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白駒

第4章 六個夢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郭敬明 本章︰第4章 六個夢

    ,最快更新守歲白駒 !

    我的身體在音樂中興奮無比,每一粒細胞都在以超常千倍的速度分裂,成長,衰老,死亡。——衛慧

    音樂把我卷走了,在它明亮的激流之中。——舒婷

    這個世界在音樂里變成了平面,我摸到華麗的色彩。——棉棉

    破碎的吉他聲讓我感覺像是在森林里迷了路。——村上春樹

    有朋友問我沒有了音沒有了音樂我會丟失百分之五十的快樂,音樂就算不是我生命中的最愛但起碼也是次最愛。這個暑假我幫電台寫稿,寫那種樂評性質的東西。我一天一千字穩扎穩打不急不緩地寫,寫到後來讓我錯覺自己是個很專業的樂評人。但“錯覺”就是錯覺,哪怕這種錯覺清晰得讓人信以為真。就好像“真實的謊言”一樣,管它再真實,“的”字前面的永遠只能是定語,主干還是“謊言”。

    所以我寫的東西很可能只有我自己鼓掌,而在別人眼中就只是個狗屁。

    麥田守望者•綠野仙蹤

    我很喜歡《麥田守望者》那本書,所以當我在音像架上看到“麥田守望者”這個樂隊時我就開始冷笑,我想︰一個蹩腳的九流樂隊。這年頭“借名氣”的事件越演越烈。棉棉的《糖》掀起狂瀾的時候馬上就來了本綿綿的《甜》。衛慧的《上海寶貝》火了之後,馬上出來衛己的《廣州寶貝》。不過這個“寶貝”是個男人——實在很難想象一個男人竟然稱自己為寶貝,想想就起雞皮疙瘩。

    帶著壞孩子的反叛心理我把那盤叫《麥田守望者》的專輯買回了家。听了之後我知道我錯了,錯得離譜。

    我一直在想應該如何界定他們和他們的音他們是朋克也應該是屬于後朋克的,因為他們有很多背離朋克的法則,那種被我媽稱為“殺豬時的嚎叫”在他們的音樂中很少,所以最後我只能稱他們為“獨生物種”。

    他們的風格四個字就可以概括了︰低調晦暗。晦暗到了什麼程度呢?如果你整日嘻嘻哈哈一副彌勒佛的樣子,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美好得如同童話世界里的水晶花園,那你就听听他們吧,看看他們怎樣升起落幕的悲劇。

    較之他們如《ok!》《你》等一上來就十分搶耳的歌,我更喜歡如《時間潛艇》《英雄》等帶有緩慢迷幻色彩的音樂。純真的年代時光的河,迷離的幻境傷感的人,童年的木馬夏日的雨,沉睡的英雄走錯的棋。主唱蕭瑋用他冷漠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展示著這個工業時代悲哀的陰影。吉他也好鼓聲也罷,一切行雲流水不著痕跡,在靈感之神面前我臣服了。

    有些偏執的朋克分子對“麥田守望者”不屑甚至不齒,因為他們認為麥田守望者的音樂已經不“地道”了,不“朋克”了。對此麥田守望者說︰“只有朋克精神,沒有朋克框架。”很對,我舉雙手雙腳同意。

    朱哲琴•七只鼓

    知道朱哲琴的人不少,喜歡她的人卻不多。因為她音樂中的個性太強烈了。有個性的東西會有人喜歡,但不會有太多人喜歡。這是人類社會自古沿襲下來的大悲哀。以至于“個性”被用來用去成為了偽君子口中看似夸你實則貶你的微妙詞語。所以當你听到有人說你“有個性”的時候,你就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鋒芒太露了?

    我用“西藏女人”來定義朱哲琴。本來我想用“央金瑪”(西藏音樂詩歌藝術女神)的,但她畢竟是人不是神。朱哲琴音樂中的西藏情結讓我十分著迷。有人說青藏高原是人類童年的搖籃,因為冰期的降臨,人類向低處遷移,而西藏人不肯離開高原一步,他們代表著人類最後的堅守。我對這種堅守頂禮膜拜。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我常常感動于這種宣言般的赤裸裸的真誠,同時為現在的年輕人感到悲哀。他們在互聯網上把名字換來換去地談戀愛,真誠早已無處可尋了。作家說︰沒有了真誠的愛情僅僅是色情。

    接觸朱哲琴的時候我念初二,身旁的人被商業流行牽著鼻子走,剩我一個人在西藏氛圍中摸爬滾打垂死堅持。我對所有不喜歡朱哲琴的人嗤之以鼻正如他們對我嗤之以鼻。他們告訴我朱哲琴不漂亮不出名不會搭配衣服。我覺得他們太淺薄。我說,我就是喜歡。他們沒詞了,那些微妙的眼神告訴我他們認為我是不可理喻的怪物。怪物就怪物吧,美女也會愛上野獸的。我自己安慰自己︰其實你是個被施了魔法的王子。

    初二的暑假我到處游說人去西藏,當然結果以失敗告終,並且也令別人更加堅信我的神經搭錯了。

    那一個暑假我悶在家里翻來覆去地想西藏。醉人的青稞酒溫暖的氆氌,閃亮的酥油燈光滑的轉經筒,聖潔的菩薩虔誠的佛,怒放的格桑花飛揚的哈達,難道我們的結局只能是︰

    我一生向你問過一次路/你一生向我揮過一次手嗎?

    暑假結束,我背著空書包去報名。我隨心所欲地走在冒著熱氣的水泥馬路上,听著《拉薩謠》。四十八層的廣電大廈剛剛落成,公車票價漲到三塊錢,對面走過來的女生長得不錯,圍著西瓜飛的蒼蠅很淺薄。整個社會如流沙般變化不止,唯獨我依舊固執而近乎病態地愛著西藏和那個西藏女人。

    竇唯•幻听

    我問別人知不知道竇唯,別人都會說︰“知道,王菲的老公嘛!”這種回答實在讓我哭笑不得。這是一種世俗的悲哀。同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著名藝術家之子 xxx”“著名烈士之女 xxx”,等等等等。人格高尚者以此為恥,人格低下者以此為榮。北島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相信明眼人早已讀出了其中的無奈和悲哀。現在暫且不談竇唯的人格高尚與否,總之竇唯對這種現象是不滿意的,這也很可能是他與王菲最後決裂的原因之一。好了,就此打住,再說下去就太八卦,與那些花邊新聞記者無異了。其實我都恥于稱他們為記者,人家有沒有女朋友,離不離婚,買什麼牌子的衣服,用什麼樣的馬桶關他們屁事呀。如果就寫出來的文字的存在價值而言,也許我比他們更像記者。

    竇唯專輯的封面與歌名都很具有誘惑力。封面大多是氤氳模糊的水墨畫,色彩一定要暗,感覺一定要幻。很多時候畫面的內涵都是由買者的主觀意願決定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歌名曾讓我痴迷得近乎中毒,一些很樸素很民族的東西被單獨提出來之後,其內在的張力排山倒海。如︰《蕩空山》《山河水》《三月春天》《出游》《幻听》《竹葉青》《序•玉樓春•臨江仙》……

    竇唯的音樂應該是屬于夜晚的。我喜歡關掉所有的燈,拉上窗簾,然後抱著腿靜靜地听,然後我會想起“天籟低回”這個詞語。竇唯的音樂給人一種春末夏初的味道,濕漉漉的,光滑而精致,清淡之中春草發芽,傷花怒放。

    竇唯對音樂很執著甚至固執。他認為歌詞無足輕重,所以從《山河水》開始他一點一點蛻變,到《幻听》時,歌詞已經退化為音樂的一部分了,同鼓聲、琴聲、吉他聲一樣。他甚至使用自己造的字以便營造更多的意象。這正應了崔健的話︰“語言到頭來都是障礙。”這種勇氣令我折服。

    我的同學有種奇怪的理論︰喜歡王菲的人就不會喜歡竇唯,反之亦然。這叫什麼理論呀?也許你稱它為理論它自己都不好意思。

    我喜歡竇唯,也喜歡王菲。矛盾在哪里?我看不出。

    王菲•當時的月亮

    太過商業化的東西我不喜歡,人也好歌也好電影也好,因為喜歡的人多,人一多身價就掉了。“物以稀為貴”嘛。幽蘭綻空谷,雪蓮傲山巔;狗尾巴草到處都是,卻沒有人把它插在花瓶里。

    但王菲是個例外。例外的意思通常就是獨特。王菲的唱功不容置疑,一首普通的《紅豆》也可以唱成傳世經典。她的音色本來很清麗,但卻常常唱出慵懶的感覺,迷迷糊糊地拉著你走遍塵世。說她小女人也好新人類也罷,她既然能在商業化音樂中異軍突起,成為我的“例外”,那她就自然有成為例外的條件。至于那條件是什麼就不是我所能講得清楚的。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樸樹•那些花兒

    一個可憐的孩子,我只能這樣定義樸樹。說這話讓人覺得好像我是個飽經風雨洞穿世事的得道高僧。天知道我比樸樹小多少。

    樸樹不太懂得人情世故,有點像桃花源里的人。對著照相機不懂得擺pose,唱歌不帶動作,上台領獎不懂得要感謝公司,說聲“謝謝大家”就下去了。孩子啊孩子!

    樸樹的歌很內斂,同時又有向外突圍的趨勢。他的聲音純粹就是一個大男孩嗓音,沒有受過任何專業的訓練,我甚至可以听出他有些地方氣息錯了。但這種原始樸實的聲音常常給我質樸而厚重的感動。

    樸樹說他有點自閉,他更喜歡唱而不喜歡說。他覺得音樂親熱而人群冷漠動物善良人類危險。他用長發遮住眼楮是為了“不把這世界看得太清楚”。他是為一些人一些事而不是為自己生活,“艱難而感動,幸福並且疼痛”。

    我听樸樹的時候會想起村上春樹。也許是因為他們都一直在講述“傷感而優美的青春,多情而孤獨的年代”吧,只不過一個以音樂為載體,一個以文字為路徑。

    樸樹的音樂底蘊就是孤獨,徹頭徹尾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末日後一個人站在荒涼的大地上仰望大得嚇人的月亮時的孤獨,而是站在像魚一樣穿梭不息的人群中間茫然四顧的孤獨。前者是絕望,後者是殘忍的絕望。

    我想起一篇超短篇小說︰世界末日後唯一活下來的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我常常在想,當敲門聲響起的時候那個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是恐懼?是困惑?是欣喜?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我覺得那個人就是樸樹,孤獨地守護著地球,所以他對外界才會有那麼強烈的抗拒。

    樸樹歌聲中與生俱來的無助感是學也學不來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富城翻唱他的《旅途》。盡管郭富城也許唱得比樸樹純熟,mv拍得更精致,但始終沒有樸樹的厚重撞擊力。再加上那些我不喜歡的商業運作,一句話︰沒感覺就是沒感覺。

    樸樹的歌里面《那些花兒》是我最喜歡的。我的一個筆友說歌里明媚的笑聲和水流聲讓他覺得自己老了,那是擋也擋不住的懷舊感覺,是對純真年代的一次回望。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如今這里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如今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花兒•幸福的旁邊

    花兒的崛起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因為他們是中國第一支未成年樂隊。“未成年”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他們是和我們一樣大的愣頭青,他們也要面對父母的嘮叨作業的壓力高考的威脅,他們是《美國麗人》里萊斯特說的“typical teenager”(典型少年)︰“angry,inseconfused(憤怒、缺乏安全感、迷惘)。”

    中國是不乏搖滾樂的,不論“質”如何,反正“量”是達到了。特別是近幾年,樂隊和樂手就像少女臉上的青春痘一般層出不窮。老的少的有希望的沒出路的傷感的興奮的低調的憤怒的,如新褲子、陳底里、玩笑、蒼蠅、暗室,等等。以至于中國商業流行歌手在專輯成功之後會自豪地說︰“我讓香港和台灣的人們知道了大陸並不是只有搖滾樂。”

    一般來說,走到了巔峰之後就難有什麼突破了,隨便你朝哪個方向走都是“下坡路”,無一例外地走向死亡,明智之舉是激流勇退,但結果一樣,只不過是形式華美一點的死。比如唐朝吧,六年前《夢回唐朝》把中國的搖滾樂推向了極致,極致意味著無法超越,無法超越就意味著死亡。六年後《演義》的推出正式宣告了他們的死亡,人們整整六年的期盼其實只是一種“死緩”。

    有了上面的一大堆廢話之後也許你就會問︰“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答案是因為他們年輕。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輕沖動,神采飛揚的少年激情。

    大張偉是個大天才,是塊大金子。很多時候都是我要用一張稿紙才能寫出來的內心感受他三兩句就唱出來了。

    花兒專輯里的“開場白”寫得很好,允許我“借用”一下︰他們是“花兒”,因此急著長大急著開放,他們所關注的是“放學”之後怎麼快樂地打發時光,一起唱歌還是上街轉轉,零花錢買冰激凌還是留著買打口帶。他們偶爾也會傷感,因為青春期綜合癥正在學校里蔓延;他們偶爾也會幻想,因為書上說明天是美好的;他們偶爾也會問一些愚蠢的問題,因為生活和老師教的並不太一樣。他們不知道在接受訪問時感謝公司,不知道在直播時不能隨便批評自己不喜歡的音樂,甚至不知道在大明星面前要假裝恭敬。他們在時代的浪尖上無憂無慮地看著卡通片吃著零食,時刻準備著扮演新時代的主人。

    雜志上說那些成名已久的樂評家在听過這張專輯後難以組織原本得心應手的詞匯,而詞窮地說出一句“太好了”。我對花兒的評價也是“太好了”。(這里隱藏著一種“我也是成名已久的樂評家”的阿q精神,我發現我不但善于自我批評還善于自我標榜。)

    完結篇

    六個夢做完了,黃粱六夢之後我仍然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為生活為考試忙得頭皮發麻。我為我自己鼓掌因為我年輕因為我幸福(盡管很多時候我在抱怨生活的無奈與無聊)。

    很喜歡《幸福的旁邊》︰

    現實有現實的空間/夢想並不容易實現/醒來時才突然發現/自己一直都在幸福的旁邊

    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矯情。凡事知足常樂。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守歲白駒》,方便以後閱讀守歲白駒第4章 六個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守歲白駒第4章 六個夢並對守歲白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