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四百三十五章 第六營,【陶器營】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四百三十五章 第六營,【陶器營】

    看完了整個營寨,各部分劃分明了,戰兵營,俘虜營,民夫營,還有練兵場等空地,一塊塊各自分明。

    天待黑的時候,漁隊回來了一趟,漁隊回來換人的。

    因為是固定扎營地,白天一天也沒事干,漁隊就在一里外的河溝網了一天的魚。

    魚獲有多少李孟羲不很清楚,反正看到漁營的人拉著車回來,車上的簍子里都是魚。

    鳴鏑在半天重新壘窯燒了不少,鳴鏑箭頭燒了四五百支。

    前天鳴鏑還缺,昨天一夜燒好兩百多支鳴鏑,今天可就泛濫了。

    鳴鏑的作用,就跟警匪片里,一群人打架打的鬧哄哄的時候,那突然的一聲槍響一個用處,是以聲懾人,威懾潰兵。

    所以,鳴鏑必須得響。

    讓李孟羲總盯著一個一個去測試鳴鏑,李孟羲還嫌煩呢,索性他去找來弓,和一些幾支箭桿,讓陶匠們自己檢測就行了。

    聲音響的鳴鏑留下,不響的就扔了。

    因為不確定鳴鏑到底要儲備多少備用,李孟羲也不好就此停了鳴鏑的生產。

    按五十騎來算,每一場追捕戰,五十騎,人均發鳴鏑四支,一戰則耗鳴鏑兩百。

    這還沒算箭支收回的數量,兩百支鳴鏑,射出去再撿回來,射出去再撿回來,打數仗依然夠用。

    故而,鳴鏑按兩百一個基數,十個基數就大致夠了。

    也就是,兩千鳴鏑,足以用到了黃巾戰事結束。

    鳴鏑箭頭很小,燒制起來不佔地方,反正是暫時固定扎營了,不用再行軍走了,有整天整夜的時間可以用,一天一夜少說可燒制鳴鏑五百,最多三四天,就足以生產所有的量。

    沒想到陶器的生產要求這麼低,野外挖點土壘個窯,再他撿點樹枝,再同樣是用黃泥捏點胚子,什麼別的材料和工具都不要,直接就能就地生產。

    想來也是,陶器是原始時代早已成熟的技術,原始人也啥也沒有。

    軍中繼草鞋,樹條簍,防雨背袋,板車,火把架,碗筷,火旗等這些可以隨軍生產的物件之後,李孟羲意識到又有一類物品也可以生產——陶器。

    現在固定扎營時,可以生產陶器。

    行軍的時候,甚至也可以每天燒制陶器。

    每扎營從頭挖土活泥壘窯,到和泥捏胚,傍晚到晚上,窯和胚都能準備好,然後再添柴燒火,一夜時間,最少能燒制一兩窯。

    軍中大量人力沒利用起來,人力充沛的很,能生產點東西,何不生產。

    李孟羲有了再新建一營的想法。

    繼木匠營,漁營,屠匠營,醫師營,還有飼養家禽的第五營以外,第六營,燒制陶器的一營。

    木匠營干雜活的那部分木匠,每天都不停的做碗筷,可縱然他們忙碌不休,到現在,軍中萬余人,依然還未達到人人有吃飯的碗的程度。

    最缺的還不是碗,是煮藥的藥罐。

    前天抓了幾百俘虜,晚上軍醫們給俘虜們看病的時候發下去不少的藥,藥是給了,煮藥卻艱難無比。

    李孟羲跟陶匠溝通的一會兒,大致意思是說,軍中現在缺碗缺煮飯煮水的甕,還缺煮藥的藥罐,因此,單獨再立一營,專做陶器。

    哪怕做不多,總能稍有補項。

    碗筷木匠營也能做,碗就不管了。

    藥罐就不行了,木匠營沒辦法用木頭鑿一個藥罐出來。

    所以,李孟羲說,讓陶匠們把鳴鏑燒兩千個燒完之後,開始燒制藥罐。

    按木匠營的標準,陶匠營也賞糧食,十天發一回,一回十斤糧。

    陶匠們听說有糧拿,都露出喜色。

    陶匠中年長的一位,略做沉思道,“軍師,藥罐要我說,不做也能成。

    要我說,咱燒大一點深一點的陶碗兒,碗里加點水,丟草藥,碗放火力燒,也能把藥熬好了。

    大碗又能熬藥,又能吃飯,不就省了一個了。”

    李孟羲瞪大了眼楮,這是個巧妙的方法啊!

    李孟羲生活經驗不足,他很單純認為,熬藥必須得用藥罐,沒有藥罐,就熬不成藥。

    而其實,就如老陶匠說的,沒有藥罐拿個碗一樣能擱對著使。

    現在是軍中,做肚大口小制作復雜的正真藥罐是沒有意義的,藥罐拿來喝飯又不好用。

    碗可以兼容藥罐,藥罐卻不好反過來兼容碗。

    李孟羲看著老陶匠笑了,“得跟你們說清楚,匠營有個規矩,誰要是提了什麼好法子,就賞糧食。

    就比如方才,我說要燒藥罐,老伯你說大碗也能熬藥,經你一說,我就明白了,只燒碗就成了,碗燒著又快,做著又簡單,這多好啊。”

    “賞糧,二十斤!老伯一會兒跟我過來拿糧食。”

    陶匠營生產的物件確定了,有且只有一個——深沿大碗。

    大陶碗可以同時作為碗,藥罐,喝水的杯子,盛剩飯的飯盒,萬用之器。

    依照組建漁營屠匠營的經驗,每新建一營,需要調來一輛板車幫助新成立的隊伍來作為磨合之用。

    帶著陶匠們去了木工營,剛好新車做成,順便就把車交給幾個陶匠。

    李孟羲再三吩咐,日後有什麼好主意,一定得說。

    因為這個插曲,李孟羲又學會到了一條有用的知識。

    【軍中不必多帶藥罐,深沿大碗,亦可熬藥用。

    碗放水一半,再放草藥,碗圍火中,火勢烈而碗中水少,須臾水將干,而藥性尚未盡析出,此時不必撤碗,再添水倒于碗中既可,水再干,再添水,如是數次,藥好。

    而後,火中取碗,等涼,可服藥。】

    藥罐和碗的替代關系這一點,屬于小問題,李孟羲意識到了一個大問題。

    集思廣益在木匠營用的很好,可以說,木匠營現在的高效和架構完善,就是集匠人眾智的結果。

    從魯犁那里,李孟羲知道做板車最緊要的木料是做輪轂的干木頭,而軍中合格的木頭不多,所以就派游騎商隊去買木頭。

    木匠們想出的好方法包括且不限于,第一,地上不平,刨木頭在地上刨刨不快,有門板就好了。工作台于是就有了,買門板。

    第二,板車翻過來扣地上,車底也是平的,也能當工作台。

    第三,雖然車底可以刨木頭,但車不夠。匠營不停的生產板車,車還不夠,奧,知道了……板車做出來都分給其他地方了。由此引出了板車分配權重之問題,權重為,匠營優先,收容車隊其次,婦孺營隨後,然後漁營屠營……

    還有第四,一人拉車,一人車上可以干些小木工活,充分利用起白天時間的建議。

    等等。

    木匠營越發高效,生產能力與日俱增,欣欣向榮。

    可似乎除了木匠營,忘了讓別的營也提想法,也引導著別的營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起自我建設和強大。

    漁營的漁夫們,出去捕魚這麼些天了,沒人提一條建議,所有改進,全是李孟羲發現的。

    屠匠營成立時間不長,也一樣,什麼建議也沒反饋。

    養雞鴨的營,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今次經驗豐富的老陶匠說了一句,李孟羲還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意識不到雖然各營都是以匠營為模板建立起來的,但和匠營相差甚遠。

    匠營上下反饋良好,木匠們都知道有好想法可以換糧,一個個都習慣了處處留意,事事動腦筋。但匠營有如今氛圍,是長時間培養才形成的。

    其他諸營,缺了一個魯犁。

    小小木匠魯犁,如今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四百三十五章 第六營,【陶器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四百三十五章 第六營,【陶器營】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