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三百一十七章 劍勢=二分之一劍重劍速的平方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三百一十七章 劍勢=二分之一劍重劍速的平方

    李孟羲堪稱是義軍中最忙碌的人之一。

    從傷兵營離開,李孟羲立刻就去找劉玄德,正好劉玄德遍找李孟羲不見,正剛從木匠營回來,兩下踫到一起。

    沒有寒暄和廢話,李孟羲直接問劉備,為何近來,說要沿途買的麥芽糖,還有豬狗羊之類的小動物,一樣也沒買來。

    “是沒錢了還是為何?”李孟羲直接了當的質問。

    李孟羲懷疑的眼神,讓劉備感到很無奈,他只好解釋,“羲兒,我天天有派人去買,可不知為何,這巨鹿郡將近,出去采買的人回回說,路上沒遇見人煙。”

    “這樣,明日,我親自盯著。”

    劉備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李孟羲不好再說什麼,只一再強調,救人性命之急,不可耽誤。

    再後,李孟羲又說起攜行具。

    李孟羲興趣一起,就跟劉備普及起了動能是什麼,本以為,劉備能懂重心,動能理解起來也不難。

    然而,劉備是听懵了,只了解個大概,背東西跑,東西如果晃蕩,費力一點。

    劉備生活體驗足夠,李孟羲說的,劉備再一想,的確是那麼個意思。

    此中令劉備驚訝的,李孟羲說兩個百斤的同樣快慢的球滾起來撞一起,都停。

    一個兩百斤的球,和一個一百斤的球撞一起,則是,兩球連一體,其速為,大球本來的速度之六分之一。

    李孟羲說的新奇,劉備听的耳目一新。

    後邊,李孟羲又引申到兵擊,說兩人拿劍同砍,劍有速,有重。

    若速同,劍重的砍過去,對面則擋不住。

    若劍重一樣,劍速快的那個,對面擋不住。

    此中符合一公式,即,劍勢=二分一,劍重乘劍速平方。

    由此公式可得,若與敵交手,敵劍如果重,又一招疾來,你劍輕,是萬不能頓止敵劍勢的。此時要麼閃避,要麼以輕擊重,挑蕩偏折開敵人攻擊。

    同理,若你劍重,劍重則是最大優勢,然輕靈則不如敵人,此時最佳策略,是強逼敵人和你持劍硬踫。

    你掄圓了一劍砍過去,敵人難以招架,一次他能守住,兩次,他能守住,三次他就手抖,四次他就抵擋不住。

    劉備听到這里,不由停住了,目露思索模樣,(難怪,日常相較武藝,雲長一刀來,某抵擋不住。)

    (本以為,雲長刀重,今知,非只刀重,更速快也。若雲長刀緩,其刀雖重,我一劍輪圓劈去,雲長也是難當。)

    (雲長刀六十四斤,我雌雄劍共重四十一斤,雄劍重二十二,雌劍重十九。)

    (若論力氣,雲長與某相仿佛。)

    (劍勢=二分之一劍重乘劍速平方。代入此得,雲長青龍刀,為我雄劍三倍,若當其刀,某劍速應是其十七分……)

    呆立原地的劉備,其手撫頜下短須,眼中突有精芒閃過,忽然發笑,(看來與雲長爭教,我若要壓他刀勢,與之相格,則應雙劍合力並撞,此增我劍重,以免我單劍一磕而飛,再收不及……)

    突然,劉備感覺衣服傳來被拉扯的感覺。

    劉備低頭,看到李孟羲正仰著頭一臉疑惑的看著他。

    劉備頓時就哈哈笑了,忍不住伸手捏了捏李孟羲的臉。

    李孟羲不爽的擺脫劉備的手。他不喜歡被人捏臉。

    劉玄德頓有劍法上的感悟,他想找關羽較量武藝了。

    這整天行軍,煩悶的不行。

    扎營還是當路,此時剛扎營,照例,民夫們自行散出去,撿點樹枝也好,拔點野草也好,挖點野菜也好。

    游騎四處散著,弓箭在手,刀槍在握,游騎這兒一個,那一個,也不去挖野菜,啥活也不干,就盯著。

    這便是之前規定好的游騎的職責。

    行軍在荒郊野外,得防備著有野獸傷人。

    若有危險,游騎得沖上去。

    民夫們幾千,散出去掃一遍,地上啥都不剩。

    這附近荒涼,東邊路邊,有個淺草叢,一伙民夫攆出兔子,咋呼聲聲,干攆攆不上。

    兔子正從游騎邊上跑,游騎只笑呵呵鼓勁兒,不上去縱馬追。

    追著兔子跑過的民夫們呼喊,“軍爺!你馬快,幫忙追則個!”

    游騎只是笑了笑,“我等有軍律在身,不便與爾等爭搶。快追,要是出來了老虎,我再攆不遲!”

    李孟羲和劉備就在不遠,他們看到了這一幕。

    兩人相視一笑。

    法律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說法。

    現在,軍中軍律至少走到了第二階段,游騎有在傍晚時分四處巡視的職責,游騎也的確是按軍規軍律辦事。

    至于游騎是不是守律嚴格,若有游騎趁沒注意到,去搶民夫的兔子野雞,能不能有一例追究一例,這就不知道了。

    再往遠處,跟著民夫們擴散的方向往前走,可以看到,民夫中,有部分人是有鐮刀柴刀鋤頭之類的工具的。

    再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工具多在老人婦孺手中。

    這又和之前的安排相關了。

    走著,見到一青壯,手里拿著鋤頭在挖野菜。

    李孟羲隱秘指了指那人,與劉備耳語一番。

    劉備若有所思,點了點頭,走過去。

    待青壯抬起了頭,劉備笑問,“小哥,你這鋤頭是找誰借的?”

    青壯不知此中深意,手指十幾步外正拔草的一個老人,指著說,“是借老爺子的。”

    那邊的老人听到聲音,回過頭來,朝劉備笑笑,“我借他使使。”

    這便好。

    當時分配時工具時考慮到如果扎營時,讓民夫們散出去自行采集,那麼,有些在高險難及之處的柴火和樹枝之類的,老人和婦人就夠不到。

    青壯可以夠到,但是也難夠。

    為了避免青壯和老人爭搶易得資源產生內耗,分配工具的時候,就把鐮刀之類的,優先分配老弱婦人,這樣就逼著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去采集難采集的資源。

    就這一個分配和統籌方法,能讓整體采集效率,提高百分之二十。

    百分之二十意味著,每五棵野菜中,就多了一棵野菜。

    工具優先分配老弱婦人,但同時,老人婦人手里的工具,也有可能被青壯奪走。

    所以,方才見到青壯手里有鋤頭,李孟羲想到此事,才讓劉備過去問一下。

    再前走,李孟羲見到,有人扯濕樹枝。

    過去問,濕樹枝又沉又燒不了,何不撿干的。

    民夫回答,濕的扯下來,背著走三五天,曬也曬干了。

    奧,原來還能這樣。

    照這麼說,喵的古代行軍,根本不缺干柴啊。

    古代哪哪都有樹,有樹就有樹枝,干樹枝沒有,濕樹枝扯下來,背著走不幾天,濕樹枝就變得干崩崩的了。

    不知過去多久,太陽更西,游騎們看天差不多了,呼喊民夫們回應。

    民夫們從遠處走回來,或是背著小捆樹枝,或者手里掂兩棵野菜,或是腋下夾著捆野草。

    也有的,啥也沒撿到,手里拽個狗尾巴草,跟旁人說說笑笑不知道說啥呢,開心的不行,溜溜噠噠。

    就跟,是在回家一樣悠閑自得。

    義軍民夫整體的精神面貌,跟當初,已截然不同。

    這或許也是人心。

    民夫回營。

    人流匯聚。

    看到劉備和李孟羲又來到民夫營前,營中中間的位置,一嚼巴蒲公英根的老者,呸一口吐掉嘴里的渣子,忙探身,拿手拍了拍一邊頭上纏著青色絲綢的年輕人,好心提醒,“後生,白拍了!人找你們練兵里不?”

    四周的人,不由都向那個年輕看去,看到年輕人額頭上纏著的青色漂亮絲綢頭巾,眾人都是艷羨。

    有人羨慕絲綢,有人羨慕人家被選中重用了,種種羨慕目光,不一而足。

    就在這樣的眼神包圍中,頭戴青巾的年輕人,不由得就覺得腰板一挺,一股莫名的自豪油然而生。

    這個年輕人拍拍褲子上的土站了起來,擠開擠擠攘攘的人群往前邊擠。

    頭戴黃巾的從人群中青壯站起來的剎那,李孟羲就注意到他了。

    李孟羲就眼看著這人,艱難的一步一步往前邊擠,過人得一個個拍,一個個叫讓讓,李孟羲眉頭直皺。

    好像不對勁兒……

    民夫營在之前,最早的時候,那時候老有人跑,有人跑,三兩人不算損失,關鍵是怕他一跑,一堆人跟著跑,再把大軍驚的炸營了,那可要命。

    為此,關羽就把民夫聚在一起嚴加看管。既然是嚴加看管,兵力又不怎麼夠,自然是,把民夫使勁往一堆兒攆,民夫營于是擠的跟羊圈一樣。

    當時的做法沒問題,但現在情況變了,當初對民夫營的管理習慣卻沿襲了下來。

    就比如那個擠過來的青巾,看他擠來的樣子,李孟羲就想起了小時候跟爺爺去看大戲,娘的,那台下的人擠的是,落腳的空都沒有。

    出去撒尿都擠不出去,看了一天戲,要憋壞。

    民夫營這樣安置不行,太擠了。

    擠一點其實無所謂,但是應該有序的擠。

    以百人為一個小方塊,這一百人怎麼擠都行。

    但是,百人方塊與百人方塊之間,得留出小道吧,哪怕,就一人寬的小道呢,這樣,誰有個啥事,想去撒尿干啥,直接就能暢通無阻的去。

    好嘛,今天又發現了一處不足。

    這處不足還不好解決。

    原因是,管理難度。

    民夫營百人一隊,分是好分,之前為了安流民之心,特意做了一堆劉字旗,分給了流民們。

    剛開始還好,流民們大致還按旗聚散,但沒等多久,民夫們就又亂的不知哪是哪了,旗也不知道哪去了。

    還好,分民夫們旗幟,就是為了讓民夫知道他們成了義軍一員,打消他們顧慮,這個目的完美達到了。至于未能在民夫營中,建立起基本的組織架構,則不重要了。

    要讓民夫營有序,得一大批軍官。

    軍官沒有,戰兵營還缺人呢。

    看來,只有等把四十青巾練的有模有樣之後,再以這四十,練一大批人,才能解決民夫營的組織度問題。

    那得等至少倆月後了。

    有一個青巾上前來,民夫營的青巾便被引起了頭,一個個上前來。

    此時,便又看出劉備禮賢下士和情商高的一面了。

    雖說,是準備宣布軍中收樹條簍的消息的,沒打算叫青巾們過來。

    但是,青巾們既然來了,劉備就笑著,“來了。”

    “先到後面。”

    “一會兒咱再走。”

    一個個跟青巾打招呼,一個不落。

    而李孟羲呢,因為在想事,就不理人家。

    青巾四十人,不用叫,主動過來了,這或可說明,這伙新兵積極性已經有了,是很好的開始。

    劉備宣布正事,“我軍中預備收大樹條簍,”劉備高聲說著,然後伸手踫了李孟羲一下,小聲問,“羲兒,簍子多大的?”

    “能裝下一床被子的簍子。”李孟羲小聲回復。

    “簍子得能裝下一床被子。”劉備高聲又說。

    說完,又手踫李孟羲,小聲問,“羲兒,簍子準備收多少。”

    這還真把李孟羲問住了,收多少……

    關羽部奔襲之士要攜行具,關羽部現在除去騎兵,步兵已擴軍至八百多人。

    “先收八百。”李孟羲想了片刻答道。

    “簍子先收八百。眾位,有閑就折枝編簍,編好了簍,拿來換糧!”

    換多少糧,劉備也沒說,但民夫們因先前草鞋之事,不少人已成功換了糧,不會去擔憂簍子編好沒有糧食來換。

    義軍信譽已經立起來了。

    收簍子的事宣布完,開始練兵。

    練兵場合不固定,有時在道中,有時在野地,但一樣的是,一圈的木樁和火把總不會少。

    ——

    訓練場。

    “集合!”

    李孟羲令下。

    眨眼,人到齊,隊列四列成。

    “解散!”李孟羲又令下。人嘩啦散開。

    訓練時間尚短,李孟羲都覺得沒練啥呢,新兵們也覺得就是走走跑跑站站,集集散散,也沒啥,而旁觀者劉玄德,自覺頗受啟發。

    劉玄德目睹了李孟羲從前夜練兵到現在所有過程,前夜練號令,昨夜練集散,短短兩日,劉玄德親眼看見,一眾青壯從懶散到號令一下飛奔一處,迅速列隊齊整,前後差別,宛若脫胎換骨。

    李孟羲極善練兵,這是劉備對李孟羲的評價。

    至于說李孟羲許久之前說的,當初初遇,李孟羲說不知兵事,如今劉備把那當成了笑談,都會練兵了,還不知兵事。

    李孟羲正在練兵,劉備一旁襄助,說是襄助,劉備有心偷學。

    青壯們經李孟羲著手一訓練,效果立竿見影,劉備看在眼里,理所當然的認為李孟羲曾被高人傳授過練兵之法。

    這麼想差不多接近真相。

    事實上李孟羲沒有跟所謂的高人學習過,他所稱的老師也是杜撰出來的,為的就是讓自身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有合理的解釋。

    雖然,李孟羲未跟什麼名師學過練兵之法,但前世耳濡目染的各種軍事訓練方法,無一不凝聚著無數軍事家的智慧。

    因此說李孟羲練兵的方法師承于眾多軍事家,這個說法也對,因此,李孟羲還是有師承的。

    訓練依然單調枯燥,一個簡單的原地踏步,反反復復練了好多次,問題依然數不勝數。

    原地踏步這個動作,細節包括十幾個要點。

    具體為,脖子要直,頭要正,眼楮目視前方,挺胸張肩,不能肩膀聳著一邊高一邊低,再往下,到身體軀干部分,腰要直,不能腰咧著。

    然後是四肢,原地踏步時,手臂擺動便又是數個細節,擺臂的時候,手不應是握拳,也不應該是伸平手掌,而應該是四指內扣,大拇指按在食指中指節上,手成虛握。

    在手臂擺動的時候,同樣有多種擺法,一個是手背朝前擺動,一個手掌朝前擺動,自然,這兩種擺動方法都是錯的。

    手臂擺動時,手正確的擺動方向是手掌側向,即手心是朝著褲縫的角度。

    擺手時,手的姿勢這麼多細節了,手臂擺動的幅度就更難以統一了。

    手擺不開,就太拿捏了,手擺的太開,就打到前邊的人了。

    不同于手勢,手該怎麼握,誰手錯了,可以很直觀的指出來,手臂擺動的幅度,不太好描述。

    李孟羲想起曾經在軍訓的時候,教官要求的手臂擺動幅度,好像不是要求的高度,而是要求手臂前伸的時候往身體中線擺,即,手擺到和肚臍一個水平線上。

    基于人體構造,擺手的時候,手向身前往中間擺擺到和肚臍一線的時候,手臂的高度恰巧剛好,不高也不低。

    所以,在規定手臂擺動幅度的時候,就不再要求高度了,只要手擺到身前,手差不多和肚臍一個高度就差不多行了。

    再有,手臂擺動時,手肘需要打直。

    再往下,是腿部了。

    原地踏步時,腿得抬起來,而抬腿的高度若不統一,便會一片混亂。

    李孟羲去想軍訓的時候,原地踏步時教官對腿部抬高是如何要求的,一想想不起來了。

    雖然想不起來具體要求,但李孟羲還牢牢記著原地踏步的動作該怎麼做,大不了,說不清楚讓新兵照著做就成了。

    除了膝蓋的抬高高度,還有角度。

    有的新兵抬膝的時候,膝蓋朝兩邊外八著頂,極其不美觀,而且容易踫到左右的人。

    膝蓋抬起的正確角度是,應該是自然朝前,不外八不內扣。

    再往下,就是腳步了,腳步落地,應該落在原地,不能原地踏步踏著踏著人跑老遠。

    一個原地踏步,方方面面的細節就有近二十個之多,一個細節做不準,就是錯。

    不過四十個人,並不多,大致也就是初高中一個人數中等的班而已。

    就這麼四十來人,李孟羲就有點忙不過來了,每一個人都有細節上的錯誤,李孟羲好不容易糾正一遍,這邊剛說完手怎麼擺,那邊就把腳忘了。

    雖然說晚上練兵,把時間充分利用了起來,可晚上也有晚上的不便,照明條件有限,火把的光線昏暗,要是白天,誰動作沒對,站在邊上看一眼就能看見,可晚上,只有走近才看的清誰動作做對了與否。

    李孟羲一絲不苟的投入到訓練之中,不僅是在練兵,更是李孟羲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的過程,對李孟羲自己而言,也是重要的成長過程。

    知道軍訓流程是怎樣的是一回事,親自從頭到尾負責一場訓練,是另一回事。

    “全體都有,立正!”

    踏的一陣聲響,新兵們停下踏步,腳步聲還是有點亂,不過比昨日更齊了。(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三百一十七章 劍勢=二分之一劍重劍速的平方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三百一十七章 劍勢=二分之一劍重劍速的平方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