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二百六十八章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二百六十八章

    就民夫外散采集這一點,就為這一點制定了諸多新的軍律。

    後續,劉備和關羽及李孟羲商量了更細節的東西。

    比如,柴刀鐮刀鋤頭之類的東西,可以分給民夫的分配流程,三人討論的結果是,分給弱勢群體。

    何為弱勢群體?雖說,最弱勢的那一部分婦孺老弱,全已經編到婦孺營了,但民夫營中,再細分,還是有身強力壯者和年邁者的強弱區別。

    故,鐮刀柴刀鋤頭等,應優先分給老弱。

    之所以會如此考量。

    其一,若考慮分工協作,每一次扎營後的外出采集,如何讓總體采集效益最大化?

    那就是,青壯攀高,老弱采低。

    低處地上的東西,老人也能采的到。

    但樹上的鳥窩樹枝之類的,老人就夠不到了。

    如果分工可以明確,那麼,青壯有目的全力去采集老人力不能及的地方,老人則也能有最大的采獲效率。

    地上一棵野菜,老人去采,跟年輕人去采,花的時間是一樣的。

    但,野菜就那一棵,老人和青壯同時去采,不管是誰去采,總有一人采到,另一人得花時間另找。

    故而,若能明確分工,青壯們采集樹上的樹枝,老人采集地上,同時開工,總體效率估計能高一兩成。

    幾千人采集收獲高了一兩成,這個總數可不小。

    其次,則考慮到照拂老弱。

    野外采集,實則采集不到多少東西。

    頂多也就柴草能多撿到一些。

    青壯就算沒有工具,也能爬樹折枝,也能輕而易舉的把地面的蒿蒿秧秧連根拔起來。

    但老人不僅爬樹艱難,力氣也不行,手腳也不靈便。

    沒有工具,采集效率遠低于青壯。

    故而,發給老弱工具,可助他們更高效的采集柴火。

    現在問題不大,但八月份了,已入秋了,過段時間天冷了,夜里得升篝火取暖。

    要是柴不夠,人凍死了。

    得讓每個人都有柴。

    青壯沒工具也能采夠每日燒的柴,老人體力不強,借助工具,也能有足夠的柴。

    使青壯無有富余,但夠;使老弱無有或缺,也夠;這就叫分配,這就叫平均。

    還有,關于作為軍備儲備的工具,得備多少。

    初步討論的結果是。

    得留鐮刀一百,鋤頭五十,柴刀五十,鐵鍬五十,斧五十,鋸三十。

    天黑了,不便去清點物資,明日再清點不遲。

    夜深之時,李孟羲拉起弟弟回去睡覺。

    當李孟羲照常想拿出紙筆寫東西時,才發覺,紙用完了。

    涿州出發帶了大紙百張,全用完了,一點能寫字的地兒都沒了,全寫滿了。

    因為紙不好的緣故,一筆寫下去,暈染一大片,被迫字也得寫的大點,紙背面也暈染了,背面寫不了。

    這可咋辦。

    無奈,李孟羲只得回去。

    劉備和關羽正講兵法,還是《孫子兵法》。

    李孟羲因為學的快,劉備記憶力不行,學的慢的很,遲遲記不住,關羽只好按劉備的進度來。

    兵法第一篇,劉備到現在一半還沒學完。

    兩人一個講,一個听,正投入,忽又看見李孟羲又來了。

    “玄德公,我的紙沒有了,寫完了。”

    劉備有些驚訝,當時出涿州,可帶了厚厚一摞子紙,全寫完了?那得寫了多少字啊!

    李孟羲說缺紙了,劉備和關羽也不說兵法了,劉備說,軍中布多,拿兩匹來也能支應段時間,紙後邊遇到再買。

    關羽說稍等,去拿個東西。

    然後,兩人都走了。

    不一會兒,劉備先一步回來,懷里抱著五六匹麻布,一匹碗那麼粗。

    再等一會兒,關羽也回來了,手里拿著一卷竹簡。

    “給,羲兒。”

    關羽把竹簡遞來,另一手遞來一把刻刀,“這是新簡,一字未刻,給你了。”

    李孟羲開心的接過簡和刀,他還沒玩過竹簡呢。

    紙的事暫時解決了,著急著回去記東西,李孟羲沒多呆,拿著竹簡和布匹就回去了。

    李孟羲走,劉備和關羽的話題就變成了和李孟羲相關了。

    關羽也是好奇,李孟羲到底寫了點啥,把紙都給寫完了。

    劉備關羽二人約定,得空瞅瞅去。

    再說李孟羲回到車里,他把布匹攤開腿上,提筆寫到。

    “八月十七。

    義軍初令民夫四散出營采集。

    于此事記起,有關生態系統復雜度知識。

    物資充沛地域自高至低為,樹林——灌木叢——草叢——陸地——沙漠。

    此條知識,可用于戰爭。

    若有朝一日,兵敗逃亡,軍糧盡失之際,可求食于叢林,再次灌木叢雜處,再次荒草叢中。

    蓋,叢林中能有虎有狼,有野豬兼能有鹿,有狐有兔,有鳥有蛇,虎一只總重五百,有肉三百斤,狼豬狐鹿,有肉兩百斤,兔鳥蛇之屬,有肉數斤。

    一片叢林,或能得肉食千斤,草果野菜不計。

    而若尋食于叢草,草中只有兔蛇鳥鶴,僅可得肉數十斤,不足抵軍糧之缺。

    由此又知,前知隨軍采買,今又民夫外散采集,知古來行軍,後勤補充手段已知有二,一為采買,二為野外采集。

    采集可得,野物,柴草,草藥,野菜,等等,雖不多,但為後勤補充手段之一。”

    寫到這里,李孟羲停筆,他皺眉思索片刻,便意識到,該寫晚上跟劉備關羽討論的那點內容了。

    “于此日,商議得出軍中輔助軍備屯備條例。

    若穿山過谷,需有人在前伐木開路,故需軍中備有斧頭鐵鋸。

    若要水攻,則軍中當備鋤頭鐵鍬。

    諸如此類。

    故,若為不時之需,軍中當備各類工具若干。”

    “刀斧手之砍頭大鉞,為特種軍備,當備。”

    “于民夫外出采集之事,特設軍管條律七條︰

    第一︰野外遇野兔野菜等,先入誰手,為誰人所得,不得爭搶。若有矛盾,當上請著人評斷,不得私下毆斗,違者鞭二十。

    第二︰野外狼蟲虎豹甚多,恐民夫遇險,故遣游騎一隊四處巡視。

    第三︰游騎之職,在于巡守盯防,故,游騎不得參與采集,不得棄本職于不顧。違者,鞭二十。

    第四︰游騎不得向民夫索討任何東西,違者鞭四十,再犯著殺之。

    第五︰游騎不得向民夫購買任何東西,違者鞭十。

    第六︰民夫若得野兔等野物,兔皮之類,于民夫手中無用,可以統一收購,以做皮甲。(兔皮能否做甲,待確定)

    第七︰鐮刀柴刀等工具,優先發給老弱。

    畢。

    待有後補,再錄。”<101nove.comle>(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二百六十八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二百六十八章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