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二十三章 觀勢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二十三章 觀勢

    上午,半午之時,李孟羲便遠遠的看到了極遠處的一個山影輪廓。

    李孟羲本以為,看到了山,用不了多久,就到山下了,到時,應該就會發生戰斗。

    為此,李孟羲囑咐弟弟,睡車上,不要動,也不要起來。

    弟弟因為新得了絲綢披風,新鮮不已,穿著得瑟的不行,李孟羲讓弟弟把披風脫了,這披風顏色太亮了,在戰場上,顏色顯眼,等于是插標賣首。

    弟弟不知道,為什麼讓趴著不讓動。

    “哥哥,俺想坐那看人嗎。”

    弟弟話說不太清,他意思是說,趕路可無聊了,想看前邊的人走路。

    把人當猴看是吧。

    李孟羲為何不讓弟弟在車上亂爬呢,這是因為,李孟羲想到如果打起仗來,流箭亂飛,說不得什麼時候一支箭被風一刮就飛過來了。

    躺著,中箭面積小,就這麼簡單。

    李孟羲還想,要是片刻之後,要打仗,躺車上也不安全,得鑽到車下才安全。

    李孟羲本以為,趨至遠山只在片刻之間。

    沒想到,一走就是許久。

    估計走了一個多小時,才至山腳,尚且離山腳稍遠。

    李孟羲這時想起,望山跑死馬是何意。

    已至山腳,李孟羲看去,依稀可見山頭樹立著營寨,寨中有人影紛亂。

    此山孤零零的一座孤山,山體不高,但山道陡峭,易守難攻。

    糧車停下了,前方關羽在調動兵馬整隊。

    俘虜數百人,關羽勒令俘虜站成一排一排,以虛壯聲勢。

    而後,再帶一百鄉勇,列隊準備攻山。

    準備完畢,關羽想了一下,打馬回來,找李孟羲來了。

    關羽找到了糧車下躲著的李孟羲哥倆,關羽附身看了躲著的兩個娃娃,有點好笑。

    “孟羲,可與我前觀敵勢?”關羽依然記得,李孟羲說願隨他學習兵略,關羽對此十分上心。

    李孟羲愣了下,“好!”李孟羲答到。

    讓弟弟呆著不要亂跑,李孟羲拜托拉車的車夫大叔照看弟弟,準備和關羽一起,去看看如何觀敵勢,敵勢又怎麼個觀法。

    關羽騎著高頭大馬,馬上有布鞍和單邊馬蹬。

    見此,李孟羲突然想起,騎兵三件套,高橋馬鞍,馬蹄鐵,雙馬蹬,這三個劃時代的騎兵利器。

    此時,非是探討馬鞍的時機,李孟羲便留心把此事記下,有空再說。

    “羲兒,可會騎術?”

    關羽笑著低頭看著李孟羲。

    “不會。”李孟羲尷尬的笑了笑了,自己還沒馬腿高呢。

    于是,關羽便先一步跨上戰馬,然後俯身兩手一抓,抓著李孟羲兩腋之下,一下把李孟羲從地上抱了起來,放于馬背之上。

    “抓好某的衣服。”關羽交代了一聲。

    “駕。”關羽雙腿輕夾馬腹,馭馬前去。

    怕從馬上掉下來,李孟羲雙手緊緊抓著關羽的衣服。

    李孟羲感覺很不爽,自己為什麼是個小孩子呢,為什麼沒有大個幾歲呢。

    頂著個小朋友的身份,被人抱來抱去,哪里有威嚴可談。

    這要是,真個去討論天下大勢,別人一看,豈不笑場。

    用稚氣未脫的聲音,裝模作樣的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太違和了。

    看來,天時不在我。

    李孟羲心里哀嘆。

    領兵一百,關羽帶兵就要攻山。

    李孟羲朝後看,後邊跟著跑的鄉勇們扛著長矛,跟在被馬蹄揚起的灰塵之中,緊跟慢跟,生怕跟不上。

    李孟羲發現,鄉勇們以步行的速度,跟得上戰馬。

    看來,關羽有意控制馬匹速度,不至讓騎兵和步兵脫節。

    學到了一點。主將應該,與軍並進,不能腦袋一熱或者殺瘋了一個人沖到前邊,以至和後邊的部屬拉遠距離。

    且不說主將一個人孤軍深入危險與否,沒了主將指揮,後方軍士萬一生亂,就沒人節制。

    軍陣即亂,敵人不打,踩踏也會死不少人。

    關羽領兵至山下,山上營寨中,也有黃巾軍的身影,倉促從山頂趕下,趕至半山腰山道正中,一處較為平緩的平台,扼守山道。

    “吁!”關羽勒馬,停在了山腳下不遠。

    “羲兒,你觀山上黃巾軍勢如何?”

    關羽仰頭看了片刻,轉頭問到。

    李孟羲聞言,便從馬上跳了下來。

    往前走了一步,李孟羲手掌遮掩著額頭,抬頭上往,耳聞山上黃巾叫罵挑釁,看著半山黃巾,人影綽綽,也分辨不出什麼軍勢。

    只是覺得,黃巾陣型不齊。

    看了片刻,沒看出究竟。

    李孟羲抬頭,如實回答,“關將軍,某不會觀陣之法。”

    “嗯。”關羽點了點頭,手拂長須,出言教導到,“羲兒,以你看,半山黃巾有多少人?”

    “不知。”李孟羲搖頭。

    “三百有余。”關羽回復。

    李孟羲好奇,“……關將軍如何看出是有三百余人?某就看不出來。”

    關羽仰頭呵呵一笑,抬手指點著,“若其旌旗整齊,可由旗幟斷定人數。

    軍中每十人一什,什中一人持槍旗,百人為一伯,百人之中,必有大旗,五百人之眾,必有將旗。

    而山上黃巾,是潰兵聚集于此,旗幟不備。

    故,無法憑旗幟斷定兵力。

    至于,某如何知曉敵軍有三百人……日後孟羲多歷戰陣,便也能知曉。”

    李孟羲听明白了。

    原來,判斷人數的方法,大致兩種,一種,對于編制健全的敵軍,看旗幟大致就能判斷其兵力。

    又或者,憑感覺。

    仗打的多了,戰場上掃一眼,敵軍多少人,大致清楚。

    “羲兒,且再看,半山數百黃巾陣勢如何?”

    “似乎紛亂不堪。”李孟羲並未看到黃巾有列出齊整的陣型。

    “不錯。”關羽點頭。

    “還有,我軍已至山下,黃巾居高臨下,一矢未放。為何?潰兵軍器遺失,外強中干。”

    “故,此山黃巾,不足為懼。無有弓弩,彼如何守山?我軍可一戰而勝。”

    關羽評點到。

    李孟羲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觀敵軍勢,一者,看其陣列是否齊整,陣列齊整與否,便可看出敵軍訓練是否充足,軍紀是否良好。

    二看敵軍列陣之處的地勢,由此,可以看出敵將的軍事才能。

    從第二點,便可看出,聚集了這一伙兒潰兵的黃巾小頭目,戰略眼光還是有的,沒有困守山頂營寨,而是于山道阻擊。

    這樣,就留有了迂回余地。(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二十三章 觀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二十三章 觀勢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