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全7冊 !
此時的濟南城里,擠滿了人心惶惶的逃難百姓和打了敗仗的殘兵敗將,治安情況也不好,有戰斗力的士兵極度缺乏鐵鉉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
一個管糧餉的人
在李景隆進行白溝河之戰時,一位山東的官員承擔了為李景隆大軍押運糧餉的任務,他很盡責,糧餉從來不缺。但他的辛勤工作並不能挽救戰役失敗的結局。李景隆潰敗的時候,他跟隨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遠遠慢于這位長腿主帥。
一路上,他不斷地收攏那些被擊潰的士兵,並將他們組織起來。在當時人們的眼中,這實在是一種讓人很難理解的行為,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而且隨著李景隆的潰敗,沿路的各府縣都聞風而降。江山隨時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經開始為自己將來的前途打算了。可是這個人卻仍舊干著這樣的工作,其實不止官員和將領們不理解,連他收容的那些士兵們也不理解,他們不知道這個人為什麼要收容他們,準備把他們帶到哪里去。
“濟南。”他說道,“我們要去守衛濟南。”
“主帥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嗎?”
“我是山東參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員,這是我的職責。”
這個按時運送糧餉、盡職盡責、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叫做鐵鉉。
鐵鉉,河南鄧州人(今河南鄧州市),他的履歷並沒有什麼引人注目之處,但讓人吃驚的是,他是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洪武年間他由國子監生直接授官為禮部給事中,建文帝登基後被任命為山東參政。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那副誰也不願承擔的重擔——挽救國家危亡。
鐵鉉並不是那種幼年熟讀兵法、聞雞起舞的游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讀好書和做好官。第一次看到戰場上血腥屠殺的場面,他也曾經猶豫和膽怯過,以他的官職,如果願意投奔朱棣,是能夠撈個好前途的。但他最終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因為在他的眼中,朱棣並不是什麼遭受奸臣迫害、被逼靖難的英雄,而只是一個攪亂太平盛世、圖謀不軌的亂臣賊子。他的道德觀念使得他無法去接受這樣一個人成為國家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挺身而出反抗就難了。鐵鉉雖然是個書生,卻也明白戰爭絕非兒戲,如果選擇對抗,他就將面對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統帥——朱棣。
在他組織士兵趕往濟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個叫高巍的人,正是此人堅定了他的意志。
高巍,遼州(今山西左權縣)人,他與鐵鉉很早就相識,且情誼深重。就在官員們紛紛跑去投靠朱棣時,高巍卻從朱棣的屬地里逃了出來,他的目的和鐵鉉是一致的——以身許國。
鐵鉉在臨邑遇到了這位老相識,兩人抱頭痛哭,表明心跡,立誓盡責守護濟南,至死方休。
即使你的敵人無比強大,即使你沒有好的應對方法,但只要你有敢于面對強敵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奇跡是可以創造的。
鐵鉉和高巍兩個人以必死的決心帶領一群殘兵奔赴濟南,可當他們到達濟南後,卻意外地發現李景隆又吃了一次敗仗。原來李景隆一口氣逃到濟南後,整頓了部隊,此時他的手下還有十幾萬人。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沒有想到朱棣沒有留給他這個機會。
朱棣率領大軍向李景隆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而李景隆已經被打出了恐朱癥,一觸即潰,這次他逃得更為徹底,單人匹馬跑了回去,把十幾萬將士都送給了朱棣。
鐵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濟南的,他不會想到,作為一介書生的他將在這里立下不朽功績,並為這個城市的人世代傳頌。
就在濟南城中,鐵鉉遇到了另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揮使。這位盛庸名中雖有一個庸字,但他本人卻絕不昏庸。相反,他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將領,不過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沒有用的。
李景隆的逃走對他們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鐵鉉和盛庸終于可以擺脫這個蹩腳的家伙,去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奇跡。
濟南的堅守
此時的濟南城里,擠滿了人心惶惶的逃難百姓和打了敗仗的殘兵敗將,治安情況也不好,有戰斗力的士兵極度缺乏,鐵鉉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而且上天也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朱棣已經帶領著他的十幾萬軍隊準備攻城了。
這又是一場看似勝負懸殊的較量,很多人如果處在書生鐵鉉的角色上,早就開門投降了。事實擺在那里,李景隆最強大的六十萬軍隊已經被打垮了,現在城內的不過是些漏網之魚,而論軍事素養,鐵鉉等人更是無法和朱棣相比。
朱棣似乎也是這樣認為的,他一反常態,不再畏首畏尾,而是第一次主動采取攻勢,他把自己的所有軍隊列隊扎營于城下。他已經打敗了所有強大的敵人,擁有了更強的實力,無數的州府都投降了他,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眼前的這座柔弱不堪的城池居然不投降,而且擋住了自己的去路!
他決定改變自己的戰術,硬拼一下,他要讓這座城市徹底屈服于他。
朱棣過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善守者,潛于九地之下
鐵鉉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不懂得軍事,但他是一個極有悟性的人,他在嚴酷的戰爭中鍛煉了自己,了解了戰爭的規律,並最終被推舉為濟南城的鎮守者。而具有豐富軍事經驗的盛庸更是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這兩個人的組合將在今後數年內讓朱棣寢食難安。
朱棣在準備妥當後,派遣士兵向濟南發動了進攻。北軍日夜攻打,鐵鉉親自在城樓上指揮戰斗,身先士卒,他的這種行為感動了原本垂頭喪氣的士兵們,在這些戰敗者的眼中,鐵鉉是一個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在鐵鉉的鼓舞下,防守官兵士氣大振,連續打退朱棣多次進攻,北軍在城下徘徊數日,始終不得門道,每天除了抬回無數具尸體,再無任何進展。
朱棣向來不是一個蠻干的人,他觀察了濟南的地形後,想出了一條很是毒辣的計策。他決堤放水,希望用洪水淹沒濟南城,並摧毀城內守軍的意志。這一招確實厲害,守軍是不可能一邊游泳一邊打水仗的,而這種人為的灌水法用編織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就要失守,但鐵鉉並不慌亂,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不但可以緩解眼前的危機,還有希望畢其功于一役。
鐵鉉的計劃是這樣的,他預備了一千人前去詐降,並希望朱棣單騎入城接受投降,以表明他的誠意。他相信,在危急時刻的投降,朱棣是不會懷疑的。
果然,朱棣上當了,他真的是一個人來的,濟南城城門大開,似乎在等待著它的新主人的到來,而實際上,這座不設防的城市是鐵鉉張開的一口麻袋,正等待著獵物的到來。
就在朱棣騎馬即將進入城內時,城內忽然有人叫了一聲︰“千歲!”
這是行動的暗號,叫聲未絕,麻袋已經收口,從城門上突然降下類似武俠片中機關的鐵板,意圖將朱棣困在城內。
這算得上是一個極為精妙的設計,可惜,那位操作的仁兄手稍微急了點,鐵板沒有隔住朱棣,卻正好打在他的馬頭上。朱棣被這道天降鐵板搞蒙了,他慌不擇路,立刻換了一匹馬逃命去了。
這件事情使得朱棣十分氣惱。他難得信一回別人,卻被欺騙了,他那並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鐵鉉無情的傷害,于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濟南城,但濟南仍舊防守嚴密,朱棣一連打了三個月,都沒有任何進展。
為了打破僵局,朱棣決定使用他最後的秘密武器——大炮。明代的大炮已經廣泛應用于戰場。在靖難之戰中,南北兩軍都使用這種武器,但總體而言,北軍使用的頻率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北軍以騎兵為主,而朱棣的戰術是突襲,這樣的戰術特點決定了他們不願意也不可能隨時帶著這些動輒幾百公斤重的大家伙。但現在既然是攻城戰,大炮就派得上用場了。
這下鐵鉉終于要面對他鎮守濟南以來最大的危機了。當時鐵鉉的手中沒有火箭炮,憑著火銃和弓箭也是不可能摧毀對方的炮兵陣地的,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北軍士兵一邊唱著小曲,一邊裝填彈藥,然後點燃引線,把特制的禮物——各種大鐵球,以空降的形式送給自己。
當然了,能人總是能夠從沒有辦法的地方想出辦法來的。如果鐵鉉真的無計可施,讓北軍就此攻破城池,相信濟南城內就不會到今天還有紀念他的鐵公祠了。順便說一句,我也曾經去拜過,因為即使單憑他處理這次炮轟濟南的危機時表現出來的智慧,他也有資格被後人崇拜了。
正當朱棣準備好大炮和彈藥準備炮轟濟南城時,城頭上出現的一幕讓他目瞪口呆。
他立刻下令不許開炮。因為當他看到城頭上鐵鉉掛出來的那些東西時,他知道,打不打得下濟南只是小事情,要是開炮把這些玩意兒打壞,那才真是大麻煩。
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朱棣如此投鼠忌器呢?鐵鉉手中似乎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而且即使有什麼值錢的玩意兒,只要開炮打進城去,所有的一切都將歸自己所有了,還忌諱什麼呢?
事情滑稽就滑稽在這里,鐵鉉掛出的這些玩意兒一點不值錢,但卻是真要命,就算你打死朱棣他也是不敢開炮的。
因為鐵鉉同志找人連夜做了十幾個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寫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幾個大字,掛在城牆的四周。
這些木牌子真是比防彈衣還頂用,朱棣在城下氣急敗壞,破口大罵,但就是不敢動真格的,而這一切都早在鐵鉉的預料之中。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沒有朱棣不敢干的,他敢對皇帝無禮,敢瞧不起皇帝,還敢公開造反,而這些木牌不過是用普通的木頭寫上幾個字而已,為什麼鐵鉉斷定朱棣絕對不敢損壞這些木牌呢?
如果說當時有心理戰的話,那麼鐵鉉應該就是其中高手,他準確地抓住了朱棣的弱點。朱棣弱點並不多,但確實是有的。他的弱點就是出兵的理由。
雖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賊,但是朱棣畢竟還是有一定的理論支持的,這個支持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遺訓,所謂藩王靖難、掃除奸臣是也。其實也就是用爺爺來壓孫子。可是現在鐵鉉掛出這些自己父親的神牌,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話,豈不是連老爹的神位也敢毀?
這是萬萬使不得的,朱棣何嘗不知道這些所謂神牌可能是鐵鉉派人上山砍了木頭下來,找幾個測字先生寫的,有何神聖性可言?但奇怪就奇怪在這里,大家都知道這玩意兒是假的,可就是沒人敢動手去砸了它。而朱棣這種既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也被鐵鉉充分利用,弄出了這麼一幕滑稽戲。
城下的朱棣大炮齊備,兵馬強壯,只要命令開始攻擊,濟南唾手可得,可他暴跳如雷,有怒難發,就是不敢開炮。城上的鐵鉉得意洋洋,敲打著那些昨天可能還是山中林木的所謂神牌,以挑釁的眼光看著下面的朱棣,就差喊出“向我開炮”這樣的豪言壯語,那意思似乎是說︰有種你就開炮啊!
朱棣沒種開炮,只好收兵回營。這應該是朱棣軍事生涯中最為窩囊和郁悶的一天。這一幕後來被很多電視劇引用,皆未注明轉載。特此申明,版權所有。
朱棣終于感覺到了自己對手的強大,一群殘兵敗將,一個沒有打過仗的書生,一座似乎踢一腳就會落下幾塊磚頭的城池,居然擋住了自己。而這也是他開戰的第一次失敗。
上天是不會讓一個人來主宰這個時代的,只能班師。
可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嗎?
城中的鐵鉉敏銳地發覺了朱棣撤退的跡象,他和盛庸率軍追擊,狠狠地打了一次落水狗,朱棣慌不擇路,一退幾百里。鐵鉉趁勢進攻,收復德州。
此戰的勝利給長期以來郁悶無比的建文帝帶來了一絲曙光,他晉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之後又讓他擔任了兵部尚書。這位並非軍旅出身的書生能夠擔任最高軍事長官,實在要感謝朱元璋的清除功臣活動和李景隆的愚蠢無知。
而建文帝終于也做出了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他撤換了李景隆總司令的職務,並將此職授予盛庸。事實證明,在當時,盛庸確實是這個職務最適合的人選。
鐵鉉的計謀使濟南成了朱棣的攔路虎
同時,逃跑比賽冠軍李景隆一溜煙回到了京城,這位仁兄實在是讓人無話可說,出師時候的六十萬大軍輸得一干二淨,只剩下了他本人光著屁股跑回來。連當初保舉他的黃子澄都想拿把刀砍死他,黃子澄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便聯同御史大夫練子寧和御史葉希賢向建文帝慷慨陳詞︰立斬李景隆!
但是建文帝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拒絕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李景隆是他的親戚。
建文帝一向以慈悲為懷,具有博愛精神,對造自己反的叔叔都關愛有加,更何況是一個打了敗仗的表親。而且在他看來,李景隆打敗仗已經是既成事實,殺掉他沒有多大用處,養著他也不過每年多費點糧食,何必一定要取人性命呢?
但是建文帝錯了,他不會想到這個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其實還有著第二個身份,在不久的將來他會對局勢產生重要影響。
不管怎樣,南軍方面終于從開戰後的一頭霧水、稀里糊涂的狀態中恢復過來,他們確實找到了能夠對付朱棣的將領,並開始積聚反攻的力量。
經過休整後,重新布置的南軍準備向朱棣發動反攻,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將不再出現,朱棣將面對由新一代的優秀將領組成的南軍最強陣容,也將迎來他人生中最為慘痛的失敗。
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被動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準備北伐後,他已經提前做好準備,開始了進攻。
建文二年十一月,朱棣向南軍重兵駐守的滄州發動進攻,殲滅數萬南軍,並俘獲大將徐凱。之後朱棣馬不停蹄,繼續發動猛烈進攻,攻克德州、濟寧、臨清等地。
此時的統帥盛庸在得知朱棣先發制人後,準確地判斷了形勢,並準備轉攻為守,吸引北軍前進,他明白小打小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與朱棣的決戰在所難免。
他在仔細勘查地形後,選定了決戰的戰場——東昌,這里即將成為北軍的集體公墓。為了吸引朱棣前來決戰,盛庸放棄了很多城市,避其鋒芒,他有步驟地安排自己的軍隊節節後退,以引誘朱棣繼續前進。他相信,濟南的失敗必然會使得朱棣更具有進攻性,也更容易掉進自己布下的陷阱。
盛庸的估計是正確的,此時的朱棣確實有著比以往更強的進攻欲望,濟南的失敗讓他寢食難安,特別是鐵鉉使用掛神牌這樣的手段逼退自己更是讓他有被人耍弄的感覺。但他還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即使鐵鉉再聰明,那也只是防守的本事而已,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還是進攻。
若論進攻,放眼天下,有何人可與自己匹敵!
他並非沒有察覺到盛庸的企圖,但他有著充分的自信,在他年少時,已經投身軍伍,得到過無數名將的指點,經歷過戰場的血腥廝殺,他戰勝了無數可怕的敵人,有著充足的戰斗經驗,南軍的那些將領,不是太老,就是太嫩,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
在南軍中堪稱自己敵手的只有一個平安,此人確實是一個勁敵,如果他成為南軍統帥,倒真是難以對付,但可喜的是朱允沲邥W跤址噶艘桓齟砦螅 蚊 罹奧 窒碌畝級絞 菇猶媼酥富游恢茫 悶槳滄雋聳 溝母筆幀 br />
他也曾事先探查過敵軍主帥盛庸的情況,果然不出他所料,盛庸並沒有什麼耀人的功績,原先只不過是李景隆的部下,而且此人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不善于指揮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爭中的主力兵種,以往在對付外來游牧民族入侵時,騎兵是最主要的軍事依靠。而在朱棣的那個時代,南北軍中公認最為優秀的騎兵將領恰恰是朱棣本人。他曾親率大軍深入大漠,清剿北元,累積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還有著足以自傲的指揮能力和強壯的士兵,而對手卻只是自己手下敗將的部下,與自己相比,盛庸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
在朱棣看來,這場戰役是沒有懸念的,他堅信在面對面的交鋒中,精銳的北軍騎兵將摧枯拉朽般把敵人打得粉碎,而自己將注定是戰役最後的勝利者。
不過事實證明,每個人固然有自己的短處,但也必然有著自己的長處。盛庸雖然沒有朱棣那樣優秀的騎兵指揮能力,但他也有自己擅長指揮的兵種。
朱棣的大軍仍在前進,同年十二月,北軍先後攻佔了東阿、東平等地,不斷向盛庸預先設計的戰場——東昌前進。
在離東昌不遠的滑口,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將孫霖帶領的前鋒部隊。似乎與他所預想的一樣,盛庸的軍隊不堪一擊,他沒有費多大工夫就擊潰了對手。這使他更加相信,盛庸將和李景隆一樣,敗在他的手下,然後灰溜溜地逃回去。意氣風發的朱棣終于擺脫了濟南作戰的陰影,他率領著十余萬大軍抵達了最終的決戰地點——東昌。
盛庸正在這里等待著他。
說起盛庸這個人,還真是有幾分傳奇色彩,《明史•盛庸傳》第一句話就是︰“盛庸,不知何許人。”看似滑稽的語言說明這是一個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黑戶,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皆未注明。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打過很多敗仗。
他先在耿炳文手下當參將,經歷了真定之敗,然後隨著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的位置,他就轉而跟隨李景隆。應該說在李景隆的手下,盛庸還是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打敗仗後如何逃跑、如何選擇逃跑路線、如何收拾殘兵敗將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戰役里,他已經習慣了戰敗者的角色,他似乎是在被人追逐中度過自己前兩年的軍事生涯的,人家跑,他也跑,從真定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濟南,一直以來他都被像趕鴨子一樣趕來趕去。
對于盛庸來說,所謂軍人的尊嚴在他那里不過是一句笑話而已,失敗、逃亡、再失敗、再逃亡,如同喪家之犬一樣的生活還有什麼尊嚴可言?
當然,如果盛庸就這樣混下去,那麼在歷史上也就不會有盛庸傳了,他在歷史中最多會留下一句諸如某將名盛庸被斬于某役中的記載。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人。
盛庸曾多次在陣中看到過朱棣的身影,朱棣那快速的進攻和突破,選擇時機的突然性和準確的戰場判斷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當他看到朱棣身先士卒,率領他的精銳騎兵來往縱橫、無人可擋的雄姿時,他都會產生無盡的感慨和疑問︰這個人是可以戰勝的嗎?
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盛庸不斷地學習著,他漸漸地摸清了朱棣的進攻套路和方法,即以騎兵突擊側翼、正合奇勝的軍事策略。
在白溝河之敗後,他逃到了濟南,見到了並非軍伍出身的鐵鉉,在那危急的時刻,他與鐵鉉齊心協力,終于第一次擊敗了朱棣的軍隊。這件事情讓他認識到,朱棣並不是所謂的戰神,他也是可以被擊敗的。
在經過仔細謀劃後,他根據朱棣的攻擊方式專門設定了一套獨特的戰法,並在東昌設下戰場,準備迎擊朱棣。
其實盛庸的心里也很清楚,濟南之戰的勝利多少有點僥幸,而要想在野戰中戰勝朱棣就十分困難了。朱棣統率的北軍長期以來都依靠騎兵為其主力,多次征伐蒙古,極善野外作戰,而盛庸也確實如朱棣所料,他並不是一位卓越的騎兵指揮官,但他敢于迎戰朱棣,是因為他有著自己擅長使用的秘密武器和應戰方略。
前哨已經向盛庸報告了朱棣到達東昌的消息。盛庸知道,他終于要面對這個可怕的敵人了,這一次戰役中,自己不再需要向任何人去報告軍情了,但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所有的責任和重擔都壓到了自己的身上,再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出乎盛庸手下將領的意料,盛庸並沒有選擇堅守城池。這些將領們都和盛庸一樣,在數次敗仗中吃夠了朱棣的苦,深知其厲害,對于正面與朱棣作戰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恐懼心理。所以當盛庸宣布他將列隊背城迎戰時,手下將領一片嘩然,爭論之聲四起。
盛庸並沒有說話,他堅持了自己的部署。
背城而戰,有進無退,有生無死!再也不能逃跑了,即便是為了軍人的尊嚴,也要決一死戰!
朱棣,就讓你看看我這個無名小卒的厲害!
東昌決戰
朱棣帶領著他的精銳部隊來到了東昌,開始了與盛庸的決戰。正如他所料,盛庸的軍隊中騎兵既不多也不精,但這些士兵卻裝備了另一種武器——火器和弓弩。
盛庸深知,要在騎兵對沖中戰勝朱棣,無異于痴人說夢,于是他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大量裝備了火器和弓弩。為了增加殺傷力,他還命人在弓弩的箭支上涂抹了毒藥,不給北軍負傷後等救護車的時間,務必做到一擊必殺。
朱棣看見這個陣勢,終于明白了來者不善,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一聲號令之下,朱棣親自率領騎兵攻擊,如以往一樣,他選擇的攻擊方向還是盛庸軍的左翼,但在他全力攻擊之下,左軍竟然巋然不動。朱棣反復沖擊,卻毫無效果。
朱棣的這一招實在是老掉牙了,盛庸對此早有準備。他不但派重兵保護自己的左翼,還設計了一個朱棣做夢也想不到的圈套。
進攻失敗的朱棣及時調整了軍隊部署,他決定改變突破口,以中央突破戰術攻擊盛庸中軍,以求獲得全線擊潰之效。他重整了部隊,轉移到了中軍方向,準備發起一次致命的攻擊。但他預料不到的是,當他威風凜凜地整肅隊伍準備進攻時,他和他的部隊已經站在了盛庸的麻袋口上。
很快,朱棣率領他的騎兵發動了最大規模的進攻。如他所料,盛庸的中軍一觸即潰,紛紛向後逃散。朱棣大喜,發動全軍追擊敵人。可是他的追擊沒有持續多久,朱棣就驚奇地發現,越往里突進,南軍的人數越多,而且他們並不像是逃散的士兵,手中都拿著火器和弓弩,正瞄準著自己的軍隊。
一個念頭瞬間閃過朱棣的腦袋︰“上當了!”
這正是盛庸的計劃,他料定朱棣左翼攻擊失敗後會轉而攻擊中軍,便設下陷阱,遇朱棣攻擊時安排中軍後撤,待其進入包圍圈後再進行合圍發動進攻。
朱棣又一次陷入了危機之中,這一次他不可能如白溝河之戰那樣去欺騙敵軍主帥了。盛庸不是李景隆,而且朱棣已經成為囊中之物,他這次就是把馬鞭揮斷,也不會再有任何效果了。
救兵
此時在包圍圈外,還聚集著朱棣的大批士兵,但由于主帥被圍,大家都不知所措。經驗告訴我們,關鍵時刻總是會有英雄人物出現的,這次充當英雄的是朱能。
他緊跟朱棣攻擊南軍,但在一片眼花繚亂的陣法變換之後,他發現自己把主帥給丟了,這還了得!再不把人找到,全軍就有崩潰的危險!
當他得知朱棣已被包圍時,立刻率領自己的親兵向南軍包圍圈猛沖。此人實在是少有的勇猛忠義之人,也出了名的不要命,之前他曾有過帶領三十余人追擊數萬大軍的光輝紀錄。這一次他也沒有讓朱棣失望,左沖右突之後,他居然在亂軍中找了朱棣,並和他一同沖出重圍。
此時遠處指揮的盛庸怒不可遏,他沒有想到自己花心思設計的圈套居然還是被朱到棣跳了出去;既然朱棣已經逃走了,那就去攻擊北軍士兵,一個也不要讓他們溜走!
所謂有失必有得,盛庸設置的圈套雖然沒有能夠套住朱棣,卻套住了另一個人。
朱棣被包圍之後,最為著急的並不只是朱能一人,張玉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公認的朱棣手下第一大將,在以往的戰役中,曾身先士卒,居功至偉。朱棣也與他交誼深厚,眼見自己敬愛的領導被陷了進去,張玉也效法朱能,拼命沖進包圍圈。
經過奮死拼殺,張玉終于沖了進去,但他看到的不是朱棣,而是死神的笑容。
此時朱棣已經被朱能救走,而殺紅了眼的南軍士兵眼看著到手的鴨子飛了,正想找個人發泄一下,張玉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願望。于是眾人一擁而上,人手一刀,把張玉砍成肉醬。此時,以往被朱棣追著跑的將領們都意識到,有怨報怨、有仇報仇的時候到了。不用動員,拼命追殺,北軍隨即一潰不可收拾。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在這全軍敗退之時,偏偏朱棣的另一個克星平安又率部趕到,與盛庸合兵一處,追著朱棣跑。一生幾乎從未打過敗仗的朱棣就這樣敗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東昌之戰成就了盛庸的名聲,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打破。
所謂戰場之上刀劍無眼,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勝利的南軍統帥盛庸也有被北軍箭弩擊中的危險。說來十分滑稽,雖然此戰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並幾乎全殲了朱棣的北軍。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最安全的人卻是敗軍主帥朱棣。無論南軍士兵多麼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在亂軍之中得以幸免的主要原因。
這一罕見現象的締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對頭朱允𡆇寣@ 撬 哪塹啦荒萇撕χ扉π悅 鬧家饈溝彌扉κ 嗡覽鍰由 6 切┐蛘痰氖勘 遣 皇巧倒希 鞘 至私餛渲械睦 叵怠 br />
朱棣和朱允癀a鞘逯讀 淙幌衷詰侗 嗉 粲詰形頤 埽 蛞荒奶熗餃司齠 淮蛄耍 匆懷∪杴狀蠡幔 錘齪徒猓 嗣衲誆棵 埽 強刪痛蟠蟺夭幻盍恕V扉γ蛔薊鼓艿備 躋 欣次奘碌氖焙蛐幢淨匾瀆跡 且淦鵡襯昴吃履橙眨 襯橙嗽諛吵 揭壑鋅澄乙壞痘蛘呱湮乙患 淙荒鞘敝扉 贍蓯送舊喜 壞靡猓 靄研” 故嗆莧菀椎摹 br />
東昌之戰
士兵們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朱棣才在亂軍之中得以幸免。朱允沲抴o獾樂噶鈄罾骱Φ牡胤講 輝謨謁 講壞蒙撕χ扉Φ拿 畋舊恚 竊謨諼奘 哪暇 旌褪勘 譴喲嗣 鈧鋅吹攪肆餃撕徒獾目贍芐裕 媲暗惱飧齙腥私 從幸惶焐踔量贍芑岢晌 約旱鬧魅耍 遠 稚敝扉φ庵址蚜Σ惶趾玫氖慮槭翟謔敲揮卸嗌偃嘶崛к齙摹 br />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穿著防彈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雖然他本人在戰役中並沒有吃多大虧,但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這才是他最大的損失。此時的北軍也終于明白,他們並不是百戰百勝、縱橫天下的,自己的對手南軍也有著很強的實力,而東昌決戰的失利使得他們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
情緒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謀士道衍商量應對之策,但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氣氣、禮遇有加了。
他看著自己眼前的這個和尚,氣不打一處來。如果不是這個和尚,自己也不會毅然決然地走上這條不歸之路。現在說什麼也晚了,只好問問這個和尚下一步該怎麼辦?
道衍卻沒有朱棣那樣焦急的心態,對他而言,游戲才剛剛開始。
他不緊不慢地告訴朱棣,現在已經不能回頭了,最緊要的事情應該是立刻整頓士氣,為下一次的戰役做好準備。
北軍剛遇大敗,要恢復士氣又談何容易?但道衍似乎總是有辦法的,他為朱棣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做感情文章的人——張玉。
張玉被稱為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有著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對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順水推舟,為張玉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參加。由于張玉是死于亂軍之中,估計是沒有尸首的,所以遺體告別儀式也沒法搞,但朱棣還是下足了工夫,他親自為張玉寫悼文,並當著眾人的面脫下了衣服燒掉以示哀悼。雖然根據其財富估計,他的衣服很多,但這一舉動卻打動了在場的很多人,他們紛紛流下眼淚,表示願意繼續作戰,為張玉復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無退路
完成表演任務的朱棣疲憊地坐在椅子上,看著對面打坐的道衍。即使這個怪異的和尚已經跟了他十余年,但他依然認為這是一個奇特的人。這個和尚從不安心過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讓朱棣驚嘆的是,此人無論踫到什麼緊急情況,總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這是個難以捉摸的人。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體會到天子之路的艱難,要想獲得那無上的榮光,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自己有著無與倫比的軍事政治天賦,但仍然走得無比艱難,而這次失敗也又一次重重地提醒了他,前路凶險無比。
朱棣似乎有點厭倦了這種生活,每一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何時是個頭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對面的道衍,這個始作俑者此刻似乎變成了一個與此事毫無關系的人。他搖搖頭,苦笑著對道衍說道︰“此次靖難如此艱難,實出意料,若與大師一同出家為僧,倒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听到朱棣的這番話,一直閉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間站了起來,走向了對面的朱棣,他沒有如以往一樣向朱棣行禮,而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動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語氣對朱棣喊道︰“殿下,已經無法回頭了!我們犯了謀逆之罪,已是亂臣賊子,若然失敗,只有死路一條!”
朱棣被驚呆了,這些話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敗後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但他仍然不願意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視下,朱棣帶著一絲無奈的表情垂下了頭。半晌,他又抬起了頭,臉上已經恢復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對的,我們沒有退路了。”
再戰盛庸
東昌之戰成全了盛庸的威名,這位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將領終于獲得了一次真正的成功。朱允熣蔡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