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九百零一章 第一屆滑軌大賽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九百零一章 第一屆滑軌大賽

    十月初,在自第一次學術集會之後的第六天,李孟羲得閑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競賽。

    競賽很簡單,標準很明了,不過是一個斜坡,一個小球,然後接上匠人們所造的木軌和木板,看到底誰的木軌最光,小球能滾的最遠。

    因工具制作起來過于簡單,門檻比較低,所以參試的人很多。

    現場熱鬧的像是賭博,匠人們圍著一小塊空地,里里外外圍了一堆伸著脖子朝里看,生怕錯過一眼。

    場中,正測試著某一匠人的成果,小球咕嚕一聲滾下,滾到木軌之上,順著木軌又滾到木板了之上,須臾之後,小球停在當中,有人拿著繩尺過來量了一下距離。

    為避免誤差,每人都測試十次,取平均值記錄在冊。

    半日之後,所有參試者都測試完畢,最終,決出了最佳優勝者。

    李孟羲取三千錢賞賜給優勝者,並發以憑證,憑證為——《第一屆滑軌大賽冠軍》。

    日後匠營若要提拔人員,以此憑證可優先拔擢。

    散場之後,匠人們圍著冠軍,他們把官軍做的木軌和木板拿走爭相觀瞧。

    見冠軍做的木板,不過是尋常木板,只是打磨的比較精細而已。

    匠人們心中不服,自認為能打磨出更光滑的來。

    匠人們心思開始活泛,有人想到,可以用松木做板,松木有油,打磨光滑之後,滑不 手的,肯定滑的遠。

    有人覺得銼刀不行,銼刀太糙了,得空需打個好點的銼刀。

    還有人心思巧妙,他們覺得木軌可以改,不一定得是平的,可以加個凹槽,甚至可以把滑軌改成筒狀。

    還有人思維更開闊,他們想到,何必只用木頭,陶土不行?鐵不行?銅不行?冰不行?

    時間未到冬日,一時無冰,但這不妨礙好多人開始惦記冰了。

    作以預料,冰作為極其光滑的東西,估計很多匠人會選擇用冰,然後,必然會隨之誕生冰的加工方法,冰的開采方法,冰的研磨方法,乃至,可能還會誕生如何制造一塊極致光滑的冰,甚至于,不定哪天,玩冰玩的多了,有的匠人不經意間會發現成冰的原理。

    無論如何,小球滑軌本身沒什麼大用,但在永無止境的精益求精之中,技術會隨之出現,隨之積累,隨之突破。

    在這第一次滑軌大賽之後,預期產生的成果便已經有許多,有匠人想用松木做滑軌,于材料學來說,這是找到了一種摩擦力極小的木材,由此,諸如車軸,諸如水車,諸如門軸之類的地方,有了很好的選擇。雖然,這是木工技藝中的尋常作法,但這次,是重新發現了,是從更系統的測試方法中發現的。

    有人想用陶土,鐵,銅等金屬做滑軌,這是更寬泛的材料領域。當,匠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滑軌更光滑小球滑的更遠,他們千方百計的去把金屬磨的又平又滑,不經意間,對金屬零件的精加工技術誕生了。

    至于那些想改變木軌,想在木軌中刻出凹槽,或者干脆用木筒代替木軌的想法,這發展到最後,可能是,鐵軌,索道,乃至——膛線。

    李孟羲把冠軍留下了,他詢問冠軍木匠加工木軌的方法,詢問每一個具體細節,在模湖之處,李孟羲還親自讓木匠演示了一番。

    把所有技術細節全部記錄完畢。

    李孟羲想把這一套冠軍木軌留下來,當做技術封存。

    他問匠人,“可還能再做一個?這個我拿回去了?”

    “啊?……拿去就是。”匠人立刻答道。

    李孟羲告別匠人,他拿著記錄下的技術細節,抱著木軌和木板準備去圖紙倉庫,把東西存進去。

    兩塊破木頭,讓軍師寶貴成什麼了,冠軍匠人很是有些慚愧,他後悔沒有花多點心思做的更好。

    官軍匠人下定決心,下回定要做個極好的木軌來。

    慣例就此定下了,日後,每二十日,舉行一次滑軌大賽,凡勝出者,賞三千錢,計功一次。

    長此以往,木軌一屆比一屆光滑,材料一屆比一屆優秀,加工技術一屆比一屆高明,工技步步前進,終將積跬步而至千里。

    ——

    李孟羲將東西存到圖紙倉庫之後,他去了鐵匠營地,他要去看看鋼珠淬火技術怎樣了。

    李孟羲找到負責此事的匠人,匠人手里拿著兩個黑乎乎的鐵蛋正拿錘子敲擊檢查著。

    “如何了?”李孟羲問。

    見李孟羲來,匠人拿鐵蛋給李孟羲看。

    接過看了兩眼,鐵蛋整體完好,沒有開裂變形的瑕疵,或能直接用了。

    球狀鐵蛋是這樣做的,先弄一勺半熔融跟果凍一樣的融鐵,將融鐵隨意卷成一根,再放到板槽上,然後,兩塊板槽來回滑動,慢慢的就把鐵球給滾出來了。

    此技術做藥丸極好用,做土丸也好用,可用在鐵上,鐵太硬,靠人力想把鐵搓成球狀,委實太過費力。

    還有,做藥丸的時候,藥泥極軟,做土丸的時候,泥土也極軟,槽板扣合在一起,稍微一動就能把泥給斷開,可鐵太硬了,用力往下按壓也很難把鐵擠斷,所以,就把槽做的又細又窄的形狀以提高壓強。

    問題還不止這些,問題還有,鐵這玩意兒會不停脫碳,外邊會不停的脫下一層層鐵皮,本來滾的圓滾滾鐵球,一脫皮就不夠圓了。

    匠人們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制作鐵球的時間越短越好,制作越快,脫碳就越少,脫皮也就越少。

    就這一個小小的鐵球上,改進技術已有數處,李孟羲為此下發總計超過了兩百多斤糧食作為賞賜。

    用板槽法制作的鐵球結構松散,很不凝實,經過加熱退火以均勻其結構,再放到冷水中淬火以使其變得堅硬,最後,再回火以增加韌性。

    經這多道工序處理之後,鐵球強度增了許多,拿錘子都不易敲碎了。

    與此同時,凹槽軸承也做好了。

    凹槽軸承彷照的是農村的那種架子車結構,材質用鐵鑄經熱處理加強而成。

    還有,關于水車的一部分的測試也完成了。

    于水車體積一項,已知是,水車越大,所需的隼接結構佔比越大,工序也就越復雜,越費工時,同時,水車要是太小,力道就不足,因而,需要一個最合適的大小。

    匠人們經多日測試,給出的數據是,水車直徑兩丈為最佳。

    李孟羲將鋼珠裝在水車中軸上,原地把水車轉了轉,非常靈活。

    後,帶上裝了滾珠軸承的水車去水邊試了試,水中水流正急,加上滾珠軸承實在太流暢了,水車骨碌碌的轉,轉速快的都要飛了,因轉速過快,反應的結構上,水車開始震動,在眾目睽睽之下,水車晃著晃著越晃越不穩,最終,啪的一聲拍進了水力。

    這轉速強的,得加鉚樁固定了。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返回書架

    喜歡漢末第一兵法家請大家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九百零一章 第一屆滑軌大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九百零一章 第一屆滑軌大賽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