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長孫皇後手里握著湯匙,抿著嘴唇看著李麗質,心里有些泛酸。
皇宮里的公主,有不少人,哪個不是養尊處優,十指不沾陽春水,更別說是會做膳食。
李麗質現在的模樣,和尋常百姓家的小媳婦有什麼區別?
“麗質,你也趕緊吃點。”長孫皇後紅著眼眶,拉住她的小手,讓她坐在自己旁邊道。
李麗質搖了搖頭,揚起小臉道︰“女兒不餓。”
“餓不餓,你現在說了不算,听你娘的。”李二忽然開口道︰“朕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張頓,你放心吧,朕知道怎麼做。”
“要是張頓比不過王 了,朕會另外想別的辦法,實在不行,不給你請夫子就是。”
聞言,李麗質眼眸一亮,臉龐上露出笑容道︰“女兒听阿爹的!”
剛吃完早飯,李君羨大步走了進來,肅然道︰“陛下,王侍郎已經來了,在殿外等候。”
“來的夠早啊。”
李二微微頷首,看向長孫皇後道︰“觀音婢,我們也出發吧。”
“好!”長孫皇後起身說道。
李麗質緊張道︰“阿爹,阿娘,有消息了,你們就回來告訴女兒啊。”
“知道!”長孫皇後忍俊不禁的摸了摸她的秀發,“你在宮里等著。”
說罷,李二和長孫皇後肩並肩走出甘露殿,就看到王 身穿一襲便衣,垂手站立。
“臣王 ,拜見陛下,皇後娘娘。”看到二人走出來,王 畢恭畢敬的作揖道。
李二面帶笑容道︰“王侍郎起得夠早,咱們走吧。”
“王侍郎,你且記住,麗質在宮外的化名叫做李長質,此次去醉仙樓,你不得暴露你是黃門侍郎的身份,也不得暴露朕和觀音婢的身份,去了以後,朕和觀音婢會稱呼你為王夫子。”
“諾。”王 肅然道。
而此時,醉仙樓內,大門敞開著,門口豎著一個牌子,寫著今日休息。
醉仙樓大堂內,幾案全都被搬到了一旁,中間空出一大片地方,只留下兩張案牘。
案牘上,擺放著筆墨紙硯。
胡廣穿著一襲新衣,有些緊張的帶著胡渠荷站在櫃台處。
“怎麼還不來啊?”
“他們是不是忘了今天要干什麼?”
胡廣記得抓耳撓腮,看著大街上的人影逐漸多了起來,唯獨看不到李二、長孫皇後他們的身影,有些著急道。
“爹,你這是皇上不急太監急。”胡渠荷無奈的說道︰“你看看先生,他就一點不著急。”
胡廣下意識看向張頓,見他正坐在其中一個案牘後面,一手握著饅頭,一手拿著筷子吃菜。
“張老弟,你怎麼還有空吃東西啊!”胡廣急了,走過去從他手里奪過筷子道。
張頓瞅著他道︰“我還沒吃早飯。”
“我也沒吃啊!”胡廣揉了揉肚子,沒好氣道︰“不僅是我,你那女弟子也沒吃!”
“那你們倒是吃啊!”張頓搖頭道︰“你們不吃,還不讓我吃,有這個道理嗎?”
“吃吃吃,就知道吃!”胡廣氣聲道︰“你那二叔二嬸忘了今天的事,你是不是也給忘了?”
“你們怎麼回事,搞得我一個局外人,比你們當局的還著急!”
張頓困惑道︰“就是啊,你急什麼呢?”
“……”胡廣語氣一噎,這不是想看你大殺四方麼。
到現在他還記得,昨天胡渠荷看到張頓寫的詩以後的模樣。
尤其是胡廣把那首寫了詩的紙張遞給胡渠荷以後,胡渠荷摟著那副字,臉上露出的笑容,他從未見過!
雖然對詩詞一竅不通,胡廣卻又明白,能讓自家女兒如此喜愛,張頓寫的詩絕對是頂好!
正因如此,一想到今天張頓要和一位名家較量,胡廣才從昨天晚上到大清早,一直在忙活。
讓他郁悶的是,好像除他以外,大家都不著急,難道真跟渠荷說的一樣,我這是皇上不急太監急?
就在此時,李二、長孫皇後帶著王 ,大步走了進來。
看到醉仙樓內大堂中間擺放的兩張幾案,李二訝然道︰“你們都準備好了?”
“二叔,二嬸。”張頓站起身,笑著走了過去。
“嗯?”當看到二人身後跟著的王 ,張頓神色一怔。
胡廣、胡渠荷也愣住了,這位身穿一襲長衫、夫子打扮模樣的人,怎麼看著這麼熟悉啊?
這不是昨天跑來找茬的老頭嗎?
李二攤開手掌,對著王 道︰“這位是王夫子。”
李二又指了指張頓,說道︰“這位是張頓,也就是準備為長質找的夫子。”
“哼!”王 看著張頓冷哼了一聲。
李二、長孫皇後神色一怔,困惑的看著他,你們倆頭一次見面,這麼大火氣干什麼?
你惹他了?二人又看向張頓,用眼神詢問。
明明是他來惹我的!張頓聳了聳肩,面帶微笑望著王 。
老小子,合著昨天是過來踩點來了?難怪昨天那麼沖,鬧了半天,原來來的人是你!
“兩位入座吧。”李二指了指醉仙樓大堂中間空著的兩張案牘說道。
等到二人入座,李二帶著觀音婢,胡廣帶著胡渠荷坐在兩側。
李二笑道︰“你們比試什麼,朕就不設規矩了,兩位看著比。”
“如此甚好!”王 嗯了一聲,然後盯視著張頓,問道︰“小郎君,依你之見,你我這一番較量,應該從哪里開始?”
“听王夫子的。”張頓莞爾道︰“你看著弄。”
什麼叫看著弄?無禮!王 冷哼了一聲,道︰“文人之間的比試,無非就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妙手文章,我們就先從聖賢書開始!”
“小郎君你可知詩經,可知論語?可知孟子?可知春秋?”
要跟你只說知道,你怕是不滿意,嗯……有了!
張頓想了想,說道︰
“我一個一個說吧。”
“《詩經》,是我華夏詩歌之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三百一十一篇。”
“其中六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分別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