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

第五節 心身疾病診斷與防治原則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周遠廉 本章︰第五節 心身疾病診斷與防治原則

    一、心身疾病的診斷原則

    (一)心身疾病的診斷步驟

    心身疾病的診斷必須遵循疾病診斷的一般步驟和原則。

    1全面了解病史。在詢問病史中應著重了解病前的心理狀態、個性特點,精神緊張刺激的性質、強度及與發病間的關系,病人對緊張刺激的認識和耐受情況等。此外,尚需了解個人史、家族史、既往病史等。

    2詳細的身體檢查及必要的特殊檢查,以確定軀體疾病。

    3必要的精神檢查,因神經癥、心因性精神障礙、精神病不屬于心身疾病,故應予以排除。

    4必要的心理測驗和人格測定。

    5確定心身疾病。

    (二)診斷心身疾病的條件

    1明確的器質性病理改變和臨床癥狀與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有特異性發現。

    2在患者的病程中有下列特點(1)病人有一定的遺傳素質、性格特點或心理缺陷;(2)存在心理社會緊張刺激因素;(3)心理社會緊張刺激與起病有密切的時間聯系;(4)病程的發展與轉歸和心理社會緊張刺激有平行關系;(5)在兒童期可能存在著特殊的創傷心理體驗。

    3用單純生物醫學治療措施療效不佳。

    二、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則

    (一)用藥物治療軀體疾病及病理心理反應

    傳統的軀體療法仍然適用,但不夠全面,必須重視和采取必要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

    (二)積極開展心理治療

    實驗心理治療,首先要阻斷應激源繼續造成心理和生理應激狀態,其次是解釋性心理疏導治療,幫助病人學習和掌握自我訓練、自我放松、自我調節的方法,如氣功、太極拳、肌肉放松訓練、生物反饋治療等;也可以用暗示、催眠療法,以緩解或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及繼發性心理變化。

    (三)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

    (四)心身疾病的預防

    醫務人員要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觀點對待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意味著心理和軀體不可分割,在心身疾病的預防上,既要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又要穩定情緒,學會調節情緒,鍛煉和培養堅強意志,建立樂觀的情緒,正確面對現實,增強適應能力和應付緊張刺激的能力,以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心身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學心理學》,方便以後閱讀醫學心理學第五節 心身疾病診斷與防治原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學心理學第五節 心身疾病診斷與防治原則並對醫學心理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