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張角本部,不在李孟羲所認為的廣宗一代,甚至也不在巨鹿,而在巨鹿更北。
不是李孟羲的記憶出了偏差,而是因為,形勢變了。
董卓部官軍主力在巨鹿和張角鏖戰連連,此時,劉備又繞向東南欲偷張角後路。
尤其是和張寶偏師在南和作戰時,義軍以殲滅為上,以擊潰為次,雖然打了極漂亮的殲滅戰,把張寶部幾乎全部吞完。但同時,也讓戰事拖延日久。
張寶偏師和義軍連番大戰之時,早有黃巾騎兵把義軍蹤跡回饋向了張角處。
到後面,張寶全軍覆滅,又有少量黃巾逃走,張角知南來之敵亦為勁敵,于是,後邊才有一部黃巾輕兵把義軍往偏遠引。
同時,張角也往北撤退。
天公將軍張角,深知不能被前後夾擊,于是向北退卻,以空間換時間,以盡可能晚的被官軍合圍。
可惜黃巾已漸至絕境,張角多番夜攻,雖殺傷者眾,但不僅未能如願破滅董卓部,還致精銳黃巾力士軍損耗殆盡,張角已無精銳可戰之兵,已無力與官軍硬戰,覆滅已為時不遠。
義軍斥候探查得黃巾在南欒一帶,眾人商議,還是繞側偷襲。
無他,董卓部依然還是正攻,董卓正好替義軍吸引黃巾主力。
再說董卓,黃巾已到竭末之勢,眼看就要殲滅張角,劉備卻領大軍來了,為避免戰功被劉備搶了,董卓揮軍急進,要搶到劉備前面,把黃巾剿滅。
卻說,劉備一繞側,卻意外又撞見收獲。
張角知大事不可為,領兵據城斷後,令其弟張梁,帶老弱婦孺逃命。
本來,若是劉備和董卓軍合一處,張梁部說不定就逃了,但陰差陽錯,劉備軍又繞一大圈,正好迎頭攔上。
一番大戰,張飛亂陣中槍挑張梁,黃巾大潰。
恰是黃巾被趕至大河旁,黃巾眾人為逃命,倉促過河而致淹死者不知多少。
“莫追了!”劉備喝止眾軍士停止追擊,莫要把黃巾往絕路上趕,招降即可。
早涉水的,有一抱襁褓的婦人被水沖走,婦人不會水,又誤入深水區,其本人眼看腦袋不住沉到水下,眼看要溺亡,拼命把手里的襁褓舉出水面。
“趕快去人救一下!”李孟羲緊張呼喊。
“我去!”邊上關羽,青龍刀地上一戳,一踢馬腹,韁繩一提,“駕!”
關羽朝下游追去。
此時形勢是,黃巾被圍到河邊,義軍成半包圍之形把黃巾圍住了,眾軍士正呼喝讓黃巾投降。
有好多黃巾已經趁亂游到河對岸了,還有黃巾不住下水想逃命。
李孟羲沒去管戰事如何,他伸著脖子,緊緊盯著關羽。
俗話說救人如救火,那舉著襁褓的婦人被河水沖著往下游跑,眼看淹死,關羽縱馬飛奔,到河邊也不停,不僅不停,馬蹄踏水之後,戰馬不肯跑了,關羽手中鞭子啪的一聲抽在馬臀上,戰馬受痛,希律律一叫,往河里躥去了。
李孟羲瞪大了眼楮,他瞅著關羽騎馬入河,戰馬半個身子都沒入河里了,然後戰馬依然前動,關羽竟然接近了要溺水的婦人,俯身一把婦人手里的襁褓抓住。
隨後眼看農婦一沉,要沉水里了,關羽手抓襁褓,另一手再是俯身往水里一抓,把婦人抓住了。
李孟羲再瞅見,那戰馬蹄子亂刨,竟然安然拐回河岸了。
(臥槽!戰馬會游泳的啊!)李孟羲驚訝極了,他本以為,關羽救人,是跳下河去游過去,李孟羲本以為戰馬是旱鴨子,入水就涼,然而,戰馬能在水里狗刨一會兒……
再說關羽,關羽費勁把婦人拖到淺水區,那婦人跪下求饒,求關羽把孩兒還他。
關羽把襁褓本欲就還給婦人,可一覺摸,不對,為何不听見嬰兒哭呢。
把襁褓打開一點兒一看,襁褓中一大眼楮的小娃娃,正咬著手指,吱吱呀呀的,看到關羽時,小嬰兒咯咯笑。
這一笑,關羽心情大好。
俯身,小心把襁褓還給婦人。
然後,關羽一句話不說,驅馬離去。
被關羽救的婦人,驚魂未定的抱著孩兒晃著哄,眼神迷茫的看著關羽離去的背影。
劉備這邊,已經把黃巾圍在河邊,眼看不停有人趟河逃走,劉備一看威懾不成,下令壓上去,逼黃巾投降。
義軍往上一壓,黃巾士氣動搖。
“降是不降!”前排甲士挺著槍喝問。
黃巾前排的黃巾軍已無抵抗之心,手里拿著的盾都在抖,眼里滿是恐懼,結結巴巴道,“俺們要降,你們殺俺們不殺……”
“不殺!”義軍前排甲士脫口一句,然後甲士百夫長突然一想,單手握槍,然後另一只手摘下自己頭盔,啪的地上一砸,“我義軍不殺降,某以此盔擔保!”
這百夫長是個人物。他百人隊中,更有有趣的人,一人平日慣會溜須拍馬,也就是,百夫長說啥,他都跟著說對。
眼見百夫長把頭盔砸地上,溜須拍馬之人眼神一動,也摘頭盔往地上扔。
“我義軍不殺俘虜,以此盔為證!”
這一下,仿佛引起了一個頭,摔盔的百夫長的那一隊人,士卒們一個接一個的把頭盔摔了。
頭盔砸地聲啪啪。
“我義軍不殺俘虜,以盔為證!”
“不殺俘虜,以盔為證!”
……
然後,無比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黃巾眾人見此一幕,不約而同的,很是齊的,把手里的刀劍盾牌槍戈全都往前邊扔。
兵器 里啪啦一扔一地。
這邊,劉備還在費盡口舌勸降,他沒看到另一邊是怎麼了。
李孟羲則是到處亂看,全然目睹了方才一幕,他目露精芒。那個百夫長,是個人才。
包圍圈偏左,黃巾軍棄兵者眾,並且,以擴散般的速度,自左開始,往右,黃巾軍都紛紛把兵器丟掉。
正勸降的劉備都詫異了,黃巾突然就交兵器了,太過突兀。
後邊,河岸邊的黃巾全部歸降,遠處,孤零零的一個婦人抱著襁褓,神情迷茫的站在岸邊,關羽特意叫人過去,把婦人領到婦孺營去。
戰事一戰了結。
于之後,李孟羲和劉備說起了片刻前百夫長的事。
說到那百夫長為取信黃巾,當場摔鐵冑。
其他甲士們也紛紛摔鐵冑,沒想到,就這一個舉動,黃巾竟然棄兵者紛紛。
劉備听完,大感興趣,問李孟羲百夫長在哪。
李孟羲手指人群中一人。
劉備看了半天,“哪?”
“就那兒。”李孟羲手跟著人移動。
“……哪?”
“就那兒嗎。”李孟羲繼續指。
劉備還是瞅不見。因為,甲士們鎧甲大抵一樣,看不出區別。
溝通一出問題,李孟羲忽然就意識到,不對勁,戰場溝通時,應該要能迅速找出百夫長……百人隊隊旗呢?不是應該每百人隊都有一桿隊旗嗎?
一想,沒有隊旗。旗幟系統是曾考慮好了各種細則。
但軍中條件有限,除給匠營醫營各營做了營旗以外,戰兵營的百人隊旗,沒做。
早就意料到了,旗幟不明,戰場上指揮會出問題,現在是活生生的例子。
人擠了一大堆,鎧甲一樣,衣服接近,還帶著頭盔,不可能從人堆里認出誰是百夫長。
或許可以設法給百夫長配特殊的鎧甲,比如,軍中普通士卒如果是黑紅兩色鎧甲的話,那麼,百夫長可以把鎧甲涂成銀色的,這樣,人群里一眼看的出來。
劉備听完,略作思考,倒有其他想法,“不如這樣,可用翎羽,百夫長頭盔之上,加一長翎。此不就如旗幟一般醒目?”
說著話,有一名甲士經過,這名甲士頭盔頂上,還就真有一根野雞翎。
軍中軍備各式各樣,什麼樣的軍備都有。
李孟羲就此明悟,原來,除了旗幟可以有號令聚眾之效,原來軍官的鎧甲頭盔,竟然也有旗幟一般的作用。
還用什麼銀色鎧甲,成本高不說,還使軍備復雜。
百夫長一級軍官,頭盔之上,一根長翎,這樣足夠從人群中,一眼分辨出誰是百夫長了。
好方法。
再一想,這個方法根本不用創造,漢代軍隊,人家就知道用這個方法增強戰場標識。
方才過去的那個甲士,不就是頭頂一根翎羽?
李孟羲還想起,似乎無論東西,到後期會在頭盔之上豎一根避雷針一樣長的槍尖,這也是為了作為戰場區分吧。有時,鐵盔高起的鐵簽上還會綁有一面小小的旗幟,這是為了進一步起到標識效果吧。
野雞翎畢竟稀少,且強度不夠,容易壞,不如鐵 容易制造且成本低。
且,野雞翎樣式單一。
而鐵 ,還可以有多種樣式,普通士卒,鐵盔上沒尖,什長可以頭盔之上一個小尖,百夫長,頭盔頂上則可以一個長 且帶旗。
如此,軍中則有了除旗幟系統以外,第二種顯明標識的系統——盔飾系統。
意外撞見作戰中聯絡的不足之處,又意外跟劉備討論得頭盔之上翎羽的作用,這只是插曲,本是要找那個摔盔之人。
“哎,停下!”李孟羲在馬上,朝人堆里喊,“那個不帶鐵冑,鐵冑拿在手里的,過來!”
人群里,那個手里拿鐵冑的百夫長,趕緊把盔帶上,生怕人瞅出來,他把頭盔摔壞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