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 !
作為一名沒有進過私塾,沒有上過軍校,沒有受過系統軍事訓練的游牧民族首領,努爾哈赤懂得什麼是戰爭,也懂得如何贏得戰爭
努爾哈赤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作為一名沒有進過私塾,沒有上過軍校,沒有受過系統軍事訓練的游牧民族首領,努爾哈赤懂得什麼是戰爭,也懂得如何贏得戰爭。他的戰役指揮水平,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撫順、清河以及之後一系列戰役中,他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無論是判斷對方動向、選擇戰機,還是玩陰耍詐,都可謂是無懈可擊。
毫無疑問,他是這個時代最杰出的軍事將領——在那兩個人尚未出現之前。
但對明朝而言,這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只是一名十分惡劣的強盜。不僅惡劣,而且殘忍。
清河、撫順戰役結束後,搶夠殺完的努爾哈赤非但沒有歉意,不打收條,還做了一件極其無恥的事情。
他挑選了三百名當地平民,在撫順關前,殺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只留下了一個。
他割下了這個人的耳朵,並讓他帶回一封信,以說明自己無端殺戮的理由︰
“如果認為我做得不對,就約定時間作戰!如果認為我做得對,你就送金銀布帛吧,可以息事寧人!”
綁匪見得多了,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綁匪,倒還真是第一次見。
明朝不是南宋,沒有送禮的習慣。他們的方針,向來是不向劫匪妥協,何況是撕了肉票的劫匪。既然要打,那咱就打真格的。
萬歷四十七年(1619)三月,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明軍集結完畢,向赫圖阿拉發起進攻。
明軍共分東、西、南、北四路,由四位總兵率領,統帥及進攻路線如下︰
東路指揮官劉 ,自朝鮮進攻。
西路指揮官杜松,自撫順進攻。
北路指揮官馬林,自開原進攻。
南路指揮官李如柏,自清河進攻。
進攻的目標只有一個,赫圖阿拉。
以上四路明軍,共計十二萬人,系由各地抽調而來,而這四位指揮官,也都大有來頭。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的弟弟,但水平最低,你要說他不會打仗,比較冤枉,你要說他很會打仗,比較扯淡。
馬林的父親,是馬芳。這個人之前沒提過,但很厲害,厲害到他的兒子馬林,本來是個文人,都當上了總兵。至于馬先生的作戰水平,相信你已經清楚。
這兩路的基本情況如此,就指揮官來看,實在沒什麼戲。
但另外兩路,就完全不同了。
東路指揮官劉 ,也是老熟人了,使六十多斤重的大刀,還“輪轉如飛”,先打日本,“萬歷三大征”後掃西南,打了兩大征,讓他指揮東路,可謂志在必得。
但四路軍中,最大的主力卻並不是東路,最猛的將領也並不是劉 。這兩大殊榮,都屬于西路軍,以及它的指揮官——杜松。
杜松,陝西榆林人,原任陝西參將,外號杜太師。
前面提過,太師是朝廷的正一品職稱,拿到這個頭餃的,很少很少,除了張居正外,其他獲得者一般都是死人、追認。
薩爾滸之戰
但杜將軍得到的這個頭餃,確確實實是別人封的,只不過……不是朝廷。
他在鎮守邊界的時候,經常主動出擊蒙古,極其生猛,前後共計百余戰,無一敗績。
蒙古人被他打怕了,求饒又沒用,听說明朝官員中太師最大,所以就叫他太師。而杜將軍不但勇猛過人,長相也過人。因為他常年沖鋒肉搏,所以身上、臉上到處都是傷疤,面目極其猙獰,據說讓人看著就不住地打哆嗦。
但這位劉 都甘拜下風的猛人,這次前來上任,居然是帶著鐐銬來的,因為在不久之前,他剛犯了錯誤。
杜松雖然很猛,卻有個毛病︰小心眼。
所謂小心眼,一般是生氣跟別人過不去,可是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杜松先生小心眼,總是跟自己過不去。
比如之前,他曾經跟人吵架,以武將的脾氣,大不了一氣之下動家伙砍人,可是杜兄一氣之下,竟然出家當和尚了。
這實在是個奇怪的事,讓人怎麼都想不明白,可還沒等別人想明白,杜松就想明白了,于是又還俗,繼續干他的殺人事業。
參考消息
杜松在薩爾滸咸魚翻身
帶著一身出疹子般創傷又“尚氣不能容物”的杜太師,連努爾哈赤的枷具都預備好了,不為別的,就為防止功勞被別人分了去。一天之內百余里急行軍,連休息都不讓,要知道那年頭負重可比現在多多了。將士們累得死去活來,還要在杜太師的催促下連夜渡河。杜太師喝了不少酒,趁著酒氣上涌,脫了衣服就要走,他的副將趕緊送盔甲上去,太師很牛,不穿。不但不穿,還狂笑著說︰老子從軍這麼多年,從來沒穿過,都不知道這鎧甲到底有多沉!此時杜太師假想中的囚犯在上游備下的人手開閘放水,明軍死傷慘重,杜松怒火中燒,率軍追趕,輜重由于渡河困難終于被自家統帥甩在了身後。在這場你追我趕的體力消耗戰中,努爾哈赤利用一切機會不停地削弱杜松的戰斗力。夜戰連場,杜松意料之外地命人點燃火把,于是明軍在明,八旗兵在暗,挨打的是哪一方不言自明。在暴雨般的箭矢之下,杜太師力竭戰死,兩副將戰死,明軍完敗。
後來他升了官,到遼東當上了總兵,可是官升了,脾氣一點沒改。上陣打仗吃了虧(不算敗仗),換了別人,無非寫了檢討,下次再來。
可這位兄弟不知那根筋不對,竟然要自殺,好歹被人攔住還是不消停,一把火把軍需庫給燒了,論罪被趕回了家。這一次是重返故里。
雖說過了這麼多年,經歷了這麼多事,但他的同事們驚奇地發現,這人一點沒改,剛到沈陽(明軍總營)報到,就開始咋呼︰
“我這次來,就是活捉努爾哈赤的,你們誰都別跟我搶!”
又不是什麼好事,誰跟你搶?
事實也證明,這個光榮任務,沒人跟他搶,連劉 都不敢,于是最精銳的西路軍,就成為了他的部屬。
以上四路明軍,共計十二萬人,大致情況也就是這樣。大明人多,林子太大,什麼人都有,什麼鳥都飛,混人、文人、猛人,一應俱全。
說漏了,還有個鳥人——遼東經略楊鎬。
楊鎬,是一個出過場的人。說實話,我不太想讓這人再出來,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導演,沒有換演員的權力。
作為一個無奈的旁觀者,看著它的開幕和結束,除了嘆息,只有嘆息。
參戰明軍由全國七省及朝鮮、葉赫部組成,並抽調得力將領指揮,全軍共十二萬人,號稱四十七萬,這是自土木堡之變以來,明朝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要成事,需要十二萬人,但要壞事,一個人就夠了。
從這個角度講,楊鎬應該算是個很有成就的人。
自從朝鮮戰敗後,楊鎬很是消停了一陣。但這個人雖不會搞軍事,卻會搞關系,加上他本人還比較老實,二十年後,又當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此外,他還加入了組織——浙黨。
當時的朝廷首輔,是浙黨的鐵桿方從哲。浙黨的首輔,自然要用浙黨的將領,于是這個光榮的任務,就落在了楊鎬的身上。
雖然後來許多東林黨拿楊鎬說事,攻擊方從哲,但公正地講,在這件事上,方先生也是個冤大頭。
我查了一下,楊鎬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詳,但他是萬歷八年(1580)的進士,考慮到他的智商和表現,二十歲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實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來,萬歷四十七年(1619)的時候,楊大爺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當時的武將中,資歷老、打過仗的,估計也就他了。
方首輔沒有選擇的余地。
所以,這場戰爭的結局,也沒有選擇的余地。
萬歷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楊鎬坐鎮沈陽,宣布出兵。
下令後不久,回報︰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楊鎬說,今天出兵。
下令後不久,又回報︰
遼東地區降雪,道路模糊,請求延後。
幾十年來,楊鎬先生雖說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還行,很少跟人紅臉,對于合理化建議,他也比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好人不怕,壞人也不怕,就怕時好時壞、無端抽風的人。
楊鎬偏偏就是個抽風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問題,突然發火了︰
“國家養士,只為今日,若臨機推阻,軍法從事!”
完事把上方寶劍掛在門外,那意思是,誰敢再說話,來一個干一個。
窩囊了幾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賀。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就讓楊先生雄不起來了。
按照慣例,出師之前,要搞個儀式,一般是找個叛徒、漢奸類的人物殺掉祭旗,然後再殺幾頭牲口祭天。
祭旗的時候,找了撫順的一個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時候,卻出了大問題。
事實證明,有時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難得多,祭天的這頭牛,不知是牛魔王下凡,還是殺牛刀太鈍,反正是用刀捅、用腳踹,折騰了好幾次,才把這牛干掉。
封建社會,自然要搞點封建迷信,祭天的時候出了這事,大家都議論紛紛,然而楊鎬先生卻突然超越了時代,表現出了不信鬼神的大無畏精神。他堅定地下達了命令︰
出征!
然後,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讓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楊鎬將自己的出征時間、出征地點、進攻方向寫成一封信,並托人送了出去,還反復叮囑,必定要保證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爾哈赤。
對于他的這一舉動,許多後人都難以理解,還有人認為,他有漢奸的嫌疑。
但我認為,以楊鎬的智商,做出這樣的事情,實在是不奇怪的。
在楊鎬看來,自己手中有十二萬大軍,努爾哈赤下屬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萬,手下的杜松、劉 ,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要對付山溝里的這幫游擊隊,毫無問題。
基于這種認識,楊鎬認為,作為天朝大軍,寫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
在成功干掉一頭牛,以及寫信示威之後,四路大軍正式出征,史稱“薩爾滸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但在序幕拉開之前,戰役的結局,實際上已經注定。
因為幾百年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問題︰單憑這支明軍,是無法消滅努爾哈赤的。
努爾哈赤的軍隊,雖然只有六萬人,卻身經百戰,極其精銳,且以騎兵為主。明軍就不同了,十二萬人,來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個東拼西湊,除杜松、劉 部外,戰斗力相當不靠譜。
以指揮水平而論,就更沒法說了。要知道,這位努爾哈赤先生並不是山寨的土匪,當年跟著李成梁混飯吃,那是見過大世面的,加上這位仁兄天賦異稟,極具軍事才能。如果李如松還活著,估計還有一拼,以杜松、劉 的能力,是頂不住的。
實力,這就是失敗的真相。
楊鎬的錯誤,並不是他干了什麼,而是他什麼也沒干。
其實從他接手的那天起,失敗就已注定,因為以當時明軍的實力,要打贏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變成是不可能的。
可惜這位大爺對此毫無意識,還把軍隊分成了四部。
在這四支部隊中,他把最精銳的六萬余人交給了杜松,由其擔任先鋒。其余三部各兩萬人,圍攻努爾哈赤。
這個想法,在理論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實踐中,是很荒謬的。
按照楊鎬的想法,仗是這麼打的︰努爾哈赤要待在赫圖阿拉,不許隨便亂動,等到明朝四路大軍壓境,光榮會師,戰場上十二萬對六萬(最好分配成兩個對一個),也不要騎馬,只能步戰,然後決一死戰,得勝回朝。
有這種腦子的人,只配去撞牆。
要知道,努爾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擊隊隊長,搶了就分,打了就跑,也從來不修碉堡炮樓,嚴防死守。
這就意味著,如果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將不具備任何優勢,再加上杜將軍的腦筋向來缺根弦,和努爾哈赤這種老狐狸演對手戲,必敗無疑。
而當努爾哈赤听到明軍四路進軍的消息後,只說了一句話︰
“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我仿佛看見,一出悲劇正上演,劇中沒有喜悅。
二月二十八日,明軍先鋒杜松抵達撫順近郊。
為了搶頭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軍,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隊阻擊,輜重落後。三月一日,他終于停下了腳步,就地扎營。
他扎營的地點,叫做薩爾滸。
死戰
此時的杜松,已經有點明白了,自他出征以來,大仗沒有,小仗沒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襲,後勤也被切斷,只能扎營固守。
多年的戰爭經驗告訴他,敵人就在眼前,隨時可能發動進攻,情況非常不利。部下建議,應撤離此地。
但他並未撤退,卻將手下六萬人分為兩部,分別駐守于吉林崖和薩爾滸。
杜松並未輕敵,事實上,他早已判定,隱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軍隊的主力,且人數至少在兩萬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擊是不可能的,但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沒有撤退的必要。
應該說,他的判斷是準確的,只不過埋伏在這里的,並不是女真部隊的主力,而是全部。
四路大軍出發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明確,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路軍。所以他即刻動員全部兵力,向撫順前進,尋求決戰。
當然,在決戰之前,他還要玩點老把戲,摸哨、夜襲、偷糧食之類的活沒少干,等到杜松不堪騷擾,在薩爾滸扎營的時候,他已然是勝券在握。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已無懸念。
三月二日,努爾哈赤發動八旗中的六旗,共計四萬余人,猛攻明軍薩爾滸大營。明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站在吉林崖大營的杜松,親眼看到了薩爾滸的覆滅。他一言不發,穿上了自己的盔甲,集合了剩余的士兵,準備迎接最後的戰斗。
努爾哈赤再次發動了進攻,這一次,他帶齊了八旗的全部兵力,向吉林崖發動了總攻。
面對絕對優勢的敵人,杜松毫無畏懼,他率領明軍拼死作戰,激戰直至夜晚,重創敵軍。
然而實力就是實力,勇猛無畏的杜松終究還是戰死了,和他一起陣亡的,還有上萬名寧死不屈的士兵。
西路明軍的覆滅
西路明軍就此全軍覆沒。
其實無論是決策錯誤,還是指揮錯誤,都已經不重要了。作為一名勇敢的將軍,杜松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因為,他是戰死的。
最先知道西路軍覆沒消息的,是馬林。
因為此時,他距離薩爾滸只有幾十里。
作為一個文人,馬林沒有實踐經驗,但再沒經驗,也知道大禍就要臨頭。
關鍵時刻,馬林體現出了驚人的理論天賦,他將所部兩萬余人分為三部,互相呼應,並且挖掘壕溝,加強防御,等待著努爾哈赤的攻擊。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作為第一次上戰場的將軍,有如此表現,就算不錯了。
可是不錯是不夠的。
一天之後,努爾哈赤發動了攻擊。事實證明,馬林的部署給他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六萬多人打了半天,一點進展都沒有。努爾哈赤沒有辦法,竟然帶了一千親兵上陣沖鋒,才打開突破口。
但馬林同志的表現也就到此為止了,畢竟他面對的,是三倍于他的敵人。而作為文人,他的觀念也有點問題,最後關頭拋下了兩個弟弟,自己先跑了。
北路馬林軍就此覆沒。
西路軍完了,北路軍也完了,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遼東。
但東路的劉 卻對此毫不知情,因為他連路都沒找到。
劉 的運氣相當不好(或者說是相當好),由于他的行軍道路比較偏,走後不久就迷了路,敵人沒找著他,當然,他也沒找到敵人。
但這種摸黑的游戲沒能持續多久。努爾哈赤已經擦掉了刀上的血跡,開始專心尋找劉 。
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時,劉 的兵力只有一萬余人,是努爾哈赤的四分之一。勝負未戰已分。
然而還在山谷中轉悠的劉 並沒有听到震耳的沖殺聲,卻等來了一個使者,杜松的使者。
使者的目的只有一個︰傳達杜松的命令,希望劉 去與他會合。
此時,杜松已經死去,所以這個使者,是努爾哈赤派人假冒的。
但是劉 並沒有上當,他當即回絕了使者的要求。
不過他回絕的理由,確實有點搞笑︰
“我是總兵,杜松也是總兵,他憑什麼命令我!”
這下連假使者也急了,連說帶比畫,講了一堆好話,劉 才最終同意,前去與杜松會師。
然後,他依據指引,來到了一個叫阿布達里崗的地方,這里距離赫圖阿拉只有幾十里。
在這里,他看見了杜松的旗幟和軍隊。
但當這支軍隊沖入隊列,發動攻擊時,劉 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寡不敵眾、深陷重圍,必敗無疑,必死無疑。
但劉 仍然鎮定地拔出了刀,開始奮戰。
之後的一切,史書上是這樣介紹的︰
陣亂,劉 中流矢,傷左臂,又戰。
復傷右臂、猶鏖戰不已。
內外斷絕,面中一刀,截去半頰,猶左右沖突。
殲數十人而死。
用今天的話說,大致是這樣︰
陣亂了,劉 中箭,左臂負傷,繼續作戰。
在戰斗中,他的右臂也負傷了,依然繼續奮戰。
身陷重圍無援,他的臉被刀砍掉了一半,依然繼續奮戰,左沖右殺。
最後,他殺死了數十人,戰死。
這就是一個身陷絕境的將領的最後記錄。
這是一段毫無感情,也無對話的文字,但在冷酷的文字背後,我听了劉 最後的遺言和呼喊︰
寧戰而死,絕不投降!
劉 戰死,東路軍覆滅。
現在,只剩下南路軍了。
南路軍的指揮官,是李如柏。
因為他的部隊速度太慢,走了幾天,才到達預定地點,此時其他三路軍已經全軍覆沒。
于是在坐等一天之後,他終于率領南路軍光榮回朝,除因跑得過快,自相踐踏死了點人外,毫發無傷。
就軍事才能而言,他是四人之中最差的一個,但他的運氣卻實在很好,竟然能夠全身而退。
或許這一切,並不是因為運氣。
因為許多人都依稀記得,他是李成梁的兒子,而且他還曾經娶過一個女子,可這位女子偏偏就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女兒。
無論是運氣太好還是太早知道,反正他是回來了。
但在戰爭,尤其是敗仗中,活下來的人是可恥的,李如柏終究還是付出了代價。
回來後,他受到了言官的一致彈劾,而對于這樣一個獨自逃跑的人,所有人的態度都是一致的——鄙視。
偷生的李如柏終于受不了了,在這種生不如死的環境中,他選擇了自盡,結束自己的生命。
薩爾滸大戰就此結束,此戰明軍大敗,死傷將領共計三百一十余人,士兵死傷四萬五千八百七十余人,財物損失不計其數。
消息傳回京城,萬歷震怒了。
我說過,萬歷先生不是不管事,是不管小事,打了這麼個爛仗,實在太窩囊。
覺得窩囊了,自然要找人算賬,幾路總兵都死光了,自然要找楊鎬。
楊鎬倒是相當鎮定,畢竟他的關系搞得好。自他回來後,言官彈劾不絕于耳,但有老上級兼老同黨方從哲保著,他也不怎麼慌。
可這事實在是太大了,皇帝下旨追查,言官拼命追打,特別是一個叫楊鶴的御史,三天兩頭上書,擺明了是玩命的架勢。那邊努爾哈赤還相當配合,又攻陷了鐵嶺。幾棍子掄下來,實在是扛不住了。
不久後,他被逮捕,投入詔獄,經審訊判處死刑,數年後被斬首。
責任追究完了,但就在追究責任的時候,努爾哈赤也沒歇著,還乘勢攻下了全國比較大的城市——鐵嶺。
至此,遼東北部全部被努爾哈赤佔領,明朝在遼東的根據地,只剩下了沈陽和遼陽。
看上去,局勢十分危急,但事實上,是萬分危急。
薩爾滸之戰後,明軍陷入了徹底的混亂。許多地方不見敵人,听到風聲就跑,老百姓跑,當兵的也跑,個別缺德的騎兵為了不打仗,竟然主動把馬餓死。
而由于指揮系統被徹底打亂,朝廷的軍餉幾個月都無法發放,糧食也沒有,對努爾哈赤而言,此地已經唾手可得。
但他終究沒有得到,因為接替楊鎬的人已經到任。他的名字,叫做熊廷弼。
熊廷弼,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家伙。
熊廷弼,字飛白,江夏(今湖北武漢)人,自小聰明好學,鄉試考中第一,三十歲就成為進士,當上了御史。
可此人脾氣太壞,壞到見誰和誰過不去,壞到當了二十年的御史都沒升官。
他還有個嗜好——罵人,且罵得很難听,後來連他都察院的同事都受不了,壓根兒不答理他,基本算是人見人厭。
但如果沒有這個人見人厭的家伙,相信明朝差不多就可以收攤,下場休息去了。
萬歷四十七年(1619),薩爾滸大戰後,在一片混亂之中,新任經略熊廷弼帶著幾個隨從,進入了遼東。
他從京城出發的時候,開原還沒有失陷,但當他到達遼東的時候,連鐵嶺都丟掉了。
等他到達遼陽的時候,才發現,明朝僅存的沈陽和遼陽,已幾乎是一座空城。
他命令下屬前往沈陽,穩定局勢,叫來一個,竟然嚇得直哭,打死都不敢去,再換一個,剛剛走出城,就跑回來了,說打死也不敢再走。
于是熊廷弼說︰
“我自己去。”
他從遼陽出發,一路走一路看,遇到逃跑的百姓,就勸他們回去,遇到逃跑的士兵,就收編他們,遇到逃跑的將領,就抓起來。
就這樣,到沈陽的時候,他已經集結了上萬平民,數千名士兵,還有王捷、王文鼎等幾位逃將。
安置了平民,整頓了士兵,就讓人把逃將拉出去,殺頭。
逃將求饒,說我們逃出來已經不容易了,何必要殺我們。
熊廷弼說︰如果不殺你們,怎麼對得起那些沒有逃跑的人?
然後,他去見了李如楨。
李如楨是鐵嶺的守將,但後金軍隊進攻的時候,他卻一直待在沈陽。
不但一直待在沈陽,鐵嶺被敵軍攻擊的時候,他連救兵都不派,坐視鐵嶺失守,讓人十分費解,不知是反應遲鈍,還是另有密謀。
熊廷弼倒不打算研究這個問題,他只是找來這位仁兄,告訴他︰你給我滾。
李如楨當時還是總兵,不是說免就能免的,可熊廷弼實在太過凶惡,李總兵當即就滾了,回去後又挨了熊廷弼的彈劾,最後被關入監獄,判處死刑(後改充軍)。
至此,一代名將李成梁的光榮世家徹底完結,除李如松外,都沒啥好下場,連老家鐵嶺都被當年手下的小嘍�@ 嗾季藎 晌絞歉篩刪瘓弧 鉤溝椎住 br />
在當年的史料記載中,李成梁的事跡可謂數不勝數,和他同時期的戚繼光,幾乎完全被他的光芒所掩蓋。
但幾百年後,戚繼光依然光耀史冊,萬人景仰,而李成梁,卻幾乎已不為人知。
我知道,歷史只會夸耀那些值得夸耀的人。
當所有人都認為,熊廷弼的行動已告一段落時,他卻又說了一句話︰
“我要去撫順。”
大家認為熊廷弼瘋了。
當時的撫順,已經落入努爾哈赤的手中,以目前的形勢,帶幾個人去撫順,無疑就是送死。
但熊廷弼說,努爾哈赤認定我不敢去,所以我現在去,反而是最安全的。
說是這麼說,但敢不敢去,那是另外一碼事。
熊廷弼經略遼東
熊廷弼去了,大家戰戰兢兢,他卻毫不驚慌,優哉游哉地轉了一圈。
當所有人都膽戰心驚的時候,他又下了個讓人抓狂的命令︰吹號角。
隨行人員快要瘋了,這就好比是孤身闖進山賊的山寨,再大喊抓賊。偷偷摸摸地來,你還大聲喧嘩,萬一人家真的沖出來,你怎麼辦?
但命令是必須執行的,人來了,號角吹了,後金軍卻一動不動。熊廷弼大搖大擺回了家。
幾天後,努爾哈赤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非但不惱火發動進攻,反而派人堵住了撫順進出的關口,嚴令死守,不得隨意出擊。
努爾哈赤之所以表現得如此低調,只是因為他和頭號漢奸李永芳的一次對話。
當熊廷弼到來的消息傳到後金時,李永芳急忙跑去找努爾哈赤,告訴他,這是個猛人。
努爾哈赤不以為然︰遼東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這蠻子(後金對明朝將領的通稱)就是再厲害,也只有一個人,如何挽回危局?
李永芳回答︰只要有他,就能挽回危局!
此後發生的一切,都證明了李永芳的判斷。只用了短短幾個月,熊廷弼就穩定了局勢。此後他一反常態,除了防御外,還組織了許多游擊隊,到後金佔領地區騷擾,搞得對方疲于奔命,勢頭非常凶猛。
于是,努爾哈赤決定,暫時停止對明朝的進攻,休養生息,等待時機。
這個時機的期限,只有一年。
然而正是這關鍵的一年挽救了明朝。因為此時的朝廷,即將發生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在很多的史書中,萬歷中後期的歷史基本上是這個樣子︰皇帝老休息,朝政無人管,大臣無事干。
前兩條或許是正確的,但第三條是絕對不正確的。
隱藏在平靜外表下的,是無比激烈的斗爭。而斗爭的主角,是東林黨。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東林黨是道德與正義的象征,一群胸懷理想的知識分子,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們懷揣著抱負,參與政治,並曾一度掌控政權,卻因為被邪惡的勢力坑害,最終失敗。
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一群只會讀書的書呆子、知識分子,是如何掌控政權的呢?
正義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義和道德不能當飯吃,不能當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朝廷。
因為掌控朝廷的唯一方式,就是斗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