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四百四十二章 赤羽箭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四百四十二章 赤羽箭

    將近傍晚之時,忙完諸事,李孟羲把關于無鋒鳴鏑的用法告知關羽,關羽听完目露思索之色。

    鳴鏑之法,根源來自草原,冒頓以鳴鏑號令士卒的典故,關羽也熟悉。

    關羽知鳴鏑可為號令,日前方威懾之法,關羽也知鳴鏑可威懾潰卒,但,關羽從未往深了考慮鳴鏑到底能有多少用途。

    李孟羲說可逆用冒頓鳴鏑聚兵之法,鳴鏑不射敵,反射己。

    李孟羲說的有趣,說隔百步外,用神射手發鳴鏑,一箭朝百夫長腦袋射去,關羽于是就構思了一下戰場的畫面——兩軍交戰,陣勢混亂,敵我犬牙交錯,此時,一箭遠來,咻的一聲撞百夫長腦袋上,鳴鏑臨頭,正廝殺的熱血上頭的百夫長耳聞尖嘯,頓時一愣,而後立刻明白過來,是軍令到了,百夫長嘶吼一聲,“軍令到,往前殺!!”

    說完,提刀奮勇上前。

    此一百人隊聞令勇進,旁再一百人隊又得鳴鏑傳令,瞬息第三隊又得令,再第四隊……

    數十支鳴鏑齊發,不過瞬時而已,瞬時之間,我左翼十幾百人隊頃刻聞令,猛然沖殺,于是我左翼如同翅膀自左突破,遮卷敵軍……

    關羽和李孟羲之前一樣,也認為戰場傳令是主要用傳令兵,現在李孟羲提了無鋒鳴鏑之號令法,關羽頓覺鳴鏑法神速,快逾傳令騎兵數倍。

    再如李孟羲所言,有時戰場上人聲沸騰,萬一傳令騎兵再被人流阻擋,無法靠近百夫長,傳令兵縱是嘶喊,百夫長亦難听到。此時,傳令兵彎弓發鳴鏑,直射百夫長,鳴鏑啾的一聲擦耳過,百夫長瞬間知令。

    雖說,鳴鏑只能響,不如傳令兵能言語,傳令兵可令傳左右進退,鳴鏑只能傳進退兩令,不能令左右,然,于步隊,進退兩令便就夠了。

    關羽霍的起身,低頭目視李孟羲,“走,羲兒,我倆親去一試。”

    關羽想一試鳴鏑傳令法之究竟。

    ——

    關羽找來戰兵五百人,令分二十隊,一字排開。

    然後交代一遍,鳴鏑射至哪隊之中,哪隊便進,鳴鏑再至,則停,再至,再進,以此類推。

    而後,于百步外,關羽手持硬弓,腳邊地上插著幾支剛把箭頭打掉的鳴鏑,另有傳令騎兵在旁。

    關羽先與傳令騎兵道,“令,四,九,十,十二四隊進。”

    傳令兵領命,“駕!”一揮馬鞭,縱馬而去。

    騎兵剛走,關羽舉弓搭箭,弓嘎吱一聲拉成八分滿,瞄準百步外四隊那一坨人,瞄準隊旗之下,撒弓啾的一聲鳴鏑離弦飛出。

    傳令騎兵還在縱馬奔馳,突然身邊啾的一聲響,傳令騎兵還沒明白怎麼回事,箭支已迅速越過騎兵,帶著尖銳的鳴叫一頭向戰兵們撞去。

    身後鳴鏑聲近,戰兵們都在回頭看,剛一回頭,就听到第四隊中有人哎吆一聲驚叫。

    戰兵們都身穿甲冑,鳴鏑又把頭打破了,沒有尖,射到人也不會疼。

    第四隊中,隊旗左近,一士卒道,“箭射咱們這兒了!”

    第四隊百夫長忽然想起方才觀將軍說,鳴鏑到哪一隊,哪一隊向前。

    “走!”百夫長立刻召集麾下前沖。

    第四隊剛沖,緊接著,九隊也中鳴鏑,十隊也中,前三隊都得令已經沖出去了,傳令騎兵這才高呼著“四,九,十,十二隊前沖!”邊喊邊近。

    十二隊听清傳令兵口令的同時,鳴鏑啾的一聲也撞來了。

    十二隊得令前進。

    再早李孟羲借文安縣城推演攻守戰法時,也想到過城頭和城中聯絡的問題。當時想到的是,把城牆分成一段一段的,然後編號從一到十往下排,一段配一個旗幟,哪段城牆危急,城頭立刻揮舞求援旗幟,這時城中後備部隊的將領立刻派一百人隊,告知曰,“快去第四隊增援!”

    此中涉及到各地口音不同的問題,好多時候,四和十並不容易分清。增援隊的百夫長著急忙慌跑到城頭才突然意識到,“哎?方才將軍讓俺支援幾隊來著,四隊還是十隊?”

    問題一出,一個支援不及,可能就會導致城頭被攻破。

    守城之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傳令騎兵飛馬而去,口中又是喊四隊,又是喊十隊,一樣會出現表述不清的問題。

    這還是其次,現下四處無聲,傳令騎兵的嘶喊聲離老遠都能听到,要是陣戰之時,喊殺震天,傳令騎兵跑到三十步內,百夫長不一定听得到傳令兵的喊聲,要是再下大雨,雨水嘩啦,就更不容易听到,要是同時,還有其他傳令騎兵傳達其他命令,也在呼喊,聲音相雜,就更不容易成功傳遞了。

    因此種種,傳令騎兵雖傳令速度最低是馬速,最高能是聲速傳令,但馬可能會被戰場的復雜環境阻擋難行,聲音會被戰場上的其他聲音掩蓋。

    鳴鏑反而超脫了戰場上的地理阻隔,鳴鏑又是落入人群中的,鳴鏑響在耳邊,不會被戰場聲音壓過,鳴鏑反而比傳令騎兵更為穩妥。

    方才一試,百步距離,鳴鏑三矢先至,騎兵方才傳令至第四隊,實則鳴鏑還能更快。

    關羽只一人,要連發四箭,要是有人協助,四個神射手同時彎弓放箭,那麼騎兵剛起步,四箭咻咻的就已撞至陣中,各部已經接令行動了。

    此番試射,眼見分明,鳴鏑號令法,其速遠勝傳令騎兵。

    需單隊突前時,可用鳴鏑傳令法,需全隊壓上之時,則不用鳴鏑法,鳴鏑法先後有錯落,一隊收鳴鏑單出,又一隊收鳴鏑單出,則鳴鏑前後錯落,隊出不齊,則亂。

    故,整陣齊動時,仍用傳令騎兵,若騎兵無法及前,用鳴鏑。

    若需邊角某隊精兵猛突,則以鳴鏑急號令之。

    關羽熟于陣略,試射之後,關羽已弄清楚鳴鏑法之優劣。

    令戰兵散去,關羽低頭目視李孟羲,道,“鳴鏑可涂以紅羽,以使醒目。”

    李孟羲愣了一下,然後很快就想弄懂為什麼了,“奧!”他奧了一聲。

    就跟關羽說的一樣,鳴鏑既然是號令之箭,就必須醒目。

    假設一場景,雖說鳴鏑對著百夫長腦袋***準通信,百分之九十五的時候百夫長能直接接到信號。

    但凡事都有萬一,鳴鏑品控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可靠,有可能鳴鏑飛了一半還會響,後半段碎了,然後鳴鏑撞到百夫長頭上,並沒有響;也有可能,百夫長廝殺的投入,旁邊的士兵也殺瘋了,根本沒注意到鳴鏑,此種場景,百夫長隱約覺得鳴鏑過來了,但不確定,此時會下意識腳邊看一下,鳴鏑染成紅色,百夫長一眼就能從地上凌亂的羽箭中發現這一支令箭,然後恍然,奧,令箭是射過來了。

    如果,鳴鏑的箭雨不染成紅色,那麼在戰場上,敵軍射來的羽箭滿地都是,匆匆往地上一眼掃去,看半天看不到鳴鏑在哪。百夫長因此就更疑惑,令箭是到了沒到。

    固然,鳴鏑傳令法可以有補救措施,如果一箭過去,百人隊遲遲未動,則可補射一箭作為提醒。但這過程中已耽誤了不少時間,貽誤戰機。

    故鳴鏑箭羽涂為赤色,可增強辯識度,可進一步提高信息傳達的成功率。

    赤羽箭……

    某些相關記憶于此刻浮現。

    李孟羲忽然抬頭問道,“關將軍,你說若是我軍弓手配赤羽箭,臨陣之時,先發赤羽箭射陣,箭落于遠,觀之赤紅一線。

    此為我弓箭射界也。

    而後,待敵軍踏入赤線,則其入我弓箭可射殺之距,此時令弓隊齊射,不遠不近,恰是時機。”

    李孟羲話說完,關羽頓時眉頭微皺,思索了起來。

    須臾後,關羽點頭,“赤羽箭,此法可用。”

    有一個鄭人買履的典故,說的是,一個人上街買鞋,到了鞋攤前忽然想起忘拿尺子了,于是就要返回,旁人笑曰,沒尺子穿上試試不就知道大小了。

    此寓言除卻諷刺含義以外,還說了兩種測量方法,一是用工具用尺規測量,一個是不用工具,是鞋則用腳量鞋,是鞘則以刀劍量鞘。

    整個冷兵器時代,只有震旦發展出了弓弩瞄準構造,秦弩上有用于測距的望山,借助望山,可以測量敵人的距離,以較為精確的選擇最佳殺傷距離和攻擊時機。

    用望山測距是一種測距方法,以赤羽箭吊射明晰射界,則就像用腳測鞋一樣,是比望山精準的多測距方法。

    鞋合不合腳,腳知道。

    箭能射多遠,直接把箭射出去,就能知道殺傷射程是多遠。

    沒有高級觀測工具單憑目測,難以精確估量最佳殺傷距離是在哪,臨陣之時,前排弓弩僅有攻擊三輪的時間,在殺傷距離之外就放箭,則距離過遠,箭支動能衰減嚴重,殺傷了了,等于浪費了寶貴的攻擊機會。

    距離如果過近,放兩輪箭矢,來不及放第三輪箭敵軍就沖近了,就不得不撤後。

    弓弩隊只有三輪射擊機會,任何一輪失誤都是極大的浪費。

    所以,在敵軍離的還遠的時候,發赤羽箭標注射界,這個戰術能讓弓弩部隊極好的把控射擊時機,從而使弓弩的輸出效率最大化。

    赤羽箭標注射界法,不用再親自試射,關羽和李孟羲兩人討論一番,便都認為此法可用。

    把羽箭涂成紅色,用什麼涂,涉及技術,又是李孟羲擅長的了。

    還有,既然羽箭涂成紅色是為了讓標識明顯,那何不把箭桿也涂成紅色,標識不就更明顯了。

    夜幕降臨之前短暫時間之內,李孟羲意外的得到了新的戰術。

    “鳴鏑之改進之法。

    鳴鏑以赤色涂羽,以增強標識。

    實戰之時,有時鳴鏑失聲,則士卒尋見赤箭,亦能知令至。

    鳴鏑非赤,則混雜亂箭之中,不可察。

    既箭羽涂赤,箭桿亦涂以亮赤醒目之色。”

    “弩觀距用望山,此一法。

    可以赤羽箭遠吊射于陣前,箭落于地,赤紅一線,可為射界。

    赤羽箭標識射界之法,可使弓弩隊敵臨射矢,正合殺傷之距。”

    李孟羲想起了赤羽箭標注射界的這個用法,靈感其實來源于古裝電影《花木蘭》,電影中就有弓手發赤羽箭標識射界的做法,因而李孟羲會由赤羽聯想到這一點。

    此為【赤羽射陣法】。(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四百四十二章 赤羽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四百四十二章 赤羽箭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