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畫兒韓

戰友陳金河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鄧友梅. 本章︰戰友陳金河

    我在寫戰友朱彤心的時候,聯想起另一位戰友,名叫陳金河。

    陳金河從一九四六年十月參加我們文工團,到一九四八年負傷離隊,總共一起工作了兩年多。可我認識他不止兩年多。他參軍之前我們團住在他們村,我就住在他家,對他有些了解。解放戰爭開始後,部隊擴軍,白村有十來個青年報名參軍,他沒報名。我們批準了三個人,當然也沒有他。那三個新戰士入伍的時候,村里組織高蹺隊歡送,我們組織秧歌隊迎接。本村青年參加駐在本村的部隊,沒多遠路可走,拉不開陣勢,只好給新戰士披上紅綢戴上花,騎上高頭大馬,在周圍幾個村子游行,回到本村,再由我們部隊迎接。陳金河是個玩社火的能手。能翻筋頭,會蠍子爬。踩在高蹺上能來鷂子翻身劈大叉。他扮白蛇,扮相又美,身段又活。這一路上他倒成了主角。不論到哪個村,大姑娘小媳婦眼楮只往他身上盯,參軍的青年倒成了為他壯威的。陳金河扭得很愉快,很盡興,絲毫沒有羨慕和妒忌幾個新戰士的神色。

    過了一個多月,部隊開拔了。我們是文工團,要帶幕布、汽燈、服裝之類,難免需用民夫。村公所派夫時,陳金河爭著要參加,說︰“住的怪熱乎的,送他們一程。”一般的民夫只送一天,六十里地。第二天他們回去,再由宿營的村子另派新人。但到第二天白村的人回去時,陳金河不肯走,說︰“我腿腳好,再送一程。”于是他留下來,和新來的民夫一起又送了我們一程。第三天我們再走半站就到目的地了。他又說︰“反正還剩二三十里地了,送到算吧。”又送了半天,他是老熟人,又如此熱情,又好像對待一般民夫那樣,開個證明就讓他走。團長丁世雄就索性挽留他半天,晚上請頓牙祭。晚上吃飯時,把他的三個老鄉找了來,把原住在他家的我們幾個人也找了來。飯菜放在院子里一盤磨上,大家圍著磨盤站著,每人撅了兩根秫秸箭稈當筷子。

    丁世雄說︰“金河,你送了我們一程又一程,現在弄得我們真舍不得跟你分手了……”

    陳金河說︰“分啥手?打出來我就沒打算回去!”

    丁世雄還以為他說笑話。就說︰“說得輕巧,那你當初怎麼沒報名參軍?”

    “我報名你要我嗎?”陳金河正經地問。

    丁世雄覺得他要來真的了,忙說︰“不行,咱不敢要。你是獨子,你媽又從年輕守寡……”

    “我知道就是這麼個事,我義務長期支前,你管不著吧?”

    丁世雄是善于開著玩笑處理嚴肅問題的,就故意把臉一板說︰“支前要有鄉政府證明,拿證明來,咱歡迎,沒證明,回去。叫伙房給你十個饃饃當干糧,拿著路上吃。”

    陳金河從懷里掏出個紙條條,拍的一聲放在磨盤上說︰“給你證明,安排我的住處吧!”

    丁世雄疑疑惑惑地打開紙條,大家圍上去看,當真蓋著紅色大印,是鄉公所開的證明。上寫︰“陳金河自願支前當民工,希文工團分配工作,期限兩個月。在此期間政府按支前人員待遇照顧其家庭生活……”

    證明信是真的。估計這信的來路多少有點蹊蹺,但已相隔了二百來里地,無法去查詢了,只好先把他留下。從此陳金河就當上了民工組長。文工團經常有兩三個民工,不斷替換,陳金河就專門招呼這些民工行軍、吃飯、住宿。他自己也挑一個擔子,專擔團里的文件箱和團長的背包。團里幾次動員他回去,他都說︰“還沒到兩個月呢!”戰爭形勢發展很快,將近兩個月時,我們已轉戰到了膠濟線,而臨沂則成了敵佔區,陳金河明擺著回不去了。他仍是不聲不響擔那副擔子,既不提回家、也不提參軍的事。反正開飯一塊吃,行軍一路走,同志們又送了他一身舊軍裝,實在看不出和我們有什麼區別。終于有一天,團長撐不住了,把我們班的人和白村參軍的三位戰士兩個炊事員,一個飼養員)找去說︰“你們看,是不是讓陳金河入伍好呢?”

    我們說︰“當然應該叫他入伍。”

    團長說︰“可他參了軍,家中就剩他娘一個人……”

    炊事員陳友河說︰“他來時就沒打算回去,他娘同意了的。”

    飼養員陳寶河說︰“太平年月他也是二八月莊稼人,倒是他娘養活他的時候多,他娘樂得他出來呢!”

    他這一說,大伙才有點醒悟。在那村上住了半年多,對陳金河秉性多少都知道一些,他家只有一畝多地。按說地越少、越該伺弄得仔細,可他卻馬馬虎虎,鋤的不勤,收的不淨。麥秋過後小孩上他地里撿麥的最多,大秋完了上他地里摟地瓜的人也最多,人們問他︰“你怎不經心務莊稼?”他說︰“猴 大點地,再精細能多打幾升糧食?費那事干球?”

    他家的生活多半靠他娘紡花、織布、縫蓋簾、編筐簍維持。他對他娘的勞作也很少幫忙。他娘倒是很壯實,很樂天,愛說笑,愛助人,雖然缺吃少穿,臉上卻從不帶愁苦相,也從沒听她抱怨過兒子不成才。陳金河種莊稼不在意,但干“閑事”很有點門道,追個兔子,打個黃鼬,捕魚摸蝦,很少有空手回來的時候。

    四五年臘月二十五,我去司令部送信。回來時天黑了,又下著小雪,路上一個人也沒有。白村莊北,有一片柏樹林,中間有座大墳頭像個小山包,村人習慣稱它叫“楊家罐”也許是“棺”的訛音),據說埋的是個明朝大官,叫“楊祭祀”,祭祀是什麼官,誰也弄不大清。總之那片柏樹林陰森森,盡管我背著條馬槍,走到那兒還是頭皮發緊。正走著,就听樹林里有人喊道︰“誰?”

    我嚇了一跳,趕緊把槍端起,拉了下栓問︰“你是誰?”

    墳地里就又喊了一聲︰“你是小鄧吧?”

    我听出是陳金河了,就放下槍問︰“你干啥嚇人呼呼的?”

    他喊︰“你過來,快緊著,幫我個忙!”

    我問︰“你在哪兒呢?”

    他說︰“在楊家罐下邊。”

    “你過來迎我呀,這麼黑,我瞧不見你!”

    “我站不起來,能站起來還喊你干熊?”

    我順著聲音找過去,發現他在墳邊坐著,背緊緊靠著墳包。

    我說︰“你咋了?腿傷了?”

    他小聲說︰“噓!我 底下這個洞里有四個狐狸。我一個人抓不過來。想等個過路的幫忙,等了一個時辰過來個婦道人家,我一喊她倒嚇跑了。又等了一個時辰才听見人聲,原來是你。我的腿凍木了, 也叫它們撓破了……”

    他叫我在一邊堵著口,解下褲帶來。抬一下屁股,底下吱的一聲,他掐住一個狐狸的脖子,用腰帶拴上拖了出來。又一抬屁股,又拖出來一個來,用腰帶的另一頭拴了。第三個沒腰帶了,他用手掐著狐狸脖子把它拽出來,狠狠地往地上摔了幾下,狐狸不動了。可就在摔這第三只的時候,另一只從我這邊躥了出來,我抓住它尾巴,狐狸回頭咬了我一口。我一疼撒了手,叫它連躥帶跳地跑了。

    陳金河跺著腳說︰“你咋這麼熊包!叫你幫忙,你倒壞了我個事。”

    我舔著手上的傷口說︰“你沒瞧見手都給咬破了!”

    “咬破手算啥,過兩天自己就長好了,我褲子還叫它撓破了呢,褲子破了可得花錢買哩!”

    我說︰“你抓到三個也行了。咋這麼貪心?”

    他說︰“這是一窩,要抓就得全抓住,跑一個將來它要報仇的!我受過它們報復……你沒看見嗎?凡抓野物的人,沒有不窮死的,它們祟亂你!”

    我笑道︰“你既迷信,為啥還抓這幾個?”

    “我想不干了,可拿啥過年呢?”他無可奈何地說,“你沒見俺娘這幾天那愁苦相麼?”

    他把三條狐狸剝了,皮賣給合作社,一半錢給他娘過年,四分之一買了胭粉參加辦高蹺。還有四分之一想買藥治屁股屁股真的叫狐狸撓下幾塊肉去)。我們的衛生員免費替他抹了二百二。他就拿這錢做了條褲子。他娘織布,他卻不用他娘的布做。他說︰“老人織布是賣的,不是給我穿的。我的穿戴,我個人想法兒。”

    大家議論了一陣,一致贊成吸收陳金河入伍。又在支委會上討論一下,就決定了。丁世雄叫人把陳金河找來說︰“組織上要我動員你參軍,你自己同意不同意?有什麼意見?”

    他以為陳金河會跳起來說些感謝的話的。可陳金河滿沒動聲色,反倒說︰“領導要下了決心呢,我現在就入伍。要還想考驗一陣呢,也沒啥,反正早晚也是這麼回事。”

    “你還滿有主意啊!”

    “沒主意早叫你打發回去啦!”

    他的職務是通訊員。只管照顧丁世雄的生活。演出的時候拉大幕,點汽燈,配效果,要演只喊一個“殺”字,端著槍沖鋒的群眾演員,他都搶著干。還跟著大家練聲、唱合唱,並且用白報紙釘了個本兒,學著美術組的樣兒畫速寫。他唱的、畫的都不像樣兒,沒露出在這方面的什麼天分。顯然踩高蹺時那點靈透勁真拿到專業團體來說不頂用。點汽燈,演幻燈,釘布景這套活他掌握得很快,既有興趣,也有才能。打棗莊時我們繳獲了一架柴油發電機,燈光組長小江跟他兩個人鼓搗了一天半,居然把它弄轉了,而且接上線,點亮了好幾個電燈泡。新年聯歡會上,他們就用這幾個燈泡照明,演了一場晚會,雖然沒有汽燈亮光線總是紅的),可是真正的“電燈”,一按就亮,再一按又滅了。這本身就是節目,給台上台下的人都帶來了愉快。後來要進沂蒙山打運動戰,這個笨重的現代化設備只好扔掉,陳金河為此還掉了淚。

    電燈事件引起團里對陳金河重視。朱彤心建議把他轉為文工團員。文工團員一般享受班排級待遇,算是“提干”。在戰斗部隊,打仗升個班排長不是問題。文工團不行,要麼得有“特殊貢獻”,要麼得熬到一定時間,大家一塊升級。陳金河表現不錯,可不能算是“特殊貢獻”,只好先把他調到燈光組工作,仍是通訊員的職務。從此他歸燈光組長小江領導。

    小江雖也是由通訊員提上來的,但他資格老,軍齡長,又得過朱彤心的技術真傳,就時常在陳金河面前擺架子。往往為了點小事就把陳金河訓斥一頓。我們看不過去,沒少給小江提意見,陳金河卻處之泰然。隨便小江多粗暴,他都不頂撞。

    一天晚上行軍時,我和陳金河一塊跟著騾子照顧病號,在路上談了起來。我說他表現得很好,能忍住小江的亂發脾氣,這不容易。

    他說︰“跟人學本事,受這點氣算個熊!比舊社會當學徒的強多了。我要沒這點打算,還不參加你們文工團哩。”

    我問他為什麼非要參加文工團,他說︰“從大里說呢,是要革命,打倒反動派,建立新中國,窮人不受壓迫剝削。不過這是官話,誰都這麼說。往小里說,我自己有自己個人的打算,想改改門風。”

    “咋叫改門風?”

    他從他爺爺那輩講起來。

    北方農村,一般都以多數居民的姓氏為村名。村民大部分姓張,就叫“張莊”,大部分姓李,就叫李莊。為什麼他們村都姓陳,不叫“陳莊”而叫“白莊”呢?因為早年這村上有幾家靠抄紙為生,牆上用石灰抹平,為的是晾紙。他爺爺那輩就抄過紙,自己有碾子有牲口,生活很不錯。

    “你在俺家住過。日子不富裕,房子能這麼寬敞麼?”

    他家確實房子寬敞,有三間北屋、兩間西屋、兩間東屋。不過,三間北屋房頂上的瓦已揭下賣了,苫上了草。東屋山牆從頂到底一道大裂縫,除去放破爛,派不上別的用場。我們住他的西屋。西屋雖沒裂縫,可缺窗戶少門。我們掛了個草簾擋風,扎了幾根秫秸把糊上紙當窗戶。

    他說自從民國十幾年,城里的財主辦了個機器紙廠,造的紙又白又薄又便宜,把這些土紙作坊頂黃了,他家才敗落下來。他爺本不靠種地養家,就沒置下多少地。死的時候除了留下這宅子,只留下十來畝地。十來畝地,如果好好伺弄,也還可以維持中農水平。他爹受了他爺的影響,認為在土坷垃里刨食難有大出息,就把地賣了與人合伙作生意,往山里販騾馬,從山里往外收藥材。開頭幾年干的還得手。可在日本進來那年,路上踫上了劫道的。三個劫道的拿著砍刀、扎槍劫他們四五個。別人一見,扔下財物就逃命了,沒傷著人,他爹捂著錢袋不肯撒手,跟劫道的扯把了一陣,叫人用扎槍捅破肚子,挑出腸子來才把錢袋給奪去。

    劫道的說︰“朋友,咱是謀財不害命的,你早放明白點,何苦傷這和氣呢?”

    他爹說︰“朋友,我不掙巴兩下,身上見見紅,我跟我自己交待不過去,這樣我才心安。”

    劫道的見他有骨氣,扔下十元大洋,叫他當盤纏,雇個腳回來。他沒舍的花這十元大洋,硬是把腸子塞進肚子,用手捂著傷口走回家來。

    金河他爹回家後又賣了三畝地,請個老中醫給他治傷。治了八九個月,大體上好了。老醫生囑咐他第一不要干費力的活兒,第二不能暴飲暴食,尤其不能吃肉。金河爹是個頭腦活、肚量大的人。不能長途販運,不能種地,總能找到謀生之路,他把喂的兩口豬殺了,讓金河娘蒸包子,他在集上看攤賣包子。這使他維持住了家庭生活,並且沒費多大力氣。守住了醫生提的第一條戒律。可他沒想到,賣肉包子對于一個忌口的人,也是個危險的行業。冒著熱氣,散著肉香的白面大包子,每時每刻朝他投出誘惑。胃口的翻動使人很難作到“拒腐蝕,永不沾”。果然,熬到八個月頭上他熬不住了。趁金河娘沒看見把一個破了皮的包子塞進了嘴里。果然就創口崩裂一命嗚呼。這事在醫學上說得通說不通另當別論,反正金河爹死了。臨死留下了兩句話︰一是勸金河娘早點嫁人,帶著他留下那點財產嫁個實誠人;二是孩子大了叫他闖世界,別死守著坷垃受窮。他說︰“靠老實種地是熬不出頭的。”

    金河他娘頑固地拒絕按第一條囑咐辦,卻嚴格地遵守了第二遺願︰金河愛干什麼由他去,並不把他拴在土地上。她靠紡紗、織布、做小手工業維持生活。

    所以金河說︰“別人參軍,頭一條想的是打倒地主剝削,翻身保田。我想打倒窮神,跟你們學點本事。全國解放了,我既有一分功勞,也學了一身本事,改換下土里刨食的門風,過幾天富裕日子”。

    金河的興趣並不只在點汽燈、做布景一些工藝上,他也樂于學文化、學政治。這麼個散漫慣了的人,按說對軍隊的嚴格紀律難以適應,但他卻很自然地就習慣了。行軍時汽燈是用兩個木箱裝著、馱在騾背的,因此燈光組總要有人跟騾子走,以前這事由小江干。自從有了陳金河,小江擺起架子,把這活交給陳金河。四七年夏天,我們在魯南打一個縣城沒打下來,遭到了敵人大股增援部隊的反包圍,半夜我們趁著瓢潑大雨突圍,中途又遭到敵人伏擊,政治部的隊伍被沖散了請原諒我說到我軍偶然失利的事。這種事戰爭中本來難免,但文學作品中卻是一忌)。我們突出包圍圈已經天明,見到了飼養員陳金河,卻沒見到陳金河和騾子,陳寶河說,他們本是一起行動的,遭遇伏擊時,騾子被一發六炮彈打倒了,他從騾子身旁跑了出來就再也沒見到陳金河。估計陳金河可能和騾子一塊中了炮彈。我們一連五天,沒打听到陳金河的下落。大家心情都挺沉重。第六天拂曉,我們強渡一條很寬的河。渡到對岸,敵機就發現了,向我們俯沖掃射。大家趕緊往高粱地里鑽。幾位女同志鑽進一片高粱地,轉眼間又格格笑著退了出來。丁世雄喊︰“別出來,原地隱蔽!”她們寧肯冒險在路邊臥倒,也不肯再進去。一些男同志就從她們身邊鑽了進去。到青紗帳中才知道,原來有個大小伙子,渾身一絲不掛,躺在地壟里睡熟了。陳寶河去踢了那人一腳說︰“起來,穿上衣裳!”那人揉揉眼坐了起來,把陳寶河嚇得倒退了好幾步,尖聲叫道︰“你是陳金河魂呀,還是人兒呀?”

    “我要是魂兒早把你掐死了!”陳金河咧咧嘴,哭不像哭、笑不像笑地說,“你的腿比兔子的還快,害得我好找了一夜!”

    听到陳金河的聲音,人們不顧敵機還在頭上盤旋,全湊了過來。連女同志也扔開習慣的禁忌,大大方方鑽進來了,嚇得陳金河趕緊原地趴下說︰“女同志別過來,謝謝你們關心,我挺好,就是衣裳叫水給沖跑了,等我找件衣裳穿上咱再見面吧。”

    不知是誰扔了件軍裝上衣給他,他像圍裙似地圍在腹部。說是昨晚上他一人摸到了河邊,看看沒有人,以為我們早過河了,就趕緊下河追。昨晚雨挺大,河水又深又急,穿著衣服走不動,就把衣服脫下頂在頭上。誰知一個浪頭把他打倒了,再爬起來時衣裳早漂得不見影了。我們說︰“你怎麼不把衣裳抓緊些?”

    他說︰“咦!你們倒會說,我手里還抱著那個東西咧!”他指指身後的草叢,人們才看到那兒放著盞汽燈。

    這以後不久,他就入了黨,但仍未提干。陳金河自己對待提干也像他對待參軍一樣,既充滿信心又不慌不忙。“特殊貢獻”有時也要看機遇的。不久他的機遇來了。洛陽戰役時,我們全團都上最前線去做鼓動工作,留下他和兩個炊事員在洛陽城外一個村子留守。在前線上喊話,鼓動干了一夜,天亮後團長叫我和一個姓耿的同志回留守處取彩綢服裝,準備做戰地演出。留守處村西有個廢了的破窯。還離破窯很遠,就看見窯外站著個當兵的,端著支,面向窯門一動不動像個泥胎。走近了,看出是陳金河。我們喊他,他不作聲,只作手勢,招呼我們快到他身邊去。我們再走近些,就看到他腳下橫七豎八扔著七八條槍,幾個手榴彈。他說︰“我這窯里捂著一窩狐狸,你們一人抄起一把槍來,咱把他們領回去。”

    我們各找了一條槍,頂上了火。他喊道︰“一個跟一個舉著手出來!誰要搗蛋我這槍子可不吃素!”

    里邊答應了幾聲,陸陸續續有七個敵軍舉著手出來了。陳金河問︰“還有沒有?”

    一個臉上有塊傷的大個子說︰“還有二個傷的,兩個死的。”

    “去個人把傷的背上,死的撂下,其余的排成一列站好!”

    那大個子就鑽進去背著一個頭纏了繃帶的敵兵出來。陳金河叫我們看著俘虜,他把地上那幾支槍的槍栓全卸下來插在自己皮帶上,然後對俘虜說︰“一個撿一桿扛上,跟我們走!”

    把俘虜押到村里,初步審問了一下。他們說是昨晚從九龍台突圍出來一個連,叫我們部隊一阻擊,打散了。他們這一個班跑到這村頭,看天快亮了,怕被我軍發現,就躲進了廢窯,正商議下一步怎麼辦,突然從窯頂上飛下個手榴彈,吭的一聲炸了!當場兩死一傷。其余的都嚇蒙了,听到外邊喊︰“把槍扔出來。不交槍要扔小包炸藥了!”他們趕緊把槍交了出來。扔出槍以後,又听外邊喊︰“現在你們就老老實實在里邊休息吧,多咱喊你們出來再出來。”他們就在窯里老實呆著,天亮後從窯門下邊望望,才知道外邊就一個解放軍。

    我們問陳金河,怎麼會跑去抓俘虜的?他說原是去解手的,蹲在地里,看遠處,有天幕作背景,比站著看得清楚,就發現有幾個人由西往東跑,頭上是大蓋帽子。他顧不上回去拿槍,皮帶上原插著顆手榴彈。就提著手榴彈悄悄緊追上去。這幾個人走到窯跟前不見了。他估計是進了窯。他想他要從門口接近絕打不過他們,要在窯頂上居高臨下,既利于進攻又便于隱蔽。就從窯背面爬上去。把耳朵湊到煙口上一听,敵人正在爭論是繼續跑還是先隱蔽下來。有人說馬上天亮了,再出去容易叫八路軍看見;有人說躲在這兒也不安全,要叫八路發現連隊形也展不開,沒有還手之力,還不如硬沖出去好。陳金河心想︰他們一出來一個人可就捂治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那顆手榴彈扔下去再說吧!手榴彈一炸,里邊亂了營。陳金河一喊里邊就喊哩 啦把槍扔了出來。陳金河趕緊跑下去,撿起一支封鎖住了窯門口。

    陳金河一個人俘虜敵人一個班,上了部隊的前線小報,立了二等功。丁世雄趁機把提干的報告打上去了。

    打完洛陽,我們到黃河北休整了一個多月,然後又南渡黃河,準備打開封戰役。經南渡河時我們是半夜渡的河,陳金河拉著馱汽燈的騾子和炊事班乘一條船。黃河中流,浪大水急,濤聲震天,騾子受了驚,又叫又跳,這在船上很危險。他不顧一切夾住騾子的頭,騾子掙扎,撞在船幫上,走了火。槍一響,騾子倒安靜了。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可是船靠攏南岸時,陳金河沉著地說︰“你們把騾子拉上去吧,我上不去了。腿打斷了……”

    陳金河隨船回到北岸,進了後方醫院。提干的報告批下來時,他已復員回家當老百姓了。

    六年前後,我在京郊挖河的工地上改造。丁世雄托人帶來一封信,說陳金河來找過他。家中生活困難,請老戰友們周劑他一下。他找了幾個人,給他湊了三十斤糧票,一百塊錢,打發他走了。因為知道我的狀況也不好,所以沒有通知我。我有點心酸。

    “”初期,我在北京車站,踫上了臨沂來串連的人。其中有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是跟陳金河鄰村的人。我就打听︰

    “你認識白村有個叫陳金河的嗎?”

    “那個瘸子?誰不認識他?”

    “他怎麼樣?”

    “完蛋了!”

    “死了?”

    “還不如死了呢!蛻化變質,成了個二流子。集體勞動不參加,整天背個土炮打免子!听說隊里分東西,比誰去得都快,糧也好,菜也好,那怕分兩個生瓜蛋子,沒他的也不行。給少了他還拄著拐杖罵,拍著那條瘸腿說︰‘老子這腿是狗咬的?我看誰敢少給我!’他兒子兒媳嫌他丟人,跟他分開,前幾年下了關東了。他女人陪著他受不住挨餓,也找兒子去了。現在就是他媽跟他在一塊窮混!”

    我驚異地問︰“他娘還活著?”

    “活著,也不是好東西,當過賣包子女資本家,現在剝削本性不改。不參加隊里干活,縫蓋簾,編筐,還上城里擺攤賣茶,專搞資主義這一套,前些天我們把她揪出來斗了!”

    我說︰“唔,斗了又怎麼樣?”

    “她老實點了,不敢再發展資本主義了。可陳金河天天上隊里來要救濟糧了。支農的軍宣隊有派性,偏著他,說他是殘廢軍人,沒有餓死的罪過。叫隊里給他糧!他當的是陳毅的兵!為錯誤路線賣命的餓死了不就臭塊地嗎?憑什麼給他救濟?”

    那正是人與人之間老死不敢往來的時代,這消息我無法向別的老戰友專遞,只能自己悄悄地感慨一番。過了幾年,“”倒了,我還未回到工作崗位,有一段比較自由又無所事事的時期。于是就找一些從牛棚、狗洞、大牆、干校出來的老同志,互相走訪起來。我和丁世雄結伴去草橋看花,路上說了陳金河的事。他嘆口氣說︰“這些年我們都自身難保,誰也顧不上誰,他還能跳著腳罵,還有要求救的勇氣,看來比你我還強點呢!看以後吧!以後我們狀況若有進一步的改善,應當關心關心他,到底是一個戰壕里趴過的呀!”

    以後我們的狀況都改善了,而且改善的速度、程度都比預想的要快要高。老丁當了副部長,我也又拿起筆來寫,但誰也沒有認真地去打听陳金河的情況。我開脫自己說︰“剛剛恢復工作,先得干出個祥兒來再顧別的。”後來,听丁世雄說,他問了山東的同志,說山東農村的情況大為好轉,我就又找到了自我解嘲的借口︰“既然農村普遍的都形勢大好,陳金河的狀況想必也好轉了,不然他會來找我們告狀的。”

    春節前夕,突然接到丁世雄來的電話,叫我星期天上午在家等他,有事情和我商量。

    星期天早晨八點,丁世雄到了。他說陳金河到了北京,他們通過一次電話,約好了今天拉我一同去看他。我問︰“他來有什麼事嗎?”

    “他說一來看看老戰友,二來求咱們幫點忙。幫什麼忙,見了面再說。”

    “也許這老兄混的還不怎麼樣!”

    丁世雄說︰“一個殘廢人,又沒文化,又沒家底,混好了也確實不易。忙咱們要幫,可也要勸勸他,不能再那麼吊兒浪當、又臭又硬。”

    來到門口,看見停著一輛出租汽車。丁世雄辦私事從不用公家車,但也從來舍不得叫出租車,他是月月買月票的。我說︰“這是你為我雇的?”

    他說︰“陳金河的山東話我有點听不清楚,他說住在花園村一個什麼招待所,那地方又遠又偏僻,不知該坐幾路車。再加上要接你,索性叫個車好了。”

    “到底什麼招待所呢?”

    “那地方不會有幾個招待所的,到花園村一打听就行了。”

    上車以後,我們告訴司機,去花園村,並且問他可知道那兒有個什麼招待所,司機說︰“可能有個工會的招待所吧。附設在工人干校里。”

    我們想大概就是這個。

    從勁松到花園村,走了足有一小時,因為星期天,這一路除去鬧市就是去紫竹院、動物園的必經之路,到處受阻,好容易到了花園村,並且找到了工人招待所,登記簿上沒有這個客人。

    我們問招待所的工作人員︰“附近還有什麼招待所嗎?”

    “沒有。”

    “旅館呢?”

    “西邊有一家紫玉飯店,才開張的。”

    我們說︰“到紫玉飯店看看。”

    司機把車發動後,問我們︰“你們要看的這人是華僑嗎?”

    我說︰“是華人,可不是華僑。”

    司機說︰“八成不會在那兒。”

    往西拐了兩彎,仍不見有旅館模樣的建築。我問司機︰“這紫玉飯店在哪兒?”

    他一指右前方說︰“那就是。”

    右前方是一片古典式的青磚瓦房,雕梁畫棟,很像是個整修過的明清王府。丁世雄一看就大笑起來,連說︰“停下停下,調頭別處再打听去吧,我們這位華人朋友不會住這兒的。”

    車子停下來。正準備倒車轉頭,一個拄著拐杖閑遛的老頭湊了過來,把頭往車里窺視一下,司機忙喊︰“讓開,我要倒車,小心軋死!”

    那老頭卻不理他,敲著窗戶喊道︰“丁團長,咋才來?下來吧,到了……”

    我們倆辨認了半天,才認出來這老頭當真是陳金河。按年紀他比我大,比老丁小,可看去卻滿頭白發,一臉皺紋,比我們倆全要老出幾歲。

    我們下了車,問陳金河︰“你住在哪兒?”

    他指指那片“王府”說︰“不就是這兒嗎,電話里說了半天咋沒听清楚呢?”

    我在北京生活了近四十年,竟不知道還有這麼個飯店,八字粉牆,虎皮石牆基,月洞門,抄手游廊,甦式彩繪,京式宮燈。遠看像神仙府,近窺似帝王家,好一片豪華氣派。陳金河領我們走進一間客房,里邊沙發地毯衛生間、空調彩電彈簧床,竟是北京飯店的規格,民族飯店的設備!

    我和丁世雄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驚訝的神情。丁世雄問道︰“你怎麼住到這兒來了?”

    陳金河說︰“我下了車先找鐵道部的一個老鄉,叫他幫我安排個住處。他就安排我上這兒來了。他叫我住哪兒我住哪兒唄!我看這北京的招待所擺設還就是不錯哩!”

    我說︰“想必是他花錢招待你了?”

    “誰說,俺住房子人家花得著錢麼?我個人拿呀!”

    丁世雄問︰“你知道這房子一天多少錢?”

    陳金河說︰“不知道!我還沒打听咧。”

    陳金河出門找人沏茶,我看看老丁,忍不住大笑。

    我說︰“好了,不光有個陳奐生進城,這又出來個陳金河進城!可見高曉聲不是瞎編的。”

    老丁看了一眼桌上的住房須知,吐了下舌頭說︰“這房子一天四十五塊!你還笑呢,回頭這筆錢你怎麼出哇!”

    我這也才覺得事態嚴重。

    老丁皺皺眉說︰“這樣,呆會兒我打個電話,叫我們部里招待所給他預備個床位,今天就讓他搬走。前兩天的房錢咱倆包了吧!老戰友了,有什麼辦法呢……”

    陳金河叫來個服務員,提來了開水,並為我們沏上了茶。

    陳金河說︰“我跟我兒子一塊來的,他今天出去辦事去了,就咱們老同志一塊拉拉呱挺好,你們倆怎麼樣?”

    我說︰“老丁升官了,副部長!”

    陳金河說︰“在電視上我見他跟外賓一塊吃飯啦,要不往車里一瞧就認出來了,你呢?”

    老丁說︰“他比我強,自由自在,你怎麼樣,比以前強點?”

    陳金河說︰“多少強了點。”

    我問︰“還背個槍打兔子?”

    “還打,比先前打的少了,沒功夫了!”

    老丁說︰“你也包地了?”

    陳金河說︰“前兩年包了點,去年起我把地又退了,種地沒多大出息。”

    我問︰“那你干什麼?”

    陳金河說︰“跑運輸哩,我這兒子下了幾年關東,學會了開汽車,我包了輛大解放,他開車,我辦業務。”

    丁世雄問︰“收入還可以嗎?”

    陳金河說︰“湊合啦,我這回來就是找你幫個忙,買兩樣東西。”

    丁世雄說︰“你說吧,只要能幫忙的!”

    “頭一個,彩電!”

    老丁一笑,指指我︰“你找他!”

    我說︰“我剛從國外帶回來個20英寸的,可以讓你先抱去!”

    “一個干什麼使?”陳金河把眼一瞪,“買一個彩電我用著上北京來一趟?”

    “你要幾個?”

    “四個!”

    丁世雄說︰“你要販賣去呀?”

    “買還買不著呢,我能賣它?你放心,咱是黨員,投機倒把的事咱不干!”

    丁世雄說︰“你還要買什麼?”

    “汽車!”

    “大解放?”

    “不,小轎子。紅旗咧、奔馳咧都行。”

    “噢,你說要舊的,人家處理的。”

    “要舊的干啥?新的。俺娘老了,我腿不好,閑下來想叫兒子拉著俺娘倆到處轉轉,不要舊的。”

    我拍拍他腦袋說︰“伙計,醒醒,說夢話啦!”

    “我清醒著呢,咋說夢話?”

    丁世雄說︰“要不就是我們倆做夢吧?”

    “誰也沒做夢!”陳金河說著掏出鑰匙,打開衣櫥里一個皮包,拿出兩張紙來。一份是和北京一個土產公司訂的山貨和藥材運輸合同。另一份是向鐵道部訂租車皮的議定書。他告訴我們,去年的合同已經完成了,他掙九萬,今年比去年的運輸量大了一倍,已經完成百分之二十了。

    “伙計,你當我是吹牛的?咱不是廢物蛋呀!”

    我說︰“可前些年听說你隊里的活兒一點也不干,光扛個槍打免子!”

    他說︰“干一天我掙不來一合洋火錢,出那個力干熊啊?政策合適了咱不是吃干飯的!當年咱參軍為啥哩?就為了有一天得到憑本事挖掉窮根的機會。誰知道全國還沒解放,槍走火,打掉了我一半力氣,全國解放了,政策又走火!這下子又失掉了我的心氣。革命還有越革越窮的理嗎?連俺娘茶攤也成了資本主義尾巴了,這輩子還有盼頭嗎?還不許我罵幾句?你問問現在我還罵嗎?我喊共產黨萬歲還喊不過來呢!過年的時候,我糊了燈籠,寫上‘萬歲’,打著它在街上走,支部批評我說這不合政策,這叫‘個人崇拜’,我把它拿回家,掛在我床頭上。不許個人崇拜!還不許我一個人崇拜?”

    我們兩人笑,他自己也笑。

    我們問他這幾年怎麼過的?他說剛實行包產那一年,他兒子、兒媳婦、老婆還都在東北。家中只有他和她老娘,兩人加在一塊不到一個勞動力。好地他不敢包,包了他也種不好。村北河邊有一片鹽堿灘,少說有一頃地,村里說五十無錢就包出去,可五十元也沒人認。干部們就說,陳金河是榮軍,包給你吧!你要有收成,愛給多少給多少,要沒收成,一個子兒不要你的。他記得小時听他爹說,鹽堿地可以長葵花,他用殘廢金買了百十斤葵花籽。不拉溝不分壟,漫天揚場地把它們全撒上了!沒想到一陣雨水過後出了苗,這下可給他帶來了希望。他就拄著拐棍認真去伺弄它們,到秋天一下就收了幾千斤葵花籽,頭一年就發了個小財。他按隊上出的價加了三倍,閃了二百元錢,寄了一千元給他兒子當路費,叫他們回來。

    他說︰“你寄封白信,說家鄉變好了,叫他們回來,他們信嗎?一百張大團結寄去,比什麼都靈。他們拉家帶口全回來了!”

    這一下他就增加了三個勞動力。老伴種地比陳金河強,兒子會開拖拉機。陳金河一年發家,有了名,也有了信用。便向銀行貸了幾千元,加上自己的余錢,買了架帶拖斗的小四輪,第二年下來他純收入就是兩萬多元。這時,公社進行體制改革,決定把一輛130卡車承包出去,陳金河索興把承包的地改為苗圃,專種樹苗,由他老媽和老婆照顧。把卡車包下來交他兒子駕駛,小四輪拖拉機由他兒媳婦駕駛。卡車跑長途,拖拉機跑短途,陳金河拄著拐棍專門聯系業務。以前陳金河背著槍打兔子,轉遍了四鄉,也算“名人”,如今成了致富能手,大會上作典型發言,報紙介紹先進事跡,又成了“紅人”。熟人多,路子廣,承攬運輸業務十分便利,他又給自己定下了幾條原則︰凡是公家運輸公司不接受的業務他一律接受,凡是群眾急需的任務,他降價包運。公家的汽車隊,零擔貨不運,地方偏僻不運,路不好走不運。他全運。趕上春天送糞,社員忙不過來,或是上黃河出河工,路遠又不通車,他免費服務。他救別人的急,別人有肥活也惦著他,永遠不愁沒貨運。搞運輸去的地方多,知道各地商品行情,他也集資買賣土產,長途販運。從山東買了柿餅、核桃、大棗送到南方,從南方買竹子、南貨帶回山東。三弄兩弄,他竟成立起個貿易運輸公司來,請了個回鄉知識青年當經理,他當副經理。新經理一上任就請人辦了個汽車司機學習班,招本村的高中畢業生學開車,又買了兩輛大轎車,專跑泰安、曲阜、青島幾個旅游點,在每個地方都租了房子,招村里的半勞力當服務員,兼營小客店。客店不求贏利,專作乘他的車旅游的人免費提供住處。他的車票和長途公共汽車一樣,別人就搶著坐他的車,兩年下來,幾十萬的純利到手了。現在兗州到石臼所的鐵路快修通了。他們估計臨沂要繁榮起來,來往客人會增多。現在還沒發展城內的公共交通事業,他想先弄輛轎車試試,看弄個出租車公司可行不可行……

    我和丁世雄簡直像听“天方夜譚”!只從他那熱烈、興奮的神情上,說話的口氣上,才相信這是幾十年前拉騾子、挑擔子、點汽燈、拉大幕的陳金河!

    將近中午,他兒子回來了。他說在食堂給我們定了飯,我們也就不客氣,一起去了食堂。

    他這兒子,猛一看沒一點和他相似之處。三十來歲,膀闊肩寬,帶著汽車司機常有的豪爽勁。我們四個人,他竟訂了一大桌菜,而且買了進口的煙酒,也許我們都是他父輩的人,我們說話他極少插言。話題又說到電視機時,我問他︰“四個彩電,一定有一個是給你買的羅?”

    他說︰“俺爹沒打我的份,我也不靠他買!”

    “我不信!”

    兒子說︰“隊里一個,幼兒園一個,文化站一個,他老兩口不還要一個?能有我的嗎?”

    老丁問︰“噢,你是替隊里買的?”

    他兒子說︰“俺爹送給集體的,這是他的整個計劃的一部分,去年他在莊上修了個開水鍋爐,冬天免費供應全村用開水,前年他給小學校打了六十套新桌椅,過年時……”

    “少說幾句,沒人把你當啞巴賣了!”陳金河斜了他兒子一眼,他兒子不吱聲了。

    我說︰“老戰友了,告訴我們這些怕什麼?”

    陳金河搖搖頭,本來喝酒喝紅了的臉,卻透出了紫黑色。他嘆了口氣,呷了口酒,說道︰“前些年,太窮了,也看不見個希望,我就破罐破摔,沒皮沒臉的混,成了黨的浪子,群眾的累贅!如今,如今我這個黨員也得起點作用了,我當年入黨時也是宣過誓的咧……”

    他的眼轉起淚珠兒來,為了掩飾自己,他趕緊端起杯勸我們喝酒。

    分手的時候,已是半夜。勸他換旅館,替他付房租的事我倆誰也沒提。丁世雄認真地說︰“想想辦法,彩電、汽車都替他想想辦法。老戰友了……”

    北京,一九八五、三、二十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尋訪畫兒韓》,方便以後閱讀尋訪畫兒韓戰友陳金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尋訪畫兒韓戰友陳金河並對尋訪畫兒韓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