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 !
    馬刀下的冤魂和馬鞍上的得意,沒有絲毫區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無故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力
    正月二十五日
    以前有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
    只要你不放棄自己,上天就不會放棄你。
    絕境中的袁崇煥,在沉思中等來了正月二十五日的清晨,他終究沒有放棄。
    于是,他等來了奇跡。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五日,改變歷史的一天。
    努爾哈赤懷著滿腔的憤怒,發動了新的進攻。他認為,經過前一天的攻擊,寧遠已近崩潰,只要最後一擊,勝利唾手可得。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戰斗是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形式開始的。
    第一輪進攻被火炮打退後,他看不見勇猛的後金士兵們了。
    無論將領們再怎麼怒吼,或是威脅,以往工作積極性極高的後金軍竟然不買賬了,任你怎麼說,就是不沖。
    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出來打仗,說到底是想搶點東西,發點小財。現在人家炮架上了,打死上千人,尸體都堆在那兒,還要往上沖,你當我們白內障看不見啊?
    勇敢,也是要有點智商的。
    努爾哈赤是很厚道的,為了消除士兵們的恐懼心理,他毅然決定,停止進攻,先把尸體搶回來。
    為一了百了,他還特事特辦,在城外開辦了簡易火葬場,什麼遺體告別、追悼會都省了,但凡搶回來的尸體,往里一丟了事。
    燒完,接著打。
    努爾哈赤已近乎瘋狂了,現在他所要的,並不是寧遠,也不是遼東,而是臉面。起兵三十年,縱橫天下無人可敵,竟然攻不下一座孤城,太丟人了,實在太丟人了。
    所以他發誓,無論如何,一定要爭回這個面子。
    不想丟人,就只能丟命。
    面對蜂擁而上的後金軍,袁崇煥的策略還是老一套——大炮。
    讓努爾哈赤憋屈死的明軍紅夷大炮
    要說這外國貨還真是靠譜,在城頭上轟了一天,非但沒有炸膛,還越打越有勁兒。東一炮“盡皆糜爛”,西一炮“盡皆糜爛”,相當皮實。
    但是意外還是有的,具體說來是一起安全事故。
    很多古裝電視劇里,大炮發射大致是這麼個過程︰一人站在大炮後,拿一個火把點引線,引線點燃後轟一聲,炮口一圈白煙,遠處一片黑煙,這炮就算打出去了。
    可以肯定的是,如按此方式發射紅夷大炮,必死無疑。
    我認為,葡萄牙人之所以賣了大炮還要教打炮,絕不僅是服務意識強,說到底,是怕出事。
    由于紅夷大炮的威力太大,在大炮轟擊時,炮尾炸藥爆炸,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巨大到震死人都不成問題。所以每次發射時,都要從炮筒牽出一條引線,人躲得遠遠的,拿火點燃再打出去。
    經過孫元化的培訓,城頭的明軍大都熟悉規程,嚴格按安全規定辦事。然而在二十五日這一天,由于城頭忙不過來,一位通判也上去湊熱鬧,一手拿線,一手舉火,就站在炮尾處點火,結果被當場震死。
    但除去這起安全事故外,整體情況還算正常,大炮不停地轟,後金軍不停地死,然後是搶尸體,搶完再燒,燒完再打,打完再死,死完再搶、再燒,死死燒燒無窮盡也。
    直至那歷史性的一炮。
    到底是哪一炮,誰都說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寒冷的一天,漫天的炮火轟鳴聲中,有一炮射向了城下,伴隨著一片驚叫和哀號,命中了一個目標。
    這個目標到底是誰,至今不得要領,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人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一個不重要的人,不會坐在黃帳子里(並及黃龍幕),也不會讓大家如此悲痛(號哭奔去)。
    對于此人的身份,有多種說法。明朝這邊,說是努爾哈赤,後金那邊,是壓根兒不提。
    這也不奇怪,如果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在一座孤城面前,對陣一個無名小卒,被一顆無名炮彈重傷,實在太不體面。換我,我也不說。
    于是接下來,袁崇煥看到了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象,沖了兩天的後金軍退卻了,退到了五里之外。
    很明顯,坐在黃帳子里的那人,是個大人物。雖按照後金的道德標準,死個把領導也不是什麼大事,但這實在是件相當奇怪的事情。
    第二天,當袁崇煥站在城頭的時候,他終于確信,自己已經創造了奇跡。
    後金軍仍然在攻城,攻勢比前兩天更為猛烈,但長期的軍事經驗告訴袁崇煥,這是撤退的前兆。
    幾個時辰之後,後金軍開始總撤退。
    當然努爾哈赤是不會甘心的,所以在臨走之前,他把所有的怒火發泄到了寧遠城邊的覺華島上。那里還駐扎著幾千明軍,以及上萬名無辜的百姓。
    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原本相隔幾十里的大海,結上了厚厚的冰。失落的後金軍踏著冰層,向島上發動猛攻,毫無遮擋的明軍全軍覆沒。此外,士兵屠殺了島上所有的百姓(逢人立碎),以顯示努爾哈赤的雄才大略,並向世間證明,努爾哈赤先生並不是無能的,他至少還能殺害手無寸鐵的平民。
    寧遠之戰就此結束,率領全部主力、拼死攻擊的名將努爾哈赤,最終敗給了僅有一萬多人,駐守孤城的袁崇煥,鎩羽而歸。
    此戰後金損失極為慘重,雖然按照後金的統計,僅傷亡將領兩人,士兵五百人,但很明顯,這是個相當謙虛的數字。
    參考消息
    不合作的海冰
    覺華島作為明軍的屯糧之處,袁崇煥自然明白它的重要性。戰前他除了部署水師四大營、戰船兩千余艘進行守衛外,還特命士兵鑿冰十五里,以防止後金兵踩著海冰進島。如此安排,看似周密,卻犯了一個跟拿破侖、希特勒進攻俄國時一樣的錯誤——沒考慮氣象因素……努爾哈赤派兵來襲那天,出奇的寒冷。覺華島無險可守,守軍又多是水手,不善陣戰,為了活命,只好在酷寒中鑿冰不止,有些人連手指都被凍掉了。誰知海水的結冰速度極快,而且冰層越來越厚,最終無力回天。後金兵很快攻入島內,一場大屠殺上演了!
    寧遠之戰後金軍傷亡人數推算
    數學應用題一︰十門大炮轟六萬人,轟了兩天半,每炮每天只轟二十炮(最保守的數字)。問︰總共轟多少炮?
    答︰以兩天計算,至少四百炮。
    數學應用題二︰後金軍總共傷亡五百人,以明軍攻擊數計算,平均每炮轟死多少人?
    答︰以五百除以四百,平均每炮轟死1.25人。
    參考史料︰“紅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數十尺,斷無生理。”
    綜合應用題一、應用題二,以及參考史料,得出結論如下︰每一個後金士兵,都有高厚度的裝甲保護,是不折不扣的鋼鐵戰士。
    胡扯到此結束,根據保守統計,在寧遠戰役中,後金軍傷亡的人數,在四千人以上,並損失大量攻城車輛、兵器。
    這是自萬歷四十六年以來,後金軍的第一次總撤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終于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戰敗。
    或許直到最後,他也沒弄明白,到底是誰擊敗了他。是那座孤獨的寧遠城,那幾門外國進口的大炮,還是那一萬多陷入絕境的明軍?
    他不知道,他真正的對手,是一種信念。
    即使絕望,毫無生機,也永不放棄。
    在那座孤獨的城市里,有一個叫袁崇煥的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堅守著這樣的信念。
    他不知道,也永遠不會知道了。
    因為七個月後,他就翹辮子了。
    天啟六年八月十一日,征戰半生的努爾哈赤終于逝世了。
    他的死因,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被炮彈打壞的,也有的說是病死的,但無論是病死還是打死,都跟袁崇煥有著莫大的關系。
    挨炮就不說了,那麼大一鐵坨子,外加各類散彈,穿幾個窟窿不說,再加上破傷風,這人就廢定了。
    就算他沒挨炮,精神上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有點心理障礙十分正常。外加努先生自打出道以來,從沒吃過虧,敗在無名小卒的手上,實在太丟面子,就這麼憋屈死,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這一點上,袁崇煥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在擊退努爾哈赤後,他立即派出了使者,給努老先生送去了一封信,內容如下︰
    “你橫行天下這麼久,今天竟然敗在我的手里,應該是天命吧!”
    努爾哈赤很有禮貌,還派人回了禮,表示下次再跟你小子算賬(約期再戰)。
    至于努先生的內心活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這樣的︰
    “我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小小的寧遠,竟然攻不下來,這是命啊!”
    說完不久就死了。
    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死了,對這個人的評價,眾說紛紜,有些人說他代表了先進的、進步的勢力,沖擊了腐敗的明朝,為歷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雲雲。
    我才疏學淺,不敢說通曉古今,但基本道理還是懂的。遍覽他的一生,我沒有看到進步、發展,只看到了搶掠、殺戮和破壞。
    我不清楚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只明白,他的馬隊所到之處,沒有先進生產力,沒有國民生產指數,沒有經濟貿易,只有尸橫遍野、殘屋破瓦,農田變成荒地,平民成為奴隸。
    我不知道什麼必定取代的新興霸業,我只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應該自己到後金軍的馬刀下面親身體驗一回。
    馬刀下的冤魂和馬鞍上的得意,沒有絲毫區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無故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