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 !
    曹文詔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勇猛,而是因為耍詐對曹文詔這個人,洪承疇曾經有過一個評價︰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曹文詔,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疇不一樣,他沒有履歷,沒讀過書,沒有背景,出人頭地之前,他只是個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個人的手下當兵,跟著此人去了遼東。這個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廣寧兵敗,明軍潰敗,他沒有逃跑,而是堅持留了下來,見到了他第二個上司——孫承宗。
    六年前,孫承宗走了,他還是留了下來,此時,他已經當上了游擊,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煥。
    兩年前,他跟著袁崇煥到了京城,守護北京,結果袁崇煥被抓,他依然留了下來。
    一年前,他跟隨孫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奮勇作戰,擊退後金大將阿敏,並最終收復關內四城。
    然後,他來到了西北。
    對于這個人,我想就沒必要多說了,從熊廷弼、孫承宗到袁崇煥,他都跟過,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阿敏,他都打過。
    什麼世面都見過,什麼牛人都跟過,現在把他調回來,打農民軍。
    而且他不是一個人回來的,跟著他回來的,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們隸屬于一支特殊的部隊——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但人數並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壽的手中,曹文詔帶回來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對手王嘉胤,手下的民軍主力,在三萬人左右。
    王嘉胤什麼來歷,說法很多,靠譜的不多,但在當時那一撥人里,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說過,在他手下,有個叫張獻忠的小嘍�@ 潮閽偎稻洌 罄賜   煜隆 懷莆 按懲酢鋇母哂 椋 鈄猿墑譴懲  .0版本),都是他的人,給他打工。
    而且這人很難得,很有點兒組織才能,連個縣都沒佔住,就開始搞政府機構,但最搞笑的是,他還大膽地搞了機構改革,突破常規,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沒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還有宰相。
    當然,對于這些,曹文詔是沒有興趣的,到任後一個月,他就動手了。
    按通常的說法,他率數倍于民軍的官兵,以壓倒性的優勢,發動了進攻。
    但事實是有點兒區別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說過,是三萬人,而曹文詔帶去的人,是三千。
    估計王嘉胤原先沒在部隊混過,也不大知道曹文詔何許人也,對曹總兵的來訪,他倒不是很緊張,畢竟就三千人,還能咋樣。
    王嘉胤認為,就算曹文詔再強,就算他手下有關寧鐵騎,但畢竟自己是十個打一個,無論如何,都是不會輸的。所以他擺好了陣勢,準備迎敵。
    他太單純了。
    要知道,打了十幾年仗,換了三任領導,從努爾哈赤打到皇太極,還能混到現在,光憑勇猛,十條命都是不夠的。
    曹文詔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勇猛,而是因為耍詐。
    此人身經百戰,通曉兵法,到地方後,壓根兒沒動手,先斷了王嘉胤的糧道。王嘉胤慌了,要堅守,沒有糧食;要突圍,又沒法沖出去。
    就這樣,王嘉胤沖了兩個月,終于,在他即將放棄時,奇跡出現了。
    參考消息
    曹文詔的反間計
    曹文詔善用反間計,王嘉胤便是死在曹文詔的反間計下。曹文詔帳下有一人,名張立位,乃是王嘉胤的小舅子。這個人曾假裝投奔姐夫而臥底在王嘉胤的身邊。一日王嘉胤酒醉,叫了一名小妾相陪,飲酒作樂時,被張立位拉攏的王家同族王國忠趁機使小妾索要造反成功後的皇後之位,而張立位就前往相告自己的姐姐,說︰姐夫說了,要立小妾不立你。于是在王嘉胤妻子的安排下,王嘉胤死在了自己的帳篷里。張立位獲封左衛協副將,後在與清軍激戰中身亡,追封龍虎將軍。王國忠獲封蒲州協副將,後被李自成的部將所殺。
    曹文詔的包圍圈,竟然出現了漏洞,王嘉胤終于找到機會,沖出重圍。
    王嘉胤感覺很幸運,雖說被困了兩個月,但好歹還是出來了。換個地方,還能接著干。
    可惜他並不知道,曹文詔是一個沒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誤,都是故意的。
    把人圍起來,然後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損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們放出來,然後一路追著打。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王嘉胤逃了出來,逃出來後,就後悔了。
    因為從他逃出來那天起,曹文詔就跟在他屁股後面,緊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頓猛捶,五天之內打了五仗,王嘉胤一敗涂地。
    更可氣的是,曹文詔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遠點兒,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隊是騎兵,對此,王嘉胤極為郁悶。
    其實曹文詔也很郁悶,誰讓你有三萬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兩個月,王嘉胤崩潰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潰了,在某個混亂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殺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詔。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還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義軍中,最能打的、最能堅持的,就是神一魁。
    為了徹底鏟除這個心腹之患,洪承疇決定,跟曹文詔合作。
    所謂合作,就是客氣客氣,就官職而言,洪承疇是總督,曹文詔是總兵,洪承疇是進士,曹文詔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疇怎麼說,曹文詔就怎麼做,相當听話。
    幾年後的那場悲劇,即源自于此。
    其實這個時候,神一魁已經掛了,真正掌控軍權的,是四個人︰紅軍友、李都司、杜三、楊老柴。
    雖說頭頭死了,但勢頭一點兒沒消停,光主力部隊,就有五萬人,聚集在甘肅鎮原,準備進攻平涼。
    所以洪承疇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
    除曹文詔之外,他還調來了王承恩、賀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幾個總兵,都到齊了。
    到齊了,就是群毆。
    群毆之後,民軍撐不住了,決定向慶陽撤退。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別是曹文詔,由于他率領的關寧鐵騎,每人都有兩匹馬,騎累一匹就換一匹,機動性極強,跟幽靈似的,民軍往哪兒跑,他就等在哪兒。跑來跑去,沒能跑出去。
    經過兩個月的僵持,雙方終于在鎮原附近的西濠決戰,史稱“西濠之戰”。
    整個戰役的過程,大致相當于一堂生動的騎兵訓練課,剛開打,還沒緩過勁兒來,曹文詔就率軍沖入了敵軍,亂砍亂殺,大砍大殺,基本上是怎麼砍怎麼有。
    砍完了,退回來,歇會兒,歇完了,再沖進去,接著砍,所謂如入無人之境,大致就是這個狀態。
    民軍的陣腳大亂,與此同時,洪承疇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連同賀虎臣的寧夏兵、王承恩的甘肅兵,發動總攻,敵軍就此徹底崩潰。
    此戰,民軍損失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被生擒(曹文詔抓的)。
    殘余部隊全部逃散。
    通常狀態下,都打殘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疇不肯拉倒,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是必須的。
    神一魁的四個頭領,抓了兩個,還剩兩個——紅軍友、李都司。
    這個艱巨的任務,由曹文詔接手,他率領自己的兩千騎兵,開始了追擊。
    接下來,是曹文詔的表演時間。
    面對曹文詔的追擊,幾萬軍隊幾乎無法抵抗,連戰連敗,死傷近萬,主要原因,還是曹文詔太猛。
    曹總兵是見過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軍他都沒怕過,打半業余的民軍,自然沒問題,每次進攻,他都帶頭沖鋒,打得民軍頭目膽戰心驚,時人有雲︰“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卻是不全面的,因為曹總兵不但玩硬的,還玩陰的。
    在追擊的路上,曹文詔的手下報告,他們抓住了一個叫李宮用的敵軍將領,按日常慣例,處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詔想了想,對手下說,放了這個人。
    此後的事情,用史書上的話說,“文詔乃縱反間,紿其黨,殺紅軍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文詔放走了這個人,並利用他使了個反間計,忽悠了他的同黨,殺掉了四大首領中的紅軍友。
    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這個反間計到底怎麼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民軍而言,曹文詔,是最為恐懼的敵人。
    人恐懼了,就會逃跑,逃無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懼,所以他逃跑,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繼續跑,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他決定,不跑了,回頭,決戰曹文詔!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頭,伏擊曹文詔!
    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猛人,還是伏擊比較靠譜。
    他們伏擊的地點,叫做南原。
    為保證圈套成功,他們圍住了附近的一群明軍,吸引曹文詔前來救援。
    曹文詔來了,但在這里,他看到了敵軍上千名騎兵,二話不說就追。
    追到了南原,鑽進了圈套,伏兵四起。
    應該說,伏兵還是有點兒作用的,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被沖散。
    李都司估計是讀過史書的,至少看過淝水之戰,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鑒于曹文詔不知被沖到哪兒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兒用,明軍開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闢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眾中,諸軍望見”。
    拿著長矛,左沖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麼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別扯了,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大敗,僵尸蔽野”。
    數過來,這應該是第二次大敗了。但對于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
    殘余部隊的殘余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復大敗,又復大敗。一路敗到平涼,李都司終于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最終無人幸免。
    但到這個份兒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西北之內,反軍所剩無幾。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了他們的戲份,在這個舞台上,他們注定只是個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龍套並沒死,因為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頭頭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這個原則,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為了生存,繼續戰斗。
    但鑒于陝西、甘肅打得太狠,他們跑到了山西。
    雖說是半業余組織,但吃了這麼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兒,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歷最深、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鑒于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
    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
    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麼急先鋒、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兒,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只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地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面的五位,外號你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
    闖王——高迎祥;
    八大王——張獻忠;
    曹操——羅汝才;
    闖塌天——劉國能;
    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
    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里,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參考消息
    點燈子
    點燈子也是農民起義軍的一名領袖,原名趙勝,小名兒趙四,他本是清澗縣的一個讀書人,因為家里貧困而又愛書,經常到附近的寺廟里蹭燈,因而得了外號“點燈子”。于解家溝花芽寺聚眾起義後,佔據清澗縣,往來于山西、陝西。崇禎四年九月,被曹文詔攆到稷山,降了七百多人,剩下沒降的藏在石樓山中。綏德知州周士奇、守備孫守法,看點燈子被打得狼狽,趁機繞到他的後方撿便宜。點燈子在逃亡過程中成了洪承疇的俘虜,于九月二十四日一命歸西。
    五大猛人的關系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開完這次會後,各位老大紛紛表示,要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動。
    這次開會的起義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開完後就分開了。
    分開去打仗。
    他們兵分幾路,開始向山西各地進軍。
    崇禎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撫,全力圍剿。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水貨。
    這位仁兄調兵倒很有一套,听說敵人來了,馬上四處拉人,陝西、甘肅、寧夏的兵都被他拉了過來,光是總兵,就有三個。
    但這人有個毛病,喜歡排兵布陣,把人調來調去,指揮亂七八糟,還沒等他布出個形狀,幾路民軍連續攻克多地,鬧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禎惱火了,他決定換人,換一個能讓這三十六位首領做噩夢的人——曹文詔。
    曹文詔算是出頭了,原先在遼東系,也就是個游擊,榮歸故里後,短短一年時間,就升了副總兵,現在是總兵。
    山西總兵,大致相當于軍區司令員,但按崇禎的意思,這個總兵,大致相當于總司令,因為根據命令,所有追剿軍,都要服從曹文詔的指揮。
    對于這個安排,三十六位頭頭是有準備的,所以他們決定,以太原一帶為基地,協同合作,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曹文詔。
    崇禎六年(1633),曹文詔正式上任,積極備戰,準備進攻。
    大戰即將開幕,但在開幕之前,這場戲又擠上來一個人。
    對這個人,曹文詔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到西北之前,他經常見到這個人。
    此人之所以上場,是被崇禎臨時硬塞進來的,一般說來的,但凡在歷史舞台上混的,除個別猛人外(如朱元璋),藝術生涯都比較短,混個幾年就得下場。
    但這位仁兄,上場的時間實在很長,曹文詔下去了,他沒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沒下去,直到死在戰場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紹,第三個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謝孔尚任,因為這位仁兄把他寫進了自己的戲里(《桃花扇》),雖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臉。
    左良玉,字昆山,無學歷,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就這麼個出身,你讓他飽讀詩書,就是拿他開涮。
    沒書讀,也得找工作,長大以後,左良玉去當了兵,小兵。
    他的成長經歷,跟曹文詔類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詔好,到崇禎元年的時候,就已經混到了都司。
    順便說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個人努力關系不大,只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
    天啟年間,他還是個小兵時,有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了一個人。
    當時的左良玉,實在沒啥特點,誰都瞧不上,但這個人算是例外,看見左良玉後,驚為天人,說他很好,將來很強大,就說了幾句話,建議朝廷給他提了個游擊。
    這位慧眼識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還記得他,因為天啟二年,他還曾經提拔過另一個人——袁崇煥。
    按侯恂的說法,左良玉是個難得的人才,很快就會出人頭地。
    但事情跟他所說的,似乎還是有點兒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禎元年,還是個小人物。
    但不負侯恂所望,左良玉終究還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較特別。
    這事之前也提過,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盡,袁崇煥來收拾殘局,收拾來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給收拾了。
    當兵的沒拿到工資,才兵變,左良玉有工資,自然不參加,但手下的兵嘩變,他負領導責任,就這麼被趕回了家。
    回家待了幾天,又回來了。
    袁崇煥死後,孫承宗又把他招了回來,去打關內四城,就是在那里,他開始嶄露頭角,和曹文詔並肩作戰,收復了遵化。
    恰好,這段時間侯恂也混得不錯,順道給他提了副將,從此順風順水。
    客觀地講,左良玉同志的進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侯恂是個眼光很準的人,袁崇煥,他沒有看錯;左良玉,也沒有。
    根據史料記載,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戰很猛,且足智多謀,雖說沒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給人下套挖坑,此外,他個人的戰斗技術也相當厲害。
    除作戰外,左良玉還有點兒個人技術,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長矛,而是弓箭,據說百發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極快。
    到山西後,果然不同凡響。
    先在涉縣打了一仗,大敗之,然後在輝縣打了一仗,大敗之,最後到了武安,被大敗之。
    這是個比較奇怪的事,當時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農民軍全殲,他自己帶著幾個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來,實在很沒有名將風采。
    參考消息
    左良玉的軍紀
    左良玉的治下軍隊軍紀極差,風評極差。百姓听到左將軍過境,躲的躲、藏的藏,有條件的都要收拾細軟先到其他地方的親戚家避一避。時人筆記記載︰其軍隊猶如強盜,勒索人家,將人用木板夾住,小火烤,胖人能流出一地的油;搶掠人妻女上船,如果敢望著丈夫、父兄哭泣而使官兵厭煩的,立刻就會被砍了腦袋,而當街欺辱婦女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到了南明時期,又借“清君側”之名掠戮武昌、火焚九江。
    不過不要緊,就算名將,也有發揮失常的時候,何況還有個不會發揮失常的名將。
    對于皇帝的任命,曹文詔很感動。
    猛人被感動,反映在行動上,就是猛打、猛殺。
    崇禎六年(1633)二月,曹文詔開始攻擊。
    他追擊的敵人,有二十萬,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不用懷疑,你沒有看錯,這就是曹文詔所有,且僅有的兵力。
    他的追擊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個對手——上天龍。
    上天龍究竟是誰,就別問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詔手下的第一個首領。
    上天龍手下,有上萬人,擺好陣勢,曹文詔率軍沖鋒。
    這位兄弟抵抗的時間,也就是那一沖的瞬間——一沖就垮。
    垮得實在太快,所以頭頭也沒來得及跑,就被曹文詔殺了。
    他的第二站,是盂縣。
    盂縣,離太原沒多遠,在這里等待著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這個外號,是很有點兒哲學意味的,畢竟在世上,也就是個混,但曹文詔用實際行動生動地告訴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難的。
    雙方在盂縣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詔的六倍。
    六十倍都沒用。
    曹文詔毫不費力,就擊潰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沒跑掉,被曹文詔斬殺。
    當時的太原,算是民軍的天下,因為這里是三十六營首領、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帶混。
    曹文詔來後,就沒法混了。
    在他到任幾個月後,史書上出現了這樣的記載︰“五台、盂縣、定襄、壽陽賊盡平。”
    曹文詔實在太猛,他連續作戰,連續獲勝,先後擊潰十幾支民軍,但凡跟他作戰的,基本都撐不過一天,此後,他又在太谷、範村、榆社連續發起攻擊,“賊幾消盡”。
    曹文詔剿匪路線
    其實打到這個份兒上,就算夠意思了,但曹文詔是個比較較真兒的人,非要干到底,因為那個最終的目標,——紫金梁,就在他的眼前。
    曹文詔是明白人,他知道,就憑對方這二十多萬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動,讓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為實現這個目標,他發動了連續攻擊,關于這段時間的經歷,史書上的記載,大致是時間、地名、斬殺人數——曹文詔斬殺的人數。
    短短十五天內,曹文詔率軍七戰七勝,打得紫金梁到處亂跑,先到澤州,再到潤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詔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勝。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詔死磕。
    但事實證明,死磕未必能行,死倒是肯定的。
    一個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經損失了近三分之一,這麼下去,實在賠不起了。
    于是他作出決定,分兵。
    紫金梁現在的想法是,曹文詔再猛,也沒法分身,分兵之後,就看運氣了,誰運氣不好,被逮著,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這麼辦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營之一)去武鄉,過天星(三十六營之一)去高澤。
    關于結局,史書上記載如下︰“文詔皆擊敗。”
    到底怎麼辦到,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們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沒命了。
    曹文詔是山西總兵,山西是沒法待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直隸(河北),另一個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個想法再次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曹文詔同志是很負責的,別說中國河南,就算歐洲的荷蘭,估計照去。
    在曹文詔的追擊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虧,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濟源,終于解脫了。
    人死了,就解脫了。
    所幸,他還算是善終,在被曹文詔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禎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營聯盟宣告結束。
    紫金梁結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將是一個更為強大的人。
    合謀
    當然,對當時的起義軍而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詔還在追。
    紫金梁死後,曹文詔繼續攻擊,在林縣,他遇上了滾地龍率領的民軍主力,一晚上工夫,全滅敵軍,殺死滾地龍,此後又攻下濟源,在那里,他殺死了三十六營的重要頭領老回回。
    洪承疇在陝西,陝西消停了;曹文詔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雖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對于眾位頭領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體的地點,是河南懷慶。
    河南懷慶,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區,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鑽山溝,是個好地方。
    于是,崇禎六年(1633)六月,山西、陝西的民軍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還算湊合,雖說曹文詔經常進來打幾圈,但時不時還能圍個縣城,殺個把知縣,混得還算湊合,到崇禎六年六月,來這里的民軍,已經有十幾萬人。
    但好日子終究到頭了,因為另一個猛人,來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孫承宗收復關內四城的時候,最能打的兩個,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詔。
    就軍事天賦而言,兩人水平相當,也有人說,左良玉還要厲害點兒,之所以打仗成績不好,說到底還是個人員素質問題。
    曹文詔率領的,是關寧鐵騎,所謂天下第一強軍,戰斗力極強,打起來也順手。
    但左良玉估計是跟袁崇煥關系不好,來的時候,沒有分到關寧鐵騎(大多數在祖大壽的手上),只能在當地招兵。
    明朝兵種
    這就比較麻煩了,倒不是說當地人不能打仗,關鍵在于,參加民軍鬧事的,大都也是當地人。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都是苦人家,閉只眼就過去了,官軍也好,民軍也罷,都是混飯吃,何必呢?
    而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軍隊——昌平兵。
    明代的軍隊,就戰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強,北方的軍隊,最能打的,自然是遼東軍,問題在于,遼東軍成本太高,給錢不說,還要給地,相對而言,昌平兵性價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帶著這撥人,左良玉終于翻身了,他連續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斬殺敵軍上萬人,追著敵軍到處跑。
    到崇禎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軍主力被他趕到了河南武安,估計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這里,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萬人,還跑什麼?就在這里,跟左良玉死磕。
    武安合圍
    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抉擇。
    敵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開始安靜下來,不發動進攻,也不撤退。
    對左良玉的反常舉動,民軍首領們很納悶兒,但鑒于左總兵向來彪悍,他們一致決定等幾天,看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麼。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幾天。
    他雖然很猛,也很明白,憑自己這點兒兵力,追著在屁股後面踹幾腳還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萬萬不能的。
    在對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個月,終于等來了要等的人。
    根據崇禎的統一調派,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達武安,完成合圍。
    對首領們而言,現在醒悟,已經太晚了。
    下面,我們介紹下在這個包圍圈里的諸位英雄,據史料記載,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外,還有若干歷史人物,如薛仁貴、劉備(都是外號),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沒想明白這外號啥意思,估計是說他跑得快)、逼上路(這個外號很有覺悟)、一塊雲(估計原先干過詩人)、三只手(這個……);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龍(應該之前已經被曹文詔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這個圈里。
    對諸位首領而言,崇禎六年的冬天應該是過不去了。
    因為除被圍外,他們即將迎來另一個相當可怕的消息。按規定,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指認一名前線總指揮,根據級別,這個包圍圈的最高指揮者,必定是曹文詔。
    當然,如果真是曹文詔管這攤子事,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因為以他老人家的脾氣,逮住這麼個機會,諸位首領連全尸都撈不著。
    可是,不是曹文詔。
    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
    崇禎六年九月,曹文詔被調離,赴大同任總兵。
    關于這次任命,許多史書上都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自毀長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調走,純粹是找抽。
    而這筆賬,大都算到了御史劉令譽的頭上。
    因為據史料記載,曹文詔當年在山西的時候,跟劉御史住隔壁,曹總兵書讀得少,估計也不大講禮貌,欺負了劉御史,兩人結了梁子。
    後來劉御史到河南巡視,曹總兵跟他聊天,聊著聊著不對勁兒了,又開始吵,劉御史可能吃了點兒虧,回去就記住了,告了一黑狀,把曹文詔告倒了,經崇禎批準,調到大同。
    史料是對的,說法是不對的。
    因為按照明代編制,山西總兵和大同總兵,算是同一級別,而且崇禎對曹文詔極為信任,別說一狀,一百狀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後揭曉。
    崇禎七年(1634)初,皇太極率軍進攻大同。
    崇禎是個很苦的孩子,上任時年紀輕輕,小心翼翼地裝了兩年孫子,干掉了死太監,才算正式掌權。掌權之後,手下那幫大臣又斗來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幾件事(比如裁掉驛站),又干出來個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幾年,最後還是沒轍。
    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很勤奮,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都穿舊衣服,也不好色(沒有時間),兢兢業業這麼多年,沒享受權利,盡承擔義務。這樣的皇帝,給誰誰都不干。
    參考消息
    洪洞望族劉氏
    劉令譽是洪洞望族劉家的後人。為了家族延續及興旺,在明滅後,劉令譽接受了清廷的聘書,順治帝評價他“性行純良,才能稱職,克襄王事,著有勤勞。”劉家如同很多望族一樣,與當地大族豪門都有著嫁娶關系,其中與韓、晉兩家可謂世代姻親。順治二年,劉令譽作為當地士紳在城中關帝廟內增建戲樓,洪洞關帝廟現在仍可看到牆壁上瓖嵌的兩塊碑刻,北側記載修繕關帝廟事宜,南側記載參與人員,其中“社長都御史劉令譽”正在其中,說明劉令譽當時已經將洪洞劉氏發展成當地望族。
    可憐
    可憐的崇禎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詔調到大同,是因為他沒有辦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畢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這麼多,要有兩個曹文詔,這事就結了。
    對于皇太極的這次進攻,崇禎是有準備的,但當進攻開始的時候,才發現準備不足。
    皇太極進攻的兵力,大致在八萬人左右,打寧遠沒指望,但打大同還是靠譜的。
    自進攻發起之日,一個月內,大同防線被全面擊破,各地紛紛失守,曹文詔雖然自己很猛,蓋不住手下太弱,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擊破周邊地區後,皇太極開始集結重兵,攻擊大同。
    大同是軍事重鎮,一旦失陷,後果不堪設想。就兵力對比而言,曹文詔手下只有兩萬多人,而主力關寧鐵騎,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個時間問題。
    于是崇禎也玩命了,在他的調派下,吳襄率關寧鐵騎主力,日夜兼程趕往大同,參與會戰。
    曹文詔也確實厲害,硬扛了十幾天,等來了援兵。
    皇太極眼看沒指望,搶了點兒東西也就撤了。
    崇禎七年(1634)的風波就此平息,手忙腳亂,終究是搞定了。
    曹文詔同志就慘了,雖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為最高指揮官,責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里有人幫他說幾句話,才撈了個戴罪立功。
    但皇太極這次進攻,導致的最嚴重後果,既不是搶了多少東西,殺了多少人,也不是讓曹總兵背黑鍋,而是那個包圍圈的徹底失敗。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的統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機會將民軍徹底抹殺。
    這是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