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

第四節 人際關系與心理衛生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周遠廉 本章︰第四節 人際關系與心理衛生

    一、人際關系及心理結構

    (一)人際關系的概念

    人們在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過程中,由于相互認識相互體驗而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反映在社會活動中人們相互之間的情感距離和相互吸引與排斥的心理狀態。人際關系的客觀存在,是可以直接觀察的。比如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學校中的師生關系,社會團體中的同事關系,醫療活動中的醫患關系、醫護關系等等。

    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系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的程度,取決于雙方達到的互相滿足需要的程度。在交往過程中,雙方的需要若都得到滿足,相互間將發生接近、友好、依賴的心理關系;若交往中雙方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得不到完全的滿足,就會發生疏遠、敵視的心理關系。

    人的社會本質表現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離群索居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一個人如果脫離所有的人際關系而孤獨自處,就不可能從自然的奴隸變為自然的主宰。只有社會勞動才能使人類生存,增強人們戰勝自然的力量。同時,社會環境及勞動中的相互關系是心理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的交往過程中體現出人的社會本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對人際關系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比如,在教育方面,人們發現改善師生關系,增進班級團結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在精神病學方面,人們發現只有醫生和病人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治療效果。把病人組織起來進行集體活動,病人會不再感到孤獨,彼此交流情感,可以提高療效。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研究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日益增多,人際關系問題也越來越重要。

    (二)人際關系的心理結構

    人際關系是由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為因素構成的一個動態系統,任何人際關系的發生、發展和改變都是這三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認知成分是人際關系形成、發展和改變的基礎,包括對人、人際關系和自我的感知、認識等認知心理過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認同相互理解等。

    情感成分包括主體的積極和消極的情緒狀態,情緒的敏感性,對自己、對朋友、對工作及其關系的滿意感等。

    行為成分包括個體的行為、舉止、表情、言語等,它能表現出個性,並可被別人觀察到,屬外顯表現。

    認知、情感和行為是組成人際關系的三個相互聯系的成分,但三種成分的作用是不同的,情感成分是人際關系的主要因素。

    二、人際關系與健康

    (一)人際關系對健康的影響

    我國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失調而來。在和自然搏斗的原始人時代,人際關系非常單純。他們生存的條件主要在于身體的適應,所以在原始人中,精神病是少見的。人際關系復雜化以後,人類的心理適應便不再那樣單純了,人類的心理病態從此成為引人注意的嚴重問題。

    人際關系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凡是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心情比較舒暢,精神比較振奮,身體也比較健康。相反,人際關系緊張必然引起心理狀態的改變,嚴重者失去心理平衡,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導致心理疾病。人際關系的失調往往是人類產生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

    2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人際關系的好壞也會對人的生理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心理學家研究青少年的生長發展與人際關系的影響發現,那些家庭環境良好,又有喜歡的小伙伴的兒童,性情活潑,生長發育良好,不易罹患疾病。反之,如果家庭不和諧,孩子動輒受打罵,被伙伴們冷落,這樣的孩子不僅智力發展受影響,而且生理發展也受影響。一個成年人,在一個和諧的集體中工作生活,能促進其健康;處在一個人際關系緊張,互相勾心斗角,經常感到緊張或壓抑的環境之中,健康就會受到損害。這種損害,可表現為睡眠改變、飲食不佳、血壓升高等。

    (二)社會角色對健康的影響

    人類社會是以各種人際關系為基礎所形成的一種特大的社會關系系統,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關系系統中存在著多方面的關系,並在許多社會關系中處于不同的地位,因此他可能要承擔幾種角色,這就稱為角色集。處于社會大舞台上的每個人都是角色集。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難免會發生角色沖突。當角色沖突發生時,個人如果不具備適應能力,不能正確處理角色之間的關系,便會造成角色緊張,引起個體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變化,從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角色沖突可以分為角色內部的沖突和角色之間的沖突。一個人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和期待與社會對這種角色的要求往往不一致,這時便會產生角色內部的沖突。比如,社會對學生的角色期待是努力學習,而某個學生認為賺錢是最重要的,這種矛盾便會導致角色內部的沖突。

    每個成年人都是一個角色集,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權利義務和行為規範,都要求角色的承擔者去執行。一個人由于擔任角色過多,時間、精力不夠分配,便會造成角色間的沖突。另外,一個人同時擔任的幾種角色,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他提出相反的要求,從而造成角色的沖突。比如,法官的兒子犯了法,作為法官,他必須秉公執法,作為父親,他希望兒子平安無事,矛盾的要求會使他處于角色間的沖突。

    角色沖突會對人的健康發生影響。首先,角色緊張直接給個體帶來心理壓力。當個體由于承擔著過多的角色,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履行所有角色的義務時,或當個體無法滿足相互沖突的角色要求時,個體感到形勢逼人,力不從心,心理壓力和負擔加重,從而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長期存在,必然影響健康。其次,角色緊張會帶來一系列消極情緒。角色緊張個體出現焦慮、抑郁、消沉、煩躁、攻擊、固執、敵意等一系列變化,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影響人的健康。這種不良狀態長期存在,還會導致個體出現消極人格。第三,劇烈的角色沖突,還可能使人無法自拔,導致自殺和意外傷亡。另外,角色緊張過度地消耗體力,也必然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三、改善人際關系的主要方法

    改善人際關系的主要方法有

    (一)經常進行溝通

    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發生爭執,往往是由于互相誤解。通過經常的溝通,可以消除雙方存在的偏見、歧視和隔閡,從而矯正其錯誤的態度,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二)善于體察別人

    在人際交往中,要培養善于體察別人的真正需求與情感的能力。不要只想別人對自己如何,只想影響別人,讓別人適應自己的需要,而要善于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多替別人著想。

    (三)加強自我意識

    人人都有自我意識,能夠認識自己,因此,人可以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意識與行為,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動機與情緒。自我意識強的人,對自己了解深刻,能正確對待自己,也容易與他人搞好人際關系。

    (四)完善人格

    良好的人格能協調人際關系,而不良的人格卻往往會使人際關系緊張。一個人心胸開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就為搞好人際關系提供了有利的心理條件。一個人心胸狹窄,性情孤僻,則會成為搞好人際關系的障礙。性格暴躁的人易與人發生沖突,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

    (達芳菊  陳曉嵐  金曉莉  許玉本  喬西民)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學心理學》,方便以後閱讀醫學心理學第四節 人際關系與心理衛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學心理學第四節 人際關系與心理衛生並對醫學心理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