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

第五章 和稀泥的藝術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當年明月 本章︰第五章 和稀泥的藝術

    ,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 !

    混是一種生活技巧,除個別二桿子外,全世界人民基本都會混,因為混不會影響社會進步,人類發展,該混就混,該干就干只,混不干的,叫做混混兒

    對申時行而言,江東之這一類人實在是小菜一碟。在朝廷里待了二十多年,徐階、張居正這樣的超級大腕他都應付過去了,混功已達出神入化的地步,萬歷五年(1577)出山的這幫小嘍�@勻徊輝諢跋隆br />
    混是一種生活技巧,除個別二桿子外,全世界人民基本都會混,因為混並不影響社會進步。人類發展,該混就混,該干就干,只混不干的,叫做混混兒。

    申時行不是混混兒,混只是他的手段,干才是他的目的。

    一般說來,新官上任,總要燒三把火,搞點政績,大干特干。然而綜觀申時行當政以來的種種表現,就會驚奇地發現,他的大干,就是不干,他的作為,就是不作為。

    申時行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廢除張居正的考成法。

    這是極為出人意料的一招,因為在很多人看來,申時行是張居正的嫡系,毫無理由反攻倒算。

    但申時行就這麼干了,因為這樣干,是正確的。

    考成法,是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內容,即工作指標層層落實,完不成輕則罷官,重則坐牢,令各級官員聞風喪膽。

    新官上任三把火

    在很長時間里,這種明代的打考勤,發揮了極大效用,有效提高了官員的工作效率,是張居正的得意之作。

    但張先生並不知道,考成法有一個十分嚴重的缺陷。

    比如朝廷規定,戶部今年要收一百萬兩稅銀,分配到浙江,是三十萬,這事就會下派給戶部浙江司郎中(正五品),由其監督執行。

    浙江司接到命令,就會督促浙江巡撫辦理。巡撫大人就會去找浙江布政使,限期收齊。

    浙江布政使當然不會閑著,立馬召集各級知府,限期收齊。知府大人回去之後召集各級知縣,限期收齊。

    知縣大人雖然官小,也不會自己動手,回衙門召集衙役,限期收齊。

    最後干活的,就是衙役,他們就沒辦法了,只能一家一家上門收稅。

    明朝成立以來,大致都是這麼個干法,就管理學而言,還算比較合理,搞了兩百多年,也沒出什麼大問題。

    考成法一出來,事情就麻煩了。

    原先中央下達命令,地方執行,就算執行不了,也好商量。三年一考核,災荒大,刁民多,今年收不齊,不要緊,政策靈活掌握,明年努力,接著好好干。

    考成法執行後,就不行了,給多少任務,你就得完成多少,缺斤少兩自己補上,補不上就下課受罰。

    這下就要了命了,衙役收不齊,連累知縣,知縣收不齊,連累知府,知府又連累布政使,一層層追究責任。大家同坐一條船,出了事誰也跑不掉。

    與其自下而上垮台,不如自上而下壓台。隨著一聲令下,各級官吏紛紛動員起來,不問理由,不問借口,必須完成任務。

    于是順序又翻了過來,布政使壓知府,知府壓知縣,知縣壓衙役,衙役……就只能壓老百姓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上級壓下級,下級壓百姓。一般年景,也還能對付過去,要遇上個災荒,那就慘了,衙役還是照樣上門,說家里遭災,他點頭,說家里死人,他還點頭,點完頭該交還得交。揭不開鍋也好,全家死絕也罷,收不上來官就沒了,你說我收不收?

    以上還算例行公事,到後來,事情越發惡劣。

    由于考成法業績和官位掛鉤,工作完成越多、越快,評定就越好,升官就越快,所以許多地方官員開始報虛數,狗不拉屎的窮鄉僻壤,也敢往大了報,反正自己也不吃虧。

    可是朝廷不管那些,報了就得拿錢,于是挨家挨戶地收,收不上來就逼,逼不出來就打,打急了就跑。而跑掉的這些人,就叫流民。

    流民,是明代中後期的一個嚴重問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社會不安定因素。這些人離開家鄉,四處游蕩,沒有戶籍,沒有住所,也不辦暫住證,經常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到萬歷中期,流民數量已經十分驚人,連當時的北京市郊,都盤踞著大量流民,而且這幫人一般都不是什麼老實巴交的農民,偷個盜、搶個劫之類的,都是家常便飯,朝廷隔三差五就要派兵來掃一次,十分難辦。

    而這些情況,是張居正始料未及的。

    于是申時行毅然廢除了考成法,並開闢了大量田地,安置各地的流民耕種,社會矛盾得以大大緩解。

    廢除考成法,是申時行執政的一次重要抉擇,雖然是改革,卻不用怎麼費力,畢竟張居正是死人兼廢人,沒人幫他出頭,他的條令不廢白不廢。

    但下一次,就沒這麼便宜的事了。

    萬歷十八年(1590),副總兵李聯芳帶兵在邊界巡視的時候,遭遇埋伏,全軍覆滅。下黑手的,是蒙古韃靼部落的扯立克。

    事情鬧大了,因為李聯芳是明軍高級將領,韃靼部落把他干掉了,是對明朝政府的嚴重挑釁。所以消息傳來,大臣們個個摩拳擦掌,打算派兵去收拾這幫無事生非的家伙。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非打不可了,堂堂大明朝,被人打了不還手,當縮頭烏龜,怎麼也說不過去。而且這事鬧得皇帝都知道了,連他都覺得沒面子,力主出兵。

    老板發話,群眾支持,戰爭已是勢在必行,然而此時,申時行站了出來,對皇帝說︰

    “不能打。”

    在中國歷史上,但凡國家有事,地方被佔了,人被殺了,朝廷立馬就是群情激奮,人人喊打,看上去個個都是民族英雄,正義化身,然而其中別有奧秘︰

    參考消息

    搶劫,搶劫,還是搶劫

    萬歷十八年,舊洮州副總兵李聯芳在甘肅與前來搶劫的火落赤打了遭遇戰。火落赤落荒而逃,李聯芳緊追不舍,結果不小心追過了地界,一頭扎進扯立克的包圍圈,導致全軍覆沒。火落赤得意揚揚,立即調轉頭來返回甘肅繼續搶掠工作。臨洮總兵劉承嗣迎戰,卻遭兵敗。火落赤在此地橫搶了二十多天,又過一年,遭到李如松不停騷擾的扯立克向明請旨謝罪,受到制約的火落赤才終于歇手。

    臨戰之時,國仇家恨,慷慨激昂,大家都激動。在這個時候,跟著激動一把,可謂是毫無成本,反正仗也不用自己打,還能落個名聲,何樂而不為。

    主和就不同了,甭管真假,大家都喊打,你偏不喊,脫離群眾,群眾就會把你踩死。

    所以主戰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主和的申時行,就是一個勇敢的人。事實證明,他的主張十分正確。

    因為那位下黑手的扯立克,並不是一般人,他的身份,是韃靼的順義王。

    順義王,是當年明朝給俺答的封號,這位扯立克就是俺答的繼任者,但此人既不順,也不義,好好的互市不干,整天對外擴張,還打算聯合蒙古、西藏各部落,搞個蒙古帝國出來和明朝對抗。

    對這號人,打是應該的,但普魯士偉大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打仗說穿了,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對方听話,如果有別的方法能達到目的,何必要打呢?

    申時行找到了這個方法。

    他敏銳地發現,扯立克雖然是順義王,但其屬下卻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各個部落組成,各有各的主張。大多數人和明朝生意做得好好的,壓根兒不想打仗,如果貿然開戰,想打的打了,不想打的也打了,實在是得不償失。分化瓦解才是上策。

    所以申時行反對。

    當然,以申時行的水平,公開反對這種事,他是不會干的。夜深人靜,獨自起草,秘密上交,事情干得滴水不漏。

    萬歷接到奏疏,認可了申時行的意見,同意暫不動兵,並命令他全權處理此事。

    消息傳開,一片嘩然,但皇帝說不打,誰也沒辦法找皇帝算賬,申時行先生也是一臉無辜︰我雖是朝廷首輔,但皇帝不同意,我也沒辦法。

    仗是不用打了,但這事還沒完。申時行隨即下令兵部尚書鄭洛,在邊界集結重兵,也不大舉進攻,每天就在那里蹲著,別的部落都不管,專打扯立克,而且還專挑他的運輸車隊下手,搶了就跑。

    這種打法毫無成本,且收益率極高,明軍樂此不疲,扯立克卻是叫苦不迭,實在撐不下去了,只得率部躲得遠遠的。就這樣,不用大動干戈,不費一兵一卒,申時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恢復了邊境的和平。

    雖然張居正死後,朝局十分復雜,幫派林立,申時行卻憑借著無人能敵的“混功”,應對自如,游刃有余。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不但自己能混,還無私地幫助不能混的同志,比如萬歷。

    自從登基以來,萬歷一直在忙兩件事,一是處理政務,二是搞臭張居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

    因為張居正實在太牛了,當了二十六年的官,十年的“皇帝”(實際如此),名氣比皇帝還大,雖然人死了,茶還燙得冒泡,所以不搞臭張居正,就搞不好政務。

    但要干這件事,自己是無從動手的,必須找打手,萬歷很快發現,最好的打手,就是言官和大臣。

    張居正時代,言官大臣都不吃香,被整得奄奄一息,現在萬歷決定,開閘,放狗。

    事實上,這幫人的表現確實不錯,如江東之、李植、羊可立等人,雖說下場不怎麼樣,但至少在工作期間,都盡到了狗的本分。

    看見張居正被窮追猛打,萬歷很高興,看見申時行被牽連,萬歷也不悲傷。因為在他看來,這不過是輕微的副作用,敲打一下申老師也好,免得他當首輔太久,再犯前任(張居正)的錯誤。

    他解放言官大臣,指揮自若,是因為他認定,這些人將永遠听從他的調遣。

    然而他並不知道,自己犯下了一個多麼可怕的錯誤。因為就罵人的水平而言,言官大臣和街頭罵街大媽只有一個區別︰大媽是業余的,言官大臣是職業的。

    大媽罵完街後,還得回家洗衣做飯,言官大臣罵完這個,就會罵下一個。所以,當他們足夠壯大之後,攻擊的矛頭將不再是死去的張居正,或是活著的申時行,而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對言官和大臣們而言,萬歷確實有被罵的理由。

    自從萬歷十五年(1587)起,萬歷就不怎麼上朝了,經常是“偶有微疾”。“微疾”開始還真是“偶有”,後來就變成常有,也逐漸變成“頭暈眼黑,力乏不興”,總而言之,大臣們是越來越少見到他了。

    必須說明的是,萬歷是不上朝,卻並非不上班,事情還是要辦。就好比說你早上起床,不想去單位,改在家里辦公,除了不打考勤,少見幾個人外,也沒什麼不同。後世一說到這位仁兄,總是什麼幾十年不干活之類,這要麼是無意的誤解,要麼是有意的污蔑。

    在中國當皇帝,收益高,想要啥就有啥,但風險也大,屁股上坐的那個位置,只要是人就想要。因此今天這里搞陰謀,明天那里鬧叛亂,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懸,幾天不看公文,沒準刀就架在脖子上了。但凡在位者,除了個把弱智外,基本上都是懷疑主義者,見誰懷疑誰。

    萬歷自然也不例外,事實上,他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工于心計的政治老手。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不上朝的事實,卻無人察覺背後隱藏的奧秘。

    在他之前,有無數皇帝每日上朝理政,費盡心力,日子過得極其辛苦,卻依然是腦袋不保。而他幾十年不上朝,誰都不見,卻依然能夠控制群臣,你說這人厲不厲害?

    但言官大臣是不管這些的,在他們的世界觀里,皇帝不但要辦事,還要上班,哪怕屁事兒沒有,你也得坐在那兒,這才叫皇帝。

    萬歷自然不干,他不干的表現就是不上朝。言官大臣也不干,他們不干的表現就是不斷上奏疏。此後的幾十年里,他們一直在干同樣的事情。

    隱私問題

    萬歷十四年(1586)十月,這場長達三十余年的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當時的萬歷,基本上還屬于上朝族,只是偶爾罷工而已,就這樣,也沒躲過去。

    第一個上書的,是禮部祠祭司主事盧洪春,按說第一個不該是他,因為這位仁兄主管的是祭祀,級別又低,平時也不和皇帝見面。

    但這一切並不妨礙他上書提意見,他之所以不滿,不是皇帝不上朝,而是不祭祀。

    盧洪春是一個很負責的人,發現皇帝不怎麼來太廟,又听說近期經常消極怠工,便上書希望皇帝改正。

    本來是個挺正常的事,卻被他搞得不正常。因為這位盧先生除了研究禮儀外,還學過醫,有學問在身上,不顯擺實在對不起自己,于是乎發揮其特長,寫就奇文一篇,送呈御覽。

    第二天,申時行奉命去見萬歷,剛進去,就听到了這樣的一句話︰

    “盧洪春這廝!肆言惑眾,沽名訕上,好生狂妄!著錦衣衛拿在午門前,著實打六十棍!革了職為民當差,永不敘用!”

    以上言辭,系萬歷同志之原話,並無加工。

    很久很久以前,這廝兩個字就誕生了,在明代的許多小說話本中,也頻頻出現,其意思依照現場情況,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從這家伙、這小子到這渾蛋、這王八蛋,不一而足。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字不是好話,是市井之徒的常用語,皇帝大人脫口而出,那是真的急了眼了。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盧洪春的那篇奏疏,你看你也急。

    除了指責皇帝陛下不該缺席祭祀外,盧主事還替皇帝陛下擔憂其危害︰

    “陛下春秋鼎盛,精神強固,頭暈眼黑之疾,皆非今日所宜有。”

    年紀輕輕就頭暈眼黑,確實是不對的,確實應該注意,到此打住,也就罷了。

    可是擔憂完,盧先生就發揮醫學特長︰

    “醫家曰︰氣血虛弱,乃五勞七傷所致,肝虛則頭暈目眩,腎虛則腰痛精泄。”

    氣血虛弱,肝虛腎虛,癥狀出來了,接著就是分析原因︰

    “以目前衽席之娛,而忘保身之術,其為患也深。”

    最經典的就是這一句。

    所謂衽席之娛,是指某方面的娛樂,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綜合起來的意思是︰

    皇帝你之所以身體不好,在我看來,是因為過于喜歡某種娛樂,不知收斂保養,如此下去,問題非常嚴重。

    說這句話的,不是萬歷他媽,不是他老婆,不是深更半夜交頭接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一個管禮儀的六品官,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上書,且一言一語皆已千古流傳。

    再不收拾他,就真算白活了。

    命令下達給了申時行,于是申時行為難了。

    這位老油條十分清楚,如果按照萬歷的意思嚴懲盧洪春,言官們是不答應的,如果不處理,萬歷又不答應。

    琢磨半天,想了個辦法。

    他連夜動筆,草擬了兩道文書︰第一道是代萬歷下的,嚴厲斥責盧洪春,並將其革職查辦。第二道是代內閣下的,上奏皇帝,希望能夠寬恕盧洪春,就這麼算了。

    按照他的想法,兩邊都不得罪,兩邊都有交代。

    事實證明,這是幻想。

    首先發作的是萬歷,這位皇帝又不是傻子,一看就明白申時行耍兩面派,立即下令,即刻動手打屁股,不得延誤。此外他還不懷好意地暗示,午門很大,多個人不嫌擠。

    午門就是執行廷杖的地方,眼看自己要去墊背,申時行隨即更改口風,把盧洪春拉出去結結實實地打了六十棍。

    馬蜂窩就這麼捅破了。

    言官們很慚愧,一個禮部的業余選手,都敢上書,勇于曝光皇帝的私生活,久經罵陣的專業人才竟然毫無動靜,還有沒有職業道德?

    于是大家群情激憤,以給事中楊廷相為先鋒,十余名言官一擁而上,為盧洪春喊冤翻案。

    面對漫天的口水和奏疏,萬歷毫不退讓。事實上,這是一個極端英明的抉擇︰一旦讓步,從寬處理了盧洪春,那所謂“喜歡某種娛樂,不注意身體”的黑鍋,就算是背定了。

    明朝政府主要官署

    但駁回去一批,又來一批,言官們踴躍發言,熱烈討論,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不說白不說。

    萬歷終于惱火了,他決定罰款,帶頭鬧事的主犯罰一年工資,從犯八個月。

    對言官而言,這個辦法很有效果。

    在明代,對付不同類別的官員,有不同的方法︰要折騰地方官,一般都是降職,罰工資沒用,因為這幫人計劃外收入多,工資基本不動,罰光了都沒事。

    言官就不同了,他們都是靠死工資的,沒工資日子就沒法過,一家老小只能去喝西北風,故十分害怕這一招。

    于是風波終于平息,大家都消停了。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對此,申時行有很深的認識,作為天字第一號混事的高手,他既不想得罪領導,又不想得罪同事,為實現安定團結,幾十年如一日地和稀泥。然而隨著事件的進一步發展,他逐漸意識到,和稀泥的幸福生活長不了。

    因為萬歷的生活作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事實上,盧洪春的猜測很可能是正確的,二十多歲的萬歷之所以不上朝,應該是沉迷于某種娛樂,否則實在很難解釋,整天在宮里待著,到底有啥樂趣可言。

    說起來,當年張居正管他也實在管得太緊,啥也不讓干,吃個飯喝點酒都得看著,就好比高考學生拼死拼活熬了幾年,一朝拿到錄取通知書,革命成功,自然就完全解放了。

    萬歷同志在解放個人的同時,也解放了大家,火燒眉毛的事情(比如打仗、陰謀叛亂之類),看一看,批一批,其余的事,能不管就不管,上朝的日子越來越少。

    申時行很著急,但這事又不好公開講,于是他靈機一動,連夜寫就了一封奏疏。在我看來,這封文書的和稀泥技術,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皇帝陛下,我听說您最近身體不好,經常頭暈眼花(時作眩暈),對此我十分擔心,我知道,您這是勞累所致啊。由于您經常熬夜工作,親歷親為(一語雙關,佩服),才會身體不好,為了國家,希望您能夠清心寡欲,養氣寧神(原文用詞),好好保重身體。

    高山仰止,自慚形穢之感,油然而生。

    對于這封奏疏,萬歷還是很給了點面子,他召見了申時行,表示明白他的苦心,良藥雖然苦口,卻能治病,今後一定注意。申時行備感欣慰,興高采烈地走了。

    但這只是錯覺,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藥到病除的藥只有一種——毒藥。

    事實證明,萬歷確實不是一般人,因為一般人被人勸,多少還能改幾天,他卻是一點不改,每天繼續加班加點,從事自己熱愛的娛還變本加厲,找來了十幾個小太監,陪著一起睡(同寢),也算是開闢了新品種。

    找太監這一段,史料多有記載,準確性說不好,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萬歷同志依舊是我行我素,壓根兒不給大臣們面子。

    既然不給臉面,那咱就有撕破臉的說法。

    萬歷十七年(1589)十二月,明代,不,是中國歷史上膽最大、氣最足的奏疏問世了,其作者,是大理寺官員雒于仁。

    雒于仁,字少涇,陝西涇陽人。縱觀明清兩代,陝西考試不大行,但人都比較實在,既不慷慨激昂,也不� 羲簦 狄瘓涫且瘓洌 焱趵獻右哺葉ャbr />
    比如後世的大貪污犯和,最得意的時候,上有皇帝撐腰,下有大臣抬轎,什麼紀曉嵐、劉墉,全都服服帖帖,老老實實靠邊站,所謂“智斗”之類,大都是後人胡編的,可謂一呼百應。而唯一不應的,就是來自陝西的王杰。每次和說話,文武百官都夸,王杰偏要頂兩句,足足惡心了和十幾年,又抓不到他的把柄,也只能是“厭之而不能去”(《清史稿》)。

    參考消息

    護短的陛下

    萬歷的確對親近宦官極為保護。太監高淮征稅遼東,仗著神宗皇帝之寵,沒少干壞事兒,終于成功激起民變。不過在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的彈劾之下,護短的萬歷扔了句“朕固命之矣”,把高淮為非作歹的那些“好事兒”都攬在了自己身上。高淮有恃無恐,繼續為惡。萬歷三十六年四月,前屯衛軍千余人發生嘩變,不堪欺壓的民眾手持棍棒柴刀,聚集起來“誓食高淮之肉”,嚇得高淮連夜逃回北京,求神宗把稅監換了人才算了事。

    雒于仁就屬于這類人,想什麼就說什麼,從不怕得罪人,而且他的這個習慣,還有家族傳統︰

    雒于仁的父親,叫做雒遵,當年曾是高拱的學生,干過吏科都給事中。馮保得勢的時候,他罵過馮保,張居正得勢的時候,他罵過譚綸(張居正的親信),為人一向高傲,平生只佩服一人,名叫海瑞。

    有這麼個父親,雒于仁自然不是孬種,加上他家雖世代為官,卻世代不撈錢,窮日子過慣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怕罰工資,不怕降職,看不慣皇帝了,就要罵。隨即一揮而就,寫下奇文一篇,後世俗稱為“酒色財氣疏”。

    該文主旨明確,開篇即點明中心思想︰

    “陛下之恙,病在酒色財氣者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

    這段話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說皇上你確實有病,什麼病呢?你喜歡喝酒,喜歡玩女人,喜歡撈錢,還喜歡動怒耍威風,酒色財氣樣樣俱全,自然就病了。

    以上是全文的論點。接下來的篇幅,是論據,描述了萬歷同志在喝酒、玩女人方面的具體表現,逐一論證以上四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比較長,就不列舉了。

    綜觀此文,下筆之狠,罵法之全,真可謂是鬼哭狼嚎,就罵人的狠度和深度而言,雒于仁已經全面超越了海瑞前輩。雒遵同志如果在天有靈,應該可以瞑目了。

    更缺德的是,雒于仁的這封奏疏是十二月(農歷)月底送上去的,搞得萬歷自從收到這封奏疏,就開始罵,不停地罵,沒日沒夜地罵,罵得新年都沒過好。

    參考消息

    體罰皇子的教官王杰

    這名清代宮廷教員、上書房的班主任,性子倔,對諸皇子嚴厲至極,動不動就讓皇子們罰站罰跪。有次讓乾隆瞧見,覺得皇子罰跪十分丟面子,于是大聲讓諸皇子起身。王杰不許,乾隆氣得指著他大吼︰我兒子是皇家的人,你動不動罰跪什麼意思?王杰半點不讓,也沖著乾隆大聲說︰你兒子如果當皇帝當成桀紂那樣的昏君,你不過他,值得郁悶萬分地走了。

    罵過癮後,就該辦人了。

    萬歷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按照規矩,內閣首輔應該去宮里拜年,當然也不是真拜,到宮門口鞠個躬就算數,但這一次,申時行剛準備走人,就被太監給叫住了。

    此時,雒于仁的奏疏已經傳遍內外,申先生自然知道怎麼回事,不用言語就進了宮。看到了氣急敗壞的皇帝,雙方展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對話(以下言語,皆出自申時行的原始記錄)︰

    萬歷︰“先生看過奏本(指雒于仁的那份),說朕酒色財氣,試為朕評一評。”

    申時行︰……(還沒說話,即被打斷)

    萬歷︰“他說朕好酒,誰人不飲酒?……又說朕好色,偏寵貴妃鄭氏(即著名的鄭貴妃),朕只因鄭氏勤勞……何曾有偏?”

    喘口氣,接著說︰

    “他說朕貪財……朕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財皆朕之財!又說朕尚氣……勇即是氣,朕豈不知!人孰無氣!”

    這口氣出完了,最後得出結論︰

    “先生將這奏本去票擬重處!”

    申時行這才搭上話︰

    “此無知小臣誤听道路之言……”(說到此處,又被打斷)

    萬歷大喝一聲︰

    “他就是出位沽名!”

    申時行傻眼了,他在朝廷混了幾十年,從未見過這幅場景,皇帝大人一副吃人的模樣,越說越激動,唾沫星子橫飛,這樣下去,恐怕要出大事。

    于是他閉上了嘴,開始緊張地思索對策。

    既不能讓皇帝干掉雒于仁,也不能不讓皇帝出氣,琢磨片刻,稀泥和好了。

    “他(指雒于仁)確實是為了出名(先打底),但陛下如果從重處罰他,卻恰恰幫他成了名,反損皇上聖德啊!”

    “如果皇上寬容,不和他一般見識,皇上的聖德自然天下聞名!”(繼續戴高帽)

    在這堆稀泥面前,萬歷同志終于消了氣︰

    “這也說得是,如果和他計較,倒不是損了朕的德行,而是損了朕的氣度!”

    上鉤了,再加最後一句︰

    “皇上聖度如天地一般,何所不容!”(圓滿收工)

    萬歷沉默地點了點頭。

    話說到這兒,事情基本就算完了,申時行定定神,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一件極為重要的事。

    他決定趁此機會,解決此事。

    然而他正準備開口,卻又听見了一句怒斥︰

    “朕氣他不過,必須重處!”

    萬歷到底是年輕人,雖然被申時行和了一把稀泥,依然不肯甘休,這會兒回過味來,又繞回去了。

    這事還他娘沒完了,申時行頭疼不已,但再頭疼事情總得解決,如果任由萬歷發作胡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關鍵的時刻,申時行再次展現了他舉世無雙的混事本領,琢磨出了第二套和稀泥方案︰

    “陛下,此奏本(雒于仁)原本就是訛傳,如果要重處雒于仁,必定會將此奏本傳之四方,反而做了實話啊!”

    利害關系說完,接下來該掏心窩了︰

    “其實原先我等都已知道此奏疏,卻遲遲不見陛下發閣(內閣)懲處(學名︰留中),我們幾個內閣大學士在私底下都互相感嘆,陛下您胸襟寬容,實在是超越千古啊!(馬屁與說理相結合)”

    “所以以臣等愚見,陛下不用處置此事,奏疏還是照舊留存吧,如此陛下之寬容必定能留存史書,傳之後世,千秋萬代都稱頌陛下是堯舜之君,是大大的好事啊!”

    據說拍馬屁這個行當,最高境界是兩句古詩,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我看來,申時行做到了。

    但申先生還是低估了萬歷的二桿子性格,他話剛講完,萬歷又是一聲大吼︰

    “如何設法處他?只是氣他不過!”

    好話說一堆,還這麼個態度,那就不客氣了︰

    “此本不可發出,也無他法處之,還望皇上寬恕,容臣等傳諭該寺堂官(即大理寺高級官員),使之去任可也。”

    這意思就是,老子不和稀泥了,明白告訴你,罵你的這篇文章不能發,也沒辦法處理,最多我去找他們領導,把這人免職了事,你別再鬧了,鬧也沒用。

    很明顯,萬歷雖然在氣頭上,卻還是很識趣的。他清楚,目前形勢下,自己不能把雒于仁怎麼樣,半天一言不發。申時行明白,這是默認。

    萬歷十八年(1590)的這場驚天風波就此了結,雒于仁罵得皇上一無是處,青史留名,卻既沒掉腦袋,也沒有挨板子,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而氣得半死的萬歷終于認定,言官就是渾蛋,此後的幾十年里,他都保持著相同的看法。

    最大的贏家無疑是申時行,他保護了盧洪春、保護了雒于仁,安撫了言官大臣,也沒有得罪皇帝,使兩次危機成功化解,無愧為和稀泥的絕頂高手。

    自萬歷十一年(1583)執政以來,申時行經歷了無數考驗,無論是上司還是同僚,他都應付自如。七年間,上哄皇帝,下撫大臣,即使有個把不識趣、不配合的,也能被他輕輕松松地解決掉,混得可謂如魚得水。

    然而正是這一天,萬歷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在解決完最為棘手的雒于仁問題後,他的好運將徹底結束。

    因為接下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臣等更有一事奏請。”

    雖然雒于仁的事十分難辦,但和申時行即將提出的這件事相比,只能說是微不足道。

    他所講的事情,影響了無數人的一生,以及大明王朝的國運,而這件事情,在歷史上有個專用名詞︰“爭國本”。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方便以後閱讀《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第五章 和稀泥的藝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第五章 和稀泥的藝術並對《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