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皇齊進一場大病,卻是沒再起來。齊進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魯國成為數一數二的強國。但齊進也有不足之處,齊進只對發妻,也就是皇後恩寵有加,卻冷落了其他妃子,做不到雨露均沾。這也是姜穎輕易傾心李隱的原因之一。
所以齊進子女不多,只有皇後育有兩位王子,且又懷有身孕。本來這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齊進還年輕,有的是機會生兒育女。沒料到飛來橫禍,齊進正值壯年卻一病不起了。
齊進臨終之時,只有太監總管陪在身旁,等候皇上留下遺詔。這也是防止後宮和權臣有機會篡改。妃子,皇子,大臣,只能在寢宮外等候。
隨著太監總管高喊一聲“皇上駕崩了!”皇宮之中一片哭天抹淚,但是有多少心疼的就不得而知了。更多的人其實是在等著太監總管手里拿著的遺詔。
過來好一陣,太監總管才走出皇上的寢宮,宣讀遺詔。“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一生勤政愛民,使的魯國民富國強,唯願魯國可以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可惜時不與我,希望皇子可以繼承朕的遺志,現封大皇子齊榮為賢王,二皇子齊昌為忠王。哪位皇子可以剿滅六國即可榮登大寶。欽此。”
這遺詔不對啊,在場好幾位大臣都生出這個想法。大皇子現在只有七歲,二皇子才六歲。指望兩位皇子去統一六國再登基稱帝,這顯然不可能。
征戰六國,魯國一直在準備著。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段時間內,魯國的皇位總不能一直空著吧。
這份遺詔唯一表達的信息就是皇上沒有把皇位傳給哪位皇子。這是有可能的,皇上年輕,皇子還小,所以沒考慮過傳位的為題。
但是統一天下,這一條是不靠譜的。也許是皇上彌留之際,意識不清亂說的。也許這詔書根本就是假造的。
不過正因為這種不清不楚的遺詔,大臣們才能有更多發揮的余地。不過眼下是沒人敢站出來指手畫腳的。
皇上安葬之後,群臣會集朝堂之上,空著的龍椅旁邊為皇後設立了一座椅。兩位皇子站在群臣前端。
三公之位的太師先站了出來,“先皇駕崩,雖留下了遺詔,使皇子滅六國而身登大寶。這可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事情。但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古長幼有序,臣提議大皇子賢王齊榮擇日登基,然後帶領我們魯國征討六國,完成魯國一統天下的大業,以告慰先皇在天之靈。”
“太師此言差以,先皇雖已駕崩,但遺詔明示。哪位皇子先滅六國,就可以繼承皇位。而且在這亂世,皇位應該是能者居之。二皇子忠王齊昌天資聰慧,勤奮好學,當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之選。”有膽量敢給太師正面鋼的,也就只有同在三公的。說話的正是三公之一太傅。
大臣都心知肚明,雖然貴為皇子,也只是六七歲的孩子,能有多少主見,不管誰當皇上,眼下也只能是傀儡。真正能主事的是操控傀儡的人。
太傅出言反對太師也未必就是好心。只是他也想當那操控傀儡之人。太師選擇了大皇子,太傅就站位二皇子。
太保看出二人的心思,不想卷入其中,所以沒有表態,靜觀其變。太師、太傅當場三公,手下自然有自己的黨羽。所以等他二人說完之後,朝堂上就分成了兩派,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掙的是不可開交。
皇後雖然高居後位,也只是一婦道人家,還是溫婉善良的類型。說白了就是沒什麼心機。兩個皇子都是親兒子,讓她難于取舍,而且她肚子里還有一個呢,如果也是一個皇子,現在就把皇位定了,她覺得對肚子里的孩子有點不公平。所以她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二皇子忠王齊昌卻說話了,“各位大臣,父皇既然留下了遺詔,我們就該遵循。雖然我和兄長還年幼,但生在帝王家就應該為魯國的大業出力。我們兄弟二人願意奮發圖強,努力學習,相信用不了幾年就能領兵征戰。如果到那時皇兄的才能遠勝于我,我自會盡心盡力輔佐皇兄。這期間還需要各位大臣齊心協力,治理好我們魯國。皇兄本就在我之上,我這樣做也只是遵從父皇之命。”
大皇子賢王齊榮听了齊昌的話,也不知道听懂沒听懂,只是覺得沒什麼毛病。遵從皇命自然沒錯。于是站出來說到︰“二弟說的對,應該遵循父皇的遺詔。”
太師看到大皇子的表現暗自搖了搖頭,賢王之名有點名不符實,畢竟還只是一個孩子。不過這個二皇子倒是讓人刮目相看。說話雖然達不到滴水不漏,但也很是難得了。這小子的聰明才智遠在大皇子之上。不過大皇子這樣,反而會對太師更為依仗,太師更堅定的支持大皇子。
太傅對這一幕卻是很高興。更確信二皇子最終會得到皇位,自己這個最早的從龍之臣到時更會受到重用。
太保這時站了出來,“兩位皇子所言極是,我看不如這樣,以十年為限,兩位皇子安心用功。十年之後,兩位皇子挑選兵馬,實行早有計劃的七國之戰。兩位皇子兵分兩路,哪位皇子立下的功勞大,誰就繼承皇位。在這期間,魯國的朝政就由三公六部處理。”太保抬頭看了看那位不知所措的皇後,加了一句,“皇後監督,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本來後宮不得干政,但現在情況特殊,而且皇後就坐在那呢。以皇後的性情,監不監督沒什麼影響,最終決定權還在三公六部手里。
所以太保這話頗有一錘定音的效果。太師太傅一時也不好反駁,因為他倆也是受益人。
太師心想,這次讓太保撿便宜了,但你要一直想當這個決定性的牆頭草,可沒這麼容易。但太保這一說也提醒了太師,現在的皇後也是至關重要的。自己差點忽略了她,真不應該。
皇後看到事情終于有個結果了,也就放心了。至于十年之後怎樣,誰能說的準。更何況打六國可沒有想象的這麼簡單。這些皇後可沒心思去想,但她好歹知道現在自己應該表個態。
“哀家覺得兩位皇兒和眾位大臣說的有理,就訂下這個十年之約,這期間希望眾位大臣齊心協力,打理好我們魯國。”
太師一听,這皇後還真沒什麼心機,這麼好的掌權的機會只字不提。
朝議就這樣結束了。散朝之後,齊昌找到了那位太監總管,“崔總管,父皇生前除了那份遺詔就沒留下什麼別的話嗎。”
崔總管能混到這一步,自然也是心思細膩之人。一听二皇子這一問,說不定他對遺詔有所猜疑了。也怪自己太慌張,沒考慮周到。弄出這麼一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來。現在自己想想都覺得不靠譜。
可是崔總管也不能承認,“當時皇上說話斷斷續續的,還含糊不清,我與那擬詔之人,只听到了這些,皇上就駕崩了。奴才只能把這些如實記在遺詔中。”崔總管推脫說是皇上說不清,這誰也沒辦法驗證。
齊昌卻是微微一笑,“我只是想知道父皇說了些什麼,不關遺詔的事。”
崔總管听到這話放心了,但這二皇子如此聰明,不好安撫,要不再我告訴他點什麼。“皇上說,還要繼續捉拿盜神。”
這次崔總管沒有說謊,魯皇齊進一直惦記著盜神,到死他也是說誰能抓住盜神,誰就能繼承大統。可是崔總管不敢把這些話寫進遺詔里。堂堂魯國皇位,要靠抓一個盜賊來決定,就算那個盜賊是盜神也不行。崔總管也是記得沒辦法,才編出一個一統天下的遺詔來。
齊昌听到這,說到︰“父皇如此仇恨那盜神,難為你了崔總管。不過你卻是無形之中幫助了我。我是不會虧待你的。那個寫詔書的人應該不會亂說話吧。”
崔總管感覺自己後背都濕了,二皇子是在暗示什麼嗎。他真的才六歲嗎,這宮斗戲平時沒少看。崔總管知道自己應該站在那一隊了。
齊昌想到,自己的父皇居然因為仇恨盜神,把魯國都拋之腦後了。這是多麼大的仇恨。肯定不只是一塊玉璽的事情。也許是因為那奪妻之恨吧。為了一個女人,女人真的這麼重要嗎。
一個六歲的小孩再聰明早熟,也不可能知道女人對于一個男人的重要性。
齊昌因為盜神失去了父親,但是齊昌並沒有很恨盜神。雖然他也難過,但難過可不是齊昌現在該干的事。機會擺在了眼前,齊昌一定要抓住。
魯皇駕崩的消息傳開了,有一天魯國皇城收到一份加急文書。趙國發兵了,看行軍路線是奔魯國來的。可是行軍非常緩慢。
魯國三公六部文武百官齊聚朝堂,商議趙國之事。兩位皇子在一旁學習,皇後卻沒有現身,對此也沒人提出異議。
還是太師先發話,“趙國這是听到先皇駕崩,想乘機而入,這是欺負我們魯國沒有國君,我說應該先立新君吧。”
“太師這時怎麼又舊事重提,現在應該商議趙國之事。”太傅緊跟其後,“趙國竟敢發兵來站,真是不自量力。我們必須迎頭痛擊,也讓天下各國不敢小瞧魯國。太保可有合適的大將只選。”
太保說︰“根據情報來看,趙國只派出了五六萬大軍,而且行軍緩慢。我們要是出兵,有把握全殲趙軍,但是趙軍還沒有入境,我們主動挑起戰爭,會給其他國家聯合的借口。我看趙軍這次也只是刺探虛實,當然如果我們示弱,不排除趙國敢發動戰爭的可能。我以為只需派一支軍隊,守在趙軍前進的道路上,趙軍就會知難而退。”
太師一開沒人接自己的話茬,討論趙軍的事情,自己也不能勉強。于是出了個主意表現一下。“太保說的很對,不過我看趙國也許只是別人手里的一把槍。那就派遠征軍去吧,正好震懾一下那些宵小之徒。”
太傅、太保听了太師之言,有些吃驚。太師的眼光還是有的,這幾年魏、趙、宋三國可不安分。遠征軍是魯國排名第四的軍團,而且還是太師的嫡系部隊。這一點太傅可比不了,那遠征軍要震懾的宵小之徒可不只是魯國以外的。
趙國軍隊一發現情況不對,立馬就收兵了。其他幾國對此假裝沒看到,不聞不問的。但是各自打的什麼算盤,可就不得而知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