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計劃之宏大,若有人深究其中繁瑣艱巨,足以嘆為觀止。
整個龐大的計劃,為了測試批量熱處理的技術,要蓋一百個土窯,蓋土窯用了兩千民夫,幾十匠人,還有一個造城大匠。
有了土窯,還缺鋼條,為造鋼條,得新建一個灌鋼池,這又是一大批人力物力。
灌鋼池造好之後,要造規格一樣相差無幾的鋼條,要達到完全一樣,鍛打的不行,還得鑄造的,而鑄造的話,簡陋的模具無法支撐長達千次的鑄造,所以得翻模數次,這又得一大批人力。
之後,鋼條有了,熱處理又是麻煩,人工熱處理的話,不同匠人的經驗和技藝不同,熱處理的差別很大,而淬火這個工藝,稍微有點差別,鋼鐵性能差別大了去了。
所以,為均衡淬火效果,便只能建一個超長的三百丈長的加熱槽。
要建長達三百丈的土槽,人力耗費又是巨大。
之後,一千個鋼條同時淬火,需要足夠的鐵鉗,鐵鉗也不夠了,鐵匠們還得加班加點的趕制。
最後,還有炭,炭因制作工藝不同,不同的木頭燒出的炭,不同批次燒出的炭,火力大小區別極大。
所以,最好是得用同樣的木頭,一窯燒出足足九千斤炭。
而那麼大的窯又沒有,又得重新蓋一個窯。
蓋巨型的窯就又得時間,又得大量人力物力。
更不用說之後炭燒好之後,還得花大量人力物力將炭粉碎成粉末。
整個測試計劃,只第一輪測試,這需要戰兵營刀劍,後勤營的物資,民夫營的人力,諸多的資源支持,需要鐵匠營,木匠營,陶營,建造營等九個部門的統力協作,需要冶鐵,制炭,建造,測量,熱處理,模具等二十幾個工種的技術支持,需要多達五千人力的全力協助,總之,需要強大的組織能力才能辦得到。
幸好是,軍中早早的有把各類匠人收集了起來,有大量技工可用,若是不然,讓李孟羲來,李孟羲不懂測量,更不懂該如何修建長達三百丈的水平槽,他更是不懂怎麼造一個規整的模具。
若無眾人合力,若無軍中大量人力物力可調動,李孟羲根本就沒辦法完成測試。
要不怎麼說,技術研發得巨大投入得不停砸錢呢。
李孟羲計劃的這次實驗,要制造一千根鋼條,這一千根鋼條制造出來的目的便只有實驗,沒有其他任何用處。
此中成本,比打造一千把刀具還要高的多。
而已知,一把最次的道路五百文朝上,一把頂級刀劍,價格無算,而一把中檔刀具,兩貫。
一輪測試的成本,花費換算出來,少說五千貫。
這還是第一輪測試。
一輪就五千貫,照這樣下去,若無成果,義軍的這點家底,遲早得窮。
而同時,科學便是第一生產力,當技術取得突破之時,當帶給生產力的巨大回饋,收益將遠高于投入。
李孟羲轟轟烈烈的大計劃開始了。
第一日,民夫們把土窯蓋了一半,並在要求嚴格的造城匠人的嚴令之下,修整其中十一個窯,搗毀不合格的六個。
同時,鐵匠們遴選完了兩千把刀具分類存放,並開始趕制一千把鐵鉗,同時開始挖一個新的灌鋼所用的鐵池。
建造隊蓋了一個巨大的炭窯,窯壘了一半,剩余的高度需搭梯子往上繼續加蓋。
淄重隊早將大量楊木 好堆了大堆準備妥當。
李孟羲在第一日,收集了大量水缸水桶等盛水工具留待備用。
第一日,繁忙中度過。
第二日。
一百個土窯完全蓋好,較真的造城匠人拿著繩尺一個個測量著,土窯多有瑕疵,仍需修整,同時,在每個土窯中,同樣規格的炭池建成。
鐵匠營,鐵匠營趕制的鐵鉗已快速趕制出八百余具,數量快要完成。同時,灌鋼池挖好。同時,由技藝最精湛的匠人把模具精凋細琢,拿著竹片一點一點的把模具刮薄添厚的各種修整,花了足足大半日時間,終于將小小的一個模具做成了。
模具中的凹槽,長四尺,寬一寸半,厚0.8分,前後一般厚薄均勻,沒有一點瑕疵。
同樣是第二日,建造隊把巨大的炭窯做好了。
于此日,李孟羲收集了更多的水桶和水缸等物,並讓鐵匠們幫忙制作了一個方便測試用的夾台。
所謂夾台,就是兩個大鐵塊,中有小縫,可以便于鋼條插在中間固定,然後可從兩頭施力拉彎便于控制。
于此日,關羽練兵依舊,民夫們和兵丁們一日吃的兩頓飯依然是稀粥和一頓丸子,丸子一如既往的好吃,炸丸子煮的湯一如既往的讓民夫兵丁們把碗都舔干了。
第三日。
在大量人力襄助之下,一百個土窯終于建好也修整好了。
所有一百個土窯,一般的高低寬窄,都是六尺矮,一丈寬,所有土窯都是標準的長方體,從第一個開始往下,窯體的長度從五尺開始,依次向下增加,最終,加到最後,窯長已達一百零五尺,足三丈有余。
在土窯蓋好之後,因工時趕趁,不得不拿了大量柴草把土窯烘干處理。
與此同時,造城匠人開始在土窯集群旁邊準備蓋一個長三百丈的加熱槽。
這個三百丈的加熱槽,到底有多長?兩里。
而因地勢還有建造難度等等方面的考量,對于這個三百丈長的長槽,造城匠人在取得李孟羲的同意之後,決定是把長槽迂回著來建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