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睪丸李孟羲給要過來了,準備洗洗晚上給弟弟烤了吃。
此時一個問題橫在李孟羲面前——豬放哪?
這頭小豬太小了,不適合拿來做手術試驗,因此才閹了準備拿來養。
小豬長的正快,養一個月,就能長大許多,很劃算。
然而當李孟羲準備牽著小豬走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豬沒地方丟。
要說豬仔小小一只,好帶的很,軍中現在大編簍子,小豬往簍子里一放,直接就背起走了。
問題不在于背豬,在于養豬。
如果是人,戰兵也好,民夫也好,一天吃兩頓飯,早一頓,晚上一頓。
吃兩頓飯只保證不餓死,而不管養膘。
如果把小豬裝背簍里,讓背著走,那麼,豬跟著人的作息,豬也一天只能吃兩頓,早一頓,晚一頓。
可是,養豬是為了讓豬長肉的,豬這玩意兒多能吃,消化能力又極強,隔一會兒就能吃一頓。
如果說,只早上喂一點兒,晚上喂一點兒,那小豬一天都得挨餓,越餓越瘦,這就讓養豬這件事性價比變得極低。
豬裝簍子里,行軍途中,沒辦法時不時喂一頓。
而要把豬養好,讓豬長的快又上膘,就必須得多喂,不停的喂。
這就又需要車了。
需要車上放一個小籠子,籠子里有豬食槽,槽里放多多的吃的,小豬就能餓了就吃,餓了就吃,長的賊快。
說不定,仗還沒打完,豬就長大夠殺了。
軍中現在的情況,如果養豬多了,會有嚴重的後勤壓力,但是只養一頭豬,根本不會帶來任何後勤壓力。
為何如此?
因為軍中大量充裕人力沒利用起來。
大幾千民夫,每傍晚扎營時,如螞蟻一般散出去。
野外,人能吃的野菜不多,但豬能吃的可不少。
以前,軍中沒有豬,見了豬草也沒人去挖。
現在有豬仔兒了,民夫野外采集的時候,大幾千人,隨便采點豬草,一人就拔一根,就多的能把小豬埋起來。
李孟羲去木匠營,找魯犁說,做個豬籠。
魯犁說,“已找人在做了。”
李孟羲都愣了,他記不起,自己何時跟魯犁說過做豬籠了?
可能說過吧,忘了,一天天的,事太多,都記不清了。
養豬的車是必要的。
小豬得養,要是再買了大點的豬或者狗子或者羊,要拿這些小動物做腸縫合試驗,為確保試驗成功,手術後,得把小東西給死死的綁著固定起來。
動物不同于人,和人交代說手術後不能亂動,人就听話不動,動物夜不然,肯定亂動。
所以,縫合術一旦開始,就必然需要至少一輛板車來充當縫合術的實驗台,動物做完手術後,就綁死在車上,不讓其稍能動彈。
板車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看來,車輛跟徒人力,工具與無工具,有天壤之別。
小豬暫時寄托在木匠營,囑咐魯犁照看。
喂豬還得備下食物,不能喂糧食,喂小米麥子就太浪費了。
軍中拉車牲口不少,糧草之中,獨立于糧草之外,另有很多麩子,麩子人吃不怎麼好消化,喂牲口正合適。
去輜重隊,領麩子半袋,李孟羲背著回來,麩子交給魯犁,讓魯犁幫忙喂一下。
剛才李孟羲說讓魯犁幫忙照看豬,李孟羲前腳走,魯犁就尋思也沒喂豬的東西,他就想去四處找找,結果啥也沒找到,魯犁就想,用自己的糧食喂算了吧。
軍師交代下來的事,總不能給辦壞了。
魯犁都想好了拿自己賞糧喂豬仔兒。
結果,李孟羲考慮的周到極了,扛了半袋子麩子回來了。
不用浪費自己糧食了,魯犁眉開眼笑的接過麩子。
麩子拿來,不耗自己糧食,于魯犁而言,就是稍微照看的下的活兒。
小豬活蹦亂跳的厲害,因為剛把小豬閹了,不安生,哼唧著這里拱拱那里拱拱,魯犁就誤以為,這豬仔兒活蹦亂跳的。
蛋被閹了,換你你也蹦。
豬睪丸是能吃的,李孟羲小時候吃過。
當把閹下來的豬蛋洗干淨的時候,天就黑了。
夜晚,湊劉備關羽一伙吃飯。
李孟羲跟關羽劉備很熟了,就沒了那麼多規矩。
李孟羲人小飯量小,先吃完,李孟羲抽自己的短刀,刀上放豬睪丸烤著。
這就是簡陋的鐵板燒。
關羽好奇,問燒的什麼。
“豬蛋。”李孟羲隨口說了一句。
關羽愣了,然後哈哈大笑。
他剛喝下一口粥,這放肆一笑,一下就嗆了,嗆的關羽咳嗽連連,好不狼狽。
這下,換李孟羲忍不住笑了。
關羽好一會兒緩了過來,一臉的好奇,問李孟羲殺豬便殺了,何苦為難豬,把豬給閹了。
然後,李孟羲就跟劉備和關羽普及閹豬的好處。
並言辭懇懇的說,小豬閹了之後,等豬長大,豬肉的一點不腥也不騷,並且肉香可口。
到時,用不腥也不騷的肉,割下來一些肥的,切成半大不小的塊,放上醬油,蔥姜蒜末,撒少許鹽巴,花椒幾個,八角桂皮之類的香料,有也放,沒有就算了,然後少著水,小著火,慢慢炖熬。
半天之後,肉熟,夾起一塊,一夾就爛,入口就化,好吃的不行。
說著,李孟羲把自己說的要饞出口水了。
劉備和關羽更是听的忘的喝粥了。
豬肉口感如何,劉備關羽二人平日也吃過,豬肉難吃的很,不如雞鴨羊肉。
李孟羲說豬閹了肉就好吃,這個說法新奇,聞所未聞。
于是,三人約好,等小豬長大,就殺豬吃肉,看到底有沒有那麼好吃。
“一言為定!”李孟羲笑了。
肯定好吃的啊,不用懷疑,後世已經驗證過了的。
豬肉若是分個等級,分個高低貴賤,家豬的肉,公豬比母豬肉好吃,小乳豬,比大豬好吃,閹過的豬,太監豬比沒閹過的好吃。
不大時間,李孟羲感覺豬蛋烤好了,把刀拿出來,預備放涼了好給弟弟吃。
關羽此時提醒,“羲兒,刀不能火上燒,一燒不結實。”
李孟羲抬頭,微有錯愕,以李孟羲的匱乏的常識,和不多的知識積累,他一時半會兒無法理解,刀為何燒了就不結實了。
他也弄不明白關羽說到的有沒有道理,還是迷信,比如迷信刀是肅殺之物,經火一燒,殺氣就燒沒了,不知對是不對。
刀不能火燒,可刀鍛造的時候,就是從溫度上千度的鐵變成的,刀,不能火燒,原理何在?
李孟羲茫然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