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七百三十五章 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七百三十五章 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正月十五,此日清晨,軍中造飯熬粥時放了許多的糧,民夫們吃飯的時候都在討論,是不是要去屯田了。

    事實正如猜測,不久,傳令兵來了,讓抓緊時間吃飯,吃早飯整理行囊鋪蓋,準備去往屯田。

    民夫們這邊吃飯,李孟羲等人連飯都顧不得吃了,他們在清點糧食,柴火,曲轅犁,鋤頭,陶甕,碗快,還有豌豆種子,還有丈量田地的地尺,用于標界的界牌,等等一應屯田所需。

    軍中所有儲備物資全從倉庫里搬出來了,車輛拉著物資一車車挪到城外,在城外堆放了一大片。

    所有屯田所需,煮飯的小甕肯定是夠了,曲轅犁還遠遠不夠,但種地不用犁勉強也能種,鋤頭人手一把將將勉強,縱有缺口也缺不許多,碗快地尺之類這些木件,軍中早在準備,儲量豐富。

    唯讓李孟羲沒計算明白的是,出去屯田的口糧,還有做飯的柴草,還有豌豆種子,這三項。

    按之前計劃,發屯丁們的口糧應該一發一個月的,之所以如此,乃考慮到了執行成本。

    交通太差,運輸也麻煩,要是發民夫們十天的糧,那就得隔十天運糧隊就出動一次,巨鹿諾大的地方,運糧隊哪怕有千百輛車,發一次糧跑滿全境得大幾天時間,然後糧食剛發完,前邊的人把糧食又吃完了,得趕緊再開始下一次運送。

    如此以來,運送不能停,太過繁忙。

    所以考慮到任務量,發給屯丁們的糧食最好是一發一個月的量。

    總之,發的越多,需要派發糧食的頻率就越慢,政務量就越小。

    而之所以不再多發一些,不發兩個月,甚至三個月的糧食,這是因為,一者糧食太多的話,民夫們帶不住,二者,發的多了,糧食也不夠。

    尤其第二點,李孟羲擔憂糧食。

    十萬人,一人帶一個月的口糧,存糧夠嗎。

    李孟羲去問劉備,劉備想了想,簡單的回了一句,“夠。”

    李孟羲之後又問種子的事,巨鹿有田兩千萬畝,假設半數荒蕪,需搶種畝數為一千萬畝,一畝地補種需豌豆種子二斤吧,那可就是兩千萬斤豌豆,那可是兩千萬斤!

    李孟羲問劉備,豌豆種夠不夠。

    劉備遲疑了下,想了想,“夠。”又是簡單的一句回復。

    最後,李孟羲問,民夫們一人帶一個月的柴火,柴火夠不夠。

    劉備卻沉默了。

    義軍落足巨鹿很倉促,一直打仗,打完仗匆匆在巨鹿城落腳,一應物資根本沒補充的機會。去年一個冬日,十幾萬人的御寒和升火造飯等全靠存柴負擔,正因為柴不多,因而造紙術和灌鋼術成熟了,李孟羲也不敢大啟生產。

    現在,問劉備柴夠不夠,在這里調派物資守了半天的劉備沒法答了,柴肯定是不夠的,柴草剩的不多了。

    李孟羲猶豫,他皺著眉頭,“那……沒柴了咋辦?”

    邊上,簡雍滿不在乎的說,柴嗎,遍地都是,都是有手有腳的人,誰還不會砍點柴了。

    話里的意思是,柴根本不用擔心,缺柴了別個會自己找。

    對簡雍的回答,李孟羲並不贊同。

    反正簡雍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李孟羲覺得問題很大。

    什麼叫缺柴自己找,那缺糧了不可可以自己去找?自己沒有糧,別人有糧啊,可以搶,也餓不死,但,能這樣嗎?沒糧的屯丁,可就要變成土匪了。

    李孟羲跟劉備商量該如何解決柴火的事。

    劉備突然提了一句,“羲兒,你還記得,討黃巾鄧茂程遠志部之後嗎?”劉備低頭看著李孟羲。

    李孟羲撓頭想了一會兒,沒想起關鍵,他看著劉備疑惑問,“程遠志鄧茂,怎麼了?”

    之後,劉備講起了當時的事。

    事情還跟李孟羲有關。當時處理黃巾俘虜之時,李孟羲提議可以讓願意投軍的人投軍,不願投軍的人,發起錢糧允其歸鄉。

    當時情況是,好多俘虜離家遙遠,除發給其糧食,糧食是生的,還得給發其柴草,發其陶甕,可是當時軍中物資太少,一人一個甕發不起。

    故,當時給歸鄉俘虜出的主意是,讓他們不先急著走,可以先少弄點水把糧煮熟煮然後帶著走。

    劉備道,“就比如說麥子,麥子水里滾煮,煮熟了拿袋裝起,餓了抓一把嚼吧嚼吧能吃十天半月。

    生麥吃了要鬧肚子,煮熟不會。”

    李孟羲了然,原來是這樣,原來是干糧。

    軍中柴草不多,但用有限的柴草可以批量熟制大量糧食,然後熟的糧食給民夫們帶走,民夫們十天半月不用升火做飯了。

    李孟羲只擔憂一件事情,熟麥子不好保存,冬日還行,這開春了,再一長毛發霉,會吃死人的。

    李孟羲想到的解決辦法是,糧食煮熟之後,給曬干,然後糧食袋子里包上一包生石灰吸潮,這樣當能保存許久。

    可,又煮又曬的,耗時太長,再說石灰,石灰也不夠啊。

    李孟羲又把事情想復雜了。

    劉備想了一回,說了一句,“不必石灰,用草灰,糧往甕里一裝,用草灰蓋一層,就不會發霉了。”

    李孟羲都詫異了,草木灰能有這樣用途?

    再一想,似乎有些道理。

    問題完美解決了。

    解決方案是,因柴草短缺,先出發的人,一人僅發夠做三頓飯的柴草,後出發的人,不發柴草,發煮熟的糧食,更確切的說,發煮熟的高粱和麥子,黍子不在此列,黍子也就是小米煮了就成粥了,沒法帶了,更沒法撒草灰保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七百三十五章 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七百三十五章 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