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已經黑了,晚上光線不好,不便去測試,李孟羲便把測試放到了明天。
對于關羽的疑問,關羽好奇那幾十碗炭是干嘛的,李孟羲解釋說那幾十碗炭乃是搜集了能找到的所有木料燒成的炭,待明日,哪種炭最好用,可一試便知。
關羽了然。
木炭跟造紙術密切相關,乃是紙漿的脫色的關鍵。
夜里,李孟羲早早睡覺去了。
關羽惦記造紙術的事,關羽在城主府中把看那幾十碗炭翻來覆去的看,關羽很想親自去測試一番,又恐壞了李孟羲的事,只好放棄。
連幾日都沒怎麼休息好,狠狠地打了個哈欠,關羽也回去睡覺去了。
翌日,為臘月二十一日。
這日一早,天氣依舊,還是在下雪。
每每一早起來,院子里就一地白雪,李孟羲對此都麻木了。
早飯過後,李孟羲送弟弟去上課,待回來,他跟關羽立刻開始昨日未完成的測試。
昨日已將各種木炭悶好了,各種木頭的炭,每種木頭悶了二兩炭,總有幾十種之多。
第一步,李孟羲去找來許多只陶碗,陶碗找來之後,三四十只碗把矮幾放的滿滿當當還放不下,李孟羲看著這些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的碗,他多少有些無奈。
碗大小不一,甚至因為燒制之時用的陶土不一樣,碗的顏色也不一樣,測試的時候,要根據墨水的淺澹來判斷木炭的吸色效果,碗的底色不同,就會影響墨水的顏色,這會給測試帶來多大的誤差啊。
李孟羲此時心里有了決定,無論如何,得想辦法把玻璃試管等各種玻璃器材弄出來,不然沒辦法精密實驗。
如果玻璃器材弄不出來,那最次最次,得把白色瓷器做出來,白色瓷器也能很明顯的顯示出反應中的顏色變化。
以李孟羲的直覺,他覺得,白瓷可能遠比玻璃好做,他判斷的依據是,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白瓷,而直到很晚之後,才有生產透明玻璃的技術。
現下身處漢末,漢代已經有瓷器的燒制技術了,只是技術還比較原始。
有技術基礎在,便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
李孟羲暗暗記下了,得空得燒瓷器,一般的瓷器還不行,得白瓷最好。
找來的三四十只碗中,李孟羲從中挑出顏色最突出的一些,把這些顏色突兀的碗除去,然後剩下的都是顏色比較接近的,這樣,當能把誤差降低到最低。
到第二步,添加清水。
因碗的大小不一,碗又不像試管一樣有刻度,所以李孟羲便只能用簡單的方法,不管碗大小如何,每只碗中,放清水兩勺,不管多大的碗,都是兩勺。
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配置墨水。
關羽在邊上研墨,已經把墨水磨好了。
此一步,需要向每一只碗中,滴入同等滴數的墨水,也就是,如果第一只碗里滴三滴墨水,最後一只碗里,也滴三滴墨水。
可問題,就在如何均勻的滴墨這一點。
如果直接拿毛筆蘸墨水往水里滴,那墨水蘸的多了,墨滴就大,墨水蘸的少了,墨滴就小。
一個不精確,同樣是三滴墨,差別大了去了。
滴墨的這一個小問題,把李孟羲難住了。
李孟羲皺著眉頭,手拄著下把,皺眉沉思起來。
此時李孟羲多少明白了為什麼化學實驗課上要用滴管和試管來添加藥品了,因為精確,滴管每一滴滴出的液體多少是很均勻的,而不像拿毛筆蘸,大一滴小一滴的。
直到要親自來測試,李孟羲才發現,缺少配套的工具,簡直是寸步難行。
滴管,精密試管,這些此時難以解決。
無奈之下,李孟羲只能想其他辦法。
李孟羲去翻天覆地的找了一圈,他出去找了一個手指粗細的小竹筒,竹筒短短的一截,就指節那麼長一點點。
李孟羲的方法是,直接把這一小截竹筒裝滿墨水,然後直接丟到碗里,把墨全倒進去。
為防止墨倒不干淨,竹筒還要在碗里涮上幾遍。
這樣,每一只碗里,都倒一滿竹筒的墨水,就不存在大的偏差了。
測試繼續。
第一只碗,李孟羲先把小竹筒放在清水里洗了洗,然後甩干了水,完成了這一步,他讓關羽拿筆蘸墨往竹筒里滴。
一滴,兩滴,三滴,滴夠四滴,小竹筒快要滿了,還差一丟丟滿。
李孟羲皺眉思考該怎麼將最後的一丟丟滴滿,用毛筆肯定不行,毛筆的一滴墨太大了,直接會溢出來,此時,關羽關雲長做出了一個厲害無比的舉動。
眾所周知,關羽長髯及胸,一襲美髯飄逸帥氣至極。
看墨將滿未滿,關羽丟下毛筆,他左手按住胸前長髯,右手從長髯中捻起兩根,然後,捏著兩個長胡須放到墨水里點了兩下。
之後,關羽捏著兩根長須懸到到竹筒之上,一滴極小的墨滴,從長須上緩緩滑落下來,當這滴小墨滴滴到竹筒里之後,竹筒里的便墨水裝的滿滿當當,滿邊滿沿。
關羽這個操作,讓李孟羲看的一愣一愣的,胡子還能這樣用?!竟能這樣用?!
是了……這他喵的是個方法!如果不能精確添加液體,可以拿細針,拿一根線,拿一根頭發,甚至拿一根胡子去蘸要添加的藥劑。
這個方法,比滴管的精度還要高!比滴管精度高的多!
李孟羲覺得神奇的很。
只是,李孟羲想到,墨水倒罷了,要是真正的化學測試,用胡子肯定不行,有些化學藥品腐蝕性大,胡子直接腐蝕斷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