聖旨,一切依照高澄所言。

    高澄得了旨意,立即著手開展此事。

    洛陽現今有寺廟一千三百余所,高澄大筆一揮,決定抹去零頭,只留十二所僧寺,一所尼寺。

    而包括永寧寺、景明寺等大寺更不可能留下,高澄悉數裁撤,打算用來屯駐京畿兵。

    這些大寺都設有校場,也不愁沒有操演的地方。

    把軍隊放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也讓高澄更有安全感。

    而對于地方寺廟,高澄同樣一刀砍,每縣僅能設置僧寺一座,每州設置尼寺一所。

    按照高澄的本心,讓她們生育子嗣,繁衍人口難道不好嗎。

    可總有許多老尼姑,沒有家眷,又不能生育,縱使強行婚配給鰥夫,也討不到什麼好臉色。

    設立尼姑庵就是讓她們能有個地方養老,往後肯定不會再頒發度牒給年輕女子,大好年華用來誦經念佛豈不可惜。

    要想當尼姑?可以,六十歲以後再說。

    至于僧人誰要還俗、誰又能繼續誦經念佛,小高王可沒有搞佛學考試的興趣。

    他直接按照年紀來劃分,六十以上者,高澄就賜予度牒,讓他們繼續當和尚,小高王再不當人,也不好意思強迫六十歲的老僧去田里耕種,為他繳納賦稅。

    原則上每座寺廟僧人不能超過八十人,在年老僧眾把位置空缺出來前,絕不發放僧碟,堅持一個僧位一份僧碟的原則,絕不動搖。

    當然,以上這些都與洛陽瑤光寺無關,瑤光寺雖是一座尼寺,卻不在留存的洛陽十三僧尼寺廟之中,也不在裁撤之列。

    這是因為瑤光寺有它的特殊性,由宣武帝元恪所建,孝文廢皇後馮氏、宣武皇後高氏、孝明皇後胡氏,還有大量的妃嬪、貴婦人,先後在此寺出家。

    就實質而言,這其實就是一座後妃療養院,前朝妃子都在此間修行。

    爾朱英娥若不是爾朱榮之女,只怕也早就進了瑤光寺誦經念佛。

    真要將瑤光寺裁撤,逼迫這些婦人改嫁,天下輿論洶洶,只怕會引起公憤。

    高澄有意將瑤光寺以外,洛陽還俗尼姑們與京畿將士婚配,打算找個時間讓未婚的士卒來一次大規模相親。

    與此同時,高澄也在盤算要不要自己做表率,往瑤光寺里尋個美貌尼姑納進家門。

    若是打定主意,就從孝明帝、孝莊帝、元曄、元朗、元恭這些人的妻妾里找。

    身為政治人物,有時候就是要委屈自己,做一些不願意的事情。

    但思慮再三,還是否決了這個想法,自己的名聲已經夠臭了,再往瑤光寺里納尼姑,這輩子都洗不白。

    高澄的處置意見由元善見加印,發往關東各地。

    他特意只提關東,就是不想讓賀拔岳撿了便宜。

    但仔細想想人家又不是傻子,都知道佛教是一頭肥羊,難保不會矯詔行事。

    果然,關東大肆抑佛,充沒佛寺財產的消息傳至關西,在宇文泰的勸說下,賀拔岳同樣大舉滅佛,一時間北方佛教被高氏、賀拔氏的共同打壓下,走向暫時的低谷。

    當然,這都是後話。

    高澄將文書送往關東各州,嚴命州縣長官遵令行事,裁撤寺廟的同時,徹查僧眾不法之事。

    與此同時,強令僧眾還俗,自然要為他們安排生計。

    高澄命令各州充沒寺廟田產,收回公田,由高澄設立的均田官為僧眾與寺廟庇護的隱戶分配田畝。

    這次掃蕩之後,關東僧眾只怕不滿十萬,而據高澄記憶所知,550年東魏滅亡時,關東合計共有僧眾兩百余萬,而533年的現在,雖然達不到這個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

    且不提隱戶,光是僧人就有上百萬人繳納賦稅,高澄夢里都能笑醒。

    這些時日,不斷有戶部吏員奔波于洛陽周邊,為隱戶與還俗僧眾們登記戶口,再行分配田畝。

    而尼姑們也被高澄召集在洛陽城外,為她們主持婚配。

    眾所周知,高澄從來不違背婦女意願,于是讓尼姑們自己挑選衛隊以及京畿軍中未婚的將士,再讓這些士卒表態是否願意。

    哪知道許多尼姑眼巴巴地瞧著小高王,一雙雙眼楮要勾人魂似的,高澄不敢久留,交代了幾句會場紀律,便匆匆離開返回渤海王府。

    <a id=".epz5/">《無敵從獻祭祖師爺開始》</a>

    渤海王府搬家了,高澄將王府搬遷至永寧寺附近,緊鄰宮城。

    原因很簡單,他將自己麾下七千人以及斛律光三千人屯駐在永寧寺。

    而段韶與堯雄屯駐景明寺,慕容紹宗與尚在荊南的高敖曹將屯駐在高陽王寺。

    高陽王寺曾是高陽王元雍的府邸,元雍死後捐做寺廟,元雍府上曾有奴僕六千,妓女五百,佔地如此之大,足以容納大軍。

    接下來就是統計寺院資產,田產都擺在明面上,收歸國有自是理所應當。

    但各寺存積的錢糧這個數字浮動可就大了,高澄也不貪,九一分賬。

    高氏每吃下九份,就給國庫運去一份。

    于是源源不斷有載滿了錢糧的車子運進渤海王府新址,直至王府都塞不下了,又運往附近被裁撤的廟宇囤積。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北魏末年》,方便以後閱讀重生北魏末年第九十八章 收沒(求訂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北魏末年第九十八章 收沒(求訂閱)並對重生北魏末年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